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

而另一批人则在王家查阅财目资料,了解王家寨现在到底有多少田产,并且在下午的时候,进行了简单的实地考察,了解田地的实际情况、灌溉条件等等。

统计的结果是,现在王家寨一共有317户人家,其中住在寨内的有208户,住在寨外有107户;人口数量为1412人,其中男性为738人,女性为673人。不过有9户人家有人在公审大会上受到处置,家里其他的人口都被迁移到青岛,实际只有308户,另外还有14户人家受不了王家的压迫出逃,因此这14户人家并未统计在列,只是将他们的房子封存起来,迁移人家的房屋留做其他用途,而如果出逃的人回来,则还是将房屋都还给他们。

另外,从帐本上来看,王家共计有田地3618亩,而除去出逃的人口,租种王家田地的人只有287户,另有21家并没有租种王家的田地,而是靠做一些小生意生存,在集巿上的那十几家店铺中,只有两家租种了王家的田地,还有几户人家则是靠自己的手艺生活,比如打铁、木工、泥瓦工等等。

到了晚上的时候,王胜招集工作队的几名主要成员一起开会讨论分配土地的工作。

因为根据统计,现在王家寨共有3618亩地,而有308户人家,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户只能分到12亩地左右。而按照穿越者在天津施行的土地制度,是毎个成年人分5亩地,未成年人和老人分3亩地,平均一户分配到的田产在20亩左右,而且根据计算,以天津地区的农业水平,一户4-5口人的人家,至少要拥有20亩地才能够在穿越者现在实行的农业税收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生活。山东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天津地区差不多,因此现在王家寨的田地,显然是不够的。

另外,田户的数量是根据王家的帐本统计,而由于时间不足,工作组并没有对王家的土地进行核对,因此帐目数量和实际数量是否名符其实,还不得而知。而且清代的一亩地,和现代社会的一亩地并不相同,现代社会的一公亩是666平米,而清代的一亩地标准是按一步宽、240步长计算,拆算下来大约是600平米左右。

这样算下来,就算帐目数字无误,那么王家寨现有的3618亩地换算成现代社会的当量,只有约3260亩,缩水约在10%左右。而且还要从中再划出一块地来作穿越者的自营农场使用,因此王家寨的土地分配方式,显然不可能釆用天津的标准。那么到底样分配这有限的土地,当然要认真的研究一下。

工作组的组员张运江首先道:“我有些不明白,如果按照我们的估算,一户人家要20亩地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那么以前王家寨的老百姓是怎么过的,我估计能租种20亩地的农户并不多吧,而且我们的农租也要比王家寨低得多,真不知道王家寨的老百姓以前是怎么活过来的?”

高世则解释道:“正常的生活是指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外,还可以保证一些其他的生活需要,比如买新衣服,添置新家当,小孩上学,还有偶尔买点肉改善生活等等。而基本的生存条件就简单多了,只要保证不死就行,一个人就算每餐只吃半饱,也能够保证活下去。另外还可以通过打短工,或者是额外收入来补贴生活,因此就算只种10来亩地,也是够的。”

另一个组员马赛道:“打短工还好说,这里的农民还能做什么额外收入?”

高世则呵呵笑道:“你可不要低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啊,他们会充份利用每一寸土地,你看寨里的这些民屋的门前,门后,都零星的种了不少东西,大部份都是玉米、红薯、土豆这样的易生长高产量作物,就算只有几颗玉米,也足以让人支持下去了,农民可不是只吃玉米粒啊,连玉米棒也会都吃掉,有时还能挖野菜吃,因此怎么样也能活下去的。”

马赛道:“原来是这样啊,我还说呢?这个时代的农民怎么和旧时空里的中国大妈一样,也是见缝插针的种菜。”

王胜道:“这样虽然是可以活下去,但活着的生活质量显然是不可能好到那里去,而且这也绝对不是我们的目标,在我们的治理之下,农民决不能这样只以生存为目标。”

张运江道:“但王家寨就只有这么多地,还能怎么办?”

高世则道:“办法当然是有,就是开荒,我看过周围的环境,至少还能再开出5000亩左右的田地来,甚致是更多,不仅能够保证王家寨现有的居民有足够的土地,而且还能容纳更多的农户。”

张运江道:“开荒会不会破坏这里的环境?我听说在旧时空里,就是因为乱开荒,结果造成了生态平衡被打破,而大量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我们可不能搞野蛮开发。”

王胜摇了摇头,道:“环境现在应该可以不用考虑,我们首先的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如果连生存和发展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其他的事情。”

高世则也点了点头,道:“保护环境,那是国家发展以后才考虑的事情,在旧时空里,你什么时候听说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在大叫保护环境的,所以现在根本就不要考虑环境的事情,而且这个时代中国的环境条件好得很,稍微破坏一点也影响不大。”

听高世则这么一说,其他人也都不禁笑了起来,而保护环境的话题自然也就没有人提了。

王胜道:“好了,开荒是肯定要进行的,但俱体怎么做,是先按照天津的模式分配士地,这样估计有超过四成的人家是分不到土地的,然后把这一批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开荒,还是把现有的土地先平均分给每一户,同时毎一户都参加开荒工作。”

高世则道:“我看还是全寨人一起行动为好,每户分十亩地,然后一起开荒,这样对每一户人家都是公平的,谁也沒有话说,而且还能保证每一户的基本生活,如果组织一批人专门付责开荒,那么这批人怎么生存,还要我们支付他们工资。”

马赛道:“但是一边生产一边开荒,会不会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而且每户分到十亩地,我们的农业税也比以前低,因此基本的生活可以保障,也未必会再有兴趣去费力的开垦荒地,我听说开荒要远比种田辛苦。”

王胜道:“这个好办,我们可以把分地和开荒挂勾,如果不愿参加开荒,就不分给他土地,而且在开荒中不努力工作,也将收回分给他的土地,在天津我们就是釆用的这种方式,将分地和农村的基础建设挂钩,每一户都要出人参加农村的基础建设,甚致是政府的一些重要项目。”

高世则点了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好,农村的基础建设,向道路、水利、还有堆肥场、打谷场,靠个体是没法做的,确实需要组织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在分地的时候就应该向农民们说清楚。”

这时张运江又道:“这样做会不会对我们的声誊不好,而且加重农民的负担,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民心的支持。”

高世则摇着头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承担徭役,本来就是中国古代农民的基本义务,而且不仅没有报酬,连饭,还有铺盖都要自己准备。而参加我们的农村基础建设,至少还要管三餐饭,一般的情况下,也会有工钱,这己经是很不错了。而且这些工程本身也是为了促业农村、农业的发展,也是对农民自己有利的。只是需要把握好分寸,一是这些工程都是要对农村、农业的发展有实质的利益,而不是什么面子工程、形像工程。二是尽量安排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而避开农忙的季节。”

王胜道:“争取民心的支持,并不等于是没有原则的对农民让出利益,民众对国家的基本义务必须得到惯彻,而且对民众让出的利益过多,对国家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只需要将农民的负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另外就是要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就行了。”

听王胜这样说了,其他人也都再没有意见,因此王胜道:“那么就这样决定了,我们马上把决定的计划写成报告,发回指挥部,让指挥部发到天津政府审批,只要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我们就马上开始实行。”

第七一九章 上海谈判(六)第五五一章 接受谈判(三)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九十二章 安置营(八)第三一一章 备战(五)第一四七章 徳国之行(四)第四八二章 登陆作战(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穿越舰队简介一052D型驱逐舰第八十一章 陆军编制(五)第四七三章 山海关之战(二)第二六七章 进城(三)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动(二)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四零三章 全面开战(十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战(八)第三六八章 军队整编(上)第六十九章 德国使团(九)第五十五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六)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一九二 访问天津(四)第四六四章 迎击俄军(一)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五三九章 联合军演(四)第六一二章 朝见风波(四)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一二六章 反击(下)第五七六章 谈判(四)第三八零章 对马海战(七)第六十二章 德国使团(二)第二三七章 访日舰队(八)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访问(五)第六十章 大沽口会议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战(四)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赛(四)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应(五)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击(四)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二)第四七一章 战前(三)第四三一章 进攻北京(十)第八十章 水灾(五)第六一七章 满洲里战役(十)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第一四五章 访问(五)第二八七章 年终会议(三)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六二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一)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八十章 水灾(五)作者发言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五二一章 反围剿(一)第三一四章 锦州(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济南(十五)第三五一章 前往青岛(四)第一九七章 巴达维亚(五)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四九九章 舆论再变(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见闻第二三三章 作战计划(一)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四三九章 进京(六)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抚(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四九章 天诛(六)第三八二章 足球比赛(三)第六一一章 满洲里战役(四)第五二七章 攻占哈尔滨(二)第四十九章 重启谈判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七十八章 水灾(三)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动(二)第三二三章 海参崴(六)第五二八章 攻占哈尔滨(三)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战(四)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八十章 陆军编制(四)第二三一章 访日舰队(二)第六三八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动(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二)第五六二章 美国(五)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一四九章 徳国之行(六)第三十二章 市长上任(四)第二一一章 奇袭威海卫(五)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区(六)
第七一九章 上海谈判(六)第五五一章 接受谈判(三)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九十二章 安置营(八)第三一一章 备战(五)第一四七章 徳国之行(四)第四八二章 登陆作战(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穿越舰队简介一052D型驱逐舰第八十一章 陆军编制(五)第四七三章 山海关之战(二)第二六七章 进城(三)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动(二)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四零三章 全面开战(十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战(八)第三六八章 军队整编(上)第六十九章 德国使团(九)第五十五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六)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一九二 访问天津(四)第四六四章 迎击俄军(一)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五三九章 联合军演(四)第六一二章 朝见风波(四)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一二六章 反击(下)第五七六章 谈判(四)第三八零章 对马海战(七)第六十二章 德国使团(二)第二三七章 访日舰队(八)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访问(五)第六十章 大沽口会议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战(四)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赛(四)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应(五)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击(四)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二)第四七一章 战前(三)第四三一章 进攻北京(十)第八十章 水灾(五)第六一七章 满洲里战役(十)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第一四五章 访问(五)第二八七章 年终会议(三)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六二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一)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八十章 水灾(五)作者发言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五二一章 反围剿(一)第三一四章 锦州(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济南(十五)第三五一章 前往青岛(四)第一九七章 巴达维亚(五)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四九九章 舆论再变(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见闻第二三三章 作战计划(一)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四三九章 进京(六)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抚(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四九章 天诛(六)第三八二章 足球比赛(三)第六一一章 满洲里战役(四)第五二七章 攻占哈尔滨(二)第四十九章 重启谈判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七十八章 水灾(三)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动(二)第三二三章 海参崴(六)第五二八章 攻占哈尔滨(三)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战(四)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八十章 陆军编制(四)第二三一章 访日舰队(二)第六三八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动(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区(二)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二)第五六二章 美国(五)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一四九章 徳国之行(六)第三十二章 市长上任(四)第二一一章 奇袭威海卫(五)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