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 风向(上)

北京眼下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官员和百姓都在享受难得的假期,以及平时舍不得享用的美食。川陕总督李国英也趁着这个机会四处活动,希望辅政大臣能够体念他的难处,同意从重庆撤兵。

虽然一开始朝廷坚决不同意从重庆撤兵,但看到李国英再三上奏苦苦哀求,而且不顾体统和身份地替朝廷分析坚守重庆的利弊后,就是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也都被感动了。虽然很不满意李国英在奏章中公然削朝廷的面子、拆朝廷的台,但太皇太后看完李国英恳请入京对奏的奏章后,也对左右官员轻叹一声:“李国英这个奴才还是忠的。”

虽然李国英讳败为胜,每次战败后都竭力推卸责任、怨天尤人、拼命夸大敌人的损失,但和近代国家不同,专制国家对忠诚的要求是很低的。就好比在邓名前世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给道光的奏章中同样是竭力隐瞒战败的消息,用清军的大捷来让皇上开心,导致道光对英军的战斗力和清军的实际水平一无所知。在前线已经溃不成军的时候,道光还以为清军正在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搁在近代国家,如果前线指挥官这样办事,就会被送上军事法庭;但在专制的国家里,林则徐即使这样做,仍然是道光皇帝忠心耿耿的好臣子,因为他没有彻底的颠倒黑白,没有和英军指挥官称兄道弟,也没有在报捷的同时把一车车的赎城费往英军营地里送。

在忠诚链下,臣子、奴才的荣辱都系于皇帝一身,如果不让皇帝开心就别想把差事干下去,就会被更敢于撒谎、更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同僚顶替。明君就是能够从普遍撒谎的臣僚中挑选出那些不但会撒谎也会办事的人。而道光之所以是昏君,就是他轰走了撒谎程度较低的林则徐,却换上了撒谎肆无忌惮的人。

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都是从关外打进北京,显然比从小就深居紫禁城的道光要明了世事,他们尽管对李国英有些看法,但还是能意识到此人可用。

在同意让李国英来北京奏对的时候,辅政大臣已经有意批准从重庆撤兵,只不过朝廷大张旗鼓地援兵四川,为此拨给了大批粮饷,还从山西抽调了巨额的人力,将来要是追究责任谁来承担?既然李国英这么忠诚,那也就不用另找别人了,川陕总督回京奏对,朝廷出于对最掌握实际情况的一线负责人的信任而同意撤军自然是英明之举;而将来要是被亲王派借题发挥闹出大风波的话,也可以把责任往李国英头上一推,就说朝廷支援四川的决定没有错,其后的四川局势也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但李国英这厮贪生怕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居然狗胆包天入京奏对。朝廷不过是一时不查,轻信了这个外表忠厚、心怀奸诈的狗奴才的话,断送了四川的大好局面。

在来北京路上的时候,李国英也猜到了故事的前半段,在他看来这是朝廷重视自己意见的表现。而既然朝廷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那说服朝廷放弃重庆应该就不是什么难事。初到北京的时候,辅政大臣的口气也都显露出了明显的松动,没有人打算在重庆问题上固执下去。之所以不能立刻形成决议也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朝廷希望慢慢来,先把风声透露出去一点,然后突然把这件事办成——不是正要收拾山东造反的于七吗,连借口都是现成的,打到一半的时候就说兵力吃紧,为了京畿安全暂时放弃支援重庆,等扫平了山东乱党后,大家都装作想不起来让军队重返渝城就可以了。

李国英是清廷的忠臣,既然从辅政大臣口中听到了如此这般的暗示,也就安心等待,绝不催促,以免让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下不来台。

可最近两个月风声渐渐又变了,随着翡翠来到北京,北京的满洲太君都知道西北有个重镇叫重庆,四川巡抚高明瞻且屯且战,在与叛贼的交战中还能缴获不少珍宝。

既然重庆成了八旗老少爷们的关注焦点,辅政大臣就开始环顾左右而言他,再也不提撤兵一事,反倒一封接着一封八百里加急往重庆送信。每次使者回来的时候,不但王公大臣常常有份,连跑腿的信使都能发笔小财。随着翡翠、宝石做成的首饰戴上格格们的手腕,或是被满洲太君抓在手里玩赏,李国英就发现他越来越不受北京官场的待见。

今天李国英一早就等候在遏必隆大人的府邸外,听说是川陕总督专程来祝贺正月十五佳节,辅政大臣倒也没有让他久等,遏必隆的管家还亲自到门口迎接,双手接过了李国英的礼单。飞快地把礼单扫了一眼后,管家脸上不动声色,含笑把李国英领到遏必隆的书房门前。

向辅政大臣请安后,李国英很快就切入正题,又旁敲侧击地开始询问什么时候能正式批准重庆的守军撤离。遏必隆闻言立刻敛去了笑容,严肃地看着李国英:“你总督川陕这三年以来,朝廷向重庆投入了大量的军饷,几次询问你有没有解决四川大军自给自足的办法,哪怕是稍微减轻一些朝廷的负担也好,但你始终拿不出办法来。”

“这……”李国英心里暗暗叫苦,想靠军屯实现驻军的自给自足是根本不现实的。几万军队的粮食就需要十万壮丁去耕作,可除了吃饭外,军队还需要武器、盔甲,如果这些都要自产的话,那还需要大量的工匠、矿工,会进一步加重对屯田的需求;为了保护屯田、矿山,就需要更多的军队,更多的军队就需要更多的壮丁;一年两年还好,如果胜利遥遥无期,这些人除了吃饭还要穿衣,除了吃饭穿衣还要娶妻生子;旁边更有邓名在虎视眈眈。当初大明不就是信了什么辽土养辽人的鬼话,琢磨着要让辽东自给自足,最后生生地被拖垮了吗。

崇祯皇帝长于内宫不明世事信了袁崇焕,可李国英觉得遏必隆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啊。

“这是高明瞻最新的奏章,我抄了一段出来。”遏必隆甩给李国英一张纸条。

川陕总督忙不迭地拾起来,打开只看了一眼,心中就惨叫一声:“苦也。”

年前北京给重庆的加急信中,又一次提起了军费问题,而高明瞻信口开河,说什么川西遍地是翡翠、象牙,只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武器、盔甲,清军可以在与邓名交战之余,去掠夺邓名的矿井,把缴获的石头贩运回内地换取一部分军费。

李国英觉得高明瞻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这些话会对朝廷的战略产生什么影响,而且高明瞻那些翡翠到底是怎么来的,李国英肚子里是一清二楚。他恨不得一把将高明瞻从重庆城里拖到自己眼前,痛骂上一句:四川连大象都没有,那遍地的象牙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吗?你家矿井里能挖出象牙来?

不过李国英当然不敢对辅政大臣说真话,而且更糟糕的是,高明瞻居然还有证人。就在腊月,有一批牙雕的观音像流入北京,面目栩栩如生,被达官贵人抢购一空,这么小的东西也炒到了一两金子一个。

看到这东西居然如此值钱后,北京就再次询问了象牙的来源问题。高明瞻那封川西遍地是象牙的奏章送到北京的同时,袁佳文弼、胡文科和一个重庆驻防八旗的牛录也到了北京,在遏必隆的纸条上,除了高明瞻的奏章摘抄,还有这三个人的证词。

牛录说:川贼身上个个都有象牙、翡翠和宝石,这东西在川西简直像是大街上卖的青菜,所以贼人才会人人带着当护身符——简而言之,和川贼打仗,哪怕没有斩首,也有翡翠、象牙缴获,重庆的货物绝对来源正当。将士出售战利品也合情合理,朝廷还省了一份斩首的赏钱呢。

胡文科说:四川的大象确实不多(看到这里李国英差点把牙咬碎,什么叫不多,是根本没有!),但西藏那边的大象都海了,而且在遥远的拉萨,那里的母象都有四颗牙,公象都是七颗、八颗地长,还年年换牙;至于翡翠嘛,去过藏边的人都知道,那里铸城都不用砖头的,一水的翡翠城墙,宝石则是用来修堤坝的。最关键的是,西藏人不吃中国的茶叶就会死于大便干燥,藏人十个里有九个都是这么死的,所以他们一天到晚哭着喊着用象牙、翡翠和宝石来换川西人手里的茶叶。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几千年从来没变过——胡文科的证词主要是在解释牛录陈述的合理性,让朝廷能够理解为何在川西,宝石、翡翠和象牙会和青菜一个价。

袁佳文弼倒是没有爆出更多的猛料。但正月十三那天,袁佳文弼和一个重庆年后派回北京的汉八旗使者会面后,突然想起还有一个重要情况需要向辅政大臣们补充报告。据他说:川西贼人训练新兵的时候,也是要训练枪术的吧?他们的训练方法是用一根木枪去刺一个白色的象牙球,以撞击另外一个彩色象牙球,目的是把彩球撞进一个小洞里——通过这种训练来锻炼新兵的出枪准头,可见西川的象牙富裕到了什么地步。

牛录的报告也就算了,李国英知道他隐瞒真相是不得已,而胡文科的报告虽然离谱,但西藏那边到底有没有大象,李国英也不是很有把握。再说他也能理解这是胡文科为了帮前者圆谎。但对于袁佳文弼所说的,李国英真想问一句:“你是说评书然后改行投军的吗?谁家象牙能富裕得做成球当玩具了?这种荒诞不经的故事亏你也敢往外说!”

“嗯,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李国英支支吾吾地对遏必隆答道:“不光是用来训练新兵,听说以前的川西老人为了活动手指,常常在手里握着几个小球,他们的小球都不是铁的或者石头的,而是用象牙、翡翠做的。”

第32节 突围第56节 离去第13节 勇气(上)第11节 劫营(上)第34节 动摇第34节 诈降第9节 买路第16节 攀谈(上)第23节 瓷器第26节 反复第29节 统一(下)第6节 战俘第49节 风气(上)第3节 压力(上)第63节 黄雀(上)第40节 泥潭(下)第30节 大敌(下)第25节 压力(下)第53节 兑换第47节 矛盾第1节 失忆第47节 情报(下)第52节 壮士第18节 激战第68节 混乱(下)第27节 得兼第35节 表态第22节 反正第35节 巩固(上)第51节 保卫(下)第23节 代理(上)第45节 颜面第22节 反正第6节 勇士第52节 私心第44节 游骑(下)第17节 冲击(下)第67节 守法(上)第45节 炼金(下)第45节 队友(下)第19节 忠心(下)第58节 断后(上)第57节 分赃(下)第25节 压力(上)第33节 孤注(下)第52节 私心第59节 议款(下)第37节 等待(下)第33节 问策(下)第47节 自救第43节 征兵第8节 战备(下)第4节 平衡地十七节 虚招下第7节 北上第64节 平息(上)第54节 权变(上)第32节 奉节第20节 合伙第5节 润滑第39节 都府第58节 处罚第38节 整顿(上)第38节 隔江第32节 突围第23节 临阵第48节 提案第41节 难民第48节 提案第62节 蠢动(下)第17节 调查第36节 宿命(下)第44节 中介第59节 细作第23节 援助第19节 帝国第49节 坦承第7节 演变(上)第33节 试探第15节 出降(下)第12节 征税第25节 压力(上)第48节 融洽(下)第47节 情报(下)第37节 等待(上)第25节 蒙蔽第47节 情报(下)第51节 诈败第16节 瓮中第4节 栋梁第36节 方向(下)第7节 穷途第67节 守法(上)第7节 演变(下)第1节 精明(下)第31节 大敌(上)第11节 劫营(上)第69节 忠臣(上)第59节 议款(上)
第32节 突围第56节 离去第13节 勇气(上)第11节 劫营(上)第34节 动摇第34节 诈降第9节 买路第16节 攀谈(上)第23节 瓷器第26节 反复第29节 统一(下)第6节 战俘第49节 风气(上)第3节 压力(上)第63节 黄雀(上)第40节 泥潭(下)第30节 大敌(下)第25节 压力(下)第53节 兑换第47节 矛盾第1节 失忆第47节 情报(下)第52节 壮士第18节 激战第68节 混乱(下)第27节 得兼第35节 表态第22节 反正第35节 巩固(上)第51节 保卫(下)第23节 代理(上)第45节 颜面第22节 反正第6节 勇士第52节 私心第44节 游骑(下)第17节 冲击(下)第67节 守法(上)第45节 炼金(下)第45节 队友(下)第19节 忠心(下)第58节 断后(上)第57节 分赃(下)第25节 压力(上)第33节 孤注(下)第52节 私心第59节 议款(下)第37节 等待(下)第33节 问策(下)第47节 自救第43节 征兵第8节 战备(下)第4节 平衡地十七节 虚招下第7节 北上第64节 平息(上)第54节 权变(上)第32节 奉节第20节 合伙第5节 润滑第39节 都府第58节 处罚第38节 整顿(上)第38节 隔江第32节 突围第23节 临阵第48节 提案第41节 难民第48节 提案第62节 蠢动(下)第17节 调查第36节 宿命(下)第44节 中介第59节 细作第23节 援助第19节 帝国第49节 坦承第7节 演变(上)第33节 试探第15节 出降(下)第12节 征税第25节 压力(上)第48节 融洽(下)第47节 情报(下)第37节 等待(上)第25节 蒙蔽第47节 情报(下)第51节 诈败第16节 瓮中第4节 栋梁第36节 方向(下)第7节 穷途第67节 守法(上)第7节 演变(下)第1节 精明(下)第31节 大敌(上)第11节 劫营(上)第69节 忠臣(上)第59节 议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