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近卫军

(根据最新观察,全天也就只下了那半个小时暴雨,淋完我以后过了12点就停了。我要买两张彩票!)

站在德宗崇陵前,望着蓝天白云,青山秀水,鸟来鸟去,满目白幛,清乐满耳,李诵不由得感慨:

“真是个好地方。怪不得历来帝王都要费尽心机为自己建陵墓呢,这地方不要说死人,就是活人睡这里也舒服啊!”

这番想法明显没有一个封建帝王应有的觉悟。不过也难怪李诵,作为现代人,见多了许多伟大人物在八宝山化为一缕青烟,对身后事哪里看得那么重?历朝帝王都重视陵墓,葬在风水宝地,结果不但保不住子孙王业,往往连自己的骸骨也保不了,区区一柄洛阳铲就能将历代帝王苦心经营的陵墓挖开,不知道躺在陵墓里的帝王们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想归这么想,不过这个时代想法和李诵相近的人不多,作为既得利益者,李诵也不敢表露出来,顶多在自己百年以后再安排吧。

德宗下葬之后不久,夏绥果然传来消息,因为朝廷迟迟不下对杨惠琳的任命,严绶又派大将阿迭光进统兵渡河,与阿跌光颜成犄角之势,阿迭光进是阿跌光颜兄长,哥儿俩都素有威名,诸将恐惧,夏绥军内乱,杀杨惠琳及其亲信满门,传首长安。夏绥乱平,李诵下令李演入夏绥为夏绥节度使。

相比李演,袁滋却没有这么幸运,在九月十日,李诵收到了袁滋的上表,出乎枢密使苟胜意料的是,李诵对此不怒反喜。朝议上,李诵似乎对袁滋也没有想太为难,只是宰相杜黄裳坚持要重重处罚袁滋,于是,本来吏部的建议是贬袁滋为吉州刺史,李诵在杜黄裳坚持下,将袁滋贬为潮州刺史,将袁滋送到岭南大海边与鳄鱼较劲去了。决议一出,袁宅哭声一片。而后来前方发回的报告说袁滋看到圣旨当时就昏了过去。这样的消息让李诵很是开心,开心得近乎不近人情,没心没肺。

其实这也不怪李诵,他不开心才怪呢。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正愁韦执谊不肯去岭南,袁滋就很自觉地引起了众怒,袁滋虽说胆子小点,但是治政能力却是一流,不然当初杜黄裳也不会推荐他接替韦皋。袁滋虽然挂着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头衔,可是事实上却是一直是文官,吏部的考评一直很高,许多大臣虽然立场坚定地站在李诵一边,但对袁滋的安排却有些腹诽,袁滋毕竟也是个人才啊。不过李诵才不管大臣们怎么想呢,领先时代的眼光,你能理解吗?

李诵领先时代的眼光还不只这些。朝中很多大臣以为是俱杨之乱使得皇帝对禁军不放心,才改革军制。不料等到十一月中,在北苑举行两军成军典礼时,大臣们才发现,这哪里是禁军!

两军各两万人,虽然名为近卫军,但是宿卫任务却继续交由羽林卫、忠武卫、英武卫负责,这两军反而是标准的唐军野战军配置。两军各有两万人,编制如下:

步兵12500人,其中甲兵7500人,轻步兵5000人。

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步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篓,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甲兵配明光甲,其中5000人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而另外的2500人就是名震天下的陌刀兵,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

骑兵5500人,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横刀各一把。

每军各配置辎重兵2000人。

更让大臣们惊讶的是左右近卫军,尤其是左近卫军与众不同的是,李诵在军中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名字很**地叫教化参军,下辖文书数人,从京城落第士子中挑选年纪较长者充任,职责是在军中宣扬皇帝陛下的神文圣武,关爱百姓的高尚品德,树立士兵和下级军官为大唐为皇帝陛下而战的坚强信念,顺便代士兵写家信的同时和士兵聊聊天。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李诵把它进行了系统化,教化参军宣扬的内容也是由王叔文在丁忧之前就设计好了的,李吉甫进行了完善补充。至此,李诵建立了完全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成军典礼上,伴随着隆隆的鼓声,各色军旗被北风吹得烈烈作响,寒风凛冽,而士兵却巍然不动,想不到建军才三个月,就有如此模样,尤其是李愬,把两万流民训练成这样,委实不简单。面对军容严整的军阵,李诵显得十分满意。骑在白马上,手握长剑,在郝玼、李愬的侍从下检阅了全军。

接着郝玼、李愬又指挥两军进行了战阵表演,两军除了阿跌光颜带走了五千人之外,其他一个不差,三万五千将士肃立校场的场面真不是盖的,后代的电脑特技完全没法比,缺一种真实感,看得李诵忍不住有挥手高呼“同志们好”的冲动。李诵虽然不喜欢这样的形式主义,不过面对名震青史的陌刀阵,看起来也觉得心跳加快,面色赤红,把身边的太医紧张了个半死。

不过李诵虽然激动,毕竟是做了这么长时间皇帝,眼光也练了出来,和前些天刚刚检阅过的高崇文军相比,这几万人明显差了点什么。差了点什么呢?

差了点杀气。

高崇文部队久经战阵,士兵们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嗜血气息是眼前这些没有上过战阵甚至刚刚放下锄头的士兵所不能比的。

李诵相信,不能刺刀见血的部队不是好部队。一支军队,装备再好,没经过实战,也淬不成好钢。

李诵想到这里不禁有些后悔,早知道对杨惠琳迟点动手了,好让这些士兵经经战阵,可惜了,多好的一次练兵机会啊,似乎杨惠琳的部下不是他的士兵一样。

可惜了,既然杨惠琳已经挂了,还是动动西南的脑筋吧。

武学下舍也快开张了,夏绥的军官们也该到了吧?

第125章 玉门雪(十)第55章 侯惟清的铁与血第30章 又看热闹又赚钱第21章 高大帅一鼓下梓州(四)第123章 八声甘州(三)第113章 血 战(上)第50章 偶尔露峥嵘第61章 一张汇票第78章 干 旱第120章 交 锋(三)第125章 玉门雪(十四)第72章 长恨歌第77章 棉 花第46章 淮西的大幕落下第122章 河州攻略(四)第98章 拉 拢第16章 会 战(上)第85章 打破曹州,一个不留!第7章 收推花第64章 流 言第102章 定郓州第5章 登楼望月第122章 河州攻略(四)第69章 鸡鸣狗盗第125章 玉门雪(二)第15章 到底谁喝一壶?第122章 河州攻略(十)第五十一章第67章 九王会议第98章 大王,大王!第三卷第二十六章第50章 我真傻第125章 玉门雪(九)第92章 蓄 势第43章 好生歹毒第51章 自 恋第70章 并不风流的逃亡第23章 皇帝有话说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收推花第1章 秋风第100章 阳 谋第84章 下血本第52章 顶 缸第21章 堕 落第58章 出潼关记(一)第95章 瘟 疫第116章 远 望第3章 丁士良第124章 霜晨月(九)第三章第103章 内讧 默契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长短句第83章 说不得第122章 河州攻略(一)第1章 噩耗第34章 老鱼入大海第二十七章第97章 韩 弘第100章 阳 谋第30章 又看热闹又赚钱第13章 危局第51章 耳根子软第14章 学好普通话和爷们军第119章 论政(中)第23章 皇帝有话说第81章 洛阳屋贵第1章 秋风第18章 怎么还不来呢?第124章 霜晨月(二)第99章 魏博请降第62章 冬雷震震第48章 吃 肉第58章 出潼关记(三)第85章 良 相第123章 八声甘州(七)第62章 困 城第6章 铁血悲情第五十二章第118章 暗流(下)第105章 皇帝的阴谋(上)第25章 各有算盘第56章 天 雷第55章 侯惟清的铁与血第46章 于頔入朝第83章 说不得第四十八章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长短句第93章 李愬出马第28章 兵 变第108章 内举不避亲第91章 韦丹遇刺第85章 良 相第125章 玉门雪(三)第123章 八声甘州(十)第125章 玉门雪(四)第四十六章第26章 内 部
第125章 玉门雪(十)第55章 侯惟清的铁与血第30章 又看热闹又赚钱第21章 高大帅一鼓下梓州(四)第123章 八声甘州(三)第113章 血 战(上)第50章 偶尔露峥嵘第61章 一张汇票第78章 干 旱第120章 交 锋(三)第125章 玉门雪(十四)第72章 长恨歌第77章 棉 花第46章 淮西的大幕落下第122章 河州攻略(四)第98章 拉 拢第16章 会 战(上)第85章 打破曹州,一个不留!第7章 收推花第64章 流 言第102章 定郓州第5章 登楼望月第122章 河州攻略(四)第69章 鸡鸣狗盗第125章 玉门雪(二)第15章 到底谁喝一壶?第122章 河州攻略(十)第五十一章第67章 九王会议第98章 大王,大王!第三卷第二十六章第50章 我真傻第125章 玉门雪(九)第92章 蓄 势第43章 好生歹毒第51章 自 恋第70章 并不风流的逃亡第23章 皇帝有话说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收推花第1章 秋风第100章 阳 谋第84章 下血本第52章 顶 缸第21章 堕 落第58章 出潼关记(一)第95章 瘟 疫第116章 远 望第3章 丁士良第124章 霜晨月(九)第三章第103章 内讧 默契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长短句第83章 说不得第122章 河州攻略(一)第1章 噩耗第34章 老鱼入大海第二十七章第97章 韩 弘第100章 阳 谋第30章 又看热闹又赚钱第13章 危局第51章 耳根子软第14章 学好普通话和爷们军第119章 论政(中)第23章 皇帝有话说第81章 洛阳屋贵第1章 秋风第18章 怎么还不来呢?第124章 霜晨月(二)第99章 魏博请降第62章 冬雷震震第48章 吃 肉第58章 出潼关记(三)第85章 良 相第123章 八声甘州(七)第62章 困 城第6章 铁血悲情第五十二章第118章 暗流(下)第105章 皇帝的阴谋(上)第25章 各有算盘第56章 天 雷第55章 侯惟清的铁与血第46章 于頔入朝第83章 说不得第四十八章第59章 相州之行(二)第7章 长短句第93章 李愬出马第28章 兵 变第108章 内举不避亲第91章 韦丹遇刺第85章 良 相第125章 玉门雪(三)第123章 八声甘州(十)第125章 玉门雪(四)第四十六章第26章 内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