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

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

努尔哈赤的行军速度很快,六月二十八的午时便已经攻破奉集县四周的六处村落,洗劫村落的同时,还不忘留兵监视奉集县内。

同时、熊廷弼率大军出沈阳城,并且舍弃了一切火器,因为他知道这大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沉重的火器只会拖累大军的机动性。

雨还在持续,金国的大军在走出山道后,便一分为六,开始各自扫荡浑河以南、太子河以北的广袤地区。

只是对于这块地区,朱由检早就做过安排,眼下辽东百姓主要还是集中在太子河以南的地区,太子河以北的百姓不足十万,并且各集镇都有土墙火炮。

也因此、在扫荡的同时,每攻陷一处集镇,都将带给金国大军惨痛的死伤。

“放!”

“轰——”

虎皮驿镇城头,当一名参将开口下令,旁边在挡雨棚之下的士兵点火,骤然间三十六门佛朗机炮和十七门五斤燕山大将军炮发射。

五十三枚石弹轰出,足足打出二里的距离,三枚石弹成功将盾车击垮,石弹没入盾车内部,没有对之后的建虏造成伤害。

“他们打完了,上火炮!”

努尔哈赤用从威宁营堡缴获来的双筒千里眼窥视战场,随后挥手下令。

二十五门从威宁营堡缴获的佛朗机炮被推了上来,布置好挡雨棚后,用棉花和干布擦拭炮身,随后将子铳放入母铳之中,点火等待。

“轰!”

火炮齐声作响,瞄准虎皮驿镇城墙打去,一枚枚石弹砸在城墙上,让墙砖开裂,留下白印。

努尔哈赤用双筒千里眼将这一幕看的清清楚楚,随后果断开口道:

“收兵,传令各部、不再攻打县镇,全力扫荡村落!”

“是!”旁边的扬古利闻言,当即让人传令各部。

显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由检已经把辽东的县镇打造成了一个铁刺猬。

攻陷一个集镇的难度,比起之前沈辽之战时,高出了几个层次。

这次大金入辽,是为了搜罗物资、粮食,人口,高效的进行运动战,在运动战中消耗明军野战军。

如果他们执拗的进攻县镇,那么只会拖慢大军速度,这么一来辽沈广宁三地近二十万兵马就会合围他们。

必须动起来,调动明军跟着他们一起动起来才行。

想到这里、努尔哈赤打马返回大军之中,更是命人直接舍弃盾车,翻身上马,奔袭各处村落。

这样的奔袭、在这辽沈中间的数百里大地上进行,此地数十村落被破,百姓和牲畜被掳掠,而在这种时候,明军沈阳之地前锋兵马也和建虏交上了手。

雨幕之中,夯土道路上,贺世贤的六营先锋马步兵抵达了奉集堡外围,而雨中模糊可见到不远处游弋的金军。

“三营骑兵汇集,把外围游弋的建奴先解决!”

贺世贤勇猛胆大,加上自己本部一万八千人,其中还有九千人是骑兵,九千是骑驽马的步卒,因此根本不怕建虏埋伏。

如果建虏真的敢埋伏,那么这一万八千人只需要拖住他们半个时辰,后方大军就能齐至!

“驾!”

大军之中的三营铁骑策马而出,在贺世贤的带领下、杀向了游弋的金国塘骑。

那群塘骑也不傻,见到数量众多的明军,当即打马就撤。

同时其中一人快速策马向南部奔去,显然是要去通知本部将领,明军抵达的消息。

铁骑快马加鞭,在贺世贤追逐金国塘骑的同时,将消息带到了奉集县南部的金军白帐之下。

翻身下马,战马急刹掀起污水,而塘骑不慌不乱的回禀道:

“贝勒、明军南下了,打头阵的先锋应该是贺世贤,兵马两万不到,应该是五营或者六营兵马!”

“知道了!”

听到帐外的话,帐内的人掀开大帐,走出好好休息了一会儿的黄台吉。

这时、黄台吉旁边的杜度开口道:

“我们两支白旗兵马在这里,说不定能吃掉贺世贤的这五六营兵。”

“不用,这一战不能死守,必须边打边走。”黄台吉否决了杜度的提议道:

“明军人数虽多,却大多是行军的步卒,而我们是马步兵,速度比他们要快。”

“必须调动他们,在他们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重创他们!”

说罢、黄台吉对两侧的固山额真开口道:

“调动大军,向东北杀去,绕过明军的前锋,袭击他们后方白塔铺的村落。”

“是!”

两名固山额真闻言,当即前往调动兵马。

由于一直处于备战状态,所有人都是着甲备战,而劫掠来的粮食,则是由人走山道,运送往抚顺,只有豆料留下。

每次劫掠便喂食一次豆料,十几万匹军马和驽马要吃的豆料是海量的。

但在海量的豆料喂养下,马匹的马力恢复的很快,因此在黄台吉下令的同时,大军就开始了运动战。

同时、黄台吉也派塘骑通知各旗兵马。

以贺世贤先锋便有五六营的兵力来推断,后续的明军最少还有二十几营,也就是沈阳出动了不低于七万的兵马。

这样的消息一经传达,各旗兵马都知道应该要怎么做了。

掳掠的百姓,被他们好似驱赶牲畜一般,用绳子拴住手和脖子,套在一起将他们留在了城外,耽搁明军追击。

倒是那一车车粮食和铁料也被运走,还有百姓之中工匠也是一样。

或许对于大明的其他百姓来说,这群生活在辽北的百姓已经十分苦寒了。

但是对于建虏来说、即便是苦寒的百姓,家中依旧样样是宝贝。

每个村落都有铁匠、木匠、泥瓦匠,这些工匠都是建虏所稀缺的。

破旧的衣服可以卖给科尔沁部,让他们渡过寒冬,铁锅也是一样。

只是建虏在动,明军也不可能是榆木。

贺世贤追击黄台吉,同时派人传信给熊廷弼,告知了黄台吉往抚顺逃窜的迹象。

“左军杨文岳统兵六营,配合贺世贤阻截建虏,先吃掉他们这支兵马!”

“命后军戚总兵留守白塔铺,再命右军吴阿衡统军赶赴武靖营。”

“传令沈阳,命孙应元部西去章义站,防止老奴渡河走章义入铁岭,最后再向广宁求援,请殿下派满桂统帅铁骑渡辽河,扫荡建虏!”

马背上,熊廷弼冷静下令,他在布置一个天罗地网,试图把努尔哈赤的四万兵马围歼在浑河、辽河、太子河三面的这个平原之上。

这个计划有三个关键点,一个是防止努尔哈赤渡河北逃,一个是洪承畴必须要把威宁营堡夺下,断绝努尔哈赤走山道返回清河堡,最后一个则是把铁岭和抚顺的建虏援兵挡住。

这要这三个关键点完成,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把努尔哈赤所部四万兵马,全歼在辽沈平原之上!

想到这里、熊廷弼的呼吸有些急促,而军中的塘骑也连忙传令各部。

“杨文岳接令!”

杨文岳在接令后,当即统帅六营兵马,自白塔铺向东行军,前往拦截试图“逃回”抚顺的黄台吉部。

吴阿衡领兵四营前往武靖营,而半个时辰后,沈阳方向的孙应元动身,领三卫兵马前往章义站。

整个辽北的明军都在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正中努尔哈赤下怀。

柳条寨北部二十里的北河庄外,此刻、经过四个小时的劫掠,大军已经将物资分别走山道运往了马根单堡、散羊峪堡。

这些山道虽然只有一两丈宽,无法行军,但走这些物资的辎重车还是没问题的。

努尔哈赤召集了除黄台吉外的各部,眼下这里有正黄旗、镶黄旗的六十个牛录、正红旗和镶红旗的三十个牛录,记两万七千马步兵,以及三千汉卒辅兵,合计三万人。

黄台吉那边,因为攻打威宁营堡死伤不少,但还有上万马步兵。

也就是说、金国眼下,大半的壮年男丁都聚集在了辽沈平原上。

之所有只出了这点兵马,一来是需要抚顺和铁岭帮忙吸引明军注意,另一方面是眼下的金军还做不到八万马步兵的程度。

四万马步兵,已经是努尔哈赤的极限,这还是覆灭了宰赛,和科尔沁做交易后才达到的马匹数量。

四万有马的马步兵,机动性可比近三十万大军,却大多步卒的明军机动性高多了。

也就是说、金军指挥得到,完全可以凭借机动性,调动明军去他们预想明军该要去的地方。

“黄台吉调动了明军,现在明军分散开来试图包抄围歼我们,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分兵了。”

雨中,挡雨棚下,努尔哈赤看着桌上的地图,脑中在飞速转动。

“大汗,这次我们俘获了八百余名工匠,还有十多万石粮,两千牛马牲畜,这样的战果似乎已经足够了吧?”

这时、扈尔汉提出了金军该撤了的想法,而扬古利也道:

“明军毕竟人多,一旦围剿过来,恐怕我们……”

他没有说的太清楚,但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辽阳、沈阳、广宁三地的明军野战军加守军,早就达到了二十万。

这还是在明军本土作战,如果金军指挥稍有差错,或者被明军的任意一部拖住,那么四万大军都要葬身辽北平原。

不过,他们低估了努尔哈赤的判断,努尔哈赤也没有呵斥他们,更没有解释什么,而是继续下令道:

“现在没有辽商给我们发消息了,看来明军已经对辽商下手了。”

“也就是说、只能凭借判断来对明军的兵马调动作为预判。”

“那熊飞白想要围剿我们,那就必须将我们围困在辽北的平原之上。”

“明军的兵马调动,应该会重点布置在浑河南北,还有白塔铺堡东部。”

“沈阳有十几万大军,他们的兵力充沛,但还需要防守铁岭和抚顺两地,出动的兵马不会高于十万。”

“十万兵马再度分兵,那么这三处应该兵力每处不会超过三万。”

“加上熊廷弼本部,那这三处兵力、每处不会超过两万。”

“辽阳的明军一直没有动静,这说明他们应该是反攻威宁营堡,截断我们后路去了。”

“广宁的骑兵众多,奔袭之下,一昼夜便能抵达黄泥堡,他们将是明军对我们能进行围追堵截的主力。”

“我们的辅兵现在押运粮食返回后,便不存在拖后腿步卒了。”

努尔哈赤的分析十分恐怖,他明白熊廷弼和朱由检一直想做的,就是全歼金军,或者重创金军,随后谋求几年的太平。

因此、他们的兵力部署一定会以围困为主,而负责全歼的兵马,必然是广宁的四骑卫和满桂的九千骑兵。

骑兵一到,明军就可以实施围剿了。

“这么看来、必须趁早突围!”

“不、干脆返回威宁营堡,那辽阳洪承畴部没和我大金打过硬仗,说不定是软柿子!”

“威宁营堡距离这里一百三十里路,那辽阳的洪承畴应该昨晚就动身了,眼下恐怕距离威宁营堡不足百里。”

努尔哈赤的解释,不但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反而让诸将各自提出意见,意见不同,差点大吵起来。

这就是连番吃了败仗后,内部分裂的迹象。

努尔哈赤之所以要把这迹象引出来,就是为了再度稳定自己的权威。

“大军动身,走抚顺,告诉黄台吉,和追击的明军僵持住,我马上带大军前往。”

“先吃掉这一部明军,让明军自乱阵脚!”

说罢、努尔哈赤抬头看向了天空,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天空之上的乌云变得透亮了一丝。

“必须在大雨前吃掉一部明军,随后带兵马撤退。”

他在心底这么想着、而扈尔汉等人也连忙向黄台吉传信。

只是在他们传信的时候,辽阳的塘骑经过一天一夜的疾驰,也终于奔到了广宁城,而接到消息的满桂更是难以压抑激动的心情,小跑入广宁的经略府,在书房外作揖大声道:

“殿下、建虏果然趁着下雨动兵了,辽阳传来消息,威宁营堡的辽商被老奴策反,由内而外夹击,总兵鲁钦带兵马撤退,老奴往奉集赶去。”

“洪承畴命鲁钦、卢象升等人留守,自己与尤世功、马祥麟亲领大军,前往威宁营堡,断老奴退路。”

满桂的声音,引起了书房内正在对沙盘推演的朱由检注意,而朱由检在听到鲁钦战败退回的消息也皱了皱眉。

尽管大雨昨天才下,而努尔哈赤趁夜袭击,但以威宁营堡的兵力和城池火炮,只要稳扎稳打,不至于被攻破才对,显然是鲁钦在守城的布置上出现了差错。

不过这种时候,朱由检也没有兴趣追责,眼下他该做的是怎么想对付努尔哈赤。

因此、也在片刻后他走出书房,脸色如常的对满桂道:

“准备准备,统帅四骑卫和你大宁的骑兵准备支援辽东。”

“不出意外、熊廷弼应该会将老奴的兵马困死在辽北平原,你务必要在老奴脱困前,对建虏造成重创。”

“可是……”满桂迟疑道:

“这雨,火器无法使用啊……”

“……”朱由检闻言,抬头看了一眼变得稀薄的乌云,眯了眯眼道:

“按照钦天监官员的推算,暴雨昨夜已经过去了,剩下的顶多三日便会消散,你只需要把努尔哈赤咬死四日便可。”

“是!”满桂作揖应下,随后道:

“既然如此、那末将就带兵前往了。”

“去吧……”朱由检交代一句,随后便返回了书房内。

满桂见朱由检离去,也转身去调动兵马去了。

至于书房里、朱由检观摩着沙盘,心中虽然很想亲自统兵参与这一战,但他也知道,眼下的他还是实战太少。

中原打一些流寇算什么?那些流寇的精锐比起崇祯年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老营可差的太远了。

要现在的他去打老奴,哪怕可以获胜,恐怕四骑卫也会死伤惨重。

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他的主战场暂时还不在这里。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头看向了自己书房之中挂着的那幅《大明坤舆全图》。

在地图上,辽东和河套被圈出了两个大圈,辽东他参加不了,但河套就是轮到他表演的时候了……

“殿下!沈阳熊经略来信!”

朱由检在想着河套的时候,过了半个时辰,负责监督辽东皇店的陆显小跑进了院内,双手呈上书信,而朱由检闻言则是打开了窗子:“念。”

“是!”陆显闻言,当即把熊廷弼的信给念出。

信中内容,无非就是对辽商的拷打缉拿,以及调兵围困努尔哈赤的安排。

信中尤为强调了守卫浑河、拿下威宁营堡,以及拖住老奴的重要性,以及老奴兵力在四万的重要消息。

这些消息说出来后,朱由检稍微眯了眯眼睛。

就眼下来看,努尔哈赤似乎在调动明军,但即便将明军的兵力调动分散,那每部一两万人的明军也不是他短时间内能吃下的。

只要建虏被拖住一个时辰以上,那辽北的明军就足以击垮努尔哈赤,使其遭受重创。

对于朱由检来说,只要能重创后金,使其折损上万兵马,哪怕明军付出两万、甚至三四万的代价,他也能够接受。

有雨又如何?建虏再怎么骁勇又如何?用人堆,也要把后金堆死!

唯一让朱由检有些良心过不去的,便是那战死的将士。

只是为了大明和百姓,或者说为了朱由检自己和自家皇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传我令,复辽一战,战死者、御马监出银,为战死将士遗属在当地买发抚恤田十亩,抚恤银一百两,子嗣送入燕山学府,学成之后授予官职!另、斩首真虏一级,赏银百两,传告全军!”

秋收在即,这笔银子,朱由检拿得出来,而这也便是朱由检对战死士卒的一点弥补。

“卑职领命!”陆显应下,而朱由检在短暂的哀愁过后,继续振作道:

“传信回京城,告诉皇兄和朝廷之上的臣工,复辽之战已经打响。”

“另外,辽西的辽商尽数以通虏罪名杀之!

“额……殿下,如果这样,那朝中的文臣恐怕会……”陆显有心提醒,但朱由检却道:

“先前碱场堡时,他们说只是部分不法辽商,眼下辽商再犯,难不成要一而再、再而三吗?”

朱由检皱眉回叱,陆显见状只能作揖回应,随后便退出了院内。

广宁城中响起了清脆的马蹄声,一队队兵马被调往城外,满桂更是换好了甲胄,冒着大雨在城外等待大军集结。

三刻钟后,兵马集结完毕,三万一千四百铁骑在雨中,而他们胯下的战马已经被喂食了足够的豆料。

满桂将各部守备、千户以上的将领全部召集,对着这数十号人道:

“给伱们两刻钟的时间,宣告诸军,大军走西兴堡出长城,于长胜堡入长城,对入侵辽东的建虏追剿。”

“此战、辽东诸军,凡战死者、遗属将在籍贯当地得到御马监所发抚恤田十亩,抚恤银一百两,子嗣送入燕山学府,学成之后授予官职!”

“另、斩首真虏一级,赏银百两!”

“十亩?!”听到这话,所有千户都互相看了看身边人一眼。

要知道晚明土地兼并的厉害,而辽东眼下的兵马,哪怕是辽东本地,田价也达到了七两银子一亩,而北直隶、山西等地更是十二两一亩,南直隶和浙江更是二十两银子一亩。

也就是说,十亩抚恤田,价格在七十两到二百两不等,再加上抚恤银,等同于当十几二十年的大头兵。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子嗣能入燕山学府,学成之后授予官职,这才是最重要的!

哪怕没有官职,只能充当一胥吏,那也是了不得的存在。

除了对战死士卒的,能活下来的士卒也有丰厚的奖赏,斩首一级一百两,这高额的赏银让众多将领都呼吸急促了起来。

可以说、朱由检是下了血本,而这种血本足以让一些年纪稍大的士卒发疯、发狂。

没有人怀疑御马监和齐王的话会不会不作数,因为沈辽之战和中原平叛一战,齐王都交出了一份完满的善后答卷。

也没有人怀疑御马监能不能拿出这笔银子,毕竟眼下黄河以北的士卒都是御马监发饷,御马监不可能拿不出这笔银子。

“齐王千岁!大明万胜!杀杀杀——”

当消息传达入基层的士卒耳中,如所有人预料的一样,丰厚的嘉赏让所有人都喊起了自己所知道的口号。

口号一开始还十分凌乱,最后就变得整齐划一,声音之大,连城中经略府的朱由检都能依稀听到。

“出发!”

点将台上,满桂一挥手,随后翻身上马,便拉动马缰,统帅大军向辽沈之地杀去。

同时、带着丰厚嘉赏消息的塘骑,也奔赴向了辽东各地。

朱由检宁愿御马监为复辽一战买单几年,甚至把大明朝都掏空,也要在这一战里把建虏的脊梁骨打断!

(本章完)

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71章 辽镇败坏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279章 征日先锋颜思齐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69章 满桂到来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74章 百事艰难第277章 开诚布公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93章 大仇得报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353章 分忧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99章 争锋相对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6章 截胡工部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57章 解决兵员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归齐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09章 秋风起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140章 大胜之势
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71章 辽镇败坏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279章 征日先锋颜思齐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69章 满桂到来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74章 百事艰难第277章 开诚布公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93章 大仇得报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353章 分忧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99章 争锋相对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6章 截胡工部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57章 解决兵员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归齐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09章 秋风起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140章 大胜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