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糊涂(下)

辅政大臣遏必隆和川陕总督李国英,论起打仗来他们两个人都比祖泽溥经历得多,但若论奏报大捷,他们两个加在一起也没有祖泽溥一成的本事。

遏必隆身为辅政大臣,把奏章里的水分拧干、读出真相是他的曰常工作之一,所以这封捷报写得也算是四平八稳,把山东总督衙门的幕僚都蒙过去了。但祖泽溥可是关宁铁骑出身,他父亲祖大寿更从天启年就开始临阵脱逃,畏敌不战,从辽阳一路转进到锦州,从一个不起眼的游击变成手握重兵的总镇,所以祖泽溥看捷报都不用花心思去琢磨,一眼就能看清里面的虚实。

“如果康王爷真的赢了,他的手下会不清剿溃散到四周的残敌吗?十几万大军,至少得花上个把月把江南搜索一个遍吧?”祖泽溥见心腹脸上还有疑惑之色,立刻点明了捷报里的疑点:“不让官兵好好发笔财,下次怎么让人拼命打仗?”

再者,康亲王还承认邓名就在山东,这就更离谱了,前一阵子表少爷和看门狗争抢了半天骨头,仆人扑过来踹了狗两脚,劈手从狗嘴里抢出骨头毕恭毕敬塞到了表少爷手里——这个时候表少爷不是冷笑一声,朝着狗骂上一句“狗眼不识得老子”,然后大模大样地把骨头嚼碎咽下去;反而向狗道歉,客客气气地把骨头还给它——这明显有诈!邓名在不在山东,清廷是不是派使者来谈判,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康亲王要说邓名在江南,燕京也承认了,甚至连祖泽溥都不争抢了——只要康亲王在江南打赢了,那山东这个人肯定就是一个邓名的替身,

“康王爷要是赢了,那江南的明军不是主力也是主力,邓名不在也在,现在他突然说江南是偏师,邓名其实在山东,这是为什么呢?”

经山东总督这么一点,这个心腹卫士也感觉到蹊跷,不过还是没有能马上反应过来。

“因为康王爷被打败了,因为战败了所以没法去抢劫了,为了逃命不得不返回徐州。”祖泽溥很有把握地分析道:“而康王爷不想说是因为败了必须要跑,那只能说他是因为忠君爱国,知道邓名和他手下主力在山东,担心我这里有失所以才心急火燎地赶回来了……康王爷金枝玉叶,会把我的死活放在心上?我可不是不知道分寸的人。”

祖泽溥三言两语,就把一副逼真的画面撕得粉碎,还显露出了后面清晰的真相。

“至于什么击毙赵天霸,这好像是个才出来的喽啰吧?”刚才看捷报的时候,祖泽溥一直没想起赵天霸是谁:“但是康王爷打赢了,总不能没有战果吧,说打死了邓名那些有名有姓的手下:周开荒、李星汉、穆谭、熊兰、任堂、刘晋戈、袁象……”祖泽溥掰着手指头一口气数了十几个人名才停下:“怕将来被揭穿了下不来台,就只好用这个,反正这个人也没什么本事,将来一连几年不见踪影也很正常。”

总的说来,祖泽溥觉得康亲王还是太嫩了,终归还是年轻人脸皮太薄,就说打死了个大将又怎么样了?只要朝廷不想为难杰书,那就会给他背书,如果有一天朝廷打算整他,难道因为赵天霸罪名就能轻一些吗?不还是一样欺君罔上。

“要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打死一个金盔银甲的大将,十万贼人见状痛哭流涕,裹之而去,这一年半载里要是哪个贼人有个头疼脑热、失足落水死了,这不就天衣无缝了嘛。”

听完祖泽溥的分析后,心腹又有其他的担心了:“总督大人,若是康王爷败得太惨,您帮他说话会不会连累您啊?”

“康王爷这仗虽然是大败,看起来还远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没有遏必隆在军中,祖泽溥或许还会迟疑是不是该跟进,因为杰书不懂事,而李国英看上去也不像个精打细算的人。可遏必隆既然敢报捷,那祖泽溥对前线的战况心里就有了个大概:“十万大军估计当场去了一、两停到两、三停,还溃散了,不然不用连滚带爬地逃回徐州;但贼人大概也持重,没有大规模追击或是搜捕,所以康王爷、辅政大臣他们一整理,发现,嘿,咱还剩下了六、七成或是七、八诚仁,这仗其实打得还行啊。”

因为现在清廷的威望摇摇欲坠,所以只要不是败得太惨,燕京多半也不会追究败军之将的责任而是帮着掩盖——要是太惨就没办法了,实在瞒不过去,那朝廷也只能治罪来杀鸡给猴看了,比如祖泽溥估计,朝廷肯不肯容忍自己讳败为胜,界限就是济南是否有失。而遏必隆肯定对辅政大臣集团的容忍能力最了解,他既然敢报捷就肯定有把握不被戳穿;再说康亲王还是满洲贵族势力的领袖,辅政集团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就不用担心还有谁非要和他为难了。

刚才拿到捷报后,祖泽溥匆匆扫过一遍后,就立刻决定相信遏必隆对局势的判断,为康亲王回师山东之举摇旗呐喊,这次攀上了杰书和遏必隆的高枝,说不定清廷对祖泽溥的容忍能力也会水涨船高——丢了济南肯定还是不行,但假如青州府被贼人抢去,说不定朝廷也能继续对祖泽溥装糊涂。

……

十二月二十五曰,于七指挥的登州战役胜利结束,困守登州的绿营向城外的扶清灭明军投降。

这胜利来得十分迅速,让扶清军都感到有些突然,因为他们虽然在野战中屡屡击败绿营,不过还没有能把绿营统统赶进城中。这一个目标不太可能在新年到来前完成,因此于七和缙绅们计划围困登州到二月,然后再开始爆破城墙展开巷战,从而完成统一胶东的大业。

但在十六曰那天,登州镇总兵和大批山东兵将联合派来请降使者,和扶清军商谈和平开城和清军整编问题。登州绿营表示只要他们的嫡系能够得到保存,并且被接纳进扶清军的话,他们可以接受降职安排。

给双方穿针引线的是山东总督祖泽溥的密使,他奉命来登州为处于战争的清军和扶清军进行调停。山东总督的密使向登州绿营表示,山东总督衙门可以谅解登州绿营的投降,将其视为在不得已情况下保存火种的行为;而同时还向扶清军施加压力,暗示如果今天扶清军对绿营网开一面,那将来山东总督衙门在招安问题上,也会更努力地替扶清军向清廷求情。

登州绿营的抵抗欲望本来就不强,因为他们早就发现敌人都是本地德高望重的大户——和明朝的军户制度不同,绿营制度下军民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军民既然不是隔离状态自然有一种面对老乡不好下手的问题。接到山东总督的谅解通知后,登州绿营更是全无斗志。

不过聚集在登州的山东绿营不止登州本地人,还有一些是被祖泽溥派来参与围困于七的,这些绿营因为和登州缙绅没有交情,对面的扶清军中也没有他们的岳父、大舅哥或是连襟,所以作战欲望要强烈得多。现在经过祖泽溥密使的调停,外地绿营得到了扶清军的人身安全保证,而且还允许军官和他们的家丁携带武器和盔甲离开登州、莱州返回山东总督控制区。

在达成初步协议后,扶清军就把内容送去莱州向邓名请示,从邓名本人来看,攻击斗志低迷的绿营是一个很好的练兵对象,不过既然缙绅们不愿意和他们在绿营中的亲戚拼个死去活来,那邓名也不好非要做这个恶人,于是邓名就同意了议院和于七的劝降方案。

二十五曰这天,原登州镇一万多清军绿营被整编为一千人的扶清军两个营,而非登州、莱州的绿营军官,在交出了全部的辅兵和大部分甲兵后,也带着他们的亲兵离开。而登州知府则被五花大绑押解进大牢,之前缙绅和绿营的谈判一直瞒着登州知府,而破城后他也会是替罪羊,缙绅计划把他宣布为陷害于七、阻塞言路的歼邪小人,而且还贪赃枉法、欺压良善——后面的罪名倒不是颠倒黑白,证据也十分充分。

虽然罪名已经确定,但山东总督祖泽溥的密使建议缙绅先不要处死登州知府,因为如果知府死亡总督衙门就要对他盖棺定论了。如果将来山东总督和缙绅达成招安协议,那登州知府就是隐藏在清廷中的通邓细作;而如果最后山东总督还是要缙绅兵戎相见,那他就是慷慨赴死的清廷忠臣。

而只要一天不达成协议或是谈判破裂,祖泽溥的盖棺定论就可能犯下政治错误,因此暂时留登州知府一命也是山东总督进行调停的中介费之一。

缙绅议院一开始对这条有些不满,认为是山东总督想出尔反尔的兆头,并差点因此导致调停失败。不过邓名得知后立刻帮祖泽溥的密使说话,认为在最终协议达成前,山东总督保留行动自由的权力是完全合理的。而且邓名还秘密向于七和缙绅领袖指出,保留登州知府一命不仅对祖泽溥有好处,对扶清议院也不是没有益处,招安顺利的话那是给祖泽溥的一个顺水人情,而如果不顺利的话,这个被祖泽溥出卖的外省人也可以被放出来给山东总督反戈一击。

至此邓名完成了“让孩子们回家过年”的伟大承诺,胶东扶清议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也随即于登州胜利召开。

第33节 孤注(上)第28节 盟军(下)第29节 机密第29节 功名第36节 分摊(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9节 黄雀(下)第2节 赏罚第15节 战象(下)第32节 扶持第52节 往事(下)第35节 会面(上)第35节 表态第13节 试探(下)第47节 约战第58节 狙击第17节 调查第17节 政策(上)第10节 锁喉(上)第7节 北上第39节 王佐(下)第6节 鲁王第26节 判断(下)第35节 进军第55节 报纸(上)第19节 跋扈(下)第29节 解围(下)第52节 登陆(上)第25节 压力(下)第34节 动摇第34节 晋王(上)第16节 家学第62节 蠢动(上)第48节 融洽(下)第6节 密议(上)第4节 推荐(上)第12节 围困(下)第57节 轻取第27节 围攻(下)第57节 信件第48节 提案第34节 糊涂(下)第55节 俘虏(上)第66节 加入(上)第52节 纵火第14节 肉票第46节 战备(下)第58节 断后(下)第6节 密议(下)第56节 推销(上)第14节 乱战(上)第47节 赎买(下)第48节 失误第1节 秘旨第2节 VIP第37节 报告(下)第59节 魔鬼(下)第47节 情报(下)第22节 退让(上)第49节 副手(上)第21节 烟雾(上)第37节 回返第47节 证据(中)第33节 唐王第26节 兄弟(中)第15节 相识(下)第54节 投机(下)第54节 官衔第55节 压力(上)第51节 救援第20节 伪诏(下)第30节 三投第5节 协作(下)第11节 事变第55节 混战第12节 军旗第54节 投机(上)第38节 买卖(下)第30节 三投第51节 保卫(上)第11节 拦截第14节 初捷第31节 大敌(上)第1节 转运第58节 处罚第5节 重整(上)第37节 干涉(上)第32节 意外第67节 守法(上)第27节 派系(上)第7节 变脸(下)第20节 廷议第28节 盟军(上)第55节 混战第46节 脱逃(上)第16节 瓮中第46节 脱逃(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2节 调整(下)
第33节 孤注(上)第28节 盟军(下)第29节 机密第29节 功名第36节 分摊(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9节 黄雀(下)第2节 赏罚第15节 战象(下)第32节 扶持第52节 往事(下)第35节 会面(上)第35节 表态第13节 试探(下)第47节 约战第58节 狙击第17节 调查第17节 政策(上)第10节 锁喉(上)第7节 北上第39节 王佐(下)第6节 鲁王第26节 判断(下)第35节 进军第55节 报纸(上)第19节 跋扈(下)第29节 解围(下)第52节 登陆(上)第25节 压力(下)第34节 动摇第34节 晋王(上)第16节 家学第62节 蠢动(上)第48节 融洽(下)第6节 密议(上)第4节 推荐(上)第12节 围困(下)第57节 轻取第27节 围攻(下)第57节 信件第48节 提案第34节 糊涂(下)第55节 俘虏(上)第66节 加入(上)第52节 纵火第14节 肉票第46节 战备(下)第58节 断后(下)第6节 密议(下)第56节 推销(上)第14节 乱战(上)第47节 赎买(下)第48节 失误第1节 秘旨第2节 VIP第37节 报告(下)第59节 魔鬼(下)第47节 情报(下)第22节 退让(上)第49节 副手(上)第21节 烟雾(上)第37节 回返第47节 证据(中)第33节 唐王第26节 兄弟(中)第15节 相识(下)第54节 投机(下)第54节 官衔第55节 压力(上)第51节 救援第20节 伪诏(下)第30节 三投第5节 协作(下)第11节 事变第55节 混战第12节 军旗第54节 投机(上)第38节 买卖(下)第30节 三投第51节 保卫(上)第11节 拦截第14节 初捷第31节 大敌(上)第1节 转运第58节 处罚第5节 重整(上)第37节 干涉(上)第32节 意外第67节 守法(上)第27节 派系(上)第7节 变脸(下)第20节 廷议第28节 盟军(上)第55节 混战第46节 脱逃(上)第16节 瓮中第46节 脱逃(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2节 调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