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世代更迭

“三申五令不得收取杂项,地方衙门怎么还在收?!”

“如果不是齐王叔问出来,锦衣卫是不是永远查不出来?!”

“到底是查不出来,还是同流合污,你们自己比我更清楚!”

八月中旬的东宫之中,朱慈燃拿着由四川发来的奏疏,一步步的质问着新任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同知陆元高。

正饱受秋老虎折磨的东宫,此刻气温骤降,似乎连宫殿都能感受到其主人心中的愤怒,更别提四周的宫女太监了。

所有人咋舌不下,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惹得这位大明王朝第三执权者的不快。

只是相比较他们,被质问的陆元高丝毫不惧,直接作揖道:

“殿下,锦衣卫之中关系十分复杂,虽说南镇抚司有八万锦衣卫,但许多锦衣卫早已被腐蚀。”

“在下官看来,南镇抚司不是没有消息,而是下面的人根本不报上来。”

“想要杜绝他们欺上瞒下的行为,下官认为最直接痛快的还是自查!”

“自查?你是说监察司?”坐在椅子上的朱慈燃脸色平静,但他的气质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并非监察司,但也包含监察司!”陆元高坦然作揖:

“锦衣卫之中的监察司官员,稍微清廉一些的,早早被调到了齐国。”

“现在监察司虽然有两万人,但其中的蝇头苟利并不少,因此下官认为,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组监察司,然后陆续将南镇抚司,北镇抚司分别重组。”

“趁着眼下崔应元、李若链致仕,卢剑星、陆文昭、陆显、陆修等人前往齐国,眼下正重组锦衣卫的好时机!”

陆元高毫不避讳的说着自己的想法,甚至说出了要重组锦衣卫,把他父亲一路拉扯上来的许多老臣一脚踹掉的话。

这样的话让朱慈燃眯了眯眼,但他很快有了自己的决断:

“这件事情,交给你去办,不过我现在要你做的,是先把叙州府的官员抓起来论罪。”

“只要违反《大明律》,不用商议是否流放,直接斩首!三族流放!”

“是!”陆元高作揖应下,并在见到朱慈燃没有吩咐后,毕恭毕敬的躬身,缓步退出了春和宫中。

只是在他退出春和宫的时候,宫外的孙可望也刚好走了进来。

二人四目相对,相顾作揖,随后错身,各自离去。

陆元高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孙可望则是拿着一本文册走进了春和宫。

“殿下千岁……”

孙可望进宫之后先行行礼,紧接着双手呈上文册:

“殿下,这是去岁七月到今岁七月的新增田亩数。”

宫中太监闻言上前接过,转身呈给了朱慈燃。

在朱慈燃观看的时候,孙可望解释道:

“去岁七月国朝田亩十亿四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亩,至今岁七月已经达到十亿七千二百七十二万余亩,新增三千零三十四万四千与亩。”

“其中,机械开垦一千三百余万亩,牲畜开垦一千四百余万亩,人力开垦三百余万亩。”

“按照农业司的预计,明岁七月国朝耕地能突破十一亿亩。”

孙可望说完,也紧跟着继续说道:

“此外,户籍司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最新的人口情况,但国朝人口在今岁七月,应该已经突破一亿九千五百万了。”

“户籍司预计,在不停止移民政策的情况下,国朝还需要两年,才能突破两亿人口。”

“如果停止移民政策,大概只需要一年……”

“移民不可停!”不待孙可望说完,坐在主位的朱慈燃便无情打断。

“旱情虽然减退,但国朝耕地能耕种的依旧不足九亿亩,所耕种的粮食、瓜果蔬菜,依旧不足够国朝百姓所需,价格居高不下。”

“人口增长太快,对眼下的国朝不是好事。”

“再者,断了移民政策,岂不是逼着诸藩胡化?”

“海外诸藩二百三十七国,国民仅有六百八十余万,土民却有七千余万。”

“国朝一旦断绝移民,海外诸藩日后必然仇视国朝,对国朝体系得不偿失。”

“日后再有敢言中……”朱慈燃说着,突然眯了眯眼睛,看着孙可望质问道:

“你又是什么意思?”

朱慈燃很清楚,孙可望清楚自己的性格,因此聪明点来说,即便户籍司说了迁移的事情,孙可望也不应该转达。

他既然转达,那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朱慈燃虽然专断独行,但对孙可望这个东宫班底的中流砥柱还是比较上心的。

他得搞清楚,孙可望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下……”

孙可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作揖,再开口:

“短期来看,下官与殿下的想法一致。”

“但是从长期来说,移民政策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对齐国。”

“……”朱慈燃沉默不语,孙可望却继续说道:

“齐国的移民可以多,但不能一直多。”

“下官打探到了齐国当地的土民情况和疆域情况。”

“齐国南北数万里,东西万里,其境内只有土人不过两千万,却有不下于国朝的面积,并且有堪比国朝的金银煤矿。”

“国朝每年迁移齐国的人口不下五十万,长此以往下去,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齐国就可以同化土民,铁板一块。”

“况且,齐国的工业实力一直都有国朝的三分之一甚至还多。”

“眼下齐王尚在,这还不影响什么,但若是将来齐藩不尊王化,那便是宗周之楚也。”

孙可望大胆发言,但等来的不是朱慈燃的点头认可,而且皱眉:

“古往今来,汉家内斗不断,诸多原因正是因为看的太远,想得太多。”

“诚如你所言,齐国日后强大,有可能威胁到国朝。”

“但我问你,这个所谓的以后是多久?”

朱慈燃说完,不待孙可望回答便说道:

“叔父告诉过我,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大明比起诸藩,强大的底蕴是什么?”

“不是疆域,也不是耕地多寡,而是那近两亿的人口,近亿的识字人口。”

“眼下诸藩虽有近八千万国土民,但懂文识字的有多少?不足十分之一罢了。”

“他们的底子如此薄,如何能威胁到国朝?”

“便是齐国有齐王叔又如何?移民政策不改,齐国就能追上大明?”

“不会的!”

朱慈燃很有自信,他前倾着身子,压迫力十足:

“国朝即便每年外迁二百万人口,每年也能新增三百余万人。”

“百年之后,即便齐国人口破亿,大明的人口却已经早已突破五亿了。”

“不管是政治还是战争,都需要有足够的底气支撑,而人口就是国朝对诸藩的底气。”

“更何况,齐国与国朝最近之处是极北之地,还隔着数百里冰洋。”

“真的要担心,也应该担心人口近亿的印度厮当,担心一下那里会不会冒出一个可以威胁国朝的一统国家!”

朱慈燃靠向了椅子上,这让孙可望压力骤减。

“我近来学到一个新词,那就是齐王叔所说的贸易战。”

“贸易战在春秋时期就有,而在我看来,齐国和国朝只有可能爆发贸易战,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战事。”

“哪怕二十年后,国朝的轮船数量突破万艘,能调动出征齐国的军队也不会超过十万,更别齐国自己了。”

“二十年后,国朝十万军队不一定能灭齐,齐更不可能派出十万军队来国朝作战。”

“只要战事不爆发,那国朝和齐国就是相辅相成的。”

“可望,我不希望你染上那些腐儒的臭毛病……”

朱慈燃深深看了一眼孙可望,孙可望闻言也假装羞愧的低头作揖。

在他心中,还是觉得应该在朱由检就藩之后制裁齐国,避免齐国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不过,朱慈燃既然都这么说,他也不可能不给面子,只能面上羞愧,心里高傲。

“你退下吧。”

朱慈燃摆了摆手,孙可望见状也作揖躬身:

“下官告退……”

说罢,他毕恭毕敬退出了春和宫。

在他退出之余,站在角落的李永贞走上前来,小声开口道:

“殿下,这孙可望对齐王殿下不敬,人又桀骜,恐难管控,不如……”

“无妨!”朱慈燃抬手意识李永贞闭嘴,同时看着春和宫的大门自信道:

“他们这群人大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而我不过弱冠,何须惧怕他们桀骜?”

“越是桀骜,越好控制……”

朱慈燃透过窗缝看向了刚刚走出春和宫的孙可望,眼里透露着自信。

也在朱慈燃看着孙可望离开时,一名太监走进了春和宫,对着朱慈燃作揖道:

“殿下,孙阁老求见。”

“宣!”朱慈燃低头处理奏疏,同时回应了太监。

太监见状回礼,随后返回门口,将在门口等着的孙承宗传唤了进来。

眼下的孙承宗已经七十九岁,再翻一年便是八十岁,因此走起路来自然有些摇晃。

李永贞见状令人抬上去了椅子,朱慈燃也抬手开口:

“孙阁老不必躬身行礼了,说事便是。”

“下官领旨……”孙承宗小声应着,随后坐下道:

“下官此次前来,是为了向殿下递交辞疏,乞请告老还乡的。”

“此外,河中设省一事也该说道说道。”

孙承宗说着,也将藏在袖中的两本奏疏拿了出来。

这两本奏疏,一本是辞疏,一本是奏疏。

在李永贞接过后,孙承宗作揖解释道:

“齐王殿下说过要拿下坎大哈才能结束战争,因此河中设为五府之地较好。”

孙承宗说着的同时,朱慈燃也接过了他的辞疏和奏本。

他简单看了看,随后点了点头:

“阁老知道我不擅虚礼,况且阁老确实年事已高,因此辞疏这件事情,我便先批红了。”

“不过父皇那边会不会同意,我便不得而知了。”

“至于河中的事情,我需要和齐王叔商议一下,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

“哔哔——”

当朱慈燃呢喃回应孙承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河中战场也来到了收尾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刺耳的哨声被吹响,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像黄色的大海,太阳照在上面,万点光亮闪耀。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点绿色都会被无限放大,而眼下被放大的,便是一座面朝戈壁黄沙,背靠宽阔绿洲的城池。

希瓦城,作为希瓦汗国的王庭,此刻的它正被不足一万人围困着。

从天空俯瞰,希瓦城外是乌压压的人群,但他们并不是明军,而且装备简陋的希瓦人。

他们骑在马背上,背后是依靠的是规模庞足以容纳十万人的希瓦城。

城头上,一名名希瓦守军连成排,准备好了各种守城器械。

希瓦人,毫无疑问他们是河中地区仅次于土库曼人的野蛮人。

他们劫掠过布哈拉、哈萨克,也侵扰过萨菲波斯,还在莫卧儿和萨菲波斯的战争中,经常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只不过时过境迁,曾经骁勇善战的希瓦人,此刻却成为了依靠城墙的胆怯之徒,而他们面对的,是仅有不到万人规模的明军骑兵。

在烈日的烘烤下,明军骑兵矗立在希瓦城东部的戈壁草原上。

随着风沙吹来,一股升腾的热浪拍打在人脸上,叫人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只不过,这样的苦头并不能打消明军的战意。

隐藏在面甲下的双目透露着嗜血,谁都想立马动手,将希瓦城捣灭的同时,将希瓦人的首级筑成京观点数,多拿一些赏银回家,让家里过一个好年。

是的,过年……

尽管距离过年还有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西征的明军将士来说,从河中回家却需要两到四个月的不等时长。

因此,他们迫切的希望能荡平河中地区,而眼下,他们面前的这座城池,便是吹响西征大军回家的第一声号角。

“火炮就位!”

“定射装填,方向辰时七刻五分钟。”

“定射装填完毕!”

听着耳边回荡的炮手声音,李定国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随口说道:

“预射,十二轮!”

“预设十二轮,预备……放!”

“碰碰碰——”

二百门燕山五斤炮猛烈的响声在希瓦城前的半戈壁半草原上响起。

伴随着火炮作响,一门门铁火炮打出的铁炮弹开始轰击在希瓦城头,城下。

一时间,整个希瓦城内外的希瓦大军乱作一团,而面对这种局面,希瓦人并没有办法组织反击,这一切只因为他们现在是一个没有大汗的国家。

自从天启二年,希瓦王子伊尔巴尔斯发动叛乱,希瓦大汗被废,并被挖掉双目开始,希瓦汗国就没有了大汗,并且从此开始长时期的王族内讧,以及陷入了乌兹别克人与土库曼人之间的激烈斗争。

也正因为如此,林丹汗才没有和希瓦、土库曼人交手的机会,不然在拥有大汗的情况下,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肯定会去林丹汗的地盘上劫掠。

明军恰好是抓住了希瓦汗国群龙无首的这个时间,因此才能连续不断的击败他们,直到将他们逼退到希瓦城下。

他们的联盟过于脆弱,一旦遭遇硬仗就会自乱阵脚,无法组织有效反击,现在也是一样。

虽然他们之中有少部分人意识到必须突破明军骑兵在外围的包围线,并试图发起冲锋。

但是,那只有一两个人并排,看起来十分脆弱的包围线却在他们冲锋的道路上,成为了一堵坚不可摧的钢铁城墙。

“砰砰砰——”

无时无刻都在响起的枪声让人胆寒,伴随着枪声响起,许多试图突围的希瓦人纷纷连人带马的栽倒。

二百步的距离,哪怕是骑兵也需要十数秒,而这十数秒,他们将遭遇包围线上近千人的抬枪射击,连续三次……

“唏律律!”

“砰砰砰——”

“突围!”

“真主保佑!”

“冲不过去!”

“真主阿啦!”

“真主强大!”

“额……”

刹那间,战马嘶鸣声,枪炮作响声,叫喊突围声,倒地声连续不断,络绎不绝。

分属十几个部落的三万骑兵,按照各个部落头人的只会,从各个方向突围,但他们无一成功,尽数倒在了希瓦城下的戈壁、草原上。

半个时辰过去,当明军的枪声停止,刚才还雄赳赳、气昂昂的三万希瓦骑兵已经殒命,战场上除了成片的尸体,便只剩下了哀嚎的伤兵,以及部分错过,四下走动的马匹。

战争的逆转发生的太快,以至于城内的一万希瓦守军来不及做出反应,城外军队便已经全军覆没。

伊尔巴尔斯看着城外的这一幕,他精神恍惚,不敢相信明军的火器如此犀利,战力如此彪悍。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打扫战场,将一个个希瓦伤兵击毙,同时回收城下的铁炮弹。

半个时辰后,明军回复了力气,再度向希瓦城发动了炮击。

“碰碰碰——”

火炮声再度响起,希瓦城内十几万军民已经陷入了绝望。

与此同时,城外的朱慈焴也策马从外围来到了李定国身边,手里呈上咯一份军情:

“总兵,南边的李总兵已经收复河中南部城池,五日后将出发收复南虏所掌控的坎大哈。”

“曹总兵派来军报,令我部十日内攻陷希瓦,围剿河中南部的希瓦、土库曼贼寇后,酌情支援李总兵。”

“由于军区调整,拿下坎大哈后,单于四营和陕西四营的兵马会换防河中、岭北,西征十二营兵马休假三个月。”

“好!”听到可以休假,盘踞在李定国身边的许多参将、守备纷纷拍手叫好,脸上的喜色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不过相比较他们的高兴,此刻的李定国却皱着眉头,拿着一支步枪摆弄着。

在诸将高兴的时候,他拿着步枪说道:

“国朝的步枪虽然犀利,但在风沙大的地方却容易出现卡壳的情况。”

“当年北伐时,这种情况就出现过,只是没我们在河中时的情况那么严重,频繁。”

“这个问题得让军备院的人重视,改进才行。”

李定国说着,而朱慈焴也道:

“卡壳还算好的,听说岭北那边一到十月,步枪就会被冻住,根本装不了子弹,打不出去。”

“唯一比较适应战场的是西军和南军,但是南边潮气多,步枪必须经常保养,不然就会生锈。”

朱慈焴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但最后也爽朗笑道:

“即便有这些诸多缺点,但凭着步枪的射速和威力,还是能为国朝打下疆域,守下疆域的。”

“不能掉以轻心……”李定国摇了摇头,紧接着抬头看向那正在饱受火炮摧残的希瓦城。

“拿下这里,我也就能回京了……”

李定国神情有些动容,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旁边的朱慈焴见状,当即便知道他是想起了远在中原的朱由检。

和李定国相处那么久,朱慈焴也很不舍李定国。

他清楚李定国如果留在大明,那将是大明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柱石。

可是,李定国心不在大明,这是他无法改变的。

况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李定国身上,事实是普遍出现在五军都督府的各军军中。

但凡入伍十年以上者,基本都青睐齐王大于青睐国朝。

这种现象,尤其到了黄龙等三位昔日都督迁移齐国后愈发严重。

他们三人愿意迁移,这说明齐国没有众人想的那么差。

加上《大明报》曾经用一个篇幅介绍了诸藩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齐国呢情况,这让许多将领更动摇了起来。

唯一能让他们犹豫的,或许就是齐国太过太平了,这让将领们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只是,朱慈焴也知道,大明已经打了二十几年的仗,是时候该休息休息了。

如果两国都不打仗,那除了新生代的将领不会青睐齐国以外,恐怕许多老将领都会选择前往齐国。

“唉……”

长叹一口气,朱慈焴也不再言语,只是与诸将一同,看着一枚枚铁炮弹打在希瓦城头。

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353章 分忧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147章 私盐暴利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14章 戚家军 白杆军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463章 大明都指挥使郭桑岱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96章 扶弟魔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625章 兄弟同游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353章 分忧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206章 杀辽商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115章 摊牌第56章 尽是空饷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77章 野心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50章 大小曹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
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353章 分忧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147章 私盐暴利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14章 戚家军 白杆军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463章 大明都指挥使郭桑岱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96章 扶弟魔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625章 兄弟同游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353章 分忧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206章 杀辽商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115章 摊牌第56章 尽是空饷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77章 野心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50章 大小曹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