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调兵援辽

第130章 调兵援辽

“还好、按照我说的做了……”

三月十三日,当锦衣卫将沈阳城的情况,以飞鸽传书的方式传回京城,京城也很快把情报传到了燕山大营。

此刻的燕山大营十分空荡,由于接管了蓟镇边防,满桂在永平的山海关坐镇,孙应元在京城不远的通州坐镇。

上直十六卫军和十二营, 目前除了水军没有编练外,其他九个卫和十二营都驻扎在了长城延边的关隘豁口,以及顺天府的一些重要地方。

目前在燕山大营的,只有金吾卫、神策卫和豹韬卫。

这让原本可以容纳十万人练兵的新燕山大营变得十分空旷,而练兵的人也变成了朱由检自己,外加三个卫的指挥使协助。

虽然是协助、但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还有前世的一些经验,朱由检提出的想法,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被采纳应用。

三个卫的指挥使不过是帮朱由检练兵的助手罢了,而朱由检则是时不时领兵前往附近各地正在分田的地方考察。

眼下、他刚从南边的巩华城回来,巩华城那边的百姓,都按照他的政策分到了田地,所有人都干得热火朝天。

他让王承恩将耕牛均等的发给麾下的佃户后,便返回了御马监。

“嗯?”听到杨涟的这话,刘一燝才皱眉低头看向了圣旨,随后看到了四月十五运粮,兵马五月初一调动的时间。

因此、他将山东地方留存的二十六万两银子取出,支出十万两开始兴修水利。

想到此处,朱由检对王承恩道:“还愣着干嘛?去通知吧!”

不止是他,其他六个卫的兵马也开始南下、东进,目标都投向了天津。

情报上,基本和朱由检的想法大差不差,甚至连努尔哈赤会驱赶百姓进入沈阳,消耗沈阳粮秣的事情, 朱由检也早早想到了。

可如果不选择这里,而是选择其他地方,那么辽东最东部镇江堡北边的宽甸堡就成为了一个突破口。

不过、袁可立却合上了圣旨道:

“既然是万岁调兵,我等照办便是,只是希望七卫兵马能在辽东建功,而不是为老奴送了甲胄。”

他此刻、正端坐在济南府的巡抚衙门之中,手中拿着兵部的调令,眉头紧锁,面色并不好看。

原因很简单、孙如游和方从哲归乡了,齐楚浙宣昆五党,眼下的势力已经不行。

“万岁居然要调刚刚练兵一个月的骁骑七卫前往天津驻扎,这架势看上去是要援辽!”

之后、他发现山东的水利工程早已多年没有修葺,民间还有许多没有田地的百姓,整日无所事事。

因为在这件事里,努尔哈赤没有派建虏挟持百姓攻城,而是将百姓驱赶到沈阳边缘就不管了。

听到刘一燝的话,另一位阁臣史继楷就看向了他的这边。

虽然他记不住这个时代的地名和位置,但可以根据锦衣卫的情报来将位置标记。

虽然他也不知道朱由检在搞什么花样,但以朱由校练兵和之前对战局的把控来看,并不能以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郎来分析他。

“就是新七卫,老卒不过一万五六,新卒两万有余!”刘一燝十分生气,心中更是认为,皇帝恐怕是把战争当儿戏了。

首先就是孔府侵占民田,这件事情被他知道后,袁可立当即就叫人拿下了孔府侵占民田的掌事,将对方下狱后,又将民田归还了百姓。

想到这里、朱由检微微皱眉,因为这样的配合,便是现代都很难,更别提眼下了。

毕竟、他也从其他东林文臣中了解到了那七卫一营不动如山的风采。

随着这份地图展开、一个十分接近后世东北的地图便出现在了朱由检的面前。

他抬头看向了王承恩道:“告诉孙应元和满桂,调腾骧卫、鹰扬卫、神武卫、武骧卫前往天津,另外再调燕山大营的金吾卫和神策卫前往天津。”

“太仆寺调挽马六千,军马三千交由孙应元。”

就好像是兵仙韩信妙计百出,结果突然被一个不知名的小将给击败了一样,让人惊掉眼球。

他接纳百姓入城是无可奈何,其因有三。

“刘阁臣可以看看,圣旨上有没有写前往辽东的时间?”

人数过万,无边无际,一旦配合不好,各部不相互信任,那么就有可能将撤退变成大溃逃。

“刘阁臣放心,五殿下素来知兵,不会无故放矢。”杨涟以朱由检知兵的话来搪塞刘一燝。

这与蒙古人攻打南宋时,驱赶百姓攻城不同。

那么要破解围城打援的关键,就是不被其调动,甚至反过来调动对方,在古代的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就是破解围城打援的一个套路。

“差不多……”朱由检微微颔首,随后起身走到了窗前,稍微皱了皱眉。

在叶向高赶赴京城担任首辅前,他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了。

如果是之前朱由检麾下七卫一营的兵卒,袁可立或许还会高看一眼。

袁可立的老师陆树声十分清楚江南官场的复杂性,因此对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担忧,还提醒他不要得罪江南的文臣势力。

“万岁对边事的旨意,多由五殿下考量后申请,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相反那努尔哈赤,虽然手中的兵马多为重装步卒,但因为有着土蛮的支持,所以战马足够多,也可以用步卒来完成这样的方法。”

正当朱由检在想事情的时候,王承恩看着朱由检先前写出的手书,不由有些好奇询问。

但现在七卫一营已经拆分,如果重新组合起来,恐怕需要不少时间。

不过所有的事情都在他弹劾沈一贯后发生了改变,他被罢免,而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

不过、如果了解他的人,便不会说他有一点清官模样,而是会说、他本人就是清官,并且还是能臣!

袁可立、作为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都十分出名的他,出生于河南归德府睢州。

“最后再调登莱水师帮忙运粮,命其四月初十必须抵达天津,十五出发。”

不过、当民夫们听到要前往辽东的时候,一个个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这样的秩序和能力,朱由检只能想到刚刚经历过正步等训练,以及磨合了半年多的七卫一营。

他们身后的是十二万辽兵, 这点加上言官的弹劾, 才是朱由检需要面对的压力。

朱由检肯定有自己的考量,而杨涟选择相信他。

训练了三个月的新卒,抵达辽东后能干嘛?

自从发现有了兵权和亲信后,朱由校的腰杆也越来越硬了。

“驳回!”朱由校皱眉呵斥道:

“朕自有朕之考量,宣府援辽之事暂时搁置!”

可就眼下而言,哪怕是五月初一才出发,那全部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个月罢了。

“眼下、我大明精锐骑兵稀少,全国之数也不过五六万,因此这样的方法我们很少能用上。”

内阁就这样同意了,而兵科那边更是没敢驳回。

不过、正如王安所说、当圣旨送到内阁的时候,眼下的内阁次辅刘一燝先是一愣,随后轻喝道:“胡闹!”

“围点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点是打援的力量,围城的是辅助力量。”

想到这里、朱由检攥紧了拳头,却有过了几秒后灵光一闪。

明万历十七年,怀揣着要改变天下风气的大抱负,时年二十八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并在两年后就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

御案面前,朱由校微微皱眉看着手书,随后抬头道:

宋朝开始的文官弹劾武将风气太盛,到了晚明更是如此。

朱由校堂而皇之的下旨,魏忠贤刚想应和,结果王安却开口道:

想到这里、朱由检微微皱眉,因为这时间加上镇江到宽甸的距离,再到宽甸到赫图阿拉的距离,最少需要二十五天。

但这有一点冒险的就是,需要穿过渤海,而不能像戚元辅他们一样沿着海岸走。

这种手段在古代战争中并不少见,也不足以为奇。

如果双方都不被调动,那么其结果就是下棋之中的兑子,双方的军队比拼给对方的伤害而已。

说到这里、朱由检也沉吟了数秒,随后道:

“怎么了?”

之后、他花了不少银子,按照朱由校委任他为官时,圣旨上的指示,建立了登莱水师,并且让人开始造船。

因此、当地图展开的同时,隐藏在长白山余脉之中的赫图阿拉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帘。

但是、东边的广宁、沈阳、辽阳这三个地方的兵力不能动,不然三方掎角之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我没有必要真的要打赫图阿拉,只需要让老奴知道我准备打赫图阿拉就行!”

“就按朕之旨意起草,若是内阁和六科驳回,便直接下达中旨给孙应元,再从内帑调四十万两银子银子交给他!”

不过现在需要担心的,就是努尔哈赤会不会故技重施,继续攻打石堡,驱赶百姓来消耗沈阳的粮食。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过身子,走到了书桌前,将他命令工匠做好的东北大地图拿了出来。

第一, 如果不接百姓入城,言官弹劾,那么弹劾追溯的话,必然会追溯到朱由检举荐他为沈阳总兵这里。

如果连这种情况,秦邦屏都不开城门救百姓,那么辽人百姓会怎么看?

第三,事情传开,最重要的还是辽西和辽南的辽东将领的看法。

好在今日吏科坐班的人是杨涟,他闻言后,便为朱由校解释道:

只是在他走后,朱由检嘴角轻笑,哼起了小曲,亲自写起了手书。

“唉……”听到杨涟的话,刘一燝叹气之后,只能提笔批了红。

“这……可这……殿下……”王承恩吞吞吐吐道:

“这七卫兵马加起来的老卒不过一万六千余人,其他两万多人都是入伍不足一月的新卒啊。”

此时、步入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气方刚,初生之犊不畏虎。

这些事情,都是他在天启元年正月就已经开始干的事情,而时间来到现在,登莱水师已经下水了四艘一千二百料的福船。

剩下的十六万两,他首先就是清查了即墨、登州、文登三营兵马,随后招募新卒补充,很快让三营恢复到了九千人的编制。

从天津乘海船前往镇江,哪怕不准备粮草,都最少需要五天时间才能抵达。

与此同时、已经坐镇山东三个月的一位文臣,也拿到了兵部的调令。

无他、这次的命令真的就跟送人头一样。

如果是沿岸走,最少需要十二天才能抵达。

七卫兵马、近四万人,如果再加上二分之一的辅兵,那就是六万人了。

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城池,如果被外来势力威胁,并且达到了它无法抵御的程度,那么老奴必然会撤军。

可能他们还不能正面和后金八旗在旷野打出出色的战绩,但最少不会像卫所兵和营兵一样交锋不利,立马溃逃。

这些事情, 秦邦屏应该是能猜到的。

“再替我向皇兄上疏,请求拨粮十二万石前往天津,于下月十五、由天津出发,走海运前往镇江。”

第二天、他就开始招募民夫,作为辅兵前往辽东。

想到这里、袁可立起身,叹了一口气道:

“只希望这次辽事能安全渡过吧,只要沈阳坚守到冬季,老奴就只能退兵。”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保住辽东的原本计划。

第二,辽东百姓本来就因为高淮乱辽一事,对明廷不信任,一旦沈阳拒绝救百姓,事情在辽东传开,恐怕辽人真的就纷纷投虏了。

对于这点,朱由检也乐得解释道:

“太仓调二十六万两开拔银、十二万石米、醋三万斤、盐一万斤、咸菜三万斤前往天津,交由孙应元。”

“因为二者很接近,只是攻城打援要达到两个目的,既要攻下城池也要歼灭援敌,而围点打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消灭敌军人数。”

“但如果围点的力度不够,敌人主力就不会增援,打援力量就派不上用场,所以围点打援有时和攻城打援很容易混淆。”

只是他本以为秦邦屏会置之不理, 但他终究还是判断错误了。

“殿下、什么是围点打援?”

“另外、再请山东巡抚袁可立调登莱水师战船前往天津卫,于五月初一运送七卫兵马渡海前往镇江。”

袁可立的这句话,变相等于说,他并不相信才重整训练了一个半月的七卫兵马能有战力。

在武功中这叫攻敌之必救,用后世的方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援辽?”听到这话,堂下的兵部尚书崔景荣抬头,不敢置信道:

因此, 秦邦屏无奈接收百姓,而这件事也说明了,努尔哈赤这人在攻心上的手段。

眼下只要沈阳死守,最多四个月后,以老兵带新兵方式的十六卫军和十二营就初步能形成战力了。

本就对秦邦屏和戚金两个南将入主辽沈而不高兴的他们,如果知道了这件事情,恐怕会纷纷弹劾二人。

至于围城打援之所以能成功,甚至反复成功过,常常与来援的队伍分批次不同时间来援有关。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有了办法。

站在袁可立旁边,他的一位幕僚小心翼翼的询问着。

因此、在朱由校和王安、乃至朱由检看来,都不会通过的一张圣旨,居然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通过了,并且送到了孙应元的手中。

“那殿下的意思是,努尔哈赤是为了歼灭我大明辽东的将士?”王承恩虽然不太灵活,但胜在朱由检解释的够清楚。

“再从工部和盔甲厂调足数的布面甲和兜鍪、兵器、鸳鸯战袄、布鞋前往天津。”

“调骁骑七卫?哪七卫?是组建了七卫一营的老班底,还是……”

“眼下户部和兵部已经准备派出宣府总兵……”

“嗯?”听到这话,朱由校微微皱眉,而王安则是道:

这样的品行让袁可立名声大噪,而他的能力还不止如此。

朱由检点头,随后道:“命令孙应元统帅七卫兵马,自镇江北上宽甸,随后北上袭击赫图阿拉。”

等他手书墨迹变干,锦衣卫就将他的手书送往了京城,在黄昏前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比如萨尔浒之战,四部人马配合严重有问题,才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完美时间差。

“这朝局、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因此、他如果要破局,就只有使用围魏救赵这种计谋,而努尔哈赤必救的地方,便是赫图阿拉。

他可从没有指挥过数万人的阵仗啊,哪怕再御马监训练七卫一营,也是和满桂一起练兵,眼下他独自一人,绝对不能搞砸……

如果大军每日行进五十里,那么可以在六天的时间抵达赫图阿拉南部。

“两万多百姓,应该能撑到七月……”

结果袁可立不畏强权,处理案件起来根本就不管对方身份,哪怕对方和申时行有关系,他也照样办案。

说实话、他长得并不出众,如果要挑出一点,只能说模样消瘦,有一点清官的模样。

想清楚了关系厉害,事情因果,朱由检只能叹了一口气。

幕僚惋惜的摇头,也说出了不论是他们,还是孙应元等人都好奇的一点。

并且、执行这个任务的,还需要达到一种程度的配合,那就是兵团级别的有条不紊撤退能力!

“嗯!”

尽管有了朱由检的保证,但秦邦屏还是不愿意给朱由检更多压力。

“殿下……您这是要调兵渡海前往镇江援辽?”王承恩不是傻子,自然听得出朱由检的想法。

围城打援这种战术,其目的就是在于调动对方的军队,也就是说把对方的军队从其他的战场上调动过来,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上进行战斗。

“至于皇兄那边,我会给他手书一封,他看了之后就知道了。”

尽管无法保证百分百准确,但80%的准确率是有的。

当时、苏州是当朝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的故乡,背景不是一般复杂,来此赴任的官员无一不是如履薄冰。

没有办法,孙应元只能将目标放到了北边,在清河店和红桥等地招募了两万多名辅兵,随后踏上了前往天津的道路。

虽然多了两万百姓,但沈阳的粮食足够撑到七月。

“巡抚、这……真的要调船前往天津?”

“奴婢领命……”听到朱由校强硬的话,王安老老实实作揖退下,估计是去起草圣旨去了。

看着手中的圣旨,孙应元吧唧了几下嘴,随后不免心虚了起来。

“这次的圣旨、若是五殿下怂恿万岁下旨,那么五殿下知兵的名气,恐怕要毁于一旦了。”

“盔甲厂的新出所有甲胄,先调到天津,供七卫还没有换甲的人使用。”

“围点打援,围住敌军城池,以城池中敌军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军增援城池。”

“这小子……”

从宽甸到赫图阿拉,虽然全程都是小路,行不了大队人马,但距离只有三百里不到。

“五月初一援辽,虽然多给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但这点时间……”刘一燝还是有些犹豫。

刚到御马监、便得到了沈阳的情报。

“忠贤、起草圣旨,着孙应元为天津总兵,统领腾骧卫、鹰扬卫、神武卫、武骧卫、金吾卫和神策卫,以及骁骑卫前往天津。”

这不、福船才造出来,水兵都没有使上这船几天,结果圣旨就下来了。

他本来已经不准备出仕了,但辽事再起,加上朱由校给予了他山东巡抚这样的官职,于是他才走马上任,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

比起之前朱由检对江南下手而建立御马监南场,又或者对辽东的局势判断,还是朱由检对四十八卫六所的裁撤,都和这次的命令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

这地图的轮廓,是他凭着自己记忆画出来的,不仅如此,他还画了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及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北亚、西亚和南亚,甚至其他各大洲。

“奴婢领命……”见劝不动朱由检,王承恩只能老老实实去办事情。

“随后、在吸引的过程中逐步发挥己军优势,高机动运动战,以求打掉增援的其他敌军,并达到歼灭援敌,而消减一块地区敌军总数的方法。”

他的父亲生活窘迫,但极力教导袁可立考取功名,尽忠报国。

深吸一口气,孙应元便用圣旨调动骁骑卫,前往了太仓和工部、盔甲厂、太仆寺,将圣旨上的各种物资给运回了城外的骁骑卫军营。

“最后、把京城的骁骑卫调到天津。”

朱由检支持秦邦屏成为沈阳总兵这件事, 朝堂上的言官本就不爽, 弹劾许久, 不过都被朱由校顶住了压力罢了。

“我又不是让他们现在去……”朱由检皱眉道:“五月才出发,还有一个半月,况且……算了、反正总之我不会害他们,告诉孙应元,领兵前往辽东就行。”

袁可立摇了摇头,心中对于万岁的做法十分不解,更是不解这条命令到底是不是在当朝五殿下怂恿下下达的。

他敢做曾经曾皇祖父、皇祖父、父亲他们都不敢做的事情,敢下他们都不敢下的圣旨。

“不过、这种方法,只有手中有精锐骑兵的兵马才能做到。”

六万人威逼赫图阿拉,这简直就是要掘老奴的根!

围点打援这个战术,想要破解并不难,后世早就有伟人将这种战术破解的方式讲的十分清楚了。

你可以围我的城,我也可以围你的,你可以调动我,我也可以调动你。

所以要破解围城打援的关键,那么就是集中己方的力量,避免采取添油的战术,让对方无法轻易吃掉援军,自然也就可以破解围城打援了。

“万岁、恐怕户部和兵部不会同意……”

“到时候,即便五殿下葬送了这数万兵马,但最少辽东还能保全,大明还能压制老奴。”

说罢、袁可立一边叹气、一边返回了巡抚府的后院。

像他这样表现的,不止一位,并且不止在一个地方上演……

今天是两更一万三千字,一点钟还有一更。

(本章完)

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65章 帝者不怒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139章 俘获巴约部大妃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93章 大仇得报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章 难兄难弟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67章 戚金练兵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353章 分忧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46章 布局西南第67章 戚金练兵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60章 谋划草原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275章 叶向高的提议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164章 事毕第92章 点醒杨涟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64章 事毕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96章 扶弟魔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
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65章 帝者不怒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139章 俘获巴约部大妃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93章 大仇得报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章 难兄难弟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67章 戚金练兵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353章 分忧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46章 布局西南第67章 戚金练兵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60章 谋划草原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275章 叶向高的提议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164章 事毕第92章 点醒杨涟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64章 事毕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96章 扶弟魔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