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

“驾!驾……”

“殿下!大定宫急报!”

“吁……”

四月、当带着百余骑兵向南策马的朱由检在科尔沁草原被塘骑拦住,他当即勒马抢过了急报,展开阅览。

在他的一目十行下,林丹汗入寇的前因后果都被收入眼底,而朱由校和朱慈燃的无忧,更是让朱由检松了一口气。

“呼……没事就好。”吐出一口浊气,朱由检将军情合上,在绿意盎然的草原调转马头,在原地打转的同时,环顾草原四周。

在他眼前的科尔沁草原无比辽阔,那一片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

身处这宽旷的草原,让他觉得自己这百余骑兵只是这茫茫绿海中的数叶小舟,微不足道。

“殿下,万岁急诏您去大定宫。”

塘骑见朱由检没有了下文,连忙说出了皇帝让传的口谕,而朱由检却抬起了握紧马鞭的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告诉万岁,丁卯(十五)日我便赶回大定宫。”

朱由检回应了塘骑,随后继续在原地驻马打转。

他这举动让跟随南撤的卫时春和刘效祖等人不解,李定国更是策马上前道:

“殿下,为什么不直接南下?”

“这次行事太匆忙,东北四省的情况我还没有和熊廷弼仔细交代,最少要交代完再南下。”朱由检回应了李定国,并在解释的同时教育着李定国和刘炳文:

“打仗不难,战后如何治理收复地失地比较难。”

“东北四省眼下人口近八百万,而耕地仅有不足四千万,如何开发?如何让百姓有饭吃?这些都需要你们在未来打仗的同时设想。”

朱由检举着马鞭指着那辽阔的草原说道:“这辽阔草原十分平坦,但却不是哪里都能开垦为耕地的。”

紧接着,朱由检讲了一些生态知识,例如耕地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种植作物都是在消耗土地里的营养,如果长期没有水灌溉,那么旱地就会成为盐碱地,影响粮产。

就眼下大明所掌控的东北四省来说,面积远远大于后世的东三省,能开垦的耕地也要比后世的东三省多。

尽管朱由检没亲自走山访水的看完整个东北四省,但就他掌握的后世情况来看,大明的东四省最少能开垦十亿亩耕地,如果按照保护性能最少开垦六亿亩。

后世的情况下,东北都没能开垦十亿亩,因此朱由检这边更不可能了。

他预计的是最少开垦四亿亩,保证东北地区人均二十亩,也就是在东四省原本的人口基础上,再迁移一千二百万人到东北四省地区。

不过,由于是一片白地,朱由检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干活,因此他得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行。

东北的钢铁、煤炭都很充裕,因此在城建上,朱由检得把现代能搬到大明的建筑理念,都给搬到大明来。

集体供暖,排污管道,街坊划分,还有人行道、公路、马道等等都得分出来。

这种时候朱由检总是比较感谢崇祯给他留下的绘画记忆。

“先去吉林府。”

朱由检看了看四周,便带着百余骑兵向着东南百余里外的吉林府赶去。

也在他赶路的同时,数千里外的瀛洲北北州府东极港口上,也迎来了杨文岳等人阔别已久的一支队伍。

“叮铃铃——”

四月的东极港还透着一股凉意,只是这股凉意在一支船队的抵达后,便被热闹地人群给驱散。

阔别近一年的北亚墨利加探险队终于回到了大明,而人群之中的杨文岳在看到自家长子杨炳文的时候,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没有人知道杨炳文他们是怎么回到大明的,只是相比较他们出去时的船队和人数,回来的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

“爹……”

杨炳文下船来到了杨文岳的面前,而杨文岳也微微颔首,双眼之中含着笑意:

“先回府再说。”

由于担心杨炳文,杨文岳把自己的布政司衙门临时搬到了东极港附近,因为这是距离北亚墨利加最近的一个瀛洲港口。

苦等近一年,总算等来了儿子回归,杨文岳是个含蓄的人,和传统的汉人家长一样,不苟言笑,不善表达。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伸出手拍了拍杨炳文的肩膀,随后与他一起上了马车。

马车上的父子二人聊着一些家长里短,无非就是杨炳文的突然消失,让杨母生气哀伤,以至于杨文岳每月都被妻子从家乡寄来的来信一阵痛骂。

说到这里时,杨文岳只能露出无奈的苦笑,而杨炳文也笑着安慰自家父亲。

在这样的家长里短下,两人乘车返回了东极港的临时衙门,并走进了书房坐下。

懂事的仆人已经倒好了茶水,杨文岳率先端着茶杯抿了一口,然后才放下,聊起了正事:

“说说看吧,北亚墨利加适不适合就藩建国?”

杨文岳的话让杨炳文顿了顿,他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才说道:

“北亚墨利加比起印度厮当有好有坏,好处在于当地的人口与国朝夷民差不多,且国土广袤,但坏处就是太过贫瘠。”

杨炳文用贫瘠来形容他所见到的北亚墨利加:

“西部我们登陆的地方,往北几千里都是密林积雪,河流湖泊和沼泽。”

“往东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山脉,能生活的就只有山脉脚下的丘陵平原,其地不过万余里,顶多能自给自足养活一千万人,再多就不行了。”

“但是南边的情况不错,我城派四夷馆的官员伪装成为当地的土人南下去大弗朗机国(西班牙)的城邦看了看,那里地势平坦,很适合发展农业,养活四五千万人不成问题。”

“另外,我们的人在那里打听过,据当地的大弗朗机人所说,南亚墨利加基本是平原密林,而北亚墨利加的东部虽然湿润,但也有不少沼泽和河流。”

“比辽泽如何?”杨文岳打断了杨炳文,向他进行询问,但杨炳文却不假思索:“比辽泽容易开垦,只要人够,就能开垦出良田。”

“不过,北亚墨利加的中部平坦干旱,据大佛郎机人和当地的土人说,在这里想耕种几乎不可能,每年都会有一段事情有大风大雪,种植的作物会很快死亡。”

“总之,就小子所看到的一切来说,北亚墨利加可以就藩建国,甚至可以容纳数千万人迁移生存还绰绰有余。”

“更远的南亚墨利加,因为船上的粮食不够吃,大批采买粮食又容易被大弗朗机人察觉,因此小子没有带人前去,而是准备了足够的粮食,便先带部分人返回瀛洲。”

“当地留下的兵马足够抵御土人,估计等小子今年再带人回去的时候,那里已经开垦出数百亩田地,建立几个村庄了。”

杨炳文把他所能了解到的北亚墨利加说了个清楚,杨文岳闻言却抚了抚须:

“你来的正好,殿下给我手书过军备院的一些事情,不出意外的话,今明两岁开始就要组织迁移了。”

说着,杨文岳把书信里提到的蒸汽轮船,火车,拖拉机等物件纷纷告诉了杨炳文,杨炳文听完却瞪大了眼睛。

“如此说来,岂不是只需要一个月便可横渡大小东洋(太平洋)?”

“横渡大小东洋并不难,为父更在意的是拖拉机。”杨文岳抚了抚须:

“御马监那边已经准备了数量不少的拖拉机准备运往北亚墨利加,估计你回来的消息,以及伱提供的消息送到齐王面前时,齐王就会下令组织移民前往当地了。”

“只要当地也有煤炭,那只需运过去一千台拖拉机,一年之内就能开垦上万乃至数万亩耕地,来年迁移过去的百姓就可以乘十倍增长。”

说到这里,杨文岳也不得不感叹这些“奇淫巧技”的巧妙之处:

“如果殿下不松口,那估计在他就藩以前,国朝每年能运几千上万的拖拉机前往齐国,不出五十年,齐国兴许会超过大明……”

杨文岳的话说完,杨炳文也没有反驳,因为就朱由检信中提出的这些情况和天工机械来说,大明向齐国输血五十年,那齐国超越大明并不是难事。

“不过,殿下估计不会这么做。”

杨文岳又摇了摇头,这让杨炳文不解:“小子不解。”

在杨炳文看来,眼下大明几乎可以说是朱由检的一言堂,朱由校看着是皇帝,但实际上就是个吉祥物,不过他这个吉祥物的需求都会被满足,并且也没有人敢说他。

真的要比较,可以说朱由校就是大明的刘禅,朱由检就是大明的诸葛亮。

只是他们中间的区别就在于,从法统来说,如果把朱由校这一脉绝了,那当皇帝的就绝对是朱由检,并且是他不当都不行的那一种。

在杨炳文看来,眼下的兄友弟恭,无非就是两者还年轻,大部分君王兄弟年轻的时候,也都能相安无事,但等到两者年纪大了……

杨炳文眼神闪烁几下,但杨文岳却气定神闲的喝了一口茶:

“殿下希望天下的百姓都能舒服的吃口饱饭,他建设齐国是为了今后自己的子嗣,但在他看来,百姓在子嗣前。”

“大明固然要给齐国输血,但齐国也要帮大明解决土地的问题。”

“眼下大明虽说经过殿下多次变法革新而缓解了许多矛盾,但土地兼并的矛盾是缓解地很慢的。”

“殿下写给我的书信之中提及过,建虏覆灭之后,东北之地可养民两千万,西南的三宣六慰也可养民千万。”

“只是,只能养民如此,还是太少了。”

“眼下陕西、山西两省几乎不产粮食,上面的千万人口全靠朝廷救济。”

“若是没有天灾还好说,这千万人口都不够填满东北奴儿干之地。”

“可按照顺天官学和应天官学里面的《天气图说》一书中殿下所写,眼下国朝处于和汉末、唐末一样的小冰河期。”

“为父翻阅史书,大概看了看,觉得殿下说的应该属实,天灾还会继续。”

“只是波及北方还好,北方一京六省人口不过五千余万,一个奴儿干之地就能收容大半百姓。”

“可如果江南之地遭受波及,按照眼下黄册清点的人口,那国朝最少要出现不少于三千万灾民。”

说到这里,杨文岳抚了抚须,而杨炳文也后知后觉的想到了一件事。

移民齐国的路线是从南直隶出发,而南直隶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地方,也就是说朱由检是做好了用齐国接济灾民的打算。

既能移民,又能迁移灾民,为大明缓解现有的人口压力。

不过,这一切得建立在南直隶会受灾之上才行。

想到这里,杨炳文这才想了想北亚墨利加的情况,随后踌躇道:

“如果是这样,那殿下只需要迁移九万人,放出三万拖拉机,那一年就能开垦三十几万亩耕地,如此以来,恐怕北亚墨利加的西部沿海地区,顶多五六年时间就能全部拿下,发展到和江南一个水平。”

杨炳文的话有些理想,因此闻言的杨文岳摇了摇头:

“这得看军备院能不能拿出这么多拖拉机,况且殿下不会把所有拖拉机都送给齐国的,即将收复的奴儿干之地更需要拖拉机。”

自然,也在他们父子交谈的时候,脚步声从门外传出,他们看向门口时,身着圆领袍的曹鼎蛟拿着一份军情走入了院内。

他见到了杨文岳和杨炳文,当即行礼道:“布政使,杨参将。”

“曹总兵……”杨炳文回了一礼,而杨文岳则是看向了他手中的军情:“有什么大事吗?”

“建虏覆灭,奴儿干之地拿下,殿下设关外三省,联合辽东便是东北四省。”曹鼎蛟一边交代,一边把军情递给了杨文岳。

由于消息的传递问题,此刻的瀛洲只拿到了建虏覆灭的消息,并不知道京城的那档子事。

杨文岳扫视了一眼,看完不免唏嘘道:“老奴虽强,可在殿下手上,却也难逃覆灭。”

“能坚持十三年之久,建虏也算不错了。”杨炳文对建虏的感官一般,谈不上好坏,只觉得是普通的叛军被灭。

倒是杨文岳看了看这军情,然后转头对杨炳文道:

“奴儿干之地被拿下,殿下又新设三省,估计接下来就是要移民实边,加强朝廷对三省的统治了。”

“齐国那边,我估计等消息报上去后,殿下会先派出一批机械和兵马,领兵的人不是我就是黄龙,不过大概率会是黄龙。”

杨文岳分析的不错,朱由检确实比较青睐于杨文岳,因为他治理瀛洲很不错,但黄龙对于大明的不安因素太多了,把黄龙派往齐国,更适合朱由检治理大明,也更适合朱由检日后就藩。

在齐国没有人约束黄龙,而他又忠心,不会反对朱由检的政策,并且他又知兵,以他的能力对付黄台吉、努尔哈赤可能不行,但是对付南北亚墨利加的欧洲人,简直可以说是碾压。

至于杨文岳,朱由检更青睐于让他维持南直隶到瀛洲移民航道,作为大明移民齐国的重要中转站。

“好了,你这两日把所见所闻写给殿下吧,为父也不打扰你休息了。”

杨文岳下了逐客令,杨炳文闻言知道自家父亲有事和曹鼎蛟说,因此没有留下,而是起身作揖行礼后离开了书房。

果然,在他走后,杨文岳便对曹鼎蛟询问道:“那些劳工还剩下多少?”

“今年开春以来,镇压了十七场叛乱,劳工人数骤降到二百三十二万了。”曹鼎蛟回应着,但也解释道:

“秋收过后,粮食基本是够吃,估计叛乱能停下。”

“嗯……移民呢?”杨文岳有心培养曹鼎蛟,不管日后曹鼎蛟是留在大明还是前往齐国,都对他们杨家有好处,尤其是这次曹文诏和曹变蛟两人在北山大放异彩,更是注定了曹家会成为天启朝的新生勋贵。

“开春以来三个月,迁移了九万六千多百姓到南岛府,这么看来,今年的移民估计不到四十万。”

曹鼎蛟已经开始学习政务管理,杨文岳听后微微颌首:

“今年国朝南方没有什么太大天灾人祸,迁移人口少是正常的。”

“文儿虽然回来了,但从他带回的消息来看,殿下今年应该不会组织百姓迁移,而是会迁移一部分兵马去北亚墨利加,但估计数量也不会多,应该不会超过一卫兵马。”

“不过从明年,或者后年开始,殿下应该就会不断迁移百姓前往齐国了。”

“北州府的开发得加快速度,瀛洲的耕地数量需要在天启十五年以前达到五千万亩耕地。”

“是!”听到杨文岳的话,曹鼎蛟点了点头应下,而杨文岳也端起茶杯询问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他在端茶询问,如果曹鼎蛟没有事情,那就可以离去了。

不过,面对他的提问,曹鼎蛟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近来,出现了不少瀛洲本土男丁袭击国朝移民男丁的事情,下面的人查了一下,基本都是因为女人。”

“因为女人?”杨文岳愣了愣,曹鼎蛟也点了点头,并在随后解释了起来。

这事情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白了,就是当人均五尺二寸以上的大明男人迁移瀛洲后,由于慕强的原因,和长相身高的原因,许多瀛洲本土女人都投入了移民的怀抱。

由于移民基本都是男人,所以瀛洲近七十多万男人基本都在安稳下来后,找了当地的瀛洲本土女人作为妻子。

这么一来,瀛洲本土的男人就不平衡了,因此双方往往在语言不通时争吵,最后发展为了动手。

四尺五六寸的瀛洲男人,自然是打不过五尺二的移民,因此往往失败后他们就会恼羞成怒的用利器进攻,所以造成了不少流血事件。

对此,曹鼎蛟是想问问杨文岳的态度,以及怎么处罚这些伤人的人。

听到这话,杨文岳不假思索的说道:

“动手的双方罚银一两,但如果上升到利器,那持利器者罚银十两,交不出罚银的就发配北州府劳改,按照每日工价十文偿还,直到罚银还满才释放!”

杨文岳这话似乎不偏不倚,但问题是大部分瀛洲本土男人是单打不过移民的,而罚银就更别说了。

移民男人基本人均二十亩耕地,劳作一年,交税后还有近七两银子的收入,反观瀛洲本土百姓一人一亩,交税之后只有三四百文。

就基本的收入来说,打一场架的罚银一两对于大明移民来说,顶多就是今年有几个月吃不起肉,但对于瀛洲本土男人来说,不吃不喝四年才能打一架。

至于上升到利器后,瀛洲男丁就更别说了,哪怕每年除了农忙时候都在打工,一年顶多也就存不到三两银子,而大明男人种地之余再去打工,一年轻松收入十余两。

也就是说,牵扯到利器的罚银,大明男人顶多认同交了罚银,但瀛洲本土男人就得来北州府做最少三年的劳改工了。

“布政使高见,那下官这就让人发布。”

曹鼎蛟闻言,立马就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而杨文岳则是拦住了他继续说道:

“那些与瀛洲女人婚嫁的百姓,免除他们一年田赋,与瀛洲男人婚嫁的百姓,也免除一年田赋。”

杨文岳这话说的似乎不偏不倚,甚至让大明男人听了都会觉得愤怒,但问题在于,移民需要移民证,而大明对瀛洲的移民,只限男人。

也就是说、除了部分在大明攻略瀛洲前,就已经在瀛洲扎根的汉人家庭,整个瀛洲实际是也没有几个汉家女。

这政策看似公平,实际上是鼓励汉家男和瀛洲女通婚。

父系社会下,女人嫁给哪个民族的男人,基本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哪个民族的男人,这一点尤其以郑成功为最。

因此,按照目前瀛洲的情况,只要再迁移三四百万汉家男,那瀛洲男基本就只能打光棍一辈子了。

杨文岳在政策上做到了不偏不倚,但有没有偏倚,掌握了瀛洲数据的官府人员都清楚……

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249章 墙式冲锋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64章 事毕第18章 国丧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466章 终末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9章 伤心总是离别日第352章 直谏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动荡第81章 天赋异禀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动荡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8章 初尝权力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689章 后记(九) 咸嘉之盛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510章 天启通宝发行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
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249章 墙式冲锋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64章 事毕第18章 国丧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466章 终末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9章 伤心总是离别日第352章 直谏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动荡第81章 天赋异禀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动荡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8章 初尝权力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689章 后记(九) 咸嘉之盛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510章 天启通宝发行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