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金铉返京

“呜呜——”

九月下旬,伴随着汽笛声在天津的近海响起,率先乘坐轮船返回大明的金铉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奔波后,总算是返回了他阔别十年的大明。

“总算回来了……”

眺望远处海平线上的天津港口,金铉百感交集。

时至今日,大明至齐国的航线已经被早早开发出来,沿途的岛屿,只要有淡水存在,便会有属于大明的军镇在岛上。

岛上储存着从大明、齐国运往当地的煤炭。

虽然木质帆船的速度慢,效率慢,但用它们来运送煤炭还是可行的。

因此,每个岛上都储存了大量的煤炭、淡水来作为航线上船只的补给地点。

不过,正常来说,只要在瀛洲补给好了煤炭和淡水,那基本上能在十六天的时间里一口气抵达齐国的西京城。

至于从瀛洲的北州府抵达南直隶则只需要七天时间,抵达北直隶则是两天时间。

因此算上补给时间,从齐国西京城到大明天津港,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十天。

当然,这是单程的时间,在单程路途结束后,船只要进行为期一天的检查和部分零件保养工作,不过即便算上这点时间,来回也仅仅需要五十一天罢了。

从当初的六十天缩短到现在的五十一天,这是无数船只过往才寻觅出的最佳航道。

虽然看上去没有进步太多,但每趟来回能缩短九天,六趟来回下来就能省出一个月的时间。

因此,眼下的轮船是能在一年内来回进行七次移民行动的。

“呜呜——”

汽笛声打碎了金铉对这一路的见闻,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天津港。

在金铉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天津港也算是繁华,但比起齐国眼下的京门港还是略输一筹。

当然,这里的“输”,指的是天津港的建设,以及港口能停泊的船只吨位。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齐国在进步,天津也没有再原地踏步。

天津港口设施的在天启十五年进行了升级,港口面积由升级前的两万亩,扩大到了升级后的十二万亩,这也使得天津港在这个时代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它有一百二十六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两万艘海船和六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六千万吨。

港口的设备十分先进,拥有小型蒸汽机改造而成的起重机和各种机械,能轻松装卸单体不超过一千斤的货物,并且还拥有足够储存一千万吨物资的大型仓库,能停靠五万吨以上的船只。

尽管对于眼下最大船只吨位仅为一万七千吨(明制)的大明来说,这样规模有些大,但这并不是为了现在而建造的,而是为了以后。

“呜呜——”

汽笛声响起,港口上属于市舶司的官员开始引导船只入港,并引导船只在合适的船舶位置停下。

当船梯开始放下,金铉走下轮船的时候,他至今都还不敢相信自己回来了。

具有大明风格的混凝土港口,不仅仅是装饰品,还有房屋也是一样。

“大人,请上马车,前往天津火车站后,我们只需要三个时辰就能抵达京城了。”

一下船,金铉带来的齐国护卫便开始对他全盘说出他们所得知的消息。

对此,金铉也是笑道:“我离开大明时,京津铁路已经建好,我自然是知道的。”

“走吧,别让殿下等得太久。”

说话间,金铉上了齐国护卫准备的马车,而现在的金铉还没有在大明吏部述职,所以实际身份还是齐国官员。

按照《大明·藩王律》中,藩国普通礼部官员前来大明,只能带不超过五名护卫。

如果是六部侍郎级别的可以带一队十七人,长史可以带一旗九十人,藩王则是可以带一哨,五百四十五人。

当然,这是最高限制,因此正常来说,藩国官员不会触碰这个底线,正常官员也就是带两个随行人员。

因此,即便金铉眼下还是齐国长史,但他也只是带了一队十七人罢了。

带着众人,他们几乎没有在天津停留,而是径直赶往了天津火车站。

天津火车站作为大明第二条铁路,京津铁路的终点站,其规模在一开始便很大,足以容纳每年三千万次的人流量。

相比齐国的火车站,天津的火车站自然大了不少,而齐国因为未来人口的不确定性,哪怕是最大的西京东站,能容纳的人流量也不过每年五百万次罢了。

“几十年后,希望齐国也能有这样的火车站吧。”

上了火车,坐在窗边,看着火车渐渐离开天津火车站的时候,金铉也不免对自己激励了起来。

齐国自然是有能力建造这样火车站的,但建造了之后有没有那么多乘客就是一个问题了。

想要有天津火车站的人流量,齐国人口最少得有五千万以上才行。

金铉在畅想未来,而那“哐哧哐哧”的火车行驶声,以及时不时响起的汽笛声也让金铉对着窗外久久愣神。

从天津到北京,沿途的风景并不是那么美丽。

干裂的土地诉说了这块大地遭受的旱情。

在这片土地上,相比当年金铉离开,眼下的它可谓人烟稀少。

“眼下北直隶的人口还有多少?”

金铉不忍询问起了大明礼部陪同的主事,主事闻言也作揖回答道:“约五百六十余万,较之金长史前往齐国时,少了二百万人。”

北直隶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这让金铉明了了北直隶为什么这么“人烟稀少”。

他不再询问,而是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旱情,心里有些哀愁。

齐国的百姓和官员过得太好了,以至于他们都忘记了,此刻的大明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长史,齐国的百姓眼下过得如何?”

礼部主事询问起了金铉,金铉闻声看去,只见他眼里充满了好奇。

“齐国啊……”

金铉好似感叹般说出这三个字,随后说起了齐国百姓眼下的生活情况。

虽然齐国眼下只有七百余万亩耕地,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但齐国有丰富的肉食,因此对谷物需求并不大。

眼下的齐国,每年以百余万亩的新垦耕地速度推进,并且再过两年就能达到每年新垦二百万亩。

这较之增长的人口数量来说,自然是速度较慢的。

不过齐国的百姓还是能做到每日吃肉、每日吃好、吃饱。

在金铉可看得到的未来里,他只知道等这次移民浪潮过去,若是齐国每年移民数低于十万人的话,齐国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人均十亩耕地的小康水平。

“十年后就能小康?!”

听到这话的礼部主事有些吃惊,他好歹也是官学毕业的官员,自然知道“小康”一词代表了什么。

在齐王所著的《社会建设》中,人均二亩耕地及其以下的国家属于绝对贫困国家,代表很难吃得上饭。

人均三亩耕地的国家,属于贫困国家,代表不能摄入足够的其它营养物质。

人均五亩耕地的国家,属于相对贫困国家,代表虽然可以摄入蛋白质,但在其它物质,诸如衣服、住所、出行不能满足。

人均十亩属于小康国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日常所需的所有物质,除去一些奢侈品外。

人均三十亩耕地,则是属于发达国家,可支配收入远高于贫困国家。

当然,这还有另一套标准,那就是财富收入。

岁入低于一银子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二两银子算贫困,三两银子算相对贫困,五两银子算小康,十五两银子算发达。

以齐王所著的《社会建设》一书中来看,眼下的大明不管从耕地还是财富收入来说,都属于相对贫困国家。

至于齐国和大部分藩国,则是处于绝对贫困国家。

不过金铉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的物价太高了,而齐国百姓虽然收入低,但是由于齐国物价极低,因此齐国更像是相对贫困国家,大明应该是贫困国家。

大明资源很多,但人口更多,想要脱贫致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齐国资源多,人口少,机器多,因此在脱贫致富上面,齐国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

“大明没有做过规划吗?例如何时脱贫进入小康?”

金铉不知道大明没有《五年计划》这种计划经济的事情,因此不由发出了灵魂质问。

对此,礼部主事只能尴尬笑道:“齐王曾经说过,大明需要最少二十年时间才能成功进入小康。”

似乎是感觉太过尴尬,因此礼部主事岔开话题道:“对了,火车站已经有人在等待迎接金长史了。”

“迎接我?”听到这话,金铉还以为是好友成德。

因此,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古怪了起来。

对于成德的作为,他是充满了不解的,但也知道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很无奈的。

“呜呜——”

“快到东站了。”

当火车的汽笛声响起,金铉等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二人畅聊齐国和大明变化居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

从清晨到午后,整整三个时辰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他们说着快到东站后不久,火车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汽笛声也开始响的频繁。

最终,在他们的注视下,四周开始出现了成片的房屋,而不再是干涸的河道和干裂的耕地。

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火车驶进了北京东站,而这里也是眼下大明第二大火车站。

当火车停稳,金铉他们与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一起下了火车。

在护卫的拱卫下,金铉忍不住对东站打量了起来。

汉人在建筑上并不拘泥一种形式,而是根据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尤其是在明代工匠中显得特别灵活。

民间搭建木屋和篱笆是因为就地取材容易,造价便宜,而宫廷建筑也逃不脱这个因素。

秦汉隋唐几代的屋檐挑出墙壁,把墙壁压在屋檐以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墙壁是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不能独立承重,所以房子靠木框架支撑。

有的宫殿,还得把屋檐挑出去,给墙壁挡雨。

但到了明代,砖石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也开始走上民间大舞台。

这个时候砖墙已经开始独立承重,也防雨,自然没有必要被框架和屋顶所限制,所以框架被埋入墙体,结构也由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

然后,这个时期的工匠就开始尝试让山墙(房屋两侧)开始高筑,因此形成了后世南方一带的“马面墙”。

当然,这对于喜欢“纯木”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退步,但对于明代百姓来说,他们更喜欢砖木混合结构下的山墙。

大明工匠的学习能力和改良能力很强,因此当混凝土出现后,工匠们也开始敢于创造以前不敢建筑的建筑。

高大的宫门,挑高的镂空……

换而言之就是大明工匠开始以混凝土的方式,开始走入“石制”美学赛道。

石制美学赛道,那自然以西方的各种教堂、宫殿为最,那种进入其中高大的震撼感也算是西方人玩了两千年石头玩出来的独有美学,毕竟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合适的石材。

但还是绕了回来,只要有了材料,大明的工匠依旧可以做出不输于欧洲石制建筑的美学建筑。

如眼下,北京东站高十二丈,而它的主要出入口,都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方形大门。

十二丈的挑高空间,让北京东站比紫禁城的皇极殿还令人震撼,让人觉得自己在其中十分渺小。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那十二扇近六丈的高大方门也令人自觉渺小。

阳光从方门照进内部,给火车站染上了一丝出尘的味道。

“老师……”

当金铉还在感叹大明工匠已经把混凝土玩出花的时候,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他猛地转身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十八九岁,身着青色圆领袍,皮肤有些小麦色的少年人。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声音也因为变声期而出现了变化,但金铉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朱慈燃。

“殿下……”

金铉下意识行礼,但朱慈燃却扶住了他,并笑道:

“这里人多嘴杂,老师先随我去一趟附近酒楼吃饭如何?”

“好……”虽然金铉想第一时间就去看阔别许久的齐王殿下,但师徒的久别重逢还是让他暂时选择和朱慈燃去吃饭。

因为他知道,齐王殿下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举动而生气。

因此在朱慈燃的带路下,二人一前一后上了马车,并随之驶进了大明东城之中。

进入东城,那数量繁多的人口让金铉享受了一把真正京城的人口稠密。

由于混凝土在大明境内是可以用于商业建筑的,因此许多商业街的房屋外观都特别新颖别致,造型独特,异彩纷呈。

北京城本来是一座建造于沼泽地之上的城池,因此在明代,它的河网还算密布。

在城内,工部修建的人工河道有很多,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船停泊在河边。

尽管城内人口稠密,但京城的交通却十分方便,有可以乘坐六个人的双马四轮马车,也有自行车、骑马、骑驴、两轮马车等各类交通工具。

在马车上,隔着玻璃,金铉看到了京城那整齐清洁的街道,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马路、人行道旁栽种了绿化树和五颜六色的花朵。

这些花朵加上路上不断挑花贩卖的花贩子,可以说,眼下的北京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内陆花园城市。

朱慈燃找了一个河道边的酒楼,这里还算安静。

坐在三楼上,眺望远处众多的大明街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那稠密的人口和熟悉的面容,以及耳边传来的许多官话,这些都让金铉十分高兴。

“齐国发展的如何了?”

“齐国……”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朱慈燃也很好奇齐国现在的情况。

对此,金铉自然是不厌其烦的对朱慈燃介绍。

从建筑到交通,从交通到民生,从民生到官场。

二人才一见面,仅对齐国情况的谈话就挤占了半个时辰的时间。

如果不是饭菜上桌,金铉或许还能说得更长一些。

在听完他对齐国的描述,朱慈燃也不免拿起了一杯酒,带着几分晃神的抿了一口:

“齐国……确实很不错。”

对朱慈燃来说,他最羡慕齐国的,便是齐国那新生的官场。

由于没有什么奢侈品,大家的用度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官员来说,十五两的俸禄就已经足够杜绝绝大部分贪污的想法。

加上齐国的官员,大多都是以官员自愿前往为主。

许多官员已经做好了齐国是一个荒郊野外,夯土小城的准备,但他们到了之后才发现,齐国的情况并不输于大明的一些府县。

可以说,众人都是打着日后过苦日子的想法去的齐国,但齐国的表现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因此在齐国的他们,显得格外的满足。

人一旦容易知足,那自然便不会想着额外去拿取什么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眼下齐国吏治廉洁,但保不齐以后会出现许多贪腐的人,所以查贪腐一样是齐国重中之重的国策。”

金铉抿了一口酒,他平日里不喜欢喝酒,总觉得喝酒误事,但今日见到阔别许久的学生,并且自己的学生还已经成材,这让他十分高兴,不由的一连喝了三杯。

朱慈燃瞧他这模样,也不由笑着伸出手阻拦了一下:

“老师切不可饮酒过多,别忘了等会还要去见叔父呢。”

“呵呵……倒是我的不是了。”金铉笑着摇头,手头饮酒的举动也停下。

紧接着他收齐了笑容,严肃的打量起了朱慈燃。

朱慈燃也不露怯,就这样让他看着。

过了许久,金铉满意点了点头:“你眼下,也可以独当一面了,不枉殿下那么多年的栽培。”

“也仅仅限于一面罢了……”朱慈燃叹了口气,这让金铉看得出他这段时间受了不少的气。

“老师你不知道……”

或许是面对久违的知心人,又或者是知道金铉很安全,因此朱慈燃一股脑将自己这段时间所受的气全部吐露了出来。

奏疏发不出去,发出去也被下面人阳奉阴违的执行,几个月过去,各项从东宫走出的政策都没有落实到位。

这样的局面,让一直顺风顺水的朱慈燃很受挫。

对此,金铉没有打断,也没有插话,而是就这样静静的听着朱慈燃在倾诉。

他清楚,眼下的朱慈燃需要的只是发泄,那是一种大厦将倾,而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的无力感。

于他东宫来说,燕山派就好像是一辆疾驰而来的火车,而他东宫不过是一个挡在铁轨上,试图掀翻火车的蚂蚁罢了。

他若是反抗,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蚂蚁被碾压而死。

在这样的局面下,他所能倚重的,也只有身处齐王府的齐王叔。

相较于他的令旨,齐王叔的令旨却畅通无阻的执行。

可以说燕山派虽然想要分权,但明面上违抗朱由检的令旨,这点他们还是不敢的。

同样是令旨,一份畅通无阻,一份处处受挫,朱慈燃虽然一直知道,自己能顺风顺水是因为背后站着齐王叔,但这一幕真实出现的时候,他还是不免惆怅。

“殿下的安排我都知道了,大概的思绪我也能想到,不过具体的还是得等我见过殿下后才能了解。”

金铉在朱慈燃说完后,先是安抚了一下朱慈燃,随后又对朱慈燃询问道:“殿下没有让人给你送信吗?”

“送了……”朱慈燃呼出一口闷气,似乎轻松了些。

“齐王叔让我好好在东宫看书,也算是我真正主政前能放松的最后时间,可是我还是担心这件事情不会那么轻松的结束……”

朱慈燃带着几分忧虑开口,那紧皱的眉宇,似乎都快能将苍蝇夹死。

不过,面对他的忧虑,金铉却夹了一筷子肉菜放到他的碗里:“放心……”

听着这两个字,朱慈燃忍不住抬头,坐在其对面的金铉一脸笑意:

“接下来的事情,有齐王和我们……”

щшш ▲Tтkд n ▲C○

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206章 杀辽商第40章 海运之争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145章 老奴怂了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11章 噩梦开局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73章 秦氏兄弟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0章 兄弟和睦第143章 大反攻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564章 西征第701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93章 大仇得报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75章 回京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490章 师徒第147章 私盐暴利
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206章 杀辽商第40章 海运之争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145章 老奴怂了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11章 噩梦开局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73章 秦氏兄弟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0章 兄弟和睦第143章 大反攻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564章 西征第701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93章 大仇得报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75章 回京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490章 师徒第147章 私盐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