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〇一章 礼部会试(第十一更)

至于一次要被锁在号舍里九天,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比蹲大牢还要辛苦。

可在这些为求取功名的士子眼中,会试的辛苦是必须要熬过的,就算以前不适应,多考几次下来也就适应了。

而沈溪,还在前往适应的道路上。

相比于童生试和乡试的搜检严格,会试的入场搜查则宽松许多。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意思,他认为举人既是国家从各省选拔上来的人才,已经算是士族阶层,人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不能再像对待平民那样侮辱他们。

从明初到明朝中叶,会试的搜检时行时罢,就算施行时,检查也很潦草,绝不会让考生脱下衣服,或者是检查夹层。

所以明初会试夹带作弊之事屡有发生,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朝廷才“始命添设御史两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这才在会试考试中大肆搜查,甚至要宽衣脱帽。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科场》中感慨道:“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主体矣!”

意思很明显,我们考童生试、乡试,就是为了能进入士族阶层,现在中了举人,都能当官了,现在却仍旧如同防贼一样对待我们,这真是让人寒心啊。

不过那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弘治十二年的这次会试中,入场的搜查只是例行公事,沈溪仅仅需要拿着自己的考篮,把里面的东西随便翻给搜查的门吏看,就可以进入龙门。

到了里面,根据考生号舍的号码,列成一排,每一名考生都会有一名官兵负责守号舍,若考生在号舍内有什么事情,必须要通过这名守门的官兵。

到了自己的号舍,沈溪看了看里面狭窄的地方,竟然比之乡试的号舍还要狭窄几分,连拉屎撒尿的木桶都是旧的。

进去之后,将门锁上,沈溪顿时感觉自己进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想到未来九天要被关禁闭,沈溪心里多少有些小失落,反正入场第一天没有试考,他就坐下来,闭上眼睛想心事,很快天就黑了下来。

沈溪带进考场的东西,基本跟乡试相同,米饭和咸菜,还有熏肉,不过加了厚厚一沓炊饼。

说是九天考试,实际上在号舍里要待上七天八晚,二月十六上午就可以出考场。一次要带够八天的吃食,稍微带少一点儿肯定是不够吃的,但带得多了,又带不进考场。

沈溪没打算在号舍里做饭,倒不是说他力不能及,而是怕生火做饭带来一些麻烦,索性带些现成的。

毕竟现在只是二月天,只要不是流食,要保存七八天还是可以的,其中有不少出自林黛的心意。

林黛已经在期待,沈溪从考场出去后,跟她做正正经经的小夫妻。

黄昏吃饭时,沈溪便在想林黛在家里做什么,估摸着是在缝制新婚所用的衣衫,只是一件简单的红褂子,从沈溪入太学时她就在缝制,却因为手艺不怎么好,到现在都还没做成成衣。

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仍旧是四书文和五经文,跟乡试的考察范围没任何区别。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时间相对宽泛一些,要到第二天上午才会交卷。

也就是说,其实第一场的考试时间是一天半,一口气写完七篇文章。

对沈溪而言,写四书文和五经文已经跟家常便饭一样,光是他这些年写的八股文,少说也有两三千篇,多的时候一天能作上十几篇,读背的程文,加上前世记忆的明清优秀八股文,则有上万篇。

对于科举考试来说,这第一场的四书文和五经文永远是最重要的。

由于老师冯话齐的本经是《春秋》,沈溪的本经也就选择了《春秋》,但这次他却没有选《春秋》的题,而选的是《诗经》,这是他特别改变的。

沈溪想的是出奇制胜。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本经是什么,那研究必然透彻,而对五经的其它内容基本不怎么在意。

沈溪很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有许多人盯着他,那些同考官出自翰林,也很有可能会盯住他,那对于本经是《春秋》考生的答卷,这些人会格外留意,甚至可能吹毛求疵,他就干脆选别的题目。

二月初九早晨,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

三篇四书文分别出自《论语》、《大学》、《孟子》,而沈溪选定的四篇五经文都是出自《诗经》,分别是《国风·鄘风·干旄》、《小雅·六月》、《大雅·板》、《周颂·有瞽》。

从太阳从东方升起,号舍里光线足以读书写字,沈溪就开始抓紧时间做文章,但其实对于会试的众举子来说,第一场考试完全没必要太过着急。

因为会试要等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才统一收卷,就算你头七天什么都不答,到第八天再用一天时间来完成,那也是可以的。但整场考试下来,要写的文字超过万字,想在最后一天写出来有些不切实际。

对沈溪而言,规矩是一定的,那就是放下四书文,先作五经文。

会试考试内容跟乡试基本一样,但阅卷会比乡试严格得多,会试绝不会出现跟乡试一样只看四书文的情况。

考生考卷中答题得分的比重,三场下来几乎是相同的,先不论文章文采,若哪个考生哪一道考题写偏题了,等于是被直接刷下去。

参加会试的这三千五百名考生,那可不是泛泛之辈,若在会试中有偏科和错漏,还想中进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真有这种情况出现,那不好意思,下届会试请早。

第一天下来,波澜不惊。

沈溪对于这届会试的考题,属于提前知晓,但沈溪之前便很谨慎,就算为这届考试提前做好文章,也从未直接落笔于纸面过,都是将文章成于胸,再仔细斟酌,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

别人是用七八天时间答题,他用的可是四五个月,从沈溪得知自己中了乡试解元,就一直在准备这次会试,丝毫没怠慢过。

事实证明,考题与历史记载的完全相同,并未有丝毫偏差。

……

……

二月十二,第二场考题下来。

第二场是公共科目的考试,考的是“论”、“诏诰表”、“判语”,论考的是论述性文章,不再用八股文,出题也不会从《四书》、《五经》上出,范围相当广泛,跟高考作文类似。

这届会试的论考题为“君子中立而不倚”,出自《礼记》,原文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乍一看又是儒家学说中崇尚的中庸之道,但其实主要考察的是官员不能结党营私。

这题目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出自《礼记·中庸》的题目,若直接以八股文的形势来答,那议论的范围会很狭窄,在代圣人立言的前提下,你只能用圣人的话来说,圣人可不会告诉你,官员不能结党营私。

这也是这道题歹毒的地方,“君子中立而不依”,我出的可不是《礼记》的原文,这是论的考题,你自由发挥就可以了,若真有那书呆子非要用八股文来答,那这道题基本也就属于走题,可以收拾铺盖卷回家。

沈溪明白了这一点,答题就容易多了。

至于“诏诰表”、“判语”,都是官场的应用文,是做官时用得上的东西。

其一是代拟公文,其二是写批语,第一条是应付上级的,第二条则是交待下级,考察内容非常全面。

沈溪用了两天时间来作第二场的题目,他没有跟一些考生一样,要等第三场题目下来,拟好草稿之后再往卷子上誊抄,因为沈溪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还不如在草稿纸上写好后直接誊抄到卷子上,如此也能给第三场考试争取更加宽松的时间。

前两场考完,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考试基本就跟结束了一样,因为按照以往的规矩,第三场的“策问”很简单,一问一答,将你的观点成文,那便可以了。

策问一共有五道,以前会试的“策问”,从来都是走过场,属于“附加题”,考官很难从“策问”中评断考生才学的优劣,毕竟题目简单,容易作答。

可沈溪之所以抓紧时间把前两场的考题列卷,就是知道这届会试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最后鬻题案的导火索,正就是在最后五道策问题中的第三道题上。

这道题,历来是历史争论的焦点。

但争论的本身已不在题目上,而在于科场之外,唐伯虎和徐经是否真的提前得到了考题?

这道策问,几乎将整个参加会试的考生都给难住了,只有二人答题流利,让程敏政以为这作出卷子的二位是唐伯虎与徐经,“甚异之,将以为魁”,于是被给事中华昹弹劾。

华昹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仅根据程敏政一句话,以及外间对于鬻题案的传说,就匆忙上奏给弘治皇帝,一场轰轰烈烈的礼部会试鬻题案展开,最后以查无实据和各打五十大板结束。

这次礼部会试,造就声名最大的不是最后的状元伦文叙,也不是仅仅以列二甲第七名、后来却以心学闻名海内的王阳明。而成就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狂放不羁却一生与仕途无缘的大诗人、书画家唐伯虎。

这一道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程敏政经牢狱之苦,出狱才不过几天就发急病而死。

怪只能怪,程敏政把这道题出得太偏太难,而他的那句话又实在太过惹耳。

二月十五,第三场考试的题目终于下发下来。

沈溪没有看另外四道题,而是直接留意第三题,“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

正是那道改变了唐伯虎命运的策问题!

***********

ps:第十一更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瘾没?是不是感觉非常痛快?天子如此努力,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来一波和支持!

今天有没有第十二更,就看大家的表现了哦!

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二三一一章 真可怕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二〇六六章 样子货第二五四章 藏钩第一〇九五章 大胜之后第一二〇五章 末日来临第九二六章 不甘又如何?第一〇八八章 绝地反击第一八〇八章 好心好意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战第一七五三章 君臣对垒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转变第一四二五章 将计就计第二三九九章 夜访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一五六章 开业事前忙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八四〇章 晓之大义第五二九章 王鏊告状(第四更)第一五六九章 功成北返第二一〇二章 出城见客第九六七章 连坐法第一四二二章 来势汹汹第一七三〇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七九九章 召对(第一更)第二六一二章 灾区见闻第二六六九章 撤兵第三〇五章 岁考(第五更)第一八六〇章 朕没错第二六七五章 如尔所愿第九〇〇章 是战是和第二〇七六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二一七三章 没那么简单第一九〇三章 狼来了第一二八章请女工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二五六章 当头一棒(第四更)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画脚第一三七二章 协议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二六七六章 助力第一三六三章 斗法(求月票)第四六九章 经筵前的邀请(第三更)第一一〇八章 泼妇对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〇九〇章 青春(冬至节快乐)第三六一章 带女眷上京(上)第二四四〇章 揭破第三三七章 乡试(下)第二六五九章 这是什么操作?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见佳人第三七九章 接头(第五更)第二〇八〇章 千杯少第四九七章 猫哭耗子(第十更)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一八九七章 狡辩第一〇七六章 错估形势(第三更)第二五五四章 时机第八四七章 把人办了,我来干第六〇七章 文科男和理工男的区别第一九三六章 三不管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恶客第十一章 哥哥还是弟弟第一六五一章 最信任之人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二四〇三章 人来疯第五七八章 谁的地头(第三更,贺盟主)第九〇九章 太子要当男人第一四六六章 治丧之臣第一七六一章 太后之怒第二四六四章 大获全胜第一四三七章 风光与落寞(第四更!)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一八二一章 小辫子第二〇三九章 家底不剩第一二九四章 这只是小数目第二二五〇章 又见刺客第一九七〇章 利益当前第九一〇章 有一腿?第五三九章 谢韵儿抵家(第四更)第九十八章 火锅宴第二一九八章 不出兵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二五六六章 奇袭第一九六〇章 沈溪挂帅第一五三〇章 利用第一三九二章 无君无父第一八〇三章 深造第一〇四三章 临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一八二三章 富有四海,岂能没钱?第一七九六章 热锅上的蚂蚁第二〇六三章 荒唐事第五八〇章 提堂审案(第五更,谢书友)第二七四章 涉险过关第一七〇八章 各有立场第一〇一二章 四世同堂第七三四章 权谋是一门学问第三〇六章 特别的相亲(第六更)
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二三一一章 真可怕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二〇六六章 样子货第二五四章 藏钩第一〇九五章 大胜之后第一二〇五章 末日来临第九二六章 不甘又如何?第一〇八八章 绝地反击第一八〇八章 好心好意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战第一七五三章 君臣对垒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转变第一四二五章 将计就计第二三九九章 夜访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一五六章 开业事前忙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八四〇章 晓之大义第五二九章 王鏊告状(第四更)第一五六九章 功成北返第二一〇二章 出城见客第九六七章 连坐法第一四二二章 来势汹汹第一七三〇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七九九章 召对(第一更)第二六一二章 灾区见闻第二六六九章 撤兵第三〇五章 岁考(第五更)第一八六〇章 朕没错第二六七五章 如尔所愿第九〇〇章 是战是和第二〇七六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二一七三章 没那么简单第一九〇三章 狼来了第一二八章请女工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二五六章 当头一棒(第四更)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画脚第一三七二章 协议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二六七六章 助力第一三六三章 斗法(求月票)第四六九章 经筵前的邀请(第三更)第一一〇八章 泼妇对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〇九〇章 青春(冬至节快乐)第三六一章 带女眷上京(上)第二四四〇章 揭破第三三七章 乡试(下)第二六五九章 这是什么操作?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见佳人第三七九章 接头(第五更)第二〇八〇章 千杯少第四九七章 猫哭耗子(第十更)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一八九七章 狡辩第一〇七六章 错估形势(第三更)第二五五四章 时机第八四七章 把人办了,我来干第六〇七章 文科男和理工男的区别第一九三六章 三不管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恶客第十一章 哥哥还是弟弟第一六五一章 最信任之人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二四〇三章 人来疯第五七八章 谁的地头(第三更,贺盟主)第九〇九章 太子要当男人第一四六六章 治丧之臣第一七六一章 太后之怒第二四六四章 大获全胜第一四三七章 风光与落寞(第四更!)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一八二一章 小辫子第二〇三九章 家底不剩第一二九四章 这只是小数目第二二五〇章 又见刺客第一九七〇章 利益当前第九一〇章 有一腿?第五三九章 谢韵儿抵家(第四更)第九十八章 火锅宴第二一九八章 不出兵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二五六六章 奇袭第一九六〇章 沈溪挂帅第一五三〇章 利用第一三九二章 无君无父第一八〇三章 深造第一〇四三章 临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一八二三章 富有四海,岂能没钱?第一七九六章 热锅上的蚂蚁第二〇六三章 荒唐事第五八〇章 提堂审案(第五更,谢书友)第二七四章 涉险过关第一七〇八章 各有立场第一〇一二章 四世同堂第七三四章 权谋是一门学问第三〇六章 特别的相亲(第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