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

十月,额哲精心准备的礼物被送到了泰西行省。

与之一起送到的还有七万两千多名蒙古学子,以及价值七十二万两的黄金白银,这些是学子们未来五年的小学学费。

算下来,平均每年是二两银子,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由于此次送来的学子数量太多,留在泰西省教学有可能会暴露泰西省的一些军事问题,因此官学司将他们分配到了安西、北庭、河中三省。

与此同时,额哲准备的礼物也在半个月后乘坐火车抵达了京城。

诸如这种朝贡皇帝的礼物一般都是收入皇帝私房钱的内帑,而额哲送来的礼物也确实大方,价值不低于三十万两白银。

在朱由校满心欢喜接受礼物的同时,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因为阑尾炎手术不及时而去世。

在他去世前五个月,大明驻马德里皇店主事张驰曾经入宫劝说他从大明或齐国请来医生为他进行手术。

然而,费利佩四世却因为大明和齐国抢走了西班牙在美洲和远东地区的殖民地而耿耿于怀,拒绝了张驰的建议。

由于费利佩四世去世时,他仅有卡洛斯这一个年近五岁的正规男嗣,因此卡洛斯继承王位,他的母亲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作为摄政治理西班牙。

然而,此时的费利佩四世还有一位长女在五年前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因此在费利佩四世去世后,路易十四在费利佩的遗产问题上借题发挥,暗中积极备战。

截止四十五年腊月二十,法军常备军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二万。

大明驻巴黎皇店主事马瑛记载下了法国的实力,并将书信送往了北京。

此时毫不知情的朱由校还在为天阁和京城的事情烦恼,他于正月初二下令京城北部扩增北城,以应对未来北京增长的人口。

同时他私人从内帑出银六十万两,在哈剌温山山顶建设“天阁”。

天阁,这是朱由校从九年前就准备的一个作品。

该作品为高阁,平面八方,每面各层都有十二门三十六窗,占地五百八十亩,高五十五丈,分十一层。

天阁每层建筑装饰都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屋檐都往外延伸,屋檐垂金铃,再上为镀铜脊兽,每每有风吹动,金铃便会叮铃作响,四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

该阁主要用于祭祀大明历代有功的皇帝,以及同时期的名臣武将。

朱由校选出的皇帝分别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以及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三人。

之所以选择这三人,是因为他自己定下了相当严苛的标准。

文需安内,武需拓土,这就是入天阁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让许多官员不满,认为应当把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孝宗朱佑樘都安排进去。

不过他们的想法却被朱由校怼了回去,只因为这三人未能拓土,也没有能够彻底安内。

另外,朱由校还为三位祖宗安排了位置,其中朱元璋居最高层,朱棣居第十层,朱见深居第八层。

见皇帝这么安排,群臣们也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合着这天阁看上去是为了先皇帝们修的,实际上是为了彰显您自己的功劳修的啊……

了解了真意过后,百官们也不再开口,毕竟谁都知道皇帝今年已经六十岁,远远超过了大明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水平,谁也不知道他的时间还有多久……

天阁顺利开工,工人们在哈剌温山顶齐王钟楼后面开辟出了可以修建天阁的场地。

他们将水泥、碎石子、生铁棒、河沙等物运到山脚,随后用木板拼凑成为履带,随后用十台拖拉机的拉力来拉动货物前往山顶。

好在前往山顶的路并不陡峭,因此节约了不少人力。

也就在天阁轰轰隆隆修建中的时候,户部尚书沈廷扬交出了年末汇总的文册。

由于大明的各种政策都与户籍本挂钩,因此在军队、兵马司、衙役和官员们的多方合作下,每年的户籍、田亩数量都不会差距太大。

不过,由于去年爆发的“北倭南缅”事件,大明的人口、耕地数量罕见没有增长太多。

截止天启四十五年腊月十五,大明有人口两亿八千八百余万,仅增加一百二十四余万新增人口。

田亩数量上,大明耕地面积突破十五亿亩,但比去年只增加了一千五百余万亩。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去年和今年的动乱后,大明朝汉民占比达到了九成五,在瀛洲和麓川、恒河这三个行省,汉人占比也分别达到了七成、六成五、七成五的占比……

腊月二十七,历经三朝的老臣,代国公孙传庭病逝家中,终年七十三岁。

皇帝闻讯后,为其辍朝三日,按亲王礼赐祭葬,追封振武王,谥号“忠武”。

其长子泰西布政使孙秉文袭代国公,次子旧港总兵孙引之被封振武伯,其余子嗣皆获正三品昭勇将军散阶。

消息传往诸藩后,史载“齐王哀,是夜垂泪,宫中斋戒十日”。

天启四十六年正月十八,齐国定兴侯孙应元卒于家中,终年七十二岁,齐王为其辍朝三日,以国公礼下葬,谥号“武穆”,其子孙长兴袭定兴侯爵。

消息传回大明后,皇帝朱由校为孙应元,以及之前已经去世的满桂二人追封为定兴王、宣化王。

二月二十,齐王朱由检手书与皇帝朱由校,详细提出了针对国民和民族的问题。

鉴于大明国内少民数量已经下降至一千四百余万,皇帝朱由校下旨将其归化为汉人,待遇一并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大部分少民已经无法熟练的谈吐自己民族语言,江淮官话成为了大明百姓日常沟通的常用语。

三月,南直隶工部尚书靳辅上疏,言黄河桃园南岸河堤有破损,监国太子朱慈燃下令旨,拨国库二十万两命其速行修筑。

三月二十五,齐国中都运河(巴拿马运河)终于竣工,历时二十四年。

运河竣工后,从大明洋前往大西洋的时间从一个半月缩短为三天。

四月初五,齐国化学家罗恩在科学院实验中误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他在试探性洗掉多余的酸液后发现了硝化纤维。

事情上奏后,齐王朱由检在齐王宫亲自接见了罗恩,并授予其纯金的“国士勋章”,授其文散阶正三品嘉议大夫。

仅凭此散阶,罗恩每年可以额外领取俸禄一千六百两,但消息被封锁。

事后,朱由检将此发明写在书信中寄往了大明。

四月十七,齐国医学院医生宗伟发明“皮下注射针筒”,得益于这个发明,许多药品可以被快速、安全地施用。

五月初三,齐国颁布《专利法》,所有专利归国家与个人所有,国家拥有无条件使用权,但依旧需要支付专利费。

《专利法》与专利费的出现,极大程度激发了民间学者的发明创造。

七月十二,大明效仿齐国,颁布《专利法》,并责令宗藩各国将其加入各国法律之中。

七月二十九日,齐国长史夏允彝于家中病逝,终年七十岁。

齐王朱由检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命王太孙朱和埨为其吊唁三日,赐国公祭葬,谥号“文忠”。

九月初一,皇帝朱由校追赠齐国长史夏允彝为越国公,其子夏完淳袭华亭侯,命皇太孙朱和垠前往齐国吊唁。

九月初五,齐王朱由检任命四十六岁的户部侍郎张煌言为齐国长史。

十月,株林府土人复叛,琅琊郡王朱慈煌率军两万,平定株林府土人叛乱。

十月二十五日,皇太孙朱和垠抵达西京城,前往吊唁越国公夏允彝,冬月初十返。

冬月十七,一场瘟疫在勃兰登地区爆发,丹麦与瑞典签订《马尔默合约》,双方结束战争,瑞典从丹麦手中获得了斯科讷,同时丹麦丢失了挪威地区的控制权。

丹麦的退出让神圣罗马帝国和沙俄的压力剧增,两国于腊月十五与瑞典和谈,承认瑞典对勃兰登、波兰地区的主权。

腊月十七,三国在格但斯克签订《格但斯克合约》,第一次北方战争结束。

腊月二十,朝鲜国王李棩前往北京朝拜天子。

天启四十七年正月初一,皇帝朱由校与李棩在华盖殿见面,朱由校以长辈身份教导李棩要宽容百姓,李棩连连点头。

是夜,李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皇帝朱由校的身体,称“天子身体消瘦,食不下咽,吾身为臣子,尤为担心。”

正月十五,李棩返回朝鲜,在汉城的南山修建“天圣庙”,庙中挂有万历皇帝的画像。

正月二十五,齐王派遣世子朱慈烺、王太孙朱和埨与齐国国医馆三十名御医前往北京为皇帝朱由校治病。

三月初一,齐世子朱慈烺抵达北京,在齐国御医为皇帝朱由校诊断的同时,与皇帝谈心。

齐国国医馆院使袁士棋判断病情为机体老化,亲自为皇帝输液。

傍晚,齐世子朱慈烺与太孙朱和埨离开皇宫。

待他们走后,监国太子朱慈燃前往干清宫看皇帝,皇帝言:“今日见了世子,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朱慈燃听闻,缓了一口气,随后与朱由校聊了聊,随后便离开了干清宫。

三月下旬,在齐国与大明御医的联手调理下,皇帝朱由校的身体好了许多。

四月初二,齐世子朱慈烺上疏返回齐国,并留下国医馆三十名御医照顾皇帝朱由校身体。

皇帝朱由校欣慰,随即赏赐齐世子朱慈烺珠宝十余箱。

四月初五,齐世子朱慈烺返回齐国,太孙朱和埨留在京城就读。

太孙在京期间,皇帝对其恩赏不断。

据多年后的齐王宫留守太监李朝奉的《留守杂记》所记载,仅天启四十八年,皇帝就赏赐了价值三万两的金银珠宝给朱和埨,并派御厨在齐王府为其做饭,多次召见他入宫与皇帝下棋。

六月初十,顺天大学之中蜀太孙朱深圻与周太孙朱惠泛发生口角,两方纠结所相识的子弟在顺天大学内斗殴,宗室子弟多达千人。

尽管衙役及时控制了局面,但蜀藩德阳郡王的世子朱进堩却死于斗殴之中。

德阳国在印度厮当的封国有一府之地,民百万口,兵马万余人。

因此,事情发酵后,皇帝朱由校当即下令斥责周太孙朱惠泛,同时命周王世子朱敷溪前往德阳国,向德阳郡王赔罪。

得知消息的周王朱伦奎当即命世子朱敷溪前往德阳国赔罪,然而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德阳郡王朱懋坤在见到周国世子朱敷溪的时候,居然在朱敷溪还没下马的时候就举枪击毙了朱敷溪胯下的马匹,导致朱敷溪连人带马栽倒,将腿骨摔折。

在朱敷溪栽倒的同时,德阳郡王朱懋坤留下一句“一命偿一命”后策马离开。

周国护卫见状,连忙护送世子朱敷溪前往德阳城的惠民药局,哪曾想朱懋坤却早早通知城中药局,不得医治朱敷溪。

周国护卫无奈,只能将朱敷溪送出德阳国,前往隔壁的弋阳国治伤。

好在治疗及时,不然朱敷溪恐怕要成为一个瘸子。

消息传回周国后,周王朱伦奎怒不可遏,随即命郡王朱伦圾点兵一万,大军向德阳国压去。

幸好此时小西洋监察使张孟明此刻在周国附近巡视,因此及时阻拦了朱伦奎,不然大明天启年间诸藩第一次内乱就要在他眼前爆发了。

事后,张孟明将此事上疏内阁,皇帝朱由校得知后大怒,下旨迁移司,将德阳国、周国从天启四十七年的迁移名单剔除,第二年再恢复。

这样的处置让德阳国、周国敢怒不敢言,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两国积怨且不提,就连蜀藩和周藩这两个邻国也因此积怨了起来。

似乎是为了化解两国的矛盾,也似乎是为了报莫卧儿劫掠恒河之仇,因此同年十月,皇帝朱由校就上次平叛论功行赏,提拔王辅臣为东军副都督,李定国为燕山侯。

十月二十日,皇帝命李定国率上直四卫兵马南下恒河,节制北军、西军、印度厮当诸藩,讨伐莫卧儿。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路易十四借口其妻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姊,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以此向西班牙索要比利牛斯地区作为费利佩四世的遗产。

由于过去两年半的时间,这一要求一直被西班牙拒绝,因此路易十四向西班牙宣战。

经过两年半的扩军,法军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万,而西班牙仅有二十四万,其中还有四万负责在北昆仑防守。

于是,当战争爆发之初,比利牛斯地区很快沦陷,当地一万驻军仅逃回数百人。

此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年仅七岁,国政基本被其母亲安娜处理。

得知法国向西班牙宣战的消息,安娜立马向自己的故乡……神圣罗马帝国派去求援。

她认为同为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利奥波德一世会派兵支援西班牙,毕竟此刻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典王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半年之久。

然而,事实的结果无比打脸,利奥波德一世无情拒绝了安娜的求援,因此西班牙王国需要独自面对法国的进攻。

无奈的安娜,只能将国内的军队派往北方,与法国争夺比利牛斯地区。

双方在边境投入了合计三十万的军队,足以吸引欧洲各国的目光。

不过,相比较他们,同一时间更为盛大的一场战争也拉开了序幕。

与皇帝朱由校所想的不同,李定国召集北军十五营、西军十五营,以及诸藩二十营的兵力,组成了达到十四万五千余人的讨伐军队。

从腊月十五李定国抵达恒河行省的恒河城为止,各国陆陆续续的派出军队陈兵边疆,同时北军的五万大军也集结于坎大哈。

似乎担心李定国一举灭国,因此天启四十八年正月十二,皇帝朱由校派遣定王朱慈炅、太孙朱和垠南下督军。

各国集结的大军给莫卧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皇帝奥朗则布向波斯、奥斯曼进行求援。

由于三国盟约,同时害怕大明复灭莫卧儿后将矛头对准自己,因此奥斯曼苏丹默罕默德四世与波斯沙阿苏莱曼一世响应号召。

驻扎当地的锦衣卫获知了消息,并及时传回京城。

皇帝朱由校此时再度生病,朝政由监国太子朱慈燃处理。

面对三国的同盟反击,朱慈燃冷静的下令,命李定国带领上直四卫返回北京,授镇西大将军。

随后,朱慈燃又命返回北京的李定国率领上直十二卫兵马支援河中地区,与北军共同防守。

同时,授南军都督戚武隆为镇南大将军,节制西军,南军,以此进攻莫卧儿。

不过,从两个“镇”字不难看出,朱慈燃此时还并不想覆灭三国,因为此刻大明国内的经济还没有彻底恢复。

他更倾向的是打击三国主力,让三国保持虚弱,以此方便未来大明国内安稳后向外开拓。

李定国和戚武隆自然知道他的深意,因此两人在分别抵达河中和恒河后,他们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忙于储备战争所需物资。

南方的军队还算好,军中物资有六成由诸藩提供,但北方的军队情况就不算好了。

鉴于蒙古国国力不强,并且是抵抗奥斯曼帝国的第一线,因此李定国无法向蒙古索要物资,而是只能向京城上疏。

由于国库空虚,无奈的朱慈燃只能下发国债三千万两来应对战事。

两方的准备从天启四十八年的正月开始,一直到五月,明军已经在两线陈兵十四万,加上诸藩的十二万,合计是二十六万。

同时,潜伏在三国的锦衣卫也传回消息。

为了应对战争,奥斯曼帝国苏丹默罕默德四世集结五万骑兵,十万火枪兵,以及五万轻步兵的二十万军队向高加索地区进行防守。

波斯沙阿苏莱曼一世也集结六万火枪兵,四万骑兵,陈兵十万在边疆地区。

至于最后的莫卧儿帝国更是发动了举国之力,奥朗则布在开伯尔山口陈兵十万,拉合尔地区陈兵十五万。

至六月十五,两方阵营集结在各国边疆的军队总数合计已经超过了八十万。

这样的战争烈度,瞬间让欧洲的遗产战争黯然失色。

不仅亚洲各国注意到了这里,就连北欧的瑞典和海上的英国也注意到了这场战争。

所有人都在等待战事爆发,不过事实证明,意外总比明天来的更快……

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91章 人间惨状(七千字大章)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564章 西征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42章 搬空盔甲厂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142章 怀疑人生的叶向高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373章 兵临江户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631章 竞争伙伴
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91章 人间惨状(七千字大章)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564章 西征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42章 搬空盔甲厂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142章 怀疑人生的叶向高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373章 兵临江户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631章 竞争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