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

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

(公开版)

因解放后家谱损毁,由山东过来的这三个孟氏年轻人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经推算应该是“继”字辈的,属于孟轲的第69世孙,笔者按年龄将他们暂称为孟继清,孟继明,孟继亮吧。

孟继清家在西南隅林家胡同(1959年县医院扩建,把林家胡同扩进县医院里了)路东中间部位,住的是茅草房。孟继明和孟继亮住在西南隅塔东胡同路东四眼井的北部老任家后面的同一院子里(现梅花楼小区西侧的锅炉房处),也是各住三间茅草房。(日伪时期,孟继亮的孙子孟昭凤一家搬到山里当佃户,原来的三间草房无人管理,下雨漏水而坍塌了,孟昭凤一家土改时回到西南隅,新分的原积德号院内的四间正房,位于西南隅对庙胡同路北。孟继明的孙子孟昭瑞放弃了破草房,分得原隆德号的场房院内的三间西厢房,位于原宅院对门。两家新分的都是砖瓦房)。

这三人不是亲兄弟,他们老哥仨分别来自三个家庭,据说他们的老家也都是贫苦人家,都有几个同胞弟兄。他们从山东到蓟州来独立生活,就不再继承家里的财产,也不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了。

孟继清与孟继明和孟继亮是同一个曾祖父的族弟兄,孟继明和孟继亮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应该孟继明是长门家的子弟,具有族长的地位。所以尽管孟继明、孟继亮都称孟继清为大哥,但每逢过年时,孟继清和孟继亮家的人及其后人们都要到孟继明及其后代人的家里去叩拜祖宗牌位。同时也都是由孟继明(后来是继明的子孙)代表着这三家,到山东老家去祭祖,报名登记续家谱(注1)。

我小的时候,在合作化以前,过年时也跟着大人到“二老太爷”(我们这里称曾祖父为“老太爷”,称曾祖母为“老太太”)孟昭瑞家去叩拜“祖宗牌位”。我记得是在他们家堂屋内,靠后墙有一个两米多长“条案”(过去的一种家具,大约三四十厘米宽,两米左右长,一米左右高,下面有四条腿的桌子,但是没有抽屉),条案上摆放着秫秸杆扎的外面用纸糊的佛龛(注2)似的小纸庙。纸庙里又分成多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放着一个木牌,上面有字(现在想应该是祖上先人的名字),大人说这就是“祖宗牌位”。纸庙外边的位置,摆着香炉和上供的食品。

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后,祭祖活动没有了,据说到1960年孟昭瑞病故的时候,孟昭瑞家摆放的孟氏家族的纸庙堂和木牌以及家谱(花名册)也被当做陪葬品烧了。“继”字辈老哥仨真实名字,也就无从知晓了。

孟继清有两个儿子,名字不记得了,按年龄和在同辈人的排行暂称为孟广福(总排行第一)和孟广禄(总排行第二),有无女儿不知。

孟继明有一个儿子孟广德(总排行第四),有一个女儿不知名字。

孟继亮也是一个儿子,叫孟广亭(总排行第三),有一个女儿不知名字。

来蓟州后的第二代广字辈:

1、孟广福(真实名字不知道,总排行第一,山东出生,蓟州长大)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孟昭信,次子孟昭义,女儿名字不知道,出嫁到仓上屯尹家和崔家。

2、孟广禄(真实名字不知道,总排行第二)未成家而病故。

3、孟广亭(总排行第三,约1941年亡故,享年60多岁)有一个儿子孟昭凤(也是总排行第三),一个女儿名字不知。

4、孟广德(比孟广亭略小,总排行第四,早年亡故,享年40多岁)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孟昭祥(总排行第一)未成家而病故,次子孟昭瑞(总排行第二),女儿名字不知。

按照清朝时代的习俗,同宗族五代以内的直系血亲中兄妹姐弟是不能通婚的(外戚不受此限,所以有表姐弟表兄妹成亲的),到第六代以后不限。所以,那时都把五代以内视为本家人(俗称没出“五服”)。 孟继清,孟继明,孟继亮是第四代(四服上的家族兄弟),孟广福、孟广禄和孟广亭、孟广德正处第五代(“五服”上的家族兄弟),所以就一起排行。到“昭”字辈时,孟广福的儿子就不再与孟广亭、孟广德家儿子一起排行了。而孟广亭、孟广德还处在“四服”上,他们两家的儿子处在第五代上,所以孟昭祥、孟昭瑞和孟昭凤他们三个仍一起排行,孟昭祥排行第一,孟昭瑞排行第二,孟昭凤排行第三。到“宪”字辈时三大家的后人都出“五服”了,就各自单排行了。

到蓟县后的第三代是“昭”字辈的:

1、孟广福家二个儿子:

孟昭信(1877——1942)有三个儿子:长子孟宪成、次子孟宪增、三子孟宪奎。两个女儿:长女孟宪臣、次女孟宪春。

孟昭义(1886——1944,在天津市内),有两个儿子,二个女儿。长子孟宪章、次子孟宪明,大女儿名字不知,出嫁到蓟县邦均镇下埝头村刘家(子刘义蓟县建委退休干部,孙刘金刚蓟县政府农办副主任),小女儿孟桂英,出嫁到北京市东城区满族人承启贤家。

2、孟广德家二个儿子:

孟昭祥,因家谱被毁,生卒年份不详,未婚而亡。

孟昭瑞(1899——1960),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长子孟宪华,次子孟宪山、三子孟宪国。

3、孟广亭家一个儿子:

孟昭凤(1901——1959,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长子孟宪德、次子孟宪才、三子孟宪友。

第四代“宪”字辈的,按家族分列:

1、孟昭信家:

孟宪成(1909——1929),西南隅村农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孟庆云(总排行第一)、次子孟庆华(总排行第二)、女儿孟淑珍。

孟宪增(1914——1973),西南隅村农民,有两个儿子,长子孟庆余(总排行第三)、次子孟庆宇(总排行第四)。

孟宪奎(1920——?)自幼在蓟县城里读书,1935年去北京读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宋哲元29军抗日,后与家中失去联系,估计在抗战中阵亡,有无子嗣不清。

2、孟昭义家:

孟宪章(1909——1968)在津唱大鼓,有三个儿子,孟庆春、孟庆田、孟庆雨。

孟宪明(1925——2007)在津当工人,有一女孟庆芬,一子孟庆霖。

3、孟昭瑞家:

孟宪华(1939——2011.9)西南隅村农民,未婚无子嗣,2011年9月底交通事故中身亡。

孟宪山(1945——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孟庆军,一个女儿。

孟宪国(1951——今),西南隅村农民,未婚无子嗣。

4、孟昭凤家:

孟宪德(1934——2012.12),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孟庆怀,二个女儿。

孟宪才(1936——2010.12.),西南隅村农民,只有三个女儿。

孟宪友(1952——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长子孟庆国、次子孟庆伟。

第五代庆字辈的:第五代:

“庆”字辈弟兄共有十二人,其中孟昭义一家落户天津市内的四人,在蓟县的八人。其中:1、孟宪成家:

长子孟庆云(1925——1997):北京市离休干部,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次子孟庆华(1929——今):蓟县退休工人,有六个儿子二个女儿。

2、孟宪增家:

长子孟庆余(1933——今):西北隅村农民,先后娶妻五人,无亲生子女。

次子孟庆宇(1938——今):蓟县退休工人,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

3、孟宪章家:

长子孟庆春(1937年——今)天津第一农机厂工人,有一子一女。

次子孟庆田(1941年——今)山西省寿阳县邮电部仓库职工,有一子一女。

三子孟庆雨(1947年——今)天津市河东区城建局职工,有一女一子。

4、孟宪明家:

女儿孟庆芬(1954年——今),天津市登赢楼饭庄职工。

儿子孟庆霖(1960年——今)天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有一子。

5、孟宪山家:

儿子孟庆军(1978——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6、孟宪德家:

儿子孟庆怀(1960——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

7、孟宪才家:

长女孟莉(1963年——今)西南隅村村民,雅戈尔服装店、红楼大酒店经理。

次女孟芳(1966年——今)雅戈尔服装店、红楼大酒店副经理。

三女孟涛(1970年——今)雅戈尔服装店、红楼大酒店副经理。

8、孟宪友家:

长子孟庆国(后改名文杰,1976——今):蓟县国办教师,有一个儿子,尚在读书。

次子孟庆伟(1987——今):蓟县国营企业职员。

第六代:

“凡”字辈的已知的有弟兄姐妹共19人,还剩17人。这三大家的后人均进入“凡”字辈,这代人中最早的出生于1948年,最晚的出生于2000年后,今后有的还要再出生。目前未成年三人。

第七代?:

“祥”字辈的,随着“凡”字辈的年轻人进入婚期,还将继续出生。目前已经有13男6女,最早的1972年出生,最晚的1999年出生。

第八代:

令字辈的: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在“祥”字辈弟兄中,只有六人已结婚,并各自生一个或二个小孩。目前,“令”字辈的已有4男3女,最早的2000年出生,最晚的2015年出生。

现在,孟继清后人已传到来蓟县后的第八代“令”字辈,孟继明和孟继亮的后人才传到第六代“繁”字辈。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大了,所以从宪字辈开始,虽然不同辈分,但在年龄上差距较小的叔侄或者祖孙辈分的人之间,还是互相承认是同宗同祖的当家子的。而那些年龄差距较大的,即使是同宗同辈的兄弟们也互不相识,到第五代“庆”字辈和第六代“繁”字辈就更无家族的观念了。

注1:续家谱——解放前孔府、孟府设有典户厅,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本家族内人丁及其职业状况都要登记在册,建立家谱,并随着人口增加不断扩大在册人口数量。过去就把这种报名登记的行为称为续家谱。但是女孩子不登记,因为女孩子长大出嫁不算本家人了。方法是孔家、孟家各个支脉的人家出生男孩后,都要按照血缘关系到自己所属的祠堂族长处报名登记,然后由最基层的祠堂族长报到上一层祠堂族长处,再逐层报到山东曲阜的孔府或者邹县的孟府。由于我家和原在蓟县的本地孟家血缘较远,所以生了男孩子都要到山东老家的祠堂族长处去报名字,续家谱。

注2:佛龛——过去信佛的人家在佛堂(没有专用佛堂的穷人家在住房)中的供桌上,用秫秸杆和纸制作的安放佛像用的庙堂式的装饰物。

(2017.12.31修改)

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
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四节 孟昭信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第二节 先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第八节 我祖母的故事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序言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第六节 曾祖母孟贾氏的故事第九节 我二爷爷孟宪增的故事第五节 孟家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