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多方因素

,伦敦时间口点必分,英国下议院举行闭门会议

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只有在涉及到国家最高利益、以及国家机密的时候,议会才会在首相的请求下举行闭门会议。在此之前,上一次闭门会议发生在刃多年前,也就是英国参与伊拉克战争前夕。

这下,等在下议院门口的记者恼火了。

更让人恼火的是,这一等就是整整一个白天。

直到口点冯分,下议院的大门才再次打开。

记者们蜂拥而上的时候,乔治已经在警卫的护送下离开了下议院,正在前往白金汉宫的途中。

大约半个小时后,英国王室新闻发言人透露了首相面见国王的消息。

听到风声的记者立即转移战场,把白金汉宫围了个水泄不通。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很多记者已经看出了端倪。

战争已经爆发,没有理由浪费宝贵时间。如果情况与刃多年前差不多,即英国决心用军事行动捍卫福克兰群岛,那么乔治就应该在下议院发起战争决议,并且以开放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知道,英国有决心赢得胜利;按照英国的制度,要想发起对外军事行动,必须获得国王的认可,因为王权早就被架空,所以前相只需去白金汉宫走过过场;法律上的手续与过程完备之后,首相将下达战争动员令,并且做出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与之相比,此次的决议过程明显不同;下议院举行闭门会议,表明在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还存在异议、或者某种不确定因素;乔治没有公布消息就去了白金汉宫,主要目的不是完成形式工作,而是悄此为上层决策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

站在英国政府的立场上就能明白,只要乔治出现在记者面前,就得拿出最后决议。

打,还是不打?

旧点刃分,乔治离开白金汉宫。

通过记者组成的“战线”时,乔治没有在记者面前吐露一个字,只有他的秘书在解围的时候提到,首相府将在打手 时后举行新闻发布会。

对于等了一天的记看来说,唐宁街旧号成了下一个目的地。

实际上,一些有“远见。的记者耸就守在了首相官邸外面。

有了确切消息,各大新闻媒体立即调整了节国安排。

力点占分,首相存新闻会场开放,记者在经过了数道严厉的安全检查后,有序的进入会场。

旧分钟后,乔治出现在记者面前,也出现在各家各户的电视屏幕上。

持续不到力分钟的宣言结束时,英国首相都没提到“宣战”二字,只是反复强调,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将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收复福克兰群岛,从即时起与阿根廷断绝外交关系,召回驻阿外交人员,并且驱逐阿根廷外交官,遣返在英阿籍人员。

乔治的这一宣言,或多或少出人意料。

虽然在当天上午,战争爆发的消息刚刚传出,就有新闻媒体预测,英国绝对不会向阿根廷宣战,但是所有新闻媒体都认为,乔治不会比当年的撒切尔夫人差,肯定会采取极为强硬的立场与态度,以最快的速度宣布出兵马岛。

毫无疑问,乔治的表现让新闻媒体大失所望。

英国首相的态度并不强硬,甚至没有直接提到出兵的事情。虽然英国国防部随后就宣布进行军事动员,成立特遣舰队,组建突击部队,向阿森松岛部署作战飞机,派遣潜艇前往马岛海域等等措施,但是在所有新闻媒体看来,英国国防部的举措是“务实行动。”而不是英国的基本政策。据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的时候都提到,英国首相的温和表现将对收复福克兰群岛的作战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乔治来说,4月力日肯定是最为漫长的一天。

到达下议院前,国防部发来的最新消息让他不得不改变安排。提前抵达福克兰群岛海域的锨“快速”级攻击潜艇已经与阿根廷海军交战,并且在战斗中击沉了搬阿根廷海军的电动潜艇。更重要的是,出现在交战海域的不仅仅有交战双方的潜艇,还有数艘身份不明的潜艇。因为对方的静音性能非常出色,所以只能断定那是几艘非常先进的潜艇。国防部已经联系了五角大楼,美国海军并未向交战海域派遣潜艇。也就是说,出现在交战海域的那几艘潜艇很有可能来自共和国。

正是如此,乔治才紧急联系了下议院议长与各党派党魁,要求举行闭门会议。

闭门会议中讨论的主要话题不是要不要出兵马岛,因为在出兵问题上,内阁与议会的意见完全一致,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出兵。虽然议会在宣战问题上持保留态度,但是却坚持认为应该用强硬态度表明英国的立场与决心。乔治的观点完全相反,在他看来,现在的国际局势与半个多世纪前截然不同,这场冲突也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争完全不一样,英国的六:二的是收复马岛。不应该让某此并不存在的利薪、以犬:::何价值的事情成为达到最终目的的障碍。

争论持续了几个小时,最终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结束。

乔治答应出兵,承诺收复马岛,议会则接受首相的要求,并不过分张扬英国立场。

没有立即宣布消息,而是立即前往白金汉宫,不是需要争取时间搞定内部矛盾,而是乔治得与大洋对岸的布兰迫诺通气。

回到唐宁街旧号之前,乔治与布兰迪诺通了两次热线电话。

对于美国,英国首相只有一个奢望,那就是千万别拖英国的后腿。

不得不说,乔治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很了解布兰迪诺。

马岛争端升温后,美国一直遮遮掩掩,从未表明立场,就让乔治不得不相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的“拉美政策”仍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涉及到拉美国家,美国就会犹豫不决。不管乔治是否承认。他必须接受事实,即只要共和国没有出兵干预,美国就不会在马岛冲突中公开支持英国。

搞清楚这个情况后,乔治就不再对美国抱希卑。

当然,乔治不会忽略美国的影响。说白了,对英国来说,稳住美国比稳住共和国还要重要。

站在乔治的立场上,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王元庆不会做蠢事。

阿根廷不是巴基斯坦,南大西洋也不是印度次大陆。

虽然共和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以及足以跟美国媲美的空中力量,但是连共和国军人都承认,名义上世界第二的共和国海军比美国海军差得太远了。以规模来看,共和国海军仅有美国海军的一半。以独立作战能力来看,共和国海军刚刚迈入“全球海军”的行列,而早在四只前,美国海军就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海军了。

共和国要想插手南大西洋,只能靠海军。

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共和国就得老老实实的呆在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

由此可见,哪怕阿根廷再次战败,只要英国不派兵入侵阿根廷本土,共和国就不会插手马岛争端。

只要共和国不插手马岛争端,哪怕派几艘潜艇过去,英国也能击败阿根廷。

也就是说,乔治对军事胜利有足够的信心。

既然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英国肯定希望美国继续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抵消共和国的影响,并且稳住拉美国家。

在乔治看来,美国有是最不确定的因素。

所幸的是,布兰迪诺是个非常精明的政治家,早就猜出了英国首相的想法,采取的政策即符合美国的利益,又符合英国的利益,没有给乔治制造麻烦。

回到首相官邸,乔治才开始着手相关部署。

当然,对于远在大西洋另外一边的布兰迪诺来说,英国采取“比较克制。的立场,也比较符合美国的需求。

战争爆发的时候,布兰迪诺正在睡大觉。

被秘书从床上叫起来的时候,美国总统并未感到惊讶,因为铀等情报机构早就发出警告,断言战争将在4月刃日前爆发。

接下来数个小时内,布兰迪诺收到了很多消息,也让他对局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依靠强大的军事侦察卫星系统,布兰迪诺知道的比乔治多得多,战争爆发后不久,布兰迪诺就收到了确切报告,得知运送突击部队的是数十架瓦,而且这些倾斜旋转翼飞机并没立即返回阿根廷,而是留在了斯坦利港。另外,在英国首相与下议院的议员争论该采取何种立场的时候,布兰迪诺已经掌握了阿根廷向马岛运送部队的方法,而且知道阿军的空运能力非常有限。

与乔治通话的时候,布兰迪诺没有忘记提到如此关键的情报。

不得不说,布兰迪诺这一招玩得非常高明。

把阿根廷无法通过空运向登陆部队提供足够作战物资的情报告诉英国首相,肯定能让英国首相下定决心,敦促英国海军立即采取行动,在特遣舰队出发前,利用已经部署到战区的潜艇封锁马岛,伏击阿军的运输船只。虽然布兰迪诺这么做,已经帮了英国大忙,但是从根本上讲,这是在为美国利益服务,因为英国越快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越能迫使共和国做出让步,避免冲突演变成战争。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在特遣舰队到达之前击败阿军,共和国肯定不会继续冒险支持阿根廷的军事行动,而会以调解人的身份出面调停。因为英国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在停战谈判中,阿根廷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要迫使阿根廷接受既成事实,冲突就能在对美国没有太大损害的情况下结束。从长远来看,这场冲突肯定会改变阿根廷的对外政策,让阿根廷对共和国感到失望,从而投靠美国。只要美国在停战谈判中说服英国,不要过分损害阿根廷的利益,就能让阿根廷回心转意,除掉后院里的不安定因素。当然,这都是最理想的结果。以布兰迪诺的政治觉悟

由此可见,布兰迪诺仍然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政策。

当然,战争已经爆发,美国政府不能继续保持沉默。

力日上午,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与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先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任何涉及到美洲国家利益的问题都是美国的问题,美国绝不容许任何势力插手美洲事务,更不会允许任何损害美洲国家利益的事情发生;对于英阿马岛争端,美国仍然坚持一贯立场,敦促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美国愿意为双方提供谈判场地,以及进行谈判所需要的一切便利条件;美国政府也号召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一同抵制战争,一同呼吁双方停止军事行动。

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英国的行动,所以“美国宣言”没有引起重视。

英国表“战争宣言”之后,美国白宫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再次发表了一份措词委婉的声明,即美国对英国政府做出的战争决策深表惋惜,但是美国尊重英国为了维护主权与利益做出的决策,只是希望英国当局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战争,更加客观的考虑马岛争端的根源,以更加有效与合理的方式解决马岛争端。

美国接二连三的表态,除了证明美国的存在之外,还在向共和国传达某种信忍

当然,对于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共和国来说,“突然”打响的马岛战争也让凶乙国民吃了一惊,只不过,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很快就引开了全国民众的注意力。

新的选举法正式生效力天后,仍然是共和国元首的王元庆终于在力日下午全体代表大会真实会议结束后拿出了“修宪运动”的时刻表,即从明打手 日开始对“宪法修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审议,在月力日之前由全体代表大会决定是否进行全民公决,如果获得支持,将在6月日,新的选举法正式生效的时候,元首首席助理焦葳山就在陪同元首参加全体代表大会的时候向新闻界透露,元首正在对“宪法修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修订,肯定会在月底之前拿出具体的时刻表。

由此可见,受马岛战争影响,共和国的“修宪运动。提速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裴承毅的判断,即王元庆打算用马岛战争引开西方国家的注意力,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推进政治改革,以修改宪法的方式确定新的政治制度,取得政治改革的阶段性胜利。

因为马岛战争提前爆发,所以王元庆提前发起了政治改革的最后攻势。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判断出共和国的态度了。

北京时间力日下午,马岛战争刚刚爆发几个小时,共和国外交部就发表声明,希望双方以更加理智的态度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尽快结束没有任何意义的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虽然这则声明并不长,而且全是官方话语,没有表达共和国的立场,但是共和国最先做出反应,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部分英国新闻媒体认为,表的那份不温不火的“战争宣言”就受到了共和国的影响。虽然这番评论并无贬低英国首相的意思,也没有指责英国政府的意思,因为在英国媒体眼里,共和国有是制造马岛冲突的元凶,在共和国的态度没有明了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应该表明立场。

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只能说明各方心里都没底。

对于身处局里的裴承毅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华剑锋交谈之后,裴承毅联系了李存勋。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军情局不但早就料到阿根廷当局不会把军事顾问团当回事,还早就采取了相关行动。准确的说,让华剑锋带着3艘潜艇过来,就是军情局的特别安排。按照李存勋的部署,裴承毅首先要稳住气,不要轻易妥协,战局很快就会发生转变,只要阿根廷当局主动求援,华剑锋就会提出成立联合指挥部。到了这个时候,华剑锋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作为阿根廷最高军事顾问,裴承毅应该见好就收。

不用李存勋多说,裴承毅就明白了过来,无非就是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

只是让裴承毅略感惊讶的是,李存勋没有遥控指挥,而是再次派刘晓宾过来,并且让刘晓宾全权负责这边的事情。虽然李存勋没有说得太明确,但是按照裴承毅的理解,刘晓宾不会听他的指挥,他也不用听刘晓宾的指挥,两人都是最高负责人,一个负责情报工作,一个负责作战指挥,互相配合,互不干预。

有了李存勋的按排,裴承毅也就放心多了。

可以怀疑任何人的手腕,但是千万别怀疑军情局长的手段!

第31章 合纵连横第63章 转变思想第10章 新人报到第62章 死守第6章 会错意第13章 深入探讨第39章 九天之上第22章 局外人第115章 花小钱办大事第45章 外强中干第57章 强中自有强中手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4章 冰冻三尺第12章 门槛第40章 空天战机第95章 抢先攻击第41章 龙墙第131章 阴霾重重第14章 与时间赛跑第87章 最后的反制序十四鹰击长空第8章 唯一的办法第19章 迁都问题第115章 附带影响第83章 围歼第8章 随败犹荣第45章 折翅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47章 范本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0章 冲突升级第75章 坐等第16章 迎难而上第64章 别无选择第68章 自酿苦果第1章 科学怪人第62章 死守第116章 事发突然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49章 戳破牛皮第23章 创造机会第38章 孤注一掷第107章 脱胎换骨第89章 战争影响第15章 统一阴霾序五潜龙入海第69章 前因后果第49章 退缩第27章 致命的误伤第81章 早死晚死第99章 单独战役第171章 赶尽杀绝第48章 紧锣密鼓第26章 最高精神领袖第26章 新班子第90章 正面进攻第94章 变色龙的国家第75章 地面战斗第150章 围点打援第41章 一锅端第93章 局势预判第30章 布控第145章 较劲第79章 战场外的战斗第9章 热点时局第28章 刺客的较量第100章 老谋深算第67章 关键时刻第53章 建议第77章 皇家空军的选择第9章 不可告人第11章 喜忧参半第130章 综合素质第67章 关键时刻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胁第70章 窝里斗第26章 坦然面对第97章 高消耗战争第57章 冲突到战争第3章 日印结盟第30章 取舍第131章 不同命运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38章 自主决策第47章 准点第104章 对症下药第116章 事发突然第108章 和平斡旋第59章 同与不同第120章 战争不相信眼泪第117章 好心帮倒忙第97章 穷途末路第95章 眼高手低第114章 穷途末路第32章 信号第41章 针锋相对第141章 积重难返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54章 中坚力量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
第31章 合纵连横第63章 转变思想第10章 新人报到第62章 死守第6章 会错意第13章 深入探讨第39章 九天之上第22章 局外人第115章 花小钱办大事第45章 外强中干第57章 强中自有强中手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4章 冰冻三尺第12章 门槛第40章 空天战机第95章 抢先攻击第41章 龙墙第131章 阴霾重重第14章 与时间赛跑第87章 最后的反制序十四鹰击长空第8章 唯一的办法第19章 迁都问题第115章 附带影响第83章 围歼第8章 随败犹荣第45章 折翅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47章 范本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0章 冲突升级第75章 坐等第16章 迎难而上第64章 别无选择第68章 自酿苦果第1章 科学怪人第62章 死守第116章 事发突然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49章 戳破牛皮第23章 创造机会第38章 孤注一掷第107章 脱胎换骨第89章 战争影响第15章 统一阴霾序五潜龙入海第69章 前因后果第49章 退缩第27章 致命的误伤第81章 早死晚死第99章 单独战役第171章 赶尽杀绝第48章 紧锣密鼓第26章 最高精神领袖第26章 新班子第90章 正面进攻第94章 变色龙的国家第75章 地面战斗第150章 围点打援第41章 一锅端第93章 局势预判第30章 布控第145章 较劲第79章 战场外的战斗第9章 热点时局第28章 刺客的较量第100章 老谋深算第67章 关键时刻第53章 建议第77章 皇家空军的选择第9章 不可告人第11章 喜忧参半第130章 综合素质第67章 关键时刻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胁第70章 窝里斗第26章 坦然面对第97章 高消耗战争第57章 冲突到战争第3章 日印结盟第30章 取舍第131章 不同命运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38章 自主决策第47章 准点第104章 对症下药第116章 事发突然第108章 和平斡旋第59章 同与不同第120章 战争不相信眼泪第117章 好心帮倒忙第97章 穷途末路第95章 眼高手低第114章 穷途末路第32章 信号第41章 针锋相对第141章 积重难返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54章 中坚力量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