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这里就是齐文王的陵墓,虽然齐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让其以帝王之礼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热无比的时候,朱观楼他们正在安静听着一个青年导游的讲述。

青年导游的身高不是很高,长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脸上带着笑意,很容易让人亲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围在了他的身边。

“文王陵墓里有什么?”

忽的,一个穿着圆领袍的小孩子提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朱观楼听来有些大不敬,但对于爱看热闹的百姓来说,他们却都十分好奇。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青年却笑了笑:“几具战马的骸骨,还有一身甲胄,一些家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时候是简葬,当年“武狩之变”的时候,叛军势大,逆太子无法节制,因此有人来天寿山把地表明楼的许多礼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这里的时候,有的人也想来拿,结果被人拦住了。”

“拦住的人说了,世祖武皇帝旁边是齐文王的陵墓,齐文王对百姓和我们当兵的很好,我们要是拿了就是对不起良心,所以这两个陵墓地表明楼的礼器才幸免于难。”

“大家现在看到的文王陵礼器,都是从二百多年前传下来的。”

说到这里,青年导游带着众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块石碑前介绍道:“这是太宗年间立下的圣德碑,记载了齐文王的一生。”

说着,青年导游从齐文王的一生开始讲述,例如十岁扶兄继位,十二岁率军平叛,十五岁组织复辽之役,十六岁北伐河套,十七岁……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听着感觉是天方夜谭,而朱观楼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啧舌:

“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和我娘要生活费呢……”

“你怎么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观楼哭笑不得,旁边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说话间,他们的教习上前和青年导游讨论了片刻,随后带着青年导游走了过来:

“同学们,咏芝导游接下来会带我们去天阁和长城游览。”

“诸位好,鄙人咏芝……”咏芝作揖行礼,齐国学子也纷纷作揖回礼。

进入武宁年间,伴随着电脑、网络、网络实名制出现,大明宗藩境内掀起了称字称号不称姓名的风气,因此外出往往报自号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读书的地方才会直呼其名。

因此对于咏芝的称呼,朱观楼他们也没有多想。

他们在咏芝的带领下走过了天寿山的所有皇陵,随后乘坐景区门口租借的大巴车前往北边的长城。

在车上,咏芝将自己的电脑连接了客车的电视,用文字和图片介绍着大明的风土人情和物价。

这样万全的准备让朱观楼不免好奇道:“咏芝导游已经毕业了?”

“没有……”咏芝笑了笑,对众人解释道:

“我家里时代务农,虽然算是富农,但供我读书也比较困难,因此我大一来到北京开始,每个假期就来兼职导游。”

“咏芝导游是哪里人?”有人冒昧询问,咏芝也不生气,心平气和的解释:“湖广的。”

说话间,咏芝又开始介绍起了大明的风土人情,以及学子们所去景区的正常物价。

“在长城景区,一瓶矿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购买是两文,吃的东西也偏贵,所以等会去了长城之后,在去天阁的路上,我们可以在开原县吃点东西。”

“好贵……”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忍不住开口,而咏芝也解释道:

“国朝和齐国不一样,我记得齐国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与博士包学费对吧?”

“国朝这边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购买,工作需要自己找,国家只负责十五年义务教育和每个学期的补助津贴。”

“加上人口需求大,紧邻诸国,因此物价比起齐国略高些。”

“咏芝学兄去过齐国吗?”朱观楼好奇询问,咏芝却摇了摇头:

“想去看看文王待过地方的风采,但一直无缘。”

“国朝的学期补贴和齐国一样吗?是多少?”一些学子好奇询问。

“小学一两,中学二两,大学每学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两,差不多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咏芝解释着,随后也反问:“齐国呢?”

“我们?”学子们看了看,然后挠了挠头:“我们是小学二两,中学四两,大学六两。”

“而且我们物价好像比你们的便宜,教习说这是均产制的好处,可以让齐国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咏芝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均产制度确实不错,至少少了许多争斗。”

咏芝的话让车上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清楚,大明由于分配问题,社会上的民怨不在少数。

相比较之下,齐国虽然也有过多次分配问题,但都能被齐王发动百姓及时纠正。

除了齐哲王朱简烬因为肠癌壮年而逝,没有及时纠正外,历代齐王都会在任内对权贵阶级进行一轮轮的清理。

在齐武王朱靖琨时期,齐国甚至颁布了“一人为官,三代不得参军、政”的制度。

这场制度导致了齐国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三年政乱”让齐国经济倒退了五年,但在现在的齐国君民看来,当时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在遏制了官商军勾结后,齐国在武宁十六年推行“四时辰工作制”,然后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时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进行这些制度,是因为齐国大部分都是国营机构,少部分的民营机构也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所致。

好在齐国从武狩年间开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齐国现在能挤满十几亿人。

思考间,客车已经抵达了长城,咏芝也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长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传统的故事,由于各国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没有必要讲解。

看了差不多后,众人在长城脚下的高铁站乘车前往了开原县,在开原县吃了一顿便饭后,便继续坐高铁前往哈剌温山的天阁。

虽然天阁建设的很高,但由于有缆车可以乘坐,众人倒也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远,他们就看到了那占地数亩,经过多次修葺重建后,高达百余丈的天阁。

“天阁始建于天启年间,之后经过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规模已经比一开始大了数倍。”

“不过即便这样,里面也仅加修到十二层,而里面由上往下摆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宪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经向百官隐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进入天阁,但在其驾崩后,哲宗认为玄宗的功绩不能进入天阁,因此将此事作废。”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糊,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干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了天阁,而咏芝则是带着他们乘坐高铁返回了北京城区。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余万,但经济格局与几百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内城和东城依旧还是最繁华的地方,咏芝为他们订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这个时代,百王坊的数百座亲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国藩王、世子前来外交的时候会停止游览外,其它时候都是付费开放。

朱观楼他们来到酒店住下,简单休息了片刻后,咏芝就带着他们去百王坊旁边的集宁坊夜市逛了逛。

不过由于宗藩交流频繁,其实各国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齐国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因此随便朱观楼他们随便点了些东西吃。

只是到付费的时候,朱观楼有些肉疼。

相比较齐国的低物价,大明算是高物价的代表了。

同样的二百文钱可以让朱观楼他们在齐国吃两顿,但在大明只能一顿。

“国朝消费那么高,普通薪资是多少?”

饭桌上,朱观楼看着桌上的饭菜,不免肉疼的询问咏芝,咏芝见状也笑着回应:

“两京的最低工资是每周两千三百文,省会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县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齐国低一两成。”

“低那么多?”朱观楼有些不敢相信,但咏芝却苦笑道:

“国朝人口多,能做到这样的收入和物价已经不错了,据我所知,印度厮当的诸藩百姓收入只有齐国一半,物价则是齐国的八成左右,昆仑诸藩则是收入只有齐国的六成,物价和齐国差不多。”

“欧洲诸藩则是拿着齐国一半的工资,物价和国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闻,欧洲百姓都在游行,希望各国上涨工资,压低物价。”

咏芝的话让朱观楼的一些同窗点头:“这几年诸藩百姓游行的次数是多了不少。”

“呵呵……”咏芝苦笑道:“这样的矛盾应该还会继续加深,除非能解决能源问题,不然……”

话说三分,咏芝没有继续再说,而朱观楼则是深深的看着咏芝,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

一顿饭上,涉及政治的话题并不多,毕竟大部分齐国学子来大明,都只是来完成自己的毕业旅游,因此在吃饱喝足之后,众人便回到了酒店。

这一夜,朱观楼想了许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咏芝就叫醒了他们,带着他们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并直接了当的前往了曾经的齐王府。

齐王府作为大明与齐国友好关系的代表地点,历代皇帝都对此地多加修葺,对于内部的布置更是丝毫未改,与当年齐文王离去时无二异。

走上承运殿,走进勖勤宫,朱观楼他们望着那摆满的四面书架,以及高挂桌案背后的《大明宗藩坤舆总图》,似乎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历史,以及流逝的时间。

咏芝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对着众人讲解曾经齐王在齐王府内的事迹。

“齐王府营造于天启三年,天启五年九月齐文王入住其中,其规模是百王坊诸多王府之最,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启二十三年就藩为止。”

“根据齐藩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卯时起床来勖勤宫处理政务,中间只有午时会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处理政务,直至子时才休息。”

“在这处殿内,文王一共处理了一百六十二万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写字数平均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现如今库存的天启年间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处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笔迹。”

“在起居注官的记载中,文王闲暇时喜欢绘画,习武,练习马术和武术,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三个时辰。”

“一直等去到齐国之后,文王才得到休息,这也是文王的寿命比较之前帝王较高的原因。”

“不过,这当然也有文王自己的身体原因,这原因就在王府的演武场上。”

说罢,咏芝带着众人前往了齐王府的演武场,而这里放着许多与近代练习健身相似的器械,不过大多都是铁质和石质的。

咏芝走到一块练功石面前,对着众人介绍道:

“这是齐王府的练功石,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闲暇时会来到这里使用练功石锻炼身体,之后练习马术和刀枪。”

“这块练功石的重量是三百斤,史载文王单手可以拎起一块,上下提动六十余次……”

“多少?!”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们忍不住再次询问,但却得到了咏芝的肯定回答:“三百斤,六十余次”

听到咏芝的话,几个齐国学子上前摸了摸练功石,只是这一摸,他们就心虚了不少。

显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楚的认知,而朱观楼也不免感叹了一会儿。

之后,咏芝又带着他们前往了齐王府的其它地方,直到黄昏时分,他们才将齐王府的各地给逛完。

不过,伴随着齐王府的逛完,这也宣布咏芝将和朱观楼他们分开了。

朱观楼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西北和河中地区,而这些地方咏芝并不熟悉。

况且,大明的社会福利不如齐国,咏芝还需要继续在北京做导游来为自己新学期积攒生活费。

因此,当他们回到酒店后,所有人都开始收起了自己的行李。

朱观楼的行李很少,因此他简单收拾过后,便不自觉的走到了咏芝的房间。

房门是开着的,朱观楼看了一眼,只看到了咏芝收拾东西的背影。

“不住最后一晚?”

朱观楼对房间里的咏芝询问,而听到他声音的咏芝也愣了一下,随后将行李收拾好,背在了后背上。

他转过身来,笑着摇了摇头:“刚才有一对唐国夫妇给我发消息说需要导游,我今年得搬去他们的酒店住,之后七天陪他们逛完北京。”

“现在就走?”朱观楼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幕。

“现在就出发吧,日后你们要是大学毕业还来大明旅游,或者什么时候去到我老家,到时候我再和你把酒言欢。”

咏芝笑着拿出手机,示意朱观楼加上自己的联系方式,朱观楼见状也拿出手机将联系方式加上,随后迟疑片刻,转而询问道:

“你有没有兴趣去齐国读大学?我觉得以你的成绩,如果去到齐国,应该可以翰林、博士连读,之后可以在齐国从政为官。”

“呵呵……”咏芝笑了笑:“齐国有那么多人才,世孙何必还需要招揽我一个普通的学生?”

咏芝说出了朱观楼的身份,随后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色。

望着那满城的霓虹灯,咏芝摇了摇头:“齐国有自己的问题,但齐国自己能解决。”

“我出生在大明,生长在大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样,为了前途去齐国,那大明又有谁来解决问题?”

“……”听着咏芝的话,朱观楼有些惋惜,咏芝是他想找的第一个帮手,只可惜对方不愿意和他离开大明。

“以后我如果成了大明的官员,说不定还要去齐国,到时候世孙别为难我就是。”咏芝话语间透露着坦然,朱观楼见状也不再阻拦他,笑着摇了摇头:

“很奇怪,我们明明没怎么聊过天,但我感觉我们好像见过。”

“是吗?”咏芝还是一副笑脸,朱观楼见状却让开半个身子,同时拿出手机给咏芝的联系方式加上备注:

“明年我还会来大明,到时候会去湖广看看,你老家是哪里的?”

“你去到长沙给我发消息就行,我住在湘潭,离着长沙很近。”咏芝说着,同时整理了一下行李,转身向电梯走去。

朱观楼送他走到了电梯口,然后亲眼看着他坐上电梯。

电梯门要关上的时候,朱观楼突然伸手拦住了电梯:“要不喝一顿酒再走?”

“我明天还得做导游呢……”咏芝哭笑不得,朱观楼也讪讪撤开了自己的手。

他撤开手后,电梯门缓缓关上,咏芝最后还是没有选择他这个齐国世孙,而是选择了大明朝。

朱观楼走到了走廊的窗户前,等了许久,然后才等到了咏芝从酒店门口走出。

朱观楼以为他会坐出租车去目的地,但咏芝却走到了酒店一旁的公交车站。

不久,一辆印刷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公交车驶来,许多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了公交车。

或许是末班车的缘故,车上的人都拖着疲惫走了下来,而上车的只有依旧朝气蓬勃的咏芝。

见他离开,朱观楼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他继续在教习的通知中走下了酒店,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了咏芝作为导游。

他上车坐下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而当手机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咏芝在清晨发来的一条短信。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还挺有才学……”瞧着这条短信,朱观楼笑了笑,随后收起了手机,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起来。

一刻钟后,伴随着汽笛声响,朱观楼也离开了这繁华的北京城。

他忍不住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恰好客车此刻驶到了紫禁城前的长安门广场上。

他直勾勾的望着矗立在长安门广场上的旌旗,旁边的同窗瞧见他的模样,随着看了过去,却没看出个所以然,不免询问:

“你在看什么?”

“看日出……”朱观楼侧过头去,瞧了一眼被楼房遮挡的朝阳。

“这能瞧得见?”同窗努力看了看,却看不到一点朝阳。

“看不见”朱观楼回应的同时收回了目光,随之打开手机,瞧着咏芝发来的那条短信,情不自禁的笑道:

“有的东西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反正太阳照常升起……”

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10章 天启通宝发行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马监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10章 局势艰难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67章 戚金练兵第34章 奸宦毒妇第57章 解决兵员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147章 私盐暴利第95章 藩王质问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81章 天赋异禀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21章 备战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254章 狼山之战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18章 国丧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18章 国丧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518章 时不我待
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10章 天启通宝发行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马监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10章 局势艰难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67章 戚金练兵第34章 奸宦毒妇第57章 解决兵员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147章 私盐暴利第95章 藩王质问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81章 天赋异禀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21章 备战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254章 狼山之战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18章 国丧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18章 国丧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518章 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