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六章 结束战争(七)

收到了美国的调停询问之后,华东政府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这是英法两国承受不住压力,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停止战争的途径,但两国又拉不下面子,主动来找华东政府,因此只好请美国出面,这对华东政府来说当然是好事。

不过英法两国提出的调停条件是不赔偿,不让出土地,在此之前又唆使清廷中断与华东政府的贸易来往,并又联合日俄荷三国发表对抗到底的声明,这又表明两国还怀有一些侥幸心理,企图以故作强硬恣态来讹诈华东政府,达到少付出代价达成和平的目地。

华东政府内部也有一部份人认为英法两国的态度也是可以考虑的,毕竟现在华东政府是以一敌五,确实有些吃力,而且目前的物资供应也开始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英法两国主动提出谈判,不如也考虑对英法两国妥协一些,放弃对他们的赔款要求,华东政府虽然没有获得英法两国的赔款,但可以从其他三国身上再捞回来。而且英法两国承诺的其他条件,对华东政府也是有益的,由其是承认华东政府是独立合法政府,对提升华东政府的国际地位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未来博奕中就将英法两国排除,华东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日俄荷三国。

但妥协的态度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因为虽然英法两国是日俄背后的支持者,但华东政府的参战并非是针对英法两国无关的,现在仗打输了,就想要全身而退,还不想赔款、割地,那有这么便易的事情呢?至于英法两国承诺的其他条件,基本都是华东政府在战场上己经取得的成果,英法两国无非就是做个顺水人情,而承认华东政府是独立合法政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华东政府本来就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政府,合不合法根本无需要英法两国承认。而且华东政府的国际地位是靠自己打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承认得来,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华东政府的国际地位必然会得到一次飞跃性的提升,英法两国承不承认,影响根本不大。因此决不能对英法两国妥协,必须要求英法两国做出实质性的赔偿。

强硬的声音很快就压倒了妥协的声音,而且这时夏博海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华东政府对英法两国妥协,可以换取英法两国退出争斗,华东政府就可以集中力量,从容对付日俄荷三国,这种想法是相当天真的,既使华东政府对英法两国妥协了,在谈判结束之后,英法两国还会仍然继续支持日俄荷三国,决不会让华东政府从容的对付三国,而且由于英法两国未能在谈判中付出代价,或者会认为华东政府易于妥协、软弱可欺,对三国的支持力度反而会更大。因此这次决不能轻易的放过英法两国,必须要让英法两国付出沉重代价,知道疼痛,这样在以后和华东政府作对时,就会谨重考虑将可能付出的代价。

夏博海的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应对美国调停的建议决策,就这决定下来。当然华东政府不能直接拒绝美国的调停建议,于是提出了自己接受调停的条件:1是英法两国必须承认成立远东远征军,参与远东战争的错识,并为此付全部责任;2是英法两国必须对华东政府作出合理赔偿,而且赔偿形式不限;3是英法两国必须解散英日同盟、法俄同盟,并保证不建立针对华东政府的同盟。只有英法两国接受这3个条件的基础上,华东政府才能接受美国的调停,和英法两国进行和平谈判。

而罗斯福收到了华东政府的调停条件之后,也不由得苦笑了一声,这不明摆着就是拒绝了调停吗?看来华东政府真的是要选择扩张的道路,而美国也确实需要早些做好和华东政府竟争的准备了。

等美国将华东政府的回复转交给英法两国之后,两国都大失所望,同时也没有想到华东政府的态度会如此强硬,但问题是国内的压力令两国政府都有些承受不住,必须要尽快迫使华东政府妥协才行,现在只能牢牢抓住华东政府的物资供应紧张这个唯一的弱点。

于是英法两国在协商之后决定冒险一招,宣布对华东政府实施贸易禁令,并要求其他国家也中止和华东政府的贸易来往,同时下令在中国的英法两国商人尽力给华东政府的国内贸易制造障碍。

其实这一招确实是对准了华东政府的软肋,虽然华东政府的物资供应主要是靠国内,但也有相当一部份是靠国外引入,由其是与军事有关的设备、零配件等,而且一但国内的物资供应不足,华东政府也会寻求从国外补充,虽然这个禁令管不住美德这样的大国,但对意奥比萄西这样的中小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英法两国都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帝国主义国家,经过了数十年的经营,两国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依附于英法两国的买办阶层,一但两国在中国的商人整合起来,确实是可以华东政府的国内贸易制造相当大的障碍。

但这一举动也有相当的风险,因为强令其他国家中止和华东政府的贸易来往,是很得罪人的事情,而且需要英法两国用一部份利益与其交换;而两国在中国的商人确实有十分强大的能量,但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在安全领域的能力很弱,而现在英法两国也不可能给这些商人提供安全,如果华东政府采取极端行动,对英法两国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将是很沉重的打击。毕竟在此之前,华东政府已经没收了英法两国在上海租界的所有资产,又封锁了长江航道,这也导致了英法在两国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实力大减,因此一但英法两国的在华商人给华东政府制造贸易障碍,那么华东政府是很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

而接下来双方比拼的就是互相的承受能力,如果英法两国能够扛得住经济损失,一直扛到华东政府的物资危机爆发,那么华东政府就有很大的机率在谈判中妥协,而反之英法两国就只能接受华东政府的条件。

不过英法两国经过评估之后认为,在经济领域的较量,自已获胜的机率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在这样的经济封锁下,最多半年华东政府的物资危机就会爆发,而英法两国完全可以扛得住这半年的损失,毕竞中国的市场在英法两国的海外殖民地中,虽然不能说是无足轻重,但也绝不是重要的部份,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印度,而法国是中南半岛。

另外,一但华东政府采取极端行动,比如没收英法两国在中国其他地区的资产,就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毕竟现在英法两国对中国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华东政府收回上海租界,封锁长江航行,不仅打击了英法两国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势力,同时对长江流域的中国经济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少长江流域的商人、士绅都对华东政府有相当大的怨言,在台湾海峡之战前,有相当一部份人都不看好华东政府,甚致希望华东政府失败,这和华东政府封锁长江航行,损害了相当一部份人的利益,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华东政府采取极端行动,没收英法两国在中国其他地区的资产,很可能会失去一部份人的支持,这样自然对英法两国有利。

不过这样一来,英法两国确实会受到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甚致会超过对华东政府好赔偿,但可以保住英法两国的大国尊严,以及国际威信力,另外阻碍华东政府的发展,还可以鼓舞日俄荷三国和华东政府对抗到底的决心,继续消耗华东政府的实力,让华东政府在谈判桌上得不到想要的利益,在战争结束之后,英法两国可以继续整合其他国家,一起来遏制华东政府的发展。

果然,英法两国宣布了对华东政府实施贸易禁令之后,美国、德国首先表示了反对,并且宣称会保持和华东政府来往不变,而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也都纷纷表态,宣称不会尊守英法两国的禁令,但日本、俄国、荷兰,还有一些小国,以及殖民地政府则都表示了支持。

这个结果到也在英法两国的意料之中,毕竟宣布贸易禁令只是一个恣态,接下来就是在外交方面的努力,要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谈判和利益交换,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美国的调停建议失败之后,英法两国首先抓住了华东政府的软肋出招,而且这一招也不可谓不狠,不过国际社会都在等着看华东政府的反应,因为自从华东政府成立之后,都是秉存以超强硬对强硬,从来就没有怂过,这次就更不可能坐以待毙,就看华东政府如何反制了。

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争(下)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四六九章 战前(一)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一六八章 决议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四二三章 进攻北京(二)第一六三章 庆贺大会第三三四章 李鸿章来访(十一)第三六三章 媒体(一)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四七一章 战前(三)第一三四章 海军假期(五)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五零六章 清廷招抚(三)第一零二章 拦截(上)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一)第三七三章 余波未平(十)第六三一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三)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三)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一九五 访问天津(七)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一九八章 巴达维亚(六)第四九五章 袭取海参崴(四)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五四五章 镇南浦登陆(五)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区(七)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三七零章 谈判团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争(上)第三零四章 南线,北线(二)第一三二章 外调(六)第六十六章 舰上见闻(下)第二二六章 青岛战役(十)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四十章 火炮阵地第七十章 海军顾问(上)第二六五章 根据地(七)第三零六章 反制行动(四)第六十八章 德国使团(八)第三七六章 对马海战(三)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五三九章 联合军演(四)第一四八章 徳国之行(五)第一零五章 电报第一百章 巡视(五)第二八一章 五人会议(五)第十九章 海军编制(三)第二十三章 作战计划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语(下)第四八六章 登陆作战(七)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七十章 工作开展第六三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一)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四九八章 各方态度(一)第六十五章 德国使团(五)第五六六章 预备会议(一)第七十六章 规划(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六七八章 大获全胜(九)第二六八章 进城(四)第二三一章 访日舰队(二)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三)第一二八章 电报(下)第二七一章 根据地(十三)第四三一章 战争再启(二)第二十八章 锦州告急(七)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击(一)第四五三章 新闻发布(二)第四七零章 迎击俄军(七)第一九一章 登陆爪哇(三)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乱(六)第一九四 访问天津(六)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六九章 进城(五)第三三七章 李鸿章来访(十四)第二零九章 战争规则(四)第八十五章 安置营(上)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六三零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二)第二零四章 正面进攻(中)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七十八章 军事发烧友(上)第七章 德国策划结盟
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争(下)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四六九章 战前(一)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一六八章 决议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四二三章 进攻北京(二)第一六三章 庆贺大会第三三四章 李鸿章来访(十一)第三六三章 媒体(一)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四七一章 战前(三)第一三四章 海军假期(五)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五零六章 清廷招抚(三)第一零二章 拦截(上)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一)第三七三章 余波未平(十)第六三一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三)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三)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一九五 访问天津(七)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一九八章 巴达维亚(六)第四九五章 袭取海参崴(四)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五四五章 镇南浦登陆(五)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区(七)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三七零章 谈判团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争(上)第三零四章 南线,北线(二)第一三二章 外调(六)第六十六章 舰上见闻(下)第二二六章 青岛战役(十)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四十章 火炮阵地第七十章 海军顾问(上)第二六五章 根据地(七)第三零六章 反制行动(四)第六十八章 德国使团(八)第三七六章 对马海战(三)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五三九章 联合军演(四)第一四八章 徳国之行(五)第一零五章 电报第一百章 巡视(五)第二八一章 五人会议(五)第十九章 海军编制(三)第二十三章 作战计划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语(下)第四八六章 登陆作战(七)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七十章 工作开展第六三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一)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四九八章 各方态度(一)第六十五章 德国使团(五)第五六六章 预备会议(一)第七十六章 规划(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六七八章 大获全胜(九)第二六八章 进城(四)第二三一章 访日舰队(二)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三)第一二八章 电报(下)第二七一章 根据地(十三)第四三一章 战争再启(二)第二十八章 锦州告急(七)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击(一)第四五三章 新闻发布(二)第四七零章 迎击俄军(七)第一九一章 登陆爪哇(三)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乱(六)第一九四 访问天津(六)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六九章 进城(五)第三三七章 李鸿章来访(十四)第二零九章 战争规则(四)第八十五章 安置营(上)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六三零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二)第二零四章 正面进攻(中)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七十八章 军事发烧友(上)第七章 德国策划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