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

情系西柏坡

——摘自《西柏坡纪念文集》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在名不经传的西柏坡创建了震古烁今的光辉成就。西柏坡因解放战争这段光辉的岁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提起西柏坡,人们就会想起“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提起西柏坡,人们就会想起“两个务必”;提起西柏坡,人们就会想起三大战役;提起西柏坡,人们就会想起“进京赶考”……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的西柏坡情结

邓小平曾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那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邓小平所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淮海战役。而与淮海战役紧密相连的,便是西柏坡。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曾两次到西柏坡参加党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两次会议。一次是“九月会议”,一次是七届二中全会。邓小平在这两次会议中都参与了讨论,并做了重要发言。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公务繁忙,一直没能重返西柏坡。可他心中对西柏坡的那份眷念之情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浓。他的西柏坡情结在西柏坡纪念馆落成后体现得尤为明显。

1984年,中央档案馆的馆长到西柏坡参观,当他看到“西柏坡”三个大字时,突然想到:西柏坡与井冈山、延安一样,都是革命圣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这馆名同样需要中央领导人的题写。陪同参观的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贺文迅,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便把它反映到馆长白占基那。白占基当即拟好了一封请示信,发往北京,向中央办公厅的有关人员提出了申请。不久,他的请示便被批复了。

两个月后,西柏坡纪念馆接到河北省委的通知,西柏坡纪念馆的馆名已经由邓小平题写好,现已转交到河北省委。西柏坡纪念馆赶紧派人取回了邓小平题写的馆标。他们打开整洁的宣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西柏坡纪念馆”六个俊秀飘逸的大字,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细心的人还发现,落款处为1984年8月31日。

随后,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将邓小平的题词镌刻在一块万年青的大理石上,制作成六个闪亮的镏金大字。11月9日,西柏坡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馆标放置在纪念馆大门口。

如今,每一个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的人,都会驻足于馆标前细细欣赏、慢慢品味,然后再留下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四年后,邓小平委托时任中顾委常委的黄镇将军到西柏坡问候老区人民,并参观中央大院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感慨万千的黄镇将军,面对着一处处旧址,面对着一件件文物,提笔写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如今,这八个大字已成为西柏坡的历史主题。

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这个重大日子,西柏坡决定建一座纪念碑,并打算用馆标中的“西柏坡”三个大字作为碑名。这个请示再次得到了邓小平的同意。

西柏坡纪念碑建成后,高高耸立在柏坡岭上,成为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时,纪念碑上由邓小平题写的“西柏坡”三个大字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江泽民与西柏坡

1991年9月21日,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洒满整个太行山,滹沱河里泛着点点金光。宁静的西柏坡村,不知道谁喊了句“江总书记来西柏坡”了,顿时便沸腾了起来。

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向村口望去。只见一辆面包车从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缓缓地开进村口,停在了广场上。前面没有警车开道,后面也没有警卫跟随,江总书记乘坐的面包车悄无声息地就来到西柏坡村。车子停稳后,第一个从面包车上下来的人居然是江总书记。人们望着这位面容慈祥的领导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江总书记也满含微笑地向大家招手,向大家问好。

大概九点半的时候,江泽民来到西柏坡纪念馆。他一边听馆内讲解员的介绍,一边驻足观看,时而沉思时而念念有词。参观完后,他挥毫题词,写下“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几个大字。后来,这几个大字成了西柏坡纪念碑的碑文内容。关于这几个字的题词,中间还有一小段插曲。

当时,江泽民参观完西柏坡纪念馆后,写下的题词是横幅。如果放在纪念碑上,就必须排成竖排。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排来排去,总觉得不太合适,最终决定写信,请江总书记再题写一幅。让他们惊喜的是请求很快得到了同意。没过多久,中央办公厅就通知他们去取题词。这次,江总书记是按纪念碑的特征题写的竖排字幅。因此,现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了江总书记两幅内容相同、排版不同的题词。

视线再拉回1991年9月21日那天。

江总书记参观完西柏坡纪念馆,随后便来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旧址。他依次参观了董必武、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朱德等人的旧居。当他参观到毛泽东旧居时,闻讯赶来的西柏坡群众在大院的石磨盘上和江总书记拉起了家常。西柏坡的老村长向江总书记讲了当年毛泽东及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情况。江总书记也详细询问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当他得知,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柏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江总书记在军委作战室的四间低矮的小平房前久久伫立。当年,三大战役就是由五大书记在这几间小小的平房中指挥完成的。讲解员介绍道,当年的情报科、作战科、战史资料科三个科就在一个小屋子里办公。他无限感慨地回应道,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离开中央大院后,江总书记前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他坐在当年代表们开会的地方,仔细询问当时开会的情况。当他得知,当年会场布置简单,没有扩音设备时,随即站起身来,要求身边的随行人员走到后面,他站在前面,大声地喊道:“这样说话,大家能听见吗?”

“听得见。”后面的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他环顾了四周,沉思片刻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当年,毛主席曾在这里教育大家,进城后务必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精神,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被糖衣炮弹打倒。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我们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两个务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霎时,整个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他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这里是革命圣地,也是很好的爱国教育基地。我们要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过去,党中央在这里描绘的蓝图已经成为现实;现在,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经久不息。

上午十一点,江总书记和随行人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面合影留念。下午,江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离开西柏坡村。

胡锦涛到西柏坡

2002年冬天,整个冀中大地银装素裹。西柏坡在冬日的飞雪和苍松的映衬下,显得静谧而庄严。

12月5日,对于西柏坡的人们来说,这天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因为,胡锦涛总书记就要到西柏坡来了!

在西柏坡纪念馆前面的广场上,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就等候在那里。他们安静又热切地期盼着胡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尽管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可他们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让他们丝毫也察觉不到寒冷。

中午十二点左右,一辆银灰色的中巴车开进西柏坡村,停在了广场上。车门打来后,胡总书记第一

个走下车来,随后便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几名领导一一下车。按照事先的要求,欢迎胡总书记的到来,不设隆重的仪式,不设统一的口号,不铺设红地毯。身穿一件浅黄色半旧棉服的胡总书记微笑着,整个人显得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他缓缓地走向人群,亲切地向大家招手,并一一与大家握手问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站在雪地里,激昂愤慨地对大家说:“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说是‘进京赶考’。我们这次来西柏坡,是来‘上学’的,是来向西柏坡人民学习的!”

时至中午,胡总书记一行人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的陪同下,走进西柏坡宾馆的餐厅。餐厅设在二楼的一个小会议室。里面没有豪华的装饰,也没有鲜花的点缀,有的只是一张餐桌,简单且温馨。胡总书记一行人津津有味地品尝了一顿西柏坡的家常便饭。随后,一位负责接待的同志从家里拿来红红的冻柿子,请胡总书记尝尝。总书记拿起来咬了一口,说:“嗯,挺甜的,大家也都尝尝。”

午饭过后,胡总书记一行在西柏坡负责接待的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纪念馆广场参观。他们首先来到的地方,是一组被称之为“赶考”的人物雕像前。这些雕像人物分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雕像惟妙惟肖,能看见五位书记充满信心的眼神和昂首阔步的姿态,表现了共产党人对“进京赶考”的必胜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雕像前久久注视,若有所思。最后,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几名同志一块在雕像前合影留念。当摄影师按下快门,记录这一庄严的瞬间时,人们仿佛看到新一轮的“赶考”仍在继续。

随后,胡总书记一行来到纪念馆。纪念馆的负责人和讲解员早已等候在门口。胡总书记走上前去,亲切地和他们握手问好。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胡总书记认真参观了纪念馆的每一处陈设。他看着那些纪念革命胜利的战利品,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神情肃穆而庄重。当他听到讲解员介绍说,当年为了打赢三大战役,我军有二十四万多名解放军官兵伤亡时,表情变得异常严肃。他在每一位烈士照片前仔细端详,眼神中充满了哀伤和哀悼之情。

讲解员介绍说,为了三大战役能取得胜利,当地的老百姓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动情地唱起了一首产生于三大战役期间的支前歌谣:“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胡总书记望着人民群众挑着扁担、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照片,听着讲解员动情的歌声,眼角不知不觉地湿润了。他无限感慨地说:“正是依靠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

参观完纪念馆,胡总书记不辞辛苦,又来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旧址。

这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这里条件艰苦,陈设简陋,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却克服困难,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胡总书记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中央大院旧址。他与等候那里的人们握手交谈,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最后,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胡总书记一行人走进大院,一一参观起来。他们先后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故居和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在毛泽东旧居前,胡总书记兴致勃勃地招呼大家合影留念,在董必武旧居前听了董老当年学纺线的故事和《纺车谣》,在周恩来旧居里抚摸着雨夜救同志的那盏马灯。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里,胡总书记望着简陋的会场、破旧的桌椅、红艳艳的党旗,感觉回到了当年那段激情的岁月。胡总书记对身边的人说道:“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胡总书记一行回到宾馆休息了一会,吃了简单的晚餐后,又健步走到西柏坡礼堂,观看了西柏坡精神宣讲团的演出。演出开始前,胡总书记观看了历史资料影片《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影片中真实的场面、翔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西柏坡的那段光辉岁月。影片播放完后,胡总书记激动地站了起来,带头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天空依然飘着雪花。胡锦涛总书记早早地醒来。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他悄悄地起床,来到广场上散步。他慢慢地踱着步,不知不觉登上了柏坡岭。站在岭上,他望着碧蓝色的湖水,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排列整齐的生态林和经济林。他的心里装的是老区经济的发展,装的是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按照行程,上午,胡总书记在西柏坡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就设在宾馆,整齐朴素的会场内,胡总书记与西柏坡的群众、干部亲切交谈。整个座谈会,胡总书记一直在倾听并思考着大家的发言。他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最后,胡总书记和大家一同重温了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此后,胡总书记一行人又冒雪来到群众家中,与乡亲们拉家常,看望一些老党员。他首先来到已有83岁高龄的老党员阎连秀家里。还没等老人迎出来,胡总书记就推开门笑着走进去,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问候道:“您好啊!”

老人认出是胡总书记,顿时眼角湿润了,赶紧答道:“好!好!总书记好!”

之后,他扶着老人坐在炕头上,拉着老人的手,亲切地与老人交谈。后来,阎连秀还不忘与左邻右舍念叨:“总书记真是平易近人!”

从阎连秀家里出来,胡总书记接着就进了阎更祥的家里。胡总书记的造访,让阎更祥一家人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当胡总书记得知他们家开着家庭旅馆,收入还不错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到胡总书记走进自家的院子,韩花珍一家全都激动地迎了上去。胡总书记和韩花珍一家人亲切问候后,便走进了他们家的客厅。一见韩花珍家两岁的重孙,胡总书记便亲昵地抱起了小家伙,小家伙非常乖巧地在胡总书记脸上亲了一口。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中午吃完饭,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来到宾馆总台,要付这几日胡总书记的餐费。服务员说,这几日胡总书记吃的都是家常便饭,也都是我们的一番心意,这饭钱我们不能收。但中央警卫局的同志却一再坚持,并说这是胡总书记交代的,而且要开发票。服务员只好收了三十元,并郑重地开了发票。开发票时,服务员问抬头怎么写,中央警卫局的同志答道,就写“胡锦涛”。如今,这张开给“胡锦涛”的发票底联一直被西柏坡宾馆好好地保存着。

天空依然飘着雪花,丝毫没有停的意思。西柏坡的乡亲们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广场上,准备跟总书记告别。

胡总书记提出要和大家合影留念。听到这个消息后,广场上的人们沸腾了。人们自觉地排好队形,依次与总书记合影。总书记自始至终都面带微笑,与大家合影留念。他平易近人、亲民爱民的品质打动了在场的人,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分别的时刻来临了!

胡总书记在人们热切的观望眼神中,在人们亲密地簇拥下,登上中巴车,与大家挥手告别……

习近平: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北省调研指导工作。

习近平30多年前在石家庄市正定县工作时就到过西柏坡,其后又多次来。这次是他到中央工作后第二次来。

青山叠翠,细雨朦胧,11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首先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铜像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鲜花铺就的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总书记来了!”惊喜的人们纷纷围了上来,

有的大声问好,有的抢着握手,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一刻……

习近平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处。

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伫立展板前,习近平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毛泽东用过的转椅,周恩来用过的办公桌,董必武用过的最新华北详图……从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到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前,习近平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随后,习近平在一间长方形的土坯房——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召开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党的生日刚过,我们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瞻仰旧址,重温革命前辈的谆谆教导,同时见见西柏坡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围坐在一起,习近平开门见山,“这次来,主要是就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同大家谈谈心,听听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不讲套话,请大家有啥说啥。”

大家纷纷积极发言。西柏坡镇党委书记李新海在西柏坡工作已有7年多,他说,为加强同群众的联系,镇党委采取了措施,第一个就是在今年年初向群众发放民心卡,上面写有镇里干部的电话,便于群众联系和监督。

习近平听了马上问:“民心卡是发到所有的村?”

“对,发到村里面。”

习近平又问:“干部都联系到村?”

“干部都有包村,有的干部包一个村,有的两个村。”

“一共多少个村?”

“16个村。”

“把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发扬好,把西柏坡优势资源利用好,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建好景区,为群众多办实事,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李新海说。

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插话交流……

70多岁的闫朝书是西柏坡村的老党员,身体不太好,习近平以前见过她。见到老人,总书记关切地问候并征求她的意见,叮嘱她要多保重身体。

18时06分,时间不早了,乡亲们结束了发言。习近平环视着旧址,这间屋子意义非同寻常。正是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提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要求军队向前进。会议作出关于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增强纪律性,还强调要继续克服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不良现象。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习近平说,“刚才几位同志从不同角度谈了一些认识,对党的作风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都很好。”

习近平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两个务必”的提出已经过去60多年了,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应该说总的是好的。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习近平强调,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房间内十分安静,人们凝神倾听……

习近平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人们进一步明晰了党中央作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战略部署的初衷所在,也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坚持“两个务必”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央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坚持“两个务必”,以实际行动给全党改进作风做好表率。

各级领导干部要响应中央号召,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

世界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只要我们动真格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央有信心在全党同志共同努力下,把党的作风建设搞好。

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从现在做起,雷厉风行,说到做到,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群众监督我们的党、我们各级组织、我们的干部,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

习近平最后表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党、国家、人民交给我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本章完)

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
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四章 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第六章 情系西柏坡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