第1章 重回临安

宽广的天空上布满了白云,温暖的阳光在湖面上闪动,山林里最后一批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景。

一阵马蹄声响过,一队骑兵出现在山林的拐角处,在马蹄的振动下,仅存的几片红叶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生养它们的枝头,无比凄凉地摇摆着往地上落去。

我骑在马上看着周围的湖光山色,心中不免生起一阵感慨。宋、蒙之间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大战就要开始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将要被宋人的鲜血染红。对此我却毫无办法,甚至还在这里面充当推波助澜的角色。

想到这里我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用马车拖着的一具棺木,那是完颜守绪的尸骨。自蔡州一战后,蒙人便扑灭了御所的大火,将完颜守绪还未完全烧毁的尸骨从焦木中捡出,拆作两份,一份归宋,一份归蒙。

在地界上,孟珙不得不答应了以蔡州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归蒙。这与当初蒙古应承的将整个河南归还当然有很大的出入,只是苦于此事宋、蒙之间并没有立过正式文书,如今只能有苦自知了。

宋军回到襄阳后,孟珙随后便派我护送完颜守绪的尸骨回临安。虽然我并不想去这个让我现在想起还后怕的城市,但我知道此行对我的重要性,所以便带上新兵营的军士一同前往。我开始还以为新兵营的军士会不愿意同去临安,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王坚一样,希望能在前线杀金贼为亲友报导仇的。现在金国已经灭了,正是搜杀金贼残余的大好时机。还有四万余的“和里军”逃散在外啊,那可是他们泄愤的大好对象。

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要留下来的要求,反而为能继续跟着我而欢呼雀跃。

王坚事后还笑着对我说道:“我们可都知道你就是郑言了,想甩掉我们,嘿嘿……门都没有。”

靠,我怎么好像是夺了他们的贞节似的,还……还跟定我了。

史弥远去世后,赵昀便改元为端平,此时正是端平元年十二月。南方的寒风尚不算剌骨,只是骑在马上赶十余日的路,却也并不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我在马上想起了此行的目的地临安,那个让我想起了也觉得恐怖的城市。不过这回应该会好些,至少史弥远已经死了,他们余党也纷纷落马。而赵昀也因为逃脱了史弥远的控制,在这段时间内也想有所作为,所以此时的宋国大有一片中兴之势。却不知史开山怎么样了,我还记得他说我回来之时,要请全临安的人喝酒的不是。

“郑统领,临安城就在前面了。”王坚兴奋地叫道。

“哦……”我随口应了一声,抬头往远处望去,果然是临安,只是此次来的方向与上次不同,上次走的是东北的艮山门,而此次走的却是西北的余杭门,所以一路上的景色也略有不同。

没过多久,一大堆的马车和文武官员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不禁皱了皱眉头,一路上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所经过的地方都没有通知任何地方官员。虽然孟珙有使快马向临安飞报战况,但临安的人也不可能精确地掌握我到达的日期。如果这仪仗队是来迎接我们的话,那无疑是告诉我一个信息——赵昀已经开始监视我了。

“前面的可是郑言郑统领的队伍吗?”一位满面长须的老儒朗声向我们喊道。

果然不出所料,闻言我暗道几声不好,上次我来临安时还是一个文人的身份,现在已是一名征战沙场的武将。虽说我并没有对赵昀明说我是一文人,但若这件事可大可小。大可称作欺君,小则可当作一种误解。但不管怎么样,这赵昀显然已对我起了戒备之心。

这也是大宋对武官的一种惯例,宋国的皇帝一向认为文官最多只会耍耍嘴皮子,玩弄一些权术。而武将因为手握兵权,一旦作反,将有改朝换代的可能。是以宋朝一向重用信任文官,以文统武,而对武官的要求只能以苛刻来形容。赵昀这回是将我当作一个武官了,看来我的文官生涯也就到此为此了。

我正想间,众骑兵已收缓了座下之马,我翻身下马赶上前去抱拳说道:“在下正是郑言,不知阁下是……”

“呵呵,本相郑清之,字廉夫。”那位老儒展颜道:“本相早就听说郑统领是位大智大勇之人,今日一见,果然是一表人才。郑统领也姓郑,那么本相与郑统领五百年前还是一家呢。”

“原来是丞相大人前来相迎。”我慌忙施礼道:“郑言何德何能,竟有劳丞相大驾。”

这个郑清之原是赵昀的老师,史弥远一死他便当上了丞相。他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名相,就是他帮助了赵昀形成了难得的“端平更化”的中兴局面。

“呵呵,郑统领不必多礼。”郑清之扶起我,将我拉至另一位高大壮硕的中年文官面前道:“本相给郑统领引见一下,这位是左相董槐,字庭植。”

“属下参见董丞相。”我忙对董槐施礼,又是一位名相,只可惜这些名相只懂内政不懂军事,而宋朝偏偏又是以文统武。所以就算拥有名相无数,还是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郑统领免礼。”董槐对我略一点头,面无表情地说道:“此次我二人是代皇上来此迎接郑统领的,看来皇上是很看重郑统领的,还望郑统领莫辜负了皇上的恩典才是。”

“郑言受教了。”我嘴上应付了一声,心中暗自嘀咕了一下,我才不信赵昀会让左、右丞相来迎接我,来迎接完颜守绪的尸骨倒是真的。蔡州之战可以说是宋国百年难得一遇的大胜战了,而完颜守绪的尸骨无疑便是这场大胜战的象征。

“呵呵……”郑清之轻笑了一声道:“如此郑统领便请上马车吧,皇上在宫中想必已等不及了。”

第27章 入洛第24章 阴谋第36章 茶余饭后第24章 水战(2)第8章 神臂弓第34章 钓鱼城之战(2)第38章 钓鱼城之战(6)第30章 水门第22章 沉浮桥第49章 思想斗争第16章 出征第34章 炮第27章 燕京之战(1)第55章 蔡州之战(8)第60章 成都之战(15)第44章 突围第6章 非鄞则婺第21章 北伐第23章 治军之道(2)第22章 沉浮桥第35章 王坚第31章 洛阳之战(4)第37章 与民生息第25章 丁口徭役第35章 凯旋归来第53章 钓鱼城之战(21)第30章 水门第27章 雨夜剌客第33章 车船第27章 雨夜剌客第43章 量角器第3章 会李宝第55章 蔡州之战(8)第49章 思想斗争第18章 淮河之战(2)第26章 回城第42章 士气之战第49章 思想斗争第48章 成都之战(3)第8章 试探第26章 宫城第43章 量角器第42章 士气之战第44章 纽璘军第35章 王坚第38章 入川第6章 蒙军的战术第21章 试射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7章 镖税第31章 丛林追踪(1)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62章 自立第3章 临安的乐观第55章 南易北难第7章 坚城楚州第16章 出征第19章 书信第27章 入洛第42章 士气之战第13章 丁大全第22章 知府王洪第3章 骁骑军第23章 请降第5章 鄞人第26章 破镜难圆第10章 尽忠第20章 抛石车第16章 北伐第7章 贾似道第7章 好奇心第47章 绞肉机第51章 钓鱼城之战(19)第40章 孟珙第32章 血债血偿第40章 滑雪第32章 丛林追踪(2)第64章 志同道合第30章 水门第29章 燕京之战(3)第34章 不辞而别第62章 自立第28章 遇敌第15章 潜水第13章 沈澈出逃第7章 镖税第29章 宝灵山第55章 钓鱼城之战(23)第50章 蔡州之战(3)第44章 突围第2章 协同作战第1章 重回临安第25章 丁口徭役第4章 练兵第71章 得胜归来第41章 居庸塞第57章 成都之战(12)第24章 学习第38章 训练
第27章 入洛第24章 阴谋第36章 茶余饭后第24章 水战(2)第8章 神臂弓第34章 钓鱼城之战(2)第38章 钓鱼城之战(6)第30章 水门第22章 沉浮桥第49章 思想斗争第16章 出征第34章 炮第27章 燕京之战(1)第55章 蔡州之战(8)第60章 成都之战(15)第44章 突围第6章 非鄞则婺第21章 北伐第23章 治军之道(2)第22章 沉浮桥第35章 王坚第31章 洛阳之战(4)第37章 与民生息第25章 丁口徭役第35章 凯旋归来第53章 钓鱼城之战(21)第30章 水门第27章 雨夜剌客第33章 车船第27章 雨夜剌客第43章 量角器第3章 会李宝第55章 蔡州之战(8)第49章 思想斗争第18章 淮河之战(2)第26章 回城第42章 士气之战第49章 思想斗争第48章 成都之战(3)第8章 试探第26章 宫城第43章 量角器第42章 士气之战第44章 纽璘军第35章 王坚第38章 入川第6章 蒙军的战术第21章 试射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7章 镖税第31章 丛林追踪(1)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62章 自立第3章 临安的乐观第55章 南易北难第7章 坚城楚州第16章 出征第19章 书信第27章 入洛第42章 士气之战第13章 丁大全第22章 知府王洪第3章 骁骑军第23章 请降第5章 鄞人第26章 破镜难圆第10章 尽忠第20章 抛石车第16章 北伐第7章 贾似道第7章 好奇心第47章 绞肉机第51章 钓鱼城之战(19)第40章 孟珙第32章 血债血偿第40章 滑雪第32章 丛林追踪(2)第64章 志同道合第30章 水门第29章 燕京之战(3)第34章 不辞而别第62章 自立第28章 遇敌第15章 潜水第13章 沈澈出逃第7章 镖税第29章 宝灵山第55章 钓鱼城之战(23)第50章 蔡州之战(3)第44章 突围第2章 协同作战第1章 重回临安第25章 丁口徭役第4章 练兵第71章 得胜归来第41章 居庸塞第57章 成都之战(12)第24章 学习第38章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