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

“铛…铛…铛……”

“噼里啪啦!”

清晨,当钟声与鞭炮声齐声作响,永乐三年也如期而至。

街头巷尾间,百姓们放着鞭炮,捂着耳朵,各家各户都开始收拾家中,并购买鸡鸭牛猪等肉食回家制作春节佳肴。

这样的日子,即便是生活在大明疾苦地区的百姓也不会亏待自己,更不用说这天下最繁华之处的南京城了。

从昨日开始,便有数千上万的牲畜被运到京城,在坊市的市场内肢解贩卖。

浓浓的硫磺味宣示着新年的到来,各家各户的缕缕炊烟也昭示着天下的太平。

奉天殿内外,数千名在京官员纷纷穿着朝服偈拜朱棣,而穿着冕服的朱棣也抬手示意群臣起身。

如去年一样,户部与六军都督府分别汇报了去年的财政岁入情况,随后由朱高煦站出来对今年的赋税进行定额分配。

不过由于地方上没有太大成果,所以朱高煦没有增加减轻各省负担,依旧保持着三千五百万石的田赋定额。

他的安分,让百官们松了一口气。

待朱高煦结束定额的话题,群臣们也针对今年展开的甲申科科举开始上疏。

话里话外,无非就是不想让东宫掺和进科举,但朱棣却没有理会,依旧维持去年的决定。

难得的是,这次的启奏中,身为殿阁大学士的解缙、杨士奇、胡广、胡俨等人没有开口,礼部的李至刚也没有开口。

都察院的陈瑛兴许是没有得到朱棣的会意,故此也没有在这样的气氛下弹劾群臣。

总之,永乐三年的正旦大朝会在诡异的平淡的结束。

朱棣与朱高煦也在大朝会结束后换上常服,乘坐大辂、金辂前往华盖殿。

华盖殿内外,在京诸王及其王妃子女都出现在了此地,全因元宵过后便有不少藩王将要前往地方就藩。

这其中包括了嘉定的鲁王,广州的齐王,恩思的代王,重庆的韩王,叙州的辽王,常德的安王,衡州的沈王,以及朱高煦的弟弟赵王朱高燧,还有靖江郡王的朱赞仪。

可以说,除了还在大宁戍边的宁王朱权,以及被册封到云南,王府还没修建结束的汉王、谷王、岷王,年纪太小的唐王、郢王、伊王外,其余藩王纷纷就藩。

至于朱高煦的五叔朱橚则是在去年就已经就藩了,毕竟是朱棣的亲弟弟,朱橚也不敢在朱棣眼皮底下生事。

“俺到时候去了北边,你得好好想个办法把秦王和晋王整治一下。”

下了大辂,朱棣与朱高煦在诸藩王的作揖声中走进了华盖殿,朱棣带着朱高煦走到角落交代了一句。

按照《祖训》的兄终弟及来说,秦王和晋王对皇位的法理都要大过朱棣,虽说两个兄弟已经死了,现在的秦晋都是子侄,但朱棣很清楚这两个子侄并不服自己。

“儿臣倒是不觉得他们能闹出什么,如果真的能闹出点事情其实也好。”

面对朱棣的话,朱高煦坦然开口。

朱棣的想法他知道,那就是利用秦府和晋府的内部矛盾来把朱尚炳和朱济熺给废为庶人,扶持他们的兄弟上位。

朱高煦的想法更激进,他巴不得朱尚炳和朱济熺搞出点事情来,然后自己趁机削藩。

不过就这两兄弟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指望他们弄出点事情来削藩,还不如自己以后钓鱼执法。

“这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吧,总之要是他们不服俺父子,你便想想办法收拾他们。”

朱棣对朱高煦还是很满意的,除了偶尔被忤逆的时候骂两句不像自己,其它时候都自己打脸说老二像自己。

如果朱高煦觉得秦晋安分了,那他也可以跟着放心了。

“走吧,出去和伱这些叔叔们饮酒吃饭,免得日后需要他们帮忙反而生疏。”

交代了对秦晋的态度后,朱棣便带着朱高煦走出偏殿,叫上了即将就藩的朱高燧,以及明年才就藩的朱高炽开始沿桌去看望那群叔叔。

他们这群人中其实有不少人对朱高煦都有些不满,例如被册封到偏远地方的代王、谷王和岷王。

然而在面对朱高煦时,他们还是得陪着笑脸与他演戏。

相较于他们三个,其它藩王对朱高煦的态度就很好了,毕竟他们之前就藩的地方都在北方苦寒之地,如今改封的地方不是四川就是湖广,虽说不比江南繁华,却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就藩地了。

与他们走了个过场后,朱棣就带着三个儿子返回了主位,在这里与三个儿媳、五个女儿,及徐皇后坐下吃饭。

在朱棣入座后,朱高煦倒是没有着急入座,而是走到了徐皇后身后,为她捏了捏肩膀。

“你干嘛?”

徐皇后还没说什么,朱棣却瞪着他,仿佛在问碰俺媳妇干嘛。

瞧着他那表情,朱高煦着实无语:“娘这些日子肩膀痛您都不知道?”

“啊?”朱棣闻言立马看向徐皇后,徐皇后却慈善笑着:“就是老毛病了,刚才确实有些痛,高煦捏了过后舒服多了。”

“你起开,俺来捏。”

得到回答,朱棣立马起身,把朱高煦顶开,自己上手为徐皇后捏肩。

身为皇帝,在宗室家宴之中为皇后捏肩,这还是古往今来第一幕。

朱高煦看着朱棣那乐在其中的模样,也笑着让出位置给他,自己坐到了郭琰身旁。

“爹倒是对娘疼爱着呢。”郭琰羡慕的看着,朱棣与徐皇后,朱高煦见状也笑道:“要不然我起身为你捏捏?”

“那还是算了,我这身子不比娘亲,不受力。”

郭琰伸出袖子遮住半张脸,眼睛笑得如月牙般。

“瞻壑呢?”朱高煦笑着回应,随后发现儿子不在身边才开口询问。

“这里太吵,没带他来,怕他哭闹声太大了。”

郭琰说罢,然后凑近与朱高煦小声道:“刚才我与大嫂聊了聊,她说娘帮爹纳了许多秀女,但爹一个名份都没给。”

“他是这样的,青梅竹马能不疼爱嘛。”朱高煦倒不觉得奇怪,毕竟朱棣对徐皇后的爱放在历史上也算典型的那几个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倒是有些担心的看向了徐皇后。

如今是永乐三年,不过按照历史上来说,现在应该是永乐元年,而徐皇后是永乐五年病逝的。

也就是说,自家娘亲顶多还有五年的寿数。

朱高煦不知道徐皇后的死是否与保卫北平那段时间的操劳有关,至少从如今看来,徐氏的身体还算健康。

“娘。”朱高煦对徐氏喊了一声,徐皇后与朱棣都看向了他。

“儿臣想以后每年正旦过后都派女医官入内廷为妃嫔诊脉检查。”

朱高煦其实想直接让医官们为徐皇后诊脉,但是感觉这样太刻意了,因此才改换成了为后宫所有妃嫔诊脉。

“这倒是好事,你那东宫的女医官我上次见他们照顾琰儿时照顾的不错,给妃嫔们照顾一下也好。”

徐皇后倒也没多想,直接点头同意了。

“老二,你也给我送几个医官,我这几天总觉得心头闷闷的,压着难受。”

听到医官的事情,一直在吃的朱高炽便开口打岔了起来,众人闻言也朝他看去。

瞧着他那肥胖的体型,就连朱棣这个当爹的都嫌弃道:“你整日就知道吃,也不去骑马散步,瞧瞧你那身子。”

“大哥,你得有二百斤了吧?”朱高燧也犯贱开口。

“儿臣这也是无事可做,只能满足口腹之欲了啊。”

朱高炽无视了老三的话,无奈回答着朱棣,朱棣见状也哼了一声,显然不太喜欢朱高炽那文弱的性子。

朱高炽见状也不好继续说下去,倒是朱高煦帮衬道:“口腹之欲也挺好,只要不要贪多就行。”

说到这里,朱高煦也开始说起了与肥胖有关的病症,并举例古代一些皇帝肥胖而引起的病症。

例如宋代皇帝就是高发的心脑疾病,宋仁宗时常感到暴感风眩,在受朝时都需要冠冕欹侧,才减轻负担。

宋神宗更是直接对群臣说自己足跌头痛,而真宗、英宗、高宗等人也有类似记载。

除此之外,朱高煦也说了一下食谱的问题:“就医学来说,爷爷和爹你们的食谱倒是很均衡,大哥的就不太行了……”

朱高煦说着,众人纷纷看向了朱高炽,就连朱高炽都觉得碗里的肉不香了,心虚道:“我的怎么不行了?”

“爷爷和爹的食谱里都有粗粮,蔬菜也比较多,但大哥你的……”朱高煦看了一眼朱高炽,不用他说,其他人都知道他想说什么。

朱高炽的食谱在北平时就很精细,能吃肉是绝不吃菜,而且吃的也基本都是精粮,可以说和朱元璋、朱棣反着来。

“日后王府的食谱还是得改改,得和高皇帝学学。”

张氏对朱高炽的身体还是比较关心的,见朱高煦这么说,不管是场面话还是心里话,她都附和了起来。

“高炽,你听听高煦的话,多吃些素菜,少饮酒。”

徐皇后也露出担忧的表情,并拿起筷子为朱高炽夹了一盘青菜。

朱高炽见状刚想感谢,就见自家爹不满的看着自己,显然是气愤自家徐妹子第一筷子居然是给他夹菜。

“这个爹爱吃。”朱高炽忐忑的把菜从碗里夹到了朱棣的碗里,随后小心看了一眼朱棣,发现他满意点头后才松了一口气。

“云南那地方要比江南和北平高,去了之后得注意饮食,不要吃高油高盐的东西。”朱高炽还在忐忑不安,朱高煦却一直与张氏交代着,张氏也将这些话全部记下。

他那话朱高炽听得火大,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可怜巴巴的看着张氏,希望她少记些。

“一份好的食谱,能让人多活好几年。”

话题最后,朱高煦以这句话作为结尾,而朱棣闻言也想到了自己前面那三个弟兄,不由咳嗽道:

“王彦,日后俺的膳食就按照俺爹的来做,不过鲫鱼不能少。”

“奴婢领命。”王彦应下,朱棣也开始拿起筷子为徐氏夹菜,同时对朱高煦说道:“老二,还有什么养生之道都说出来,就当茶余饭后的话题了。”

“是……”朱高煦点头,刚想开口却见四周的藩王都在看着这边,似乎已经将刚才的话听了进去。

“其实这个人的寿数,大概是可以推算出来的,例如长辈正常去世的年纪,以及长辈容易患上什么病症之类的,其实都有可能在后代身上呈现。”

“不过这个机率也不是绝对,例如娶妻生子就会影响到。”

朱高煦说着,朱棣却不信道:“你这话,俺怎么觉得神神叨叨的。”

他抓了抓自己的大胡子,压低声音道:“你大伯、二伯、三伯可都走在你爷爷前面呢。”

“他们也不是正常去世的啊。”朱高煦哭笑不得,朱棣也才反应过来,连连点头。

其它诸藩倒也没深想,毕竟朱标、朱樉、朱㭎的死因大家都知道。

朱标死于背痈,朱樉被毒死,朱㭎则是抑郁而死,三个都不是正常死亡。

这么一想,朱棣便放心了不少:“按照你这么说,俺只要不生病,起码能和高皇帝活到一个岁数?”

“应该是吧。”朱高煦心虚回答,因为他现在也不知道朱棣能活多久。

历史上朱棣活了六十五,可随着自己的插手,朱棣没有在靖难之役中耗费四年精力,而且政见上也没有人阻碍他,因此朱高煦还真不好说他能活多少。

原本是六十五,现在恐怕是保底六十五。

朱高煦压根不担心朱棣能活多久,他现在是担心自己活不过朱棣。

“那要是这么说,我起码也能活六十。”朱高炽乐呵呵的开口。

“好了,别把这事情当真,高煦这也只是经验所得罢了。”

徐皇后打断了众人的遐想,伸出筷子为朱棣夹了几块鲫鱼肉,众人见状也纷纷讨论起了其它的话题。

待时间来到正午,正旦家宴结束之后,朱高煦也带着郭琰返回了东宫。

只是才入了东宫,便听到了朱瞻壑那嚎啕的哭声,郭琰闻声连忙快走进了春和殿,随后见到了手忙脚乱哄孩子的亦失哈等人。

“交给我来抱吧。”

看着朱瞻壑哭闹,郭琰只能从亦失哈手里接过了朱瞻壑,哄了哄后便声音渐渐变小了起来。

抱着孩子,郭琰对跟上来的朱高煦歉意道:“这孩子吵闹,我带他回前寝宫,殿下您在这里处理政务吧。”

“好,需要了就叫我。”朱高煦倒没有矫情,毕竟他的第一身份是太子,随后才是郭琰的夫君,朱瞻壑的父亲。

如果为了家人而怠慢国事,那他也不会想着造反。

“臣妾告退。”

见朱高煦应下,郭琰抱着朱瞻壑,带着女官们离开了春和殿。

瞧着她们离去,朱高煦这才走向了自己的位置,亦失哈也连忙跟了上来。

“殿下,安南那边杨展、傅让他们传来了奏疏,现在安南八成以上的地方都在朝廷手里,剩下两成分别掌握在胡氏父子和陈季扩、简定手中。”

“太原、海阳等地都出现了民乱,不过很快被镇压了,西厂还没刺探出情报,但大体来看应该就是陈季扩和简定搞的事情。”

亦失哈汇报结束,朱高煦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安南不是那么好吃的,这我早有准备,钦州的三千胥吏都抵达安南了吗?”

靠在椅子上,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坐下答话,亦失哈便坐在三步外回答了朱高煦的问题。

“都已经抵达安南,并且接受了红河以北的府衙、县衙,开始齐民编户,丈量土地并散布均分田地的消息了。”

“就当地的情况来看,红河以北的百姓恐怕连战前的一半都没有。”

战争无疑是消亡人口的最好办法,不过朱高煦也没想到红河以北的八十万百姓会消亡大半。

“沐春和傅让在干嘛?”

得知红河以北的情况后,朱高煦也不担心迁徙人口,均分田地的政策。

陈季扩和简定不可能推翻安南豪强富户在地方上的权利,因此均分田地无疑是激起安南百姓与这群豪强富户矛盾的最佳办法。

现在明军还能以围剿胡氏父子的名头留在安南,所以朱高煦不希望沐春和傅让犯傻。

“得了朝廷的旨意后,他们便主力在清剿长山的车蛮,镇压当地的叛乱,用车蛮的人头伪装为胡氏兵马,以此让陈季扩和简定无话可说。”

“不过陈季扩和简定似乎不耐烦了。”亦失哈说着,朱高煦也询问道:“那陈季扩冒充陈氏宗室的消息放出去了没有?”

“放出去了。”亦失哈点头:“正因流言遍地,陈季扩和简定才会耐不住性子,腊月间三次向黔国公他们讨要南边六路的疆土。”

“想得倒挺好。”朱高煦轻笑,心里也总算了解为什么简定和陈季扩会失败了。

说白了就是根本摸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如果他们像黎利一样去长山打游击,那自己还会有些头疼,可现在他们占据了红河三角洲平原较为富裕的中下游三十个县,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

“他们应该开始募兵了吧?”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也点点了点头:

“过去一个月募兵三万,还招募了五万民勇守城,不过他们的钱粮不足,想来一旦到无以为继的时候,必然会对我军出手。”

“那就等着他们出手,先平了他们,再平灭胡氏父子。”

朱高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随后便对亦失哈继续询问:“蹇义最近在干什么?”

他提起了蹇义,那个被庙堂群臣认为下放四川的“可怜人”。

“去了四川之后倒是没有做出什么事情,只是四处走访,巡视治下州、府。”

“他还给东宫上了奏疏,就在您的案上。”

亦失哈作揖回答,朱高煦也在桌上找了找,不多时便见到了蹇义的奏疏。

他打开看了看,其中内容无非就是蹇义所写的四川情况。

其中,蹇义提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县。

他先是肯定了四川人口稀少,但就他家乡巴县的情况来看,男丁数量肯定比十八年前他走出四川的时候多了许多。

就他的估计,巴县的人口应该在过去十八年里增长了三成不止。

如果把这个比例放到整个四川,也就是说整个四川起码增加了四十万百姓,算上靖难之役以来迁徙进入四川的百姓,恐怕现在不低于二百万,而四川的《黄册》上只记载了一百六十七万七千余口。

至于耕地,就巴县情况来说,也差不多增加了两到三成之间,四川耕地应该不止《鱼鳞图册》上的一千余八十万亩。

“和我估计的差不多。”

合上奏疏,朱高煦看向亦失哈并询问:“这份奏疏是直达东宫,还是经过了六部?”

“直达”亦失哈不假思索的回答:“蹇布政使派自己的亲信,亲自从四川送来京城的,没有经过六部任何一人。”

“倒是没选错人。”朱高煦颔首,然后分析了一下蹇义给出的情报。

如果四川人口真的有二百万,那最少需要外调五千胥吏才能掌握基层,如果要将其作为试点,恐怕还需要更多。

“现在山东的胥吏数量是多少?”

朱高煦抬头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便起身在后方书架翻找了一阵,随后才拿出一本山东的文册翻开回答:“已经增加到八千二百余名了”

“不过眼下山东的官学教习不足,可正月三十就要开学了,您看……”

亦失哈提起了山东官学开办的事情,朱高煦也询问道:“学子数量多少?”

“三十六万七千四百二十七人,远超我们的预估。”亦失哈给出的数额让朱高煦头疼,他忍不住扶额道:“还缺多少?”

“还有两万三千的缺额,少了这批教习,起码有十三万学子不能上学。”亦失哈苦着脸回答。

“没办法了,只能调整年龄,让十三岁以上的先入学。”

无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的朱高煦,只能暂时想出这个办法,同时对亦失哈交代道:

“让山东布政使司告诉山东百姓,就说入学学子太多,只能暂时满足一部分。”

“今年没排上的,等明年继续排,总之朝廷一定会让他们的孩子上学。”

“是”亦失哈点头,将手中文册塞回书架之中,同时开口道:

“看样子只有等明年年末辽东的学子毕业,然后才能在永乐五年满足山东学子就学了。”

“不过殿下……”亦失哈脸上露出犹豫,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询问道:“朝廷需要那么多读书人吗?”

“……”朱高煦沉默片刻,末了才回答道:

“至少就现在而言,朝廷需要……”

第581章 日落西斜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104章 归北不远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396章 先甜后苦第343章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30章 父子相似第537章 苏州游行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16章 闲暇日子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300.第300章 满载而归第54章 洪武移民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442章 环球航行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42章 旁敲侧击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95章 身不由己第557章 各方局势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96章 枕戈待旦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580章 洪熙始终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558章 和光同尘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444章 天家无情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343章第52章 街头斗嘴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492章 衣冠禽兽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92章 鸟尽弓藏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482章 狼子野心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第516章 自爆第367章 调停诸国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58章 改书为史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80章 白手起家145.第145章 关外之王第92章 鸟尽弓藏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8章 老当益壮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56章 衣锦还乡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54章 北上之旅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
第581章 日落西斜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104章 归北不远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396章 先甜后苦第343章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30章 父子相似第537章 苏州游行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16章 闲暇日子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300.第300章 满载而归第54章 洪武移民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442章 环球航行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42章 旁敲侧击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95章 身不由己第557章 各方局势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96章 枕戈待旦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580章 洪熙始终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558章 和光同尘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444章 天家无情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343章第52章 街头斗嘴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492章 衣冠禽兽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92章 鸟尽弓藏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482章 狼子野心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第516章 自爆第367章 调停诸国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58章 改书为史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80章 白手起家145.第145章 关外之王第92章 鸟尽弓藏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8章 老当益壮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56章 衣锦还乡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54章 北上之旅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