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房玄龄:我家少主不可能这么脑洞大开
哦呦,我好怕怕……李干祐适时地做出害怕的表情,一边客客气气、委委屈屈地说着:
“百姓有怨言,所以殿下借卑职的头以平息众怒,卑职在所不辞。
“可财政亏空非卑职一人所为,让卑职吐出所谓‘赃款’,对不起做不到。”
一边唯唯诺诺地退出了御史台。
好像他是被曹操借头的运粮官似的。
前脚踏出衙门,他后脚就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地打道回府。
“混不吝的小霸王,确实有些手腕,这么快就查到我头上了。”
干了坏事才没几天就被请到御史台喝茶,李干祐还是有点后怕的。
他搞贪腐也不是没被查过水表,但他一贯收尾干净,上下打点得力,大家共同掩盖。
所以东窗事发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后了。
像现在这样,事中就被黄牌警告,还是人生中第一次。
所以李干祐非常果断,第一时间就动用了手里的王牌——也就是李靖,求来了天王炸。
总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
“小殿下这根弦绷得很紧啊,鼻子也真是够灵的,以后日子不好过咯。”
李干祐姑且对李明的能力表示认可,旋即嘴角勾勒出一个戏谑的笑容:
“只是他威胁人的样子着实可笑。
“钱我都散出去了,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谁没有从中分一杯羹?
“他能如何收回钱款?他又能如何让收我贿赂的百官,与我反目成仇?”
李干祐的为官哲学,可以用两个词概括——
见好就收,见者有份。
只要他搞贪腐,这条链子上的所有经手人,不论官员大小,他都会天女散花一样地“分一点”。
而且是根据官阶次第分的,每一个位置都有对应的价格,绝不会乱了尊卑。
总的算下来,他经手的钱,至少有七、八成又被他撒出去用于打通关节、拉拢关系。
他觉得他不是贪污,他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靠着这样“广施仁德、雨露均沾”,加上“我的卫国公哥哥”,李干祐可谓从上到下打通了整个官僚体系。
除了“当好父母官”这件无足轻重的加分项外,他算是把官当明白了。
所以,让新领导新官上任就碰了一鼻子灰,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次在我这里碰了软顶子之后,李明殿下应该不会再找我的麻烦了。”
李干祐对李明的警告置若罔闻。
他觉得这只是乳臭儿的无能狂怒而已。
发给长安县民的纸币,确实被他李干祐贪了大半。
可这又如何?
这一大半,又被李干祐故技重施,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塞进了长安大小官员的腰包里。
人人有份,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这能怎么查?
难道让京官们自己查自己吗?
现在是整个长安的官僚体系对抗李明殿下一人,优势在我!
“让殿下提前见识见识长安的官场,消磨消磨他的锐气,也是好事,让他将来能少折腾。”
李干祐觉得,自己对整个长安的官场简直是功德无量。
…………
“明哥,这事儿……要不就这么算了?”
尚书省。
举报人长孙延都忍不住了,主动申请撤案。
最初,阿翁长孙无忌配合工作、积极向政敌李明举报长安令的不法行为,长孙延还很欣慰。
他以为两人终于能捐弃前嫌,共同建设新大唐。
现在才发现,自己错了,错得离谱。
长孙无忌的这次举报,憋着坏啊!
那长安令,看着只是一个县令,其实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啊!
“在李干祐身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不智,所以一开始我是反对查他的。”
房玄龄轻捋胡须道: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长孙公子,现在恐怕不是收手的时候。”
对于房玄龄的态度转变,长孙延是有些诧异的:
“为什么?”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主政,办一件贪污案子却始终办不下来。”李明怏怏不乐地说:
“这案子如果办得虎头蛇尾,那就会损害我的威信,下面的官员就会不服我,不听从我的指挥。”
有一种政治学理论,就是皇帝在治理时,靠的是皇权威严的“外溢”。
就是俗话说的“给你一个眼神,你自己去领悟”。
作为皇帝,千万不要轻易地下死命令。
万一手下办不到,折损的就是皇帝自己的威严。
别看“威严”两字轻飘飘,好像是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但皇帝之所以能指挥得动手下人,甚至手握生杀予夺大权,靠的就是威严。
失去了这一层皇权的buff,皇帝?不过是一独夫耳。
好一点,手下阳奉阴违;过分一点,手下直接把你架空了。
这就是西域谚语所说的:不要轻易使用你的真本事,因为会让人看出来你真的没本事。
“所以今早您亲自带队抓捕李干祐时,老臣如果在场,一定拦阻。”房玄龄有些无奈:
“可您动作得太早了,衙门还没点卯呢,老臣也来不及劝您。”
李明抱着胳膊咂了咂嘴。
“事到如今,只能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这起贪污案来了,至少要将赃款追回来大半。”房玄龄继续自顾自地说着:
“否则,长孙无忌定然在朝会上参您一本,处置贪腐不利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这顶帽子不太好戴。
单从功过相抵的角度来看,处置钱荒这天字头的大事,肯定比放跑几个贪官重要得多。
但是站在陛下考核接班人的角度,事情就不是如此了。
能处置钱荒,说明李明殿下有具体办事的能力。
可处置不了贪污,容易让陛下以为,李明殿下没有御下的能力,权威也不足。
而对一位一把手来说,御下的能力,明显比办事能力重要得多。
毕竟李明殿下竞争的是帝位,而不是真的想当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什么的辅政大臣。
如果不能把贪污案摆平,这对李明殿下的争储之路来说,就是大大的失分项啊……
“你们怎么都一个个愁眉苦脸的?”
这时,侯君集风风火火地进来了,身后跟着一个抱着满满一纸袋馒头点心的小厮。
“治国是一项体力活,殿下也别苦着脸了,来,吃一个吧。”老侯今天很大方地请客,一屁股坐在席位上,随口骂了一句:
“那些商贩真是狗眼看人低,我出纸币他们不收,只能用铜钱买。
“榆木脑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转过弯来。”
房玄龄劝道:
“还得再等些时日,这才开始几天呢?
“等到商人们都能够广泛地接受纸币支付以后,就说明钱荒已经缓解了。”
李明看着这包纸包袋上的“奎味观”字样,眉头一挑:
“奎味观是东市最高档的点心店,普通京官进去之前,都得掂量掂量的。”
侯君集对李明殿下的惊讶感到很无厘头:
“嘿嘿,殿下,我能是一般的京官吗?”
开玩笑,这大唐都是老子……和其他人一起打下来的,吃几斤酥酪糕点怎么了?
“纸币形式的薪俸还没有发放,现在官府投放的纸币仍以赈济为主。”
李明抱着胳膊,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君集,你说你在奎味观想用纸币付,只是他们不收。你多出来的这些纸币是哪儿来的?”
房玄龄的视线不动声色地瞄向了侯君集。
大贪污犯侯君集倒也坦诚,直言不讳地说:
“从李干祐手里来的。”
这答案……倒也不出乎意料就是了。
“你们为什么这么看着我,这可不是我受贿啊。”侯君集为自己辩驳着:
“这是李干祐向我求一幅墨宝,给的润笔费,不是受贿!”
是是是,这是公平交易,很合理……李明懒得吐槽。
房玄龄的脸色立刻黯淡下来:
“也就是说,李干祐贪的这笔钱,已经用于打点各个京官了?”
“按照他的习性,多半如此。”侯君集有些嘲讽地说:
“说不定房府也收到了这笔他孝敬的纸币,只是房相食霞饮露,并不知情。”
老侯属实有才无德,性格算不上好。
这也是为什么他以门阀+功臣的双重身份,却还是把自己混成了陛下的孤臣,直到被李明发掘出来。
“这就麻烦了,赃款多半是收不回了。”
房玄龄没空和老侯打嘴仗,手指点着桌案。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这真要按照这笔纸币的流向,顺藤摸瓜一个个查起来,整个长安的官场恐怕都要天翻地覆了。
可不能什么都详查啊,万一真查出来点什么呢。
这不啻于和整个京城的官僚体系开战啊。
偏偏现在,还正是要用到这帮京官的时候……
“既然追不回赃款,我们何不让少府卿再多印一笔钱,把这亏空补上?”侯君集一拍脑袋。
李明站了起来,踮起脚尖,拍了拍坐着的侯君集的脑袋瓜子:
“这还没正式进入流通呢,你就想滥印钞票?等纸币跌得不值钱,谁还用这废纸代替铜钱?”
虽然侯君集不一定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也就不再瞎出主意了。
“那怎么办,李干祐那人抓不住,难道他贪的赃款也追不回?”
长孙延感到非常泄气。
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辽东,他早就开图了。
可是在长安,他也只能盘着。
房玄龄显然看得比他更远,古井无波的神情也泛起了一丝波澜:
“不追回,有损威望;追回,既不可能,也树敌过多。
“难办啊……”
一方面,是储君候选人被一个县令打脸;另一方面,是与京城的整个官场开战。
死局!
呼……李明长出一口浊气,一扫颓丧的表情,挺轻松地笑笑:
“难办,那就别办了。
“人可以暂时不抓,但赃款,总不会让李干祐贪得那么容易——”
房玄龄微闭双眼,在脑子里过了一下。
李明殿下的决策,大方向没有问题。
既维护了威信,又给京城的百官卖了面子,还能节省目前最宝贵的行政资源。
6◇9◇书◇吧
只是有一个小问题:
如何让官员们,乖乖把得到的好处上交上来?
“如果在我们辽东,一道政令就能让官吏乖乖退赃,否则纪律监察委员会就要请他们喝茶了。”
长孙延现在是言必称辽东了。
当然,他也只能过过嘴瘾。
离开了辽东,大唐自有国情在此。
李明的笑容逐渐深刻:
“官员不可能退赃,但我可以让他们手里的纸币变成废纸。”
房玄龄、侯君集和长孙延,屋子里三人的脸上浮起一层迷茫,短暂地互视一眼。
老房脸上挂起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这确实是一个好思路,但该如何做到呢?”
钱币可不会像人一样听话。
让纸币自动失效,这可远远比查清京城每一个受贿的官员更难。
后者只是个官场故事,而前者则可以纳入玄幻的范畴了。
“难道……在印制纸币时,加入了符咒诅咒?”
侯君集耸然一惊,莫名觉得自己浑身有虱子在爬。
唐朝人还是很迷信的,能相信冒领李明施粥的人会穿肠烂肚、李明救活李世民靠的是孝感动天。
而钱在古代又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东西,比如五铢钱拼成一把剑,就能兼职驱邪。
所以在钱币上下咒,并不是不可能。
“都不是,只是一个小技巧而已。”
李明从怀里取出一张纸币,指着右下角:
“我早料到在钞票发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幺蛾子,所以在一开始就做好了准备。”
三人顺着李明的手指看去。
那里印着一行小小的数字。
这是铸币局老师傅们刻的防伪微雕,非常的小,几乎会被人忽略。
房玄龄眉头微微抖动,显然他非常惊讶:
“难道说……”
“就是这个难道说。”李明肯定地点头:
“每一张纸币,都对应一个唯一的数字。
“长安县是发放纸币的第一个县,对应的数字段是零一到一百万。”
房玄龄恍然大悟,嘴唇翕动:
“只需将这一数字段之内的纸币全部作废,就能起到追回赃款的作用了——
“毕竟这只是纸,不是贵金属。没有了朝廷‘信用’的背书,就毫无价值……”
纸币这东西,真是有趣!
利用其本身“毫无价值”的特性,衙门反而能自由地实现发行和收回!
放在过去,以铜铁金银为主的金属货币一经铸造发行,朝廷就等于失去了这笔钱币的掌控权。
就像现在这次钱荒。
民间一看铜价上涨,就把铜钱全部窖藏谋利,个人的牟利行为造成了群体的无利可图,硬生生搞出了这次百业萧条的所谓“经济危机”!
而只要有了朝廷能裁量控制的“纸币”这项工具。
再来做统制调控,就便利得多了!
钱币不够,纸张比铜铁便宜多了,印便是!
钱币投放太多,收回销毁便是!
甚至还可以利用每张钱币独一无二的特性,更便利地破获抢劫盗窃案件!
是怎样的脑洞……不,天才,才能想到“以纸代钱”这一想法啊!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在充分体会到纸币的便利特性以后,房玄龄不禁又对少主的天才想法大加感叹。
长孙延是习惯了李明的脑洞大开,作为首席秘书,他很自然地为李明的计划做着补充:
“废除长安县的这批问题钱币后,必须立即下发新钱,尽快让普通百姓能有钱兑换粮食,不能让他们饿着。”
房玄龄和侯君集赞赏地点头。
李明把脑袋凑上去:
“长安县不可信。长孙延,由你组织民部的人,将这批新印发的纸币挨家挨户下发下去。”
这活儿对资深片儿警长孙延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了。
“必不辱命!”
…………
说干就干,纸币废除的通知在《长安快报》和皇榜上一刊登,就算告知过了。
对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有造成什么冲击。
因为正如长孙延所说,真正等米下锅的平民,早就把纸币拿去换了大米。
这次作废钱币,对他们完全没有影响。
至于部分手里还存着些许纸币的家庭,这本来就是朝廷免费发给他们的,而且在废除当天,又补发了足够接下去十天口粮的纸币,也就没说什么。
真正受到冲击的,自然是被李干祐又废纸涮了一通的京城百官。
因为李干祐出手太“大气”,雨露均沾。
这就导致,他这次涮的人,也有亿点多。
两仪殿,惯例的小朝会。
李干祐按惯例站在最后排,听着百官争辩的bgm,自己神游物外。
朝堂诸公只需治国就行了,他这个长安令要考虑的那就多了。
听说黄门侍郎刘洎的儿媳妇有喜了,他得琢磨个法子为她提供便利。
既能不动声色、合理合法地讨好黄门侍郎,又要让对方承他的情。
嗯,刘府紧挨着东市,那里的铁匠铺声音嘈杂,万一惊扰了产妇该怎么办?
迁走迁走,全部迁到市场的角落里去。
至于商家和百姓方便不方便,管他何事?
刘侍郎的儿媳妇可是快生了呢!
“黄门侍郎还好说,侍郎现在的上司,也就是同平章事李明殿下,才是我最该讨好的。”
李干祐把思路拉回到了这个主要矛盾之上。
虽然说,他通过堂兄李靖的关系,直接通达了陛下,让陛下直接出手,替自己挡下这一祸。
但毫无疑问,李明殿下肯定是被他折了面子,心怀怨恨的。
这很不好。
虽说李明不一定动得了他,但生出龃龉,也不符合李干祐“与人为善”的为官宗旨。
需要修补一下关系。
“李明殿下喜欢什么呢?”
投其所好,是“送礼”的基础。
“犹记得去年,殿下还利用倒卖布匹大赚一笔……
“呵,最是财帛动人心,他也不能免俗啊。”
李干祐觉得自己发现了华点。
贪财好啊,贪财的领导最容易搞定了。
只要与李明殿下消除龃龉,大家一起和气生财,化干戈为玉帛。
他这长安令的位子,就还能继续坐稳。
甚至于,如果殿下更进一步……
他说不定也能更进一步……
就在李干祐美滋滋地拨着算盘的时候。
朝会也进入了愉快的弹劾环节。
被他视为理所当然修好关系的黄门侍郎刘洎,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来到陛下面前,率先参了一本:
“臣举报长安令李干祐,办事不利,以致纸币发放出现反复,百姓不满,民怨沸腾。”
咦?
在小朝会中只是个点缀的李干祐,猛然听见自己的名字,不由得吃了一惊。
而且还是被列为了弹劾对象!
而弹劾他的,还是自己正要讨好的黄门侍郎!
发生了什么?
李明这次换发新钞,是完全绕过了长安县衙。
而李干祐作为一位“讲究人”,平时和各位官僚打好关系都来不及,绝不会拨冗阅读《长安快报》这种低俗读物。
所以,对这次废除旧纸币的事情,他还懵然不知。
“臣附议。”
很快,又有数个官员跳将出来,参李干祐一本。
其中重量级的官员也不少,个个苦大仇深,仿佛与李干祐有不共戴天之仇。
很快,这股弹劾之风就席卷了整个两仪殿。
除了稳如泰山的房玄龄、长孙无忌两人,几乎所有京官都共襄盛举,参与了这场口腔体操。
在钱荒兴起、党派政斗暂时压下的如今,这么强烈的火药味已经难得一见了。
李干祐被大伙儿喷傻了,呆呆地坐在末尾的席位上,一时不知该如何自辩。
耳畔好像响起了某个乳臭儿的声音:
你惹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