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日不暇给

第481章 日不暇给

“噼里啪啦!”

硝烟里、爆竹中,洪熙三年悄然而逝,洪熙四年为大明百姓所迎接而来。

奉天殿上,朱高煦下旨设正月初四为国庆节,与正旦、元宵一同放假,合计十五天。

此外,对于寒食节、上巳节等重要节日也各设一日至三日假期,自此大明朝节日有十六,放假六十二日,比起洪武、永乐间多出了不少休息的日子。

当然,对于官员们的休息,衙门各自在月初排休,亦可连休,但最多不能连休超过一个月。

旨意下达后,官员们高唱万岁,喜色难掩。

此事宣布过后,朱高煦便也结束了朝会,开始了日常性的工作。

时间流逝,很快便来到了三月初。

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朱瞻壑收拾好了行装,乘坐火车向着东北驶去。

当下他要乘车前往铁岭,随后乘马前往松原,坐船前往鹤城,而后乘马前往海喇儿卫。

虽说麻烦,但可以省下近一个月的时间。

“殿下,车已经准备好了。”

北京东站的站长看着身旁十余名西厂力士的朱瞻壑,毕恭毕敬的将其带到了站台,随后带着他走上了那辆当初他北上的车厢。

“殿下,这次一共一千三百里路,由于需要在盘州线登船,故此需要十四个时辰后才能到达。”

“好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瞻壑交代一声,站长便退出了车厢。

不多时,火车启动,带着这节车厢向着东北方向进发。

“我还没去过辽东和渤海,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

坐在床上,看着不断倒退的景色,朱瞻壑很好奇这个自家父亲发家的地方。

由于这次是戍边,故此他没有带沐氏和朱祁钺北上,就连身旁的这十几个力士也会在他抵达海喇儿城后暗中潜伏,不会直接出手帮忙。

朱瞻壑的成绩在军校之中只能算中上,军校每级八百余人中,他只能排在一百八十多名,故此他毕业实习的官职仅是一个总旗官。

虽说朱瞻壑上次北征也带了一千兵马,但由于朱棣的偏爱,故此他那一千兵马几乎有好几个千户帮忙,他只负责带队就行,并没有太多难度。

这次估计是他亲自指挥带队,因此这样的经历十分宝贵。

坐在车上,朱瞻壑开始习惯性的翻看报纸,时间也过去的很快。

黄昏前火车经过了山海关,为了火车通行,这里重修了一段城墙,留出了四丈宽的两条轨道。

这段城墙虽然空出来,但高处有两道千斤闸,一旦放下千斤闸,即可将这段缺口给封闭。

火车缓缓驶过闸口,而这也代表着朱瞻壑正式踏足了朱高煦口中的东北地界。

几十年前,辽东是苦寒的代表,而今的辽东,虽说不能算上天府之国,但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极为舒坦。

朱瞻壑让人买来了一份辽东的报纸,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辽东人口突破四百万,耕地达到二千七百万亩。

这一切都是源于兀良哈的覆灭和渤海纳入大明版图,以及朱高煦多年前的百万百姓迁入辽东政策。

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辽东人口从洪武年间四十万不断增加,靖难结束后便突破百万,永乐十年时达到二百万之多。

如今又是十一年过去,辽东的人口数量突破了四百万,耕地得益于新作物的推广,许多坡地得到利用,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稳定。

由于辽东的百姓基本都是山东、淮北迁徙而来,故此朱瞻壑倒是能在火车停靠站点,补给水煤的时候听懂许多。

不过由于已经是黄昏,短暂闲逛过后他便返回了车上,继续向着北方进发。

又是四个时辰过去,时间来到寅时的时候,睡梦中的朱瞻壑便感到了震动。

他迷迷糊糊的想要下车,却见到车门处站着两名西厂的力士。

见到朱瞻壑醒来,他们作揖道:“殿下,火车正在登船。”

“登船?”

朱瞻壑没想到火车还能登船,毕竟当初他乘坐凤阳府火车的时候,由于火车站在淮河北,故此他也没经历过火车过河的事情。

他原本以为是乘客坐船,然后在河对岸的火车站乘车离去,却不想居然不是。

想到这里,他好奇的往外看了看,果然看见火车停靠在一个类似港口的地方。

此刻的它正缓缓的向前方驶去,不多时便感觉一阵摇晃,随后朱瞻壑就看到了一艘巨大的马船。

它停在船舶位中,左右是混凝土延伸进入水中的码头道路。

由于活动空间小,故此船只甲板上的铁轨倒也很容易固定。

看着火车缓缓停在了船只甲板的轨道上,朱瞻壑这才下车打量起了这艘巨大的马船。

“火车过河都是这种过吗?”

朱瞻壑好奇询问,下车的驾驶员闻言作揖道:“回殿下,自然不是。”

“通常都是人车分离,乘客乘船去对岸重新换乘火车。”

“之所以今日会把车开上船,全因这车厢是特制的,河对岸没有这种车厢罢了。”

“就连这艘马船,也是临时改造的。”

驾驶员话音落下,火车进入方向的船尾被放下木板固定,火车的车轮也被机械抱死。

很快,这艘船开始在黑夜中向前驶去,朱瞻壑走上船首的位置看了看,尽管黑乎乎一片,但他还是能听到浮冰撞击船体的声音。

辽河入海口的平均水深在丈许,尽管宽度不过百步,但由于河道之中没有沙洲,故此工部考虑到技术问题,所以没有修建高桥。

只是一字时,船只便抵达了辽河东边。

朱瞻壑没有上车,而是下船站在码头上,看着另一节火车头将火车及车厢拉下。

原本的火车头被拉下来送去检修,一个新的火车头和驾驶员接手了剩下的路程。

走上车厢躺下,熟悉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将他往北方带去。

一个时辰后,天色已经开始明亮,出现在窗外的是已经消融的积雪,以及泥泞的农田。

许多百姓早早起来,但他们并不是来耕种,而是走出散步。

这里的百姓与京城百姓的穿着打扮无二异,看得出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

“这辽东百姓的耕地也不多,怎么都是穿绢戴锦的?”

朱瞻壑拿着报纸好奇询问,坐在他房间里负责保护他的西厂力士回答道:

“辽东百姓的收入,主要是家中的工人和吏员,此地的矿工工价每日一百二十文,而煤炭、牛羊等价格又便宜,故此才有闲钱买绢锦绸缎来穿着打扮。”

力士的话让朱瞻壑咋舌:“如此看来,这辽东的普通百姓可比南直隶的普通百姓要过得舒服多了。”

在朱瞻壑的形容中,普通百姓就是农村的百姓,而辽东的农村百姓能穿绢布,这便足以说明实力。

当然,除了辽东百姓收入高外,更重要的还是随着江南纺织业开始规范后,各类丝绢绸缎的价格降低,能让更多百姓享受更好材质的成衣。

这还是朱高煦没把蒸汽机投入纺织业的情况下,毕竟现在大明要解决的是百姓的就业问题,在江南没有新产业前,贸然推动纺织业进入蒸汽时代,这对江南百姓无疑是一种沉重打击。

“渤海和辽东,谁的日子更舒服?”

朱瞻壑好奇起来,力士闻言也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渤海。”

“渤海有牧场、大片耕地和各类工场,加上人口较少,各家各户与朝中文武官员沾亲带故,日子很难不舒服。”

“这东北铁路修建完工后,据闻便要着手开始修建长春至吉林的铁路了,届时有渤海水运和铁路加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

朱瞻壑闻言颔首,随后便沉默着继续翻阅报纸。

三个时辰后,随着火车缓缓停靠站点,朱瞻壑他们也来到了如今东北铁路最北端的铁岭站。

这里来往的乘客商贾繁多,主要是贩卖比较耐储存的南方蔬菜,以及南方的红糖、白糖等商品。

走出火车站,他们换马车向北赶路。

虽然是马车,但由于渤海是最早制作水泥的地方,故此渤海许多官道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铺设水泥。

这点,朱瞻壑感受的十分清晰。

从铁岭前往韩州路上基本是夯土路的官道,但在进入长春地界后,夯土路瞬间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马车在这样的水泥路上速度并不算慢,每个时辰也能走四十里,只是需要再抵达驿站后换马罢了。

渤海的牧场随处可见,大片湿地草场被木栅栏围起来,百姓在栅栏旁种植柳条,牧群就不敢逾越这些栅栏。

乘坐马车的时候,偶尔经过一些年纪较大的马场时,数百上千马匹奔驰的画面让人倍感澎湃。

江南的羊肉即便在两京铁路抵达凤阳境内都依旧高达每斤十五文,而在这里却只需要十二文。

不仅如此,一些培育的肉牛可以随意屠宰,价格更是便宜,每斤约十文。

哪怕就连猪肉在这里也极为便宜,与牛肉同价,仅十文。

这样的物价,莫说在江南,就连在北平都难以享受到。

“等铁路贯通,这些牛羊就可以乘车南下,供南方百姓食用了!”

朱瞻壑在马车里看着窗外的牧场,脸上笑意浓厚。

除了丝绢及糖类的价格较高,渤海境内各类商品价格似乎都十分低廉。

高人工、低物价是渤海的现状,各县各镇水泥道贯通。

明明只是都司,可情况却比那些有布政使司管理的地方还要富裕,这一切都是政策倾斜带来的成果。 在渤海,牛羊肉与粮食根本不愁卖,朝廷每年都会从这里运粮前往大宁和辽东乃至北平。

一旦铁路通车,这里将会成为北京的粮仓,每年可以运出近百万石粮食来缓解北京和大宁的粮食问题。

在这里,百姓穿绢布是常态,他们不会像南方的百姓一样,干活时担心把衣服磨破而赤膊上身,甚至连布衣都懒得换,穿着绢衣就在田间走动干活。

虽然只是三月中旬,当地土地并不好耕种,但闲来无事的人也会去应聘工人,前往矿场工作。

唯有前往矿场时,他们才会穿上不太舒服的粗布麻衣。

渤海粮价每斤仅二文,矿工劳作一日便可获一百二十文工钱。

若是算上酒肉,那劳作一日足够一个人在家中吃酒喝肉七八天时间。

渤海仅六十万人口,算下来也不过才十余万户,而从这里走出的军士便多达四万。

用西厂力士的话,那便是随便抓一人,兴许他的亲戚便是某个卫的指挥使,甚至是都指挥使。

面对这种现象,朱瞻壑并没有感叹,而是隐隐担忧。

只是渤海的政策都由自家父亲制定,而这里也确实是龙兴之地,政策倾斜也实属正常。

经过长春城,昔年废墟的长春被建立起来后,如今已有数万百姓居住其中,大多以在就近官营矿场工作为生。

简单逛了逛,朱瞻壑便北上前往了松原,乘船抵达了鹤城卫。

来到这里,渤海的那种繁华才渐渐褪去。

鹤城卫与几年前没有太多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开垦的荒地变多了。

此前朱瞻壑随朱棣北征时,这里的耕地顶多出城五六里便开垦结束,而今却需要走出八九里才行。

这是一件好事,代表着它们开始渐渐自给自足,除了作战还需要依靠渤海运粮外,其余时候很少需要从外界运粮。

再过几年,这里恐怕就可以囤积粮食,供给燕然都司了。

想到这里,朱瞻壑加快了脚步,最终在三月尾巴抵达漠北东部的海喇儿城。

这是燕然都司过去几年的驻地,聚集的兵马为二卫一万一千二百人。

不出朱瞻壑的预料,他领到的军籍牌果然是总旗官,而他也将以一个总旗官的身份在这里渡过一年的戍边时间。

“陛下,殿下抵达海喇儿城了。”

“我看到了。”

四月中旬,在亦失哈的提醒中,朱高煦将朱瞻壑寄来的家书看完。

信中,朱瞻壑隐晦提出了渤海与其它地方发展的不平衡,对此朱高煦也只是无奈。

朱瞻壑虽然二十一岁了,但他接触的权谋却近乎没有。

渤海是龙兴之地,还是渤海派的老巢,如果渤海都经营不好,那他怎么去经营其它地方?

“这孩子有些天真,希望戍边结束,南下云南后,他能改改这态度吧。”

朱高煦对朱瞻壑的话做出点评,亦失哈也颔首道:

“这些话若是被下面人听到,恐怕奏疏是少不了了。”

亦失哈也清楚,自家陛下靠的就是渤海这个基本盘来推行新政,如果朱瞻壑继续口无遮拦的评价渤海,那难免会引起不少人不快。

说到底,朱瞻壑还是被保护的太好。

朱棣和朱高煦都经历过少年时被朱元璋教训的经历,可朱瞻壑没有。

朱棣十六岁被朱元璋派遣前往凤阳了解民生疾苦,又与徐皇后婚娶,二十岁就藩训练自己的护卫,三十岁突袭乃儿不花。

朱高煦十三岁入京读书,接受傅友德、冯胜调教,被朱元璋连哄带吓改了性情,又被朱允炆软刀子针对。

十五岁去了渤海就藩也不能休息,征西阳哈,守鸡西关,血战哈剌兀。

十七岁北征兀良哈,捣毁兀良哈秃山。

二十岁起兵靖难并攻破南京,即太子位监国,二十二岁推行永乐新政……

在亦失哈看来,自家陛下的经过,古今往来还真没人能比肩,同样的年纪,李世民雁门关救隋炀帝,可自家陛下已经捣毁兀良哈秃山了。

李世民因病而兵败浅水原时,自家陛下已经虎踞辽东,渡海拿下登莱二州。

李世民柏壁鏖战宋金刚时,自家陛下已经攻破南京城,扶父即位。

古往今来,还有谁能以同样的年纪胜过他,这点亦失哈想不出来,甚至觉得今后也不会再有。

拿他对比自家太子对比,着实有些难为人了。

“漠北这几年不会有什么战事,但始终还是防备点好,你和胡纶与王戎、孟章交代一声。”

“奴婢领命”亦失哈应下,而这时班值太监也送来奏疏。

“陛下,礼部送来奏疏,帖木儿国国主沙哈鲁遣其长子兀鲁伯、次子依不喇、三子贝孙忽,以及四子苏玉尔和五子居其出使天朝,使团人数三千余人,是否接待?”

“有朋自远方来,自然要好生款待。”

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他很清楚这是沙哈鲁对大明实力的一次试探,故此他开口道:“让曹国公好好款待使团,另外让使团走河西、宁夏、河套、大同的路线入京。”

“奴婢领命!”班值太监退下,亦失哈也躬身道:“陛下,这沙哈鲁的使团来者不善啊。”

“是来者不善,但若是利用好了,也能让他继续老实十几年。”

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同时开口说道:“让他们看看朝廷在甘肃和宁夏、河套经营的情况,尤其是让他们了解西北铁路,好教他们知晓,帖木儿逾越不了的西域,朕轻松可定。”

朱高煦这话非虚言,只要沙哈鲁不傻,就应该知道半个月投送十几万兵力前往哈密是什么实力。

大明海上的力量他们已经见识过了,这次让他们见识见识陆地上的力量。

“东察合台汗国汗国这些年对我们的防备渐渐加深,这些年屡次要求入贡,显然是在观察朝廷的动向。”

亦失哈开口说道:“西北铁路一旦竣工,恐怕他们会将矛头调转朝廷。”

“调转才最好,若是不调转,朝廷怎么收复西域?”朱高煦摸着八字胡,靠在椅子上自信张扬。

“适当展示实力,才能更好的治理天朝麾下的藩属国们,尤其是东北的那两个家伙。”

朱高煦所指的是朝鲜和日本,而近段时间他们的摩擦也不少。

“朝鲜和日本近来在昆仑洲矛盾越来越大,双方先后三次增兵,眼下朝鲜有兵九千,日本一万二。”

“若是双方打起来,那朝廷是否要管一管?”

亦失哈在询问,朱高煦颔首:“管是要管,但得看情况。”

“朝弱扶朝,日弱扶日,让他们把目光放在昆仑洲,而朝廷转对他们的本土进行商品倾销。”

“我听说,这些年来,朝鲜日本两国多有百姓奔逃进入辽东、隐歧?”

“没错。”亦失哈点点头。

“这是好办法,让两国百姓都向往天朝,那日后一旦他们有不臣之心,天朝也好收拾他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亦失哈为他斟茶。

抿了一口茶水后,朱高煦才继续道:“老挝的土司不太安定,若不是车里尚不能补给大军,我倒是想着手将当地改土归流。”

老挝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按道理来说朱高煦不该投入兵力来对这里改土归流,可架不住当地有澜沧江(湄公河)通航全国。

有了水运,那地形就不再是难题。

老挝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光朱高煦记得的就有煤炭、铜、金、银等资源。

在后世当地之所以贫穷,主要还是因为交通不便,以及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所以无法开发出足够的金银铜矿。

由于地形问题,当地的土司基本没有太多联系,故此拿下这里并同化并不困难,拿下后大明就能海路连接暹罗、甘孛智和占城,能更好的控制这三个藩属国,也能让云南获得南洋的出海口。

相较于老挝,缅甸和孟养等地土司就比较难对付了,必须要采取海陆夹击的形式才能将当地好好收拾。

况且由于平原面积比较大,当地的人口也比较多,同化较困难。

现在铁路通不了云南,便只有用海运来迁移人口进行同化。

在蒸汽机船还没能弄出来前,想要对当地海陆夹击并迁徙大量人口同化还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比较主要的原因还是老挝土司不听话,屡次袭击车里府的大明百姓。

相比较之下,勐卯一战让麓川治下的土司和缅甸等地土司都清楚大明实力,比较大的土司对大明朝还是比较恭顺。

至于那些小的土司,王瑄也一直在带兵收拾,总有一天能清理干净。

老挝得收拾,起码万象以北的土司都得改土归流,不过不是现在,最起码要等到洪熙十年收支平衡后。

思绪落下,朱高煦将目光看向窗外。

望着窗外春色,朱高煦脑中也想起了朱棣。

思前想后,他还是不愿意让朱棣带着遗憾在榻上离去。

“太上皇这些天还在说北征的事情吗?”

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点了点头:“每过一段时间便询问,但都被搪塞过去了。”

“搪塞……”

朱高煦缓缓闭上眼睛,好似养神,又好似妥协。

“若是太上皇再问北征的事情,你就说等东北铁路竣工便可北征……”

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489章 仓攒吏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26章 羽林左卫326.第326章 筹备北征第423章 杀鸡儆猴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418章 明日条约第495章 孝子慈孙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492章 衣冠禽兽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132章 得陇望蜀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97章 龙江船厂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97章 龙江船厂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385章 试点江南297.第297章 海贸之争第57章 入宫觐见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61章 校台比试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第78章 何安瑶苗第393章 吕宋开荒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10章 轻钞重钱第42章 旁敲侧击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0章 燕府三子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60章 岳婿矛盾第509章 判若两人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09章 资本道路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423章 杀鸡儆猴第535章 各怀鬼胎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75章 魏国公府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第94章 朝夕祸福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09章 云南告急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90章 担子难挑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362章 后事之师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14章 南杨北王288.第288章 永乐元年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533章 数据治国244.第244章第32章 采生折割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6章 以利诱之第75章 魏国公府第18章 小子野望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414章 张弛有序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
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489章 仓攒吏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26章 羽林左卫326.第326章 筹备北征第423章 杀鸡儆猴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418章 明日条约第495章 孝子慈孙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492章 衣冠禽兽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132章 得陇望蜀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97章 龙江船厂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97章 龙江船厂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385章 试点江南297.第297章 海贸之争第57章 入宫觐见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61章 校台比试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第78章 何安瑶苗第393章 吕宋开荒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10章 轻钞重钱第42章 旁敲侧击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0章 燕府三子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60章 岳婿矛盾第509章 判若两人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09章 资本道路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423章 杀鸡儆猴第535章 各怀鬼胎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75章 魏国公府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第94章 朝夕祸福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09章 云南告急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90章 担子难挑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362章 后事之师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14章 南杨北王288.第288章 永乐元年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533章 数据治国244.第244章第32章 采生折割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6章 以利诱之第75章 魏国公府第18章 小子野望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414章 张弛有序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