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点长,本应穿越时空,跨过千山万水来到他们跟前,问候一声,故人可好?奈何却得絮絮叨叨从头说起。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1990年8月,立秋后的某一天。在一个普通又平凡的日子里。凌晨三四点钟,一个十分乖巧又可爱的女婴呱呱落地了。
女娃娃出生在姨妈村外某户人家花生地临时搭建的草棚子里,这个女娃就是沈清晨。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全国实行计划生育,超生抓得最严的年代。
因而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人都稀罕生儿子,并且想尽办法多生几个儿子。
毕竟重男轻女,传宗接代这种国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乡下人的思想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掉的。
更何况男丁在农村,是家庭劳动力强盛和人丁兴旺的象征。从而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即便是冒着超生罚款罚家当的危险,村民也要多生几个儿子。
并且每个家庭至少得生一个儿子才算完结。否则,没有儿子的家庭,夫妻必定会闹得鸡犬不宁,日日夜夜不得消停。
沈清晨村里就有许多户人家,为了躲避超生,夫妻经常东躲西藏。
与沈清晨同龄的孩子里,有好几个就和她一样是在地里出生的。
彼时,若村妇在地里生出的孩子是个男孩,家人必定会高高兴兴的抱回家,举家欢庆。
若是还生出个女儿,结局可不好说。有良心的父母,大多数会认命,把孩子抱回家继续抚养长大。实在没有能力抚育孩子的父母,则抱去送给有能力的家庭抚养,且与这些抚养家庭定下终身不得与孩子相认的约定。
这些都是还算善终的结局,倘若碰到狠心的父母,这些女婴的命运会很凄惨。
父母直接给孩子身上裹块布,放在野地里,任其自生自灭。更有甚者,竟将孩子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篮子里,拿去扔进类似于古代乱葬岗似的“娃娃坑”里。
沈清晨村上的“娃娃坑”,是个邪乎且隐蔽的地方,她隐约听老人们谈起过,它位于当地母亲河岸边的一个天坑里。
天坑周边杂草丛生,植被繁茂,被天然又硕大的岩石围拢起来。坑底很深,时常有一些光怪陆离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给人一种很阴森很恐怖的感觉。
天坑的四周虽有岩石勉强落脚,起缓冲作用踩踏下去,但至今未曾听过有人进入坑底探究竟的。
这个“娃娃坑”是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遗弃病婴和超生娃的地方。
现在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许还感到震惊,这都到了90年代了,竟然还有如此残忍的事情发生,还有如此骇人听闻的天坑。
但事实往往就是如此,你没见过没听到过的事,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在90年代,生活在祖国某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还是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穿不暖和的。
一对农村夫妇养活自己尚且勉强,更何况还超生养了三四个,四五个孩子的家庭。
在那种情况下,家底都被超生罚款掏空了,哪还有能力像祖辈父辈一样养七八个,五六个小孩。养三四个已经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
养四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只能维持当时最低等的生活水平。
这里的人们,贫穷和落后占据了大部分家庭,许多人根本无法想象这种生活,一旦遇到天灾和人祸,他们是如何生存下去的。
沈清晨的家乡,虽然交通不算十分落后,但经济却非常落后。
她的家乡虽被划分为丘陵地带,山多,且大部分是石山,石山不适合种植有价值的经济农作物,所以石山通常都是灌木丛生,杂草覆盖。但当地并没有形成如书中所说的八山一水一分地的地形。
相反的,这里还算是个不错的小平原地区。
石山不密集,方圆几百里以内,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有几个农场可以种植成片的庄稼和南方各类经济农作物。
沈清晨家门口不远处就有乡镇集市,还有小学和中学,乡民买东西和孩子上学都挺方便的。
她们的集市每隔三日便成集一次,就是乡民们每三天赶一次集日。
那个年代,赶集日异常热闹,每到开集的日子,都是人满为患。商贩的叫卖声和乡民的讨价还价声震耳发聩,一声更比一声高。
商贩大多数是当地的村民和隔乡的乡民演变过来的。
在赶集日这天,很多村民会把自家地里产的瓜果蔬菜拿到集市上卖,再把卖农产品得到的一些钱换回一些生活日用品。
集市上一排排商品各异的商店可以买到大部分农村家庭需要置办的物件和一些比较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乡里还有直达管辖市和省内K市的班车,往返直辖市的班车每日至少十趟。往K市的班车每日也有两趟,因为路途比较远。
城里还有火车站,往南可以直达省首府和部分沿海城市,往北可以直达省内K市和省外内陆的某些大城市。
首府和K市都有飞机场。而这里所提及的K市就是开篇所提的城市。
按理说,交通如此便利的地区,信息也应该相对发达才是。既然信息相对发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应该更豁朗更开明才是,为何会出现因为贫穷而养不起小孩便大量遗弃超生儿这种事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祖国这种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普及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当年那种现象,确实不该发生那种事。
但在当时,南方这种地区,越是土地平坦,人口就越密集,而人口密集的区域,资源往往不够分配,所以物质就很匮乏。
物质匮乏间接的影响到了信息的传播,所以当地的信息传播速度并没有现在的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快捷和便利。遗弃超生儿这种事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沈清晨的家乡,属于典型的人均占地面积少,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
这里的人们思想守旧,野蛮,不喜给小孩受教育,且不喜挪居。
村里的人们大多各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年轻人没有什么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大多数人不敢外出务工或者到大城市去闯荡事业。也不敢为自己和家人搏一片新天地,谋个更好的营生和前程。
四世同堂和五世同堂在这里很常见。当然,大家庭生活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这种保守的生活方式禁锢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发展模式非常的缓慢,已经严重阻碍了下一代人的前途,影响着他们的命运,苦了几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