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

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

“东洋日本国主足利义嗣,朝贡天朝黄金二千两、硫黄十万斤、赤铜二十万斤、屏风十面……”

万众瞩目下,鸿胪寺卿开始唱礼,首当其冲站出来的,则是日本国主的足利义嗣。

他率领日本使团上前,在众目睽睽下五拜三叩,献上了自己的贡品礼单。

鸿胪寺卿高声唱出日本贡物,结束后再将礼单送至高台内。

亦失哈接过礼单,转交朱高煦手中。

坐在这里,朱高煦可以居高临下的看着跪在地上的足利义嗣及日本使团。

七丈的高度,就好像在七楼俯瞰跪在一楼的人一般,让跪拜之人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让身在高台之上的人徒增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

“日本国忠心侍奉天朝,赐五丈台,列首位。”

朱高煦轻描淡写的开口,鸿胪寺卿闻言作揖,转身对铁皮喇叭传唱。

“赐日本国五丈台,列首位!”

“臣足利义嗣,叩谢圣天子恩赐!”

足利义嗣用三个沉闷的响头结束了自己的流程,并在礼部官员带领下来到离地五丈的高台座位处入座。

“这里的风景,果然与下面的不一样!”

尽管距离天子所在的七丈台还隔着亲王的六丈台,但能坐在五丈台已经足够让足利义嗣感觉到自己在天子心中的份量。

“东洋朝鲜国权知事李裪,朝贡天朝黄金一千五百两,白银五千两,白棉绸五百匹、龙文帘席五十张、人参三百根……”

尚未得到大明认可的李裪,只能以屈辱的“权知事”头衔汇报自己的身份,并念出了自己带来的朝贡物。

他跪在地上五拜三叩,却迟迟没有等待高台上那位的回应。

一字时的时间缓缓过去,就在他膝盖疼痛发麻,整个人汗流浃背的时候,高台上终于传来了声音。

“赐朝鲜国五丈台,列第三位!”

“第三?”听到这个排序,李裪攥紧了拳头,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老老实实的起身作揖,毕恭毕敬的在大明礼部官员的指引下来到了第五台第三位,低于日本两位。

朝日本就在昆仑洲和对马海峡冲突不断,如今朝鲜落后日本两个身位,这让李裪倍感屈辱。

对此,日本国主的足利义嗣则是挑衅又略带轻蔑的瞥了一眼李裪,使得李裪心中屈辱更甚。

“帖木儿国世子兀鲁伯,朝贡天朝汗血马十匹,大食马三百匹,黄金五百两,玉石三百枚……”

跪在高台下,身为中亚霸主帖木儿国未来苏丹,当下突厥斯坦及河中地总督的兀鲁伯心头压抑,他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有一天要这样屈辱的给人下跪,甚至自己都看不到自己所下跪之人的一面。

“赐帖木儿国五丈台,列第二位!”

兀鲁伯的屈辱时间没能持续太久,随着鸿胪寺卿唱礼,帖木儿国的位置被宣布,仅次于日本,高于朝鲜与诸国之上。

由于日本在昆仑洲的作为,以及他们时常会前往帖木儿国贸易,所以兀鲁伯还是知道日本国情况的。

在他看来,日本国远不如帖木儿国实力强盛。

如果没有大明,这些国家都应该向帖木儿国朝贡……

想到这里,兀鲁伯带着一丝不自然坐在了位置上。

“米昔儿国国使……”

随着被大明所关注的三个王国国主及世子落座,接下来各国也纷纷站出,对那难得一见的大明圣天子皇帝陛下上贡,并被安排座次。

七十余国依次自报家门,同时唱礼出自家的贡物。

第五台有七个位置,最终落座的是日本、帖木儿、朝鲜、马穆鲁克(米昔儿)、暹罗(泰国)、甘孛智(柬埔寨)、察合台(亦力把里)。

这七个国家除了察合台汗国人口没有突破百万外,其余基本都是人口突破百万,拥兵最少十万的国家。

察合台能坐在这里并非实力强大,而是因为贡物足够丰厚。

在第五台下方的第四台,这里入座十八国,分别是孟加拉(榜噶喇)、章普尔(沼纳朴儿)、维查耶纳伽尔(阿难功德)、德里(底里)、东国、南国等十八国。

他们之中有人口数百万的,但因为国力孱弱而被放在第四台。

在他们之下,还有一些人口十数万乃至数万,兵马几千到不足一千的小国。

当诸多藩属国纷纷入座,鸿胪寺卿开始大声唱礼,站在太子、太孙、亲王两侧数百名大汉将军也如彩排一样隆声唱礼。

“煌煌大明,万国朝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洪熙八年阅兵典礼……开始!”

数百人异口同声的声音,让就近的诸国使臣只觉得耳边仿佛有雷霆不断炸响。

“呜呜呜——”

沉闷的号角声吹响,不是几个号角,而是数以千计的号角由天子高台向左右两侧不断吹奏的号角声。

在阅兵台的最高层,延绵数里的号角、擂鼓纷纷作响,击打在擂鼓上的鼓槌,仿佛每一击都砸在了观礼的近二十万君民心头。

此刻,距离他们四里外,一支延绵数里,分成数十个方阵的“浪潮”正在准备。

这是此次大阅兵的受阅部队,整支部队由十万零八百人组成,共分为十八个梯队,其中野战步兵梯队四个,攻城炮兵梯队四个,野战骑兵梯队十个。

参加此次受阅的共有五万六千余名骑兵,轻型作战的野战炮二千一十六门,中型作战的攻城炮六百门,重型舰炮二百四十门门。

为了让这些火炮出现在众人面前,阅兵仪式调动了八千余匹挽马,并修建了一条七里的铁路。

这条铁路上,如今已经有十辆火车等待上场。

当洪熙八年六月二十日午时正刻到来,马背上一身甲胄的陈昶瞬间吹响哨声。

“全体都有……出发!”

一时间,十万身穿鸳鸯战袄、外披扎甲,腰束皮带,脚下长靴,手上粗布白手套的明军开始行动。

率先走向阅兵长道的是四个轻步兵方阵,他们手中紧握经过改良的燧发枪,刺刀已经就位,每排一百人,前后间四尺,巍峨壮阔。

阅兵台上人山人海,所有人翘首以盼,都在等待了阅兵队伍进入阅兵长道。

“轰轰轰——”

“妈呀!”

忽的,轰隆隆的礼炮声奏响,许多百姓被这礼炮声给惊吓到,就连挨过明军火炮的日本、帖木儿、东国、北国等国家使团都下意识脖子一缩。

在礼炮的回声还在广场上空激荡时,远方开始传来了沉重却清脆的脚步声。

一面高悬半空中,被北风吹动猎猎作响的“朙”字军旗率先进入大明门广场。

在军旗的引导下,代表这个世界最强武装力量的方阵,自豪地走向了天子高台。

“你们看他们!”

“这动作怎么都一个样?!”

“这这这……”

首先受到震惊的是大明本国的百姓,他们看到了明晃晃的明军队伍,也看到了那反光的刺刀。

四万人的四个长方阵整齐划一,虽然是四万人,但却只有一道脚步声。

士兵们以“端枪式”齐步走向前方,为队伍左右阅兵台上的百姓所观察。

无数百姓情不自禁的站起身来,伸出头想要多看一会,但情况却不允许。

在他们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轻型的野战炮部队,由多匹挽马拉拽的野战炮和四个炮兵方阵如前方部队一般,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向前方。

他们身后的骑兵部队虽然因为马匹脚步不一而凌乱,但根本不会有人将注意力放在马蹄是否整齐划一上,他们所看到的,近六万骑兵雄赳赳、气昂昂的经过这一段阅兵长道。

当百姓们以为结束的时候,十艘蒸汽火车以极慢的速度拉拽着一车车士兵,一车车舰炮出现在了广场的铁轨上。

“呜呜——”

汽笛声从阅兵广场的东方传到了位于正中间,面对大明门的天子台。

诸国使臣纷纷有些坐不住,都想起身去看看东方迟迟还未出现的阅兵部队,但担心失礼的他们只能如坐针毡的坐在位置上,伸出脖子,对即将到来的阅兵队伍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来了来了!”

“吼吼吼——”

阅兵台上的百姓们纷纷起身,以一种“人浪”的方式从位置上站起来,欢迎着面前的雄壮之师。

午时二刻五分,阅兵队伍终于出现在了诸国使臣的面前。

他们迈着整齐而又刚健的步伐,数万人仿佛变成一个人,正步走来。

横着看他们是一条线,竖着看他们也是一条线,即便是斜着看,他们依旧还是一条线。

他们像一座座威严的大山,构建成大明朝的万里钢铁长城。

那铿锵有力的足音,有大明洪武年间收复燕云十六州时数十万双草鞋的脚步声。

那勇往直前的英姿,有捕鱼儿海之战,数万铁骑纵横漠北的雄壮,也有漠北击破鞑靼、瓦剌,俘虏阿鲁台及元主本雅失里的威武。

“正步劈枪!!”

“一!二!!”

在听到端枪口令时,所有兵卒在保持正步前进,齐声呐喊的同时,右手将手中装好刺刀的火枪移至右肩前,同时左手接握护木。 在他们向前一步的同时,他们的右手移握枪颈,于左脚着地时,两手将枪导向前,枪面向上,左手掌心转向右,枪颈紧贴右胯,右臂与两肩约在同一平面,刺刀尖约与下颌同高,并在右肩的正前方。

从提枪到端枪,数万士兵在整个过程简洁而有力,动作整齐划一,威武雄壮。

面对眼前这庞大方队中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完成“三步劈枪”,诸国使臣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哪怕是大明的百姓也不禁看得头皮发麻。

就如队列与正步那样,“三段劈枪”在阅兵场上的壮美,完全展现了明军在战场上那一往无前的雄浑气势。

朱棣与朱高煦在三段劈枪前便已经起身走出了高台,他们站到了高台前,俯瞰着阅兵队伍的雄姿,将三段劈枪尽收眼底。

他们以三步劈枪来到了天子台前,陈昶所率的武官队伍气沉丹田,声音铿锵有力:

“向右…看!!”

“一!二!!”

“杀!!”

一声喊杀,让许许多多藩国使团汗流浃背,而阅兵台上的前北元太师阿鲁台,大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更是面色惨白。

明军筹备北征的消息他们已经知道了,以当下这十万人展示出来的面貌,即便他们没有演习那些繁琐的阵型与冲杀,但没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军队是否有战斗力。

别说直面明军的他们,就连阅兵台上的察合台、月既别、帖木儿等汗国都感受到了冷汗渗透衣服的错觉。

至于南洋、东洋、西洋的各国面对这样的军队,更是凭空生出了一种绝望感。

压在欧洲人头顶的罗马帝国已经消亡,而压在东亚诸国头顶的华夏却一直在。

昆仑洲的资源,滋生了他们心中的野心,而今日的洪熙大阅兵,无疑粉碎了他们这才刚刚冒头的野心。

足利义嗣、李裪、昙摩罗阇四世(暹罗)、索里约波(柬埔寨)、范阳迈(占城)等东洋、南洋国家的国王坐立难安。

对于洪熙皇帝为何举办这次大阅兵,他们比谁都清楚原因。

他们只是没想到,洪熙年间的大明朝不仅保持了强盛的武力,甚至还远远超过了永乐朝。

如果不是典礼还没有结束,他们兴许已经开始去偈拜洪熙皇帝,以此来挽回本国在这位皇帝心中的形象了。

“向右…看!”

“一!二!!”

炮兵方阵与骑兵方阵纷纷经过,面对数量庞大的火炮与骑兵,饶是月既别、察合台、帖木儿这些以骑兵为自豪的汗国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两千余门火炮,这是他们在座所有国家火炮加起来都达不到的数量。

明军火炮的威力已经不用赘述,在座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因为郑和所率舰队而加入大明宗藩体系的。

旁人或许不了解,但他们可太了解大明火炮的威力了。

当然,相比较火炮,眼前那近六万甲胄俱全的骑兵才是令他们颤栗的存在。

在不考虑后勤补给的情况下,这六万骑兵完全可以把整个西域、河中、突厥斯坦等地打穿。

“兴许,我们该庆幸……”

“呜呜!!”

兀鲁伯、也先不花等人还来不及庆幸大明朝无法将数万骑兵投送到西北的时候,呜呜作响的蒸汽火车提醒了他们一件事……

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再是那个受限于地理的大明。

亦或者说,他们正在解决那限制他们统治整块大陆的地形。

“一!二!!”

火车上,敞篷的车厢上站立着握枪而立的明军兵卒,他们的身后是一门门长丈许的舰炮。

火车拉拽着他们向西方移动,而他们则是对着高台行着注目礼。

尽管他们看的是天子,而非诸国使臣,可诸国使臣心中依旧升起了一股寒意。

拉拽着他们前进的火车,仿佛将未来展示在了诸国使臣眼前。

只要他们与大明为敌,火车就会拉拽着明军前往他们的国家,将阻碍两国关系的一切都全部摧毁。

“老二这阵仗可太大了……”

坐在第六台的亲王位置上,朱高炽直擦冷汗,虽然心中骄傲,但也被阅兵部队的三步劈枪震惊得冷汗直冒。

不止是他们,就连朱瞻壑、朱高燧、朱瞻基、朱祁钺等人都是如此。

这一日的阅兵,远比永乐大阅兵的声势更为浩大,更为精锐。

在众人的注目下,最后的火车部队消失在了阅兵广场的尽头……阅兵典礼中的阅兵式宣告结束。

“太强大了……”

足利义嗣满脸汗水,不知道是因为北京的正午太热,还是因为被刚才那阅兵仪式所震撼得冒出了冷汗。

他紧了紧自己的拳头,又想到了国内的关西、关东等势力,瞬间改变了思路。

“大明越强大,我的地位才会越稳固!”

足利义嗣眼神闪烁,不由得看向了高台上的朱高煦、朱棣二人。

不止是他,几乎是所有国家的国主、世子和使臣都起身面向高台上的这对父子。

他们保持作揖的动作,仰望着那站在所有人头顶的父子,百感交集。

“这次阅兵办得好,看来接下来十几年,这些家伙都能老实老实了。”

朱棣一手放在腰间的玉带上,一手抚摸自己的大胡子,对此次阅兵十分满意。

这次的三段劈枪,比永乐年间的三段劈枪更为精彩,带给人的感觉也更加震撼。

哪怕是他这种南征北战的人,也忍不住仔细回味起来。

“一场阅兵,能够震慑一些宵小之徒,保障朝廷利益十几年不受侵害,这也是值得的。”

站在一旁,向来不支持铺张浪费搞工程的夏原吉也忍不住作揖赞同,其余郭资、黄福等人也纷纷点头。

显然,他们都从诸国使团的表情看到了此次阅兵的圆满成功,尤其是当火车拉拽士兵与火炮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使团都如坐针毡,仿佛那辆火车并非演习,而是真的要前往某处,捣灭他们之中其中一个国家。

“陛下,可以返回华盖殿举办国宴了。”

礼部尚书宋礼站出来作揖禀告,朱高煦颔首,脸上流露几分骄傲:“走吧!”

他开口后,朱棣也高兴的抚须想着高台下走去。

“跪!”

鸿胪寺卿唱礼,所有使臣连带文武官员纷纷下跪。

在百姓们的注目下,朱棣与朱高煦下了高台,并登上了那辆由大象拉拽的大辂。

在他们之后,太子朱瞻壑、太孙朱祁钺、汉王朱高炽、赵王朱高燧等人纷纷走下高台,地位分明。

随着宗室尽数离去,各国使臣才走下高台,登上了本国使团的马车。

回到马车后,这些使团也开始了内部的激烈讨论。

其中,又以帖木儿汗国内部讨论的较为激烈。

“我们必须要改换方向,不能继续对察合台作战了。”

坐在马车上,兀鲁伯黑着脸说道:“我们和察合台作战,一旦战事偏向我们,歪思那个家伙就会向大明求援,而我们的疆土有海洋也有陆地。”

“一旦明军向西北深入修建铁路,那我们日后就得面对两路夹击。”

听闻此话,作为沙哈鲁次子的依不喇却皱眉道:“我们不打,那就是留给大明打。”

“大明得先对付漠北的卫拉特和察哈尔!”兀鲁伯黑脸道:

“况且,我不认为我们是大明的对手,我们必须学习大明的文化和知识。”

“你如果这么做,那就是背叛了真主!”依不喇是一个狂热的宗教继承人,兀鲁伯也是,但兀鲁伯很清楚战场上的事情不是靠喊两句真主就能解决的。

“只有学习了大明的技术,我们才能把真主的荣光传播到整个世界,不然等待我们的只有毁灭。”

“我会向父亲谴责你!”依不喇冷脸将头转过去,兀鲁伯也黑着脸扫视了众人。

面对他的目光,众人纷纷转过头去,显然他们都不想接受大明的文化传入,哪怕他们知道唯有学习大明的文化技术才能让帖木儿国强大。

“一群蠢货!”

瞧着自己的这群兄弟,兀鲁伯在心底暗骂,同时也准备在晚上的宴会好好表演,以此争取到洪熙皇帝的支持。

怀揣这样想法的不仅是他,还有察合台、月既别,沼纳朴儿、底里等国。

不过由于宗教问题,他们并不敢过多讨论这个话题,只能把问题交给本国的大汗、苏丹来做决定。

相比较他们,中南半岛和东北亚的朝鲜、日本、暹罗、甘孛智等国,乃至南洋同样信仰宗教的满剌加等国都已经开始磨拳擦脚,准备在晚上的宴会上向洪熙皇帝表示本国对大明朝的忠诚。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大明的指缝里获得一些资源来发展本国。

不然仅靠他们自己研究,恐怕一辈子都无法从洪熙皇帝治下的大明朝获得关键的技术。

这位洪熙皇帝对大明朝的把控,远超洪武、永乐这两位皇帝。

有他在位的大明,无疑是诸国面前无法逾越的大山,除了表现得乖顺些外,他们别无其它选择……

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74章 二子善谋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95章 身不由己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528章 民康物阜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37章 离经叛道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94章 癸卯案终222.第222章 奉天靖难第82章 拓土之论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52章 街头斗嘴第429章 三征蒙古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494章 癸卯案终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47章 东宫名录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28章 潜龙在渊244.第244章第5章 洪武暮色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第12章 天下糜烂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第8章 徐氏治戎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第441章 父慈子孝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425章 人君姿态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21章 权力游戏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26章 扶危济困291.第291章 兵临福冈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516章 自爆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49章 形单影只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375章 卧龙凤雏326.第326章 筹备北征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397章 哀毁骨立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498章 万国来朝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7章 一举一动第68章 武英理政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94章 朝夕祸福第447章 瘈狗噬人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511章 不甘人下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94章 朝夕祸福第110章 布局成功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530章 世界局势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
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74章 二子善谋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95章 身不由己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528章 民康物阜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37章 离经叛道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94章 癸卯案终222.第222章 奉天靖难第82章 拓土之论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52章 街头斗嘴第429章 三征蒙古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494章 癸卯案终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47章 东宫名录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28章 潜龙在渊244.第244章第5章 洪武暮色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第12章 天下糜烂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第8章 徐氏治戎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第441章 父慈子孝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425章 人君姿态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21章 权力游戏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26章 扶危济困291.第291章 兵临福冈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516章 自爆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49章 形单影只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375章 卧龙凤雏326.第326章 筹备北征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397章 哀毁骨立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498章 万国来朝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7章 一举一动第68章 武英理政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94章 朝夕祸福第447章 瘈狗噬人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511章 不甘人下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94章 朝夕祸福第110章 布局成功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530章 世界局势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