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629章 反睦成仇

陆军的大裁军,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处理掉过剩武器装备。

可以说,这是陆军在战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虽然通过无偿军事援助,处理掉了大量过剩军事物资,但是相对于巨大的产量,援助掉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到一九五二年,中国陆军的装备依然足够武装八百万大军。

这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中国当局订下的裁军计划,陆军兵力将在一九五五年缩减到三百五十万,在一九六零年缩减到两百万,而最终将缩减到一百五十万,且三军总兵力在一九六五年之前必须控制在三百万以内。

也就是说,中国陆军有大量过剩装备需要处理掉。

援助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毕竟战后的国际社会以和平、稳定为主,因此大部分国家都会削减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结盟的国家,都得到了中国的安全保证,也就没有必要维持过于庞大的武装力量。此外,战后的主旋律是重建与发展,因此各个国家都会把重点放在经济上。

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要想确保在战后的霸权地位,除了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外,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说白了,只有当中国的经济地位没人能够挑战的时候,中国才是最强大的国家。

要发展经济,自然要缩减军备。

问题是。处理过剩装备也需要资金,而且是非常庞大的资金。

国防部在成立之后,做了一份较为深入的调查。销毁一辆中型坦克的费用高达三万六千华元,而战争时期一辆中型坦克的造价还不到十万华元。如果把陆军的全部过剩装备都销毁掉,总共需要数十亿华元。

显然,这是一个中国军方承担不起的重负。

用国防部官员的话来说,与其把过剩装备销毁掉。还不如放在“武器坟墓”里任其生锈瓦解。

结果就是,在战后,中国陆军的大部分过剩装备都没有得到妥善保养。

只是。这等于是在浪费宝贵的国家财富。

这个时候,一件影响到世界格局的事情与中国陆军的窘境产生了关系。这就是,大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

一九五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率先宣布独立,拉开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事实上,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同一个国家,此前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都属于同一个王朝。只是,在策划印度独立的时候,中国当局考虑到实际情况,主要是民族与宗教信仰,把印度拆分成了两个国家,即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斯坦共和国、以及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共和国。

当时。中国当局采取的是民族自决原则,即由各个邦自行决定并入哪个国家。

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较为公允的方式,但是却产生了无穷的后患。

这就是,在谋求独立的时候,大部分邦的民众与统治者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是有少数邦却不一样。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克什米尔。

这个邦的居民大部分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在民族自决中决定并入巴基斯坦,而其领主则是印度教徒,因此要求并入印度。

虽然克什米尔是一个很贫困的邦,但是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就是,该邦位于印度首都德里北面。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也不远,而且是南亚地区的屋脊。

也就是说,印度与巴基斯坦任何一方控制了克什米尔,都能对对方的首都构成威胁。

结果就是,在宣布独立后一年,也就是一九五二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场印巴战争。

有趣的是,交战双方使用的几乎是相同的武器。

早在独立之前,中国就已经取代了英国,成为南亚的实际控制者。在攻占南亚地区的时候,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组织给予了中国军队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控制南亚之后,中国扶持这些组织,组建了以维持社会秩序为主的军事警察部队,并且为其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进行了培训。

印度与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后,其军事警察部队也遭到分割。

结果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军队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大多来自中国,少数为英国殖民当局的遗留物。

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向交战双方都提供了武器弹药。

正是如此,第一次印巴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在双方都无法击败对方的情况下,最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达成了停火协议。

此后,印巴双方都开始扩军,而且都在竭力从中国争取援助。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是处理过剩军事物资的有效办法之一。

根据后来公布的数据,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之间,中国向印度与巴基斯坦提供了数千辆坦克、上千架作战飞机与数千门火炮,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弹药,且大部分都为无偿援助。

说白了,就是印巴双方拿中国的武器去打仗。

必须承认,在南亚的动荡局势中,张文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要知道,正是在他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期间,中国开始向南亚大规模输出军火,而这么做,主要也是为了替陆军减轻负担。

在印巴尝到甜头之后,中国当局开始大规模援助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六年间,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先后宣布独立,联合国增加了近三十个成员国。

在这些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也成为了中德对峙的导火索。

原因很简单,中国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压制民族独立运动。主要就是,中国是一个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发展也不以海外殖民地为基础。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爆发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国,拥有的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提供的资源与市场。

事实上,在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中,德属殖民地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当时没有一块德属殖民地宣布独立,但是为了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德意志第二帝国耗费了大量资源。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开始敌视中国。

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民眼里,正是中国在鼓动民族独立运动,并且想以此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并且通过策划德属殖民地独立,来争取得到这些新兴国家的支持。此外,通过民族独立运动,中国还在力图建立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绝大部分公民都把中国当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幕后推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并没错。

民族独立运动,确实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而且绝大部分获得独立地位的新兴国家都格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当成了主要的结盟对象。更重要的是,这确实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了威胁。

一九五七年,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前总统刘伯恩在雅温得参加喀麦隆建国典礼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极为重要的讲话,宣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旧势力的典型代表,是全世界各个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最大障碍,更是民主与自由的天敌;在殖民统治的屏障后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意愿背道而驰。

中国在喀麦隆的独立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刘伯恩的这番讲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这就是,中德全面对抗的时代。

要知道,喀麦隆是德属殖民地,而且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象征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的统治地位。

更要命的是,刘伯恩的讲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此事发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召回了驻华大使,并且驱逐了中国大使。

虽然在此之后,在意大利的撮合下,中德关系有所缓和,恢复了正常外交,但是中德全面对抗已经不可避免。

对中国陆军来说,这也许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中德反睦成仇,意味着中国需要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较量。

也许,中德间不会爆发直接战争,但是对抗需要由军队做支撑。

说白了,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主导权,也就不可能在其他领域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中国陆军就不需要大规模裁军了。(未完待续)

第137章 受够了第604章 援助第114章 波涛再起第142章 深入敌后第120章 紧要关头第64章 关键情报第36章 狼子野心第9章 深入基层第136章 曲线救国第212章 出动第74章 机不可失第154章 叔侄情第423章 没有目标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291章 将错就错第107章 战争继续第379章 战列第445章 两洋咽喉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96章 突来的战斗第160章 余热第72章 生死抉择第138章 让步第35章 大部队到达第43章 大型化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346章 无理要求第171章 远去第131章 美国参战第207章 七日战争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5章 开拓者第241章 奋起直追第511章 迎难而上第90章 战略关键点第60章 幸运儿第98章 伏击圈第192章 工程师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34章 厉害关系第165章 所作所为第318章 主动攻击第26章 只进不退第537章 最后的预备队第364章 性价比第73章 战机第123章 空中对手第147章 积极主动第482章 前进基地第127章 不支第130章 间接影响第422章 进攻第551章 万事俱备第7章 军事行动第623章 核试验第313章 用行动证明第219章 阴差阳错第117章 算计第396章 一再推迟第391章 些微遗憾第274章 取舍两难第395章 争取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23章 最后的阵地第608章 一锤定音第51章 中立第566章 报废的港口第72章 生死抉择第501章 不堪用第578章 再次登陆第213章 手到擒来第340章 侦察干将第522章 精确轰炸第134章 黔驴技穷第504章 疲劳作战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33章 远东起火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557章 阵地争夺战第73章 战机第113章 大好局势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91章 栋梁之才第335章 一步之遥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144章 决战时机第580章 新使命第351章 顽抗到底第28章 主力决战第232章 陌生的对手第86章 隐患第191章 大工程第109章 最后时刻第112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40章 扩军第163章 声东击西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241章 将错就错第399章 欲盖弥彰
第137章 受够了第604章 援助第114章 波涛再起第142章 深入敌后第120章 紧要关头第64章 关键情报第36章 狼子野心第9章 深入基层第136章 曲线救国第212章 出动第74章 机不可失第154章 叔侄情第423章 没有目标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291章 将错就错第107章 战争继续第379章 战列第445章 两洋咽喉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96章 突来的战斗第160章 余热第72章 生死抉择第138章 让步第35章 大部队到达第43章 大型化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346章 无理要求第171章 远去第131章 美国参战第207章 七日战争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5章 开拓者第241章 奋起直追第511章 迎难而上第90章 战略关键点第60章 幸运儿第98章 伏击圈第192章 工程师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34章 厉害关系第165章 所作所为第318章 主动攻击第26章 只进不退第537章 最后的预备队第364章 性价比第73章 战机第123章 空中对手第147章 积极主动第482章 前进基地第127章 不支第130章 间接影响第422章 进攻第551章 万事俱备第7章 军事行动第623章 核试验第313章 用行动证明第219章 阴差阳错第117章 算计第396章 一再推迟第391章 些微遗憾第274章 取舍两难第395章 争取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23章 最后的阵地第608章 一锤定音第51章 中立第566章 报废的港口第72章 生死抉择第501章 不堪用第578章 再次登陆第213章 手到擒来第340章 侦察干将第522章 精确轰炸第134章 黔驴技穷第504章 疲劳作战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33章 远东起火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557章 阵地争夺战第73章 战机第113章 大好局势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91章 栋梁之才第335章 一步之遥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144章 决战时机第580章 新使命第351章 顽抗到底第28章 主力决战第232章 陌生的对手第86章 隐患第191章 大工程第109章 最后时刻第112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40章 扩军第163章 声东击西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241章 将错就错第399章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