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第一点要合理地配置营养土。把握好土壤肥力。营养土,需要把肥沃的土地用各种优质的肥料进行科学的配置均匀的撒在土壤里面,一定要注意土壤的选择,我选取了四种不同的土壤,前期也研究了各类的土壤成分,各类适应土壤的种子,然后根据不同的种子,搭配不同的土壤,结构搭配要非常好,土壤肥力程度非常高,没有任何的病虫害、没有任何的钾盐、没有任何的杂草是最好的。一般水稻选择种植的土壤是干旱的田地或者是水田,没有用除草剂的化学制剂的最上面的一层土壤是我们自己菜园里用的土壤,为此我跑了不同的好几个地方,特意去现场考察,选取当地环境下的不同肥沃的土壤,然后带回去进行化验分析,真正的是“跋涉山川只为土。”
第二点,我们要对水稻种植的土壤进行酸化。在准备给水稻进行苗床的土壤酸化时一定要有防治疾病,促进水稻苗茁壮成长等一系列的作用。水稻生长环境适宜的酸碱平衡值在4.5至5.0,一般我们可以使用98%的浓硫酸,配置比例一般用500千克的营养土加3.5~4千克的浓硫酸。在配置上也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我们要先把浓硫酸倒入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杯子中进行稀释后,再往杯子里面添加大量的水配制成稀释的硫酸溶液。在进行土壤酸化之前,一定要对水稻的苗床土壤进行酸碱平衡值的一个测定,然后把稀释后的稀硫酸溶液倒入营养土里面,搅拌均匀然后让他们能够充分的混合。经过三天后,我们检查处理水稻苗床的酸碱平衡值,要达到标准范围之内。
第三点就是种子准备,把水稻种子进行一个晾晒,要保证晾晒过的水稻种子具有一定的均匀性。把水稻种子进行晾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病原菌来提高水稻种子的成活率。我们可以用盐水进行水稻种子的选种。盐水的配制是用1:13的比例进行配置,把水稻种子放进配制好的盐水中,把它们捞出来,看到他们个体比较饱满后,再用清水进行三次清洗,这样是为了防止水稻种子出现不发芽的情况。我们要给水稻种子进行消毒,一般来说我们要用1.5%至2%的生石灰进行一个浸泡,水面一定要高于水稻种子至少十厘米,不能够用任何东西把它们搅拌,这样会让水稻种子表面的保护层破坏掉。我们可以用一些化学试剂,再加上自来水形成的溶液来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每天要对水稻种子搅拌两次以上劲爆的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具体的打算。
移苗。移苗防止幼苗会因密度过大无法正常生长,可以能促进根系更发达,有助于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的产量,还可以减少生殖期。
根据不同的时期,测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看温度、湿度、光照对水稻的影响,实验四种是否都可以孕育。但是通过一次次实验后,一次次失败,水稻只要到分叶期就出现发黄,枯秧,慢慢死去。水稻在返青期是水稻的第一需水临界期,返青期必须灌溉薄水,以满足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加速返青,提前分孽,这时候出现了两种情况,一部分幼苗发黄、枯秧,直至完全失去生命特征,慢慢死掉,有一部分挨过了返青期,到了分孽期,到了拔节孕穗期,是第二个需水临界期,这时候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旺盛,是水稻生中需水较多的时期。每次我的实验到了这一阶段就基本宣告失败了,根本到不了灌浆期,每次实验都失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土壤,什么品种的种子,都实现不了。
这基本算是一个千古难题,一直废寝忘食的进行实验想找出其中问题所在,从开始到结束进行大量的实验,甚至我都去各个地方进行本地实验,研究土质,根据实验思考为什么需要水?而且需要大量的水?有水什么养分需要他来吸收?水在成长期扮演什么角色?
通过大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发现植物分孽、灌浆期植物的纤维导管是空洞的,从根到干,到茎、到叶,到穗是链接的,三叶期之前不是空的,这些植物细胞壁、细胞膜洞线,细胞组织是半拳环的,土壤中的水分传导不了,结合这个发现,这些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提供养分问题可以转化为传导问题。
另一个就是针对不同土壤中展现的不同问题,到不同时期的研究,沙土、碱土、黄土、黑土进行数据比较发现,黑土中有益菌要比其他有益菌丰富,水稻需要的C、N、K、Mg、Fe、Ca这些元素,黑土地比较丰富,而且生物菌群叶比较活跃,通过这些发现,我开始做相关分析,如何使水稻三叶期之后,提供养分,让水分快速传导、移动、吸收、锁水、留水,因为实验证明,水稻吸收的大量水分用作了蒸腾作用,也就是说,植物发育需要的水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多,但也是需要留住水分的,而这些植物是留不住水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水分在进行蒸腾作用时供自身的发育。
从土壤中留水,怎么留住?就是一个方向。
我首先研究了不同的植物留水的方式,看他们留水的方式和作用器官或者细胞,从旱地植物开始研究。仙人掌,虽是沙漠植物,但它肉质内的水分是非常充分的,它是如何留住这些水分的?如果可以找出原因,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或许旱田水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旱地植物、沙漠植物,研究如何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做到,研究这些旱地植物的细胞结构、基因组成,看各类的沙漠植物或者旱地植物的组成是否有相同的地方,是否可以把这种特性运用到其他植物中,我从它们生长的环境、土壤甚至气候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想从中找出对应的问题,想对症下药,将它结合到水稻种植上面。
慢慢的开始从土壤方面入手,如何改变土壤?植物生长需要的成分,如C、N、K等一些生长必需的元素,土壤中是含有的,研究发现,如果不施肥,植物长不大。可是在化肥出现之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最后通过对土壤分析得知,N肥、P肥也好,叶面肥也罢,他们会改变土壤的土壤板结,使得土壤的群菌失衡,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微生物会把这些无机物吃掉,分解为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施过一次肥之后,土壤板结失衡,菌群改变,能分解这些元素的微生物发生了变化,不能自主分解,所以现在必须要人工干涉,人工施肥,施有机肥才能让保障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这些外施肥99%都是没有被吸收的,一直会存在于土壤,影响土壤的性质,下次之后就需要继续施肥,周而复始,陷入了循环。
通过这项发现,首先从土壤中的菌入手,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有自养菌和异样菌,自养细菌能直接利用光能或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并能同化二氧化碳,汲取营养,异养细菌从有机物中获取能源和碳源。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由于它们个体小,数量大,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成为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最活跃的生活因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土壤类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季节的不同,降水量的多寡,土壤反应,耕作制度等都对细菌的分布和活动产生影响,土壤中所含的各种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起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土壤菌群开始研究,看它在自然情况下,怎么激活裂变,通过反复的试验,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种箘,将其命名为龙箘。这种菌,是有益菌,他可以让土壤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无机物,而且这种菌群一旦成熟,非常稳定,既可以对抗有害箘从而改善土壤的品质,又可以更好的让植物生长,完全不用外施肥,自己就可以慢慢的消除土壤板结,但是这种菌群有一个重大问题,实验证明,菌群不容易繁殖,龙菌中的母菌存活率非常低,这直接导致龙菌菌群繁殖率很低,形不成规模,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现不出自身的优势。
通过土壤反复的湿度裂变研究,隔离公菌和母菌,研究母菌的存活条件和存活时间,这种母菌,分离出来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就死了,而公和母菌的比例大概为100:1,菌群的繁衍率很低,首先要研究存活问题,不但要保证菌群中母菌的存活问题,还要考虑到现实环境中的生存问题,也要降低成本,要让老百姓用得起。
我将母菌分隔出来,做了几组试验,每组都是50只母菌,公菌分别是1只,2只,5只和10只,把它们放在细菌培育保温箱,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放1只的母菌裂变的非常快,随着分裂的进行,公菌的增加,母菌的死亡,一天也有几万只,随着时间流逝,慢慢的公菌数量就占优,裂变速度就降低,但群菌的达到了稳定状态,繁殖速度虽然不高,菌群结构也比较平衡,会抑制其他菌群的裂变速度和活跃度,可以确保土壤不会发生板结,可以让土壤到达均衡,不再需要外施肥。我又开始培养菌的习惯性,让它适应环境,可以在任何土壤中生存,看它们10代后、20代后是否还可以生存,菌群的结构是否可以继续保持平衡。研究母菌,让它们多裂变、多繁衍、多生存。
期间,老爷子经常出差。
我一直在实验室研究,研究土壤,研究一代、二代、三代甚至二十几代的繁衍能力,在不同的土壤中的生存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发现繁衍出来的菌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甚至我用了不同期间的土来让不同代数的菌群繁衍,最后慢慢的发现了规律,无数次的实验数据表明,改变菌群的条件,是一代的原生土和原生的基因,这很重要,其实这个实验不用做的太复杂,只要掌握好原声的土,培育出原生的菌群,再让它们繁衍,就可以达到目的。
继续研究另一个方向,如何将植物中的水分留在体内?也就是如何锁水,不让它流失,先研究植物保水锁水的构型,基因,植物细胞的水分,如何改变结构,我也经常和老爷子一起出去,和一些化学、生物大家研讨,最后在不懈的努力和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锁水剂,研究出来的锁水剂存在于煤石当中。
说起来,颇有戏剧性。那次,我在温室大棚,烧煤保温,搬煤的时候一些煤粉煤渣掉到了育秧的器具中,我那时候没太在意,就当作一种变素来处理,慢慢的我发现,撒到的地方的秧苗,生长的相当茂盛,我当时就很好奇的研究了一下,没想到,一研究就发现了,煤里面的一种物质,一种成分,具有锁水缓流的作用,但是是很少的含量,通过提取,我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氖系,后来买来了很多煤石,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实验数据表明,那种纯度较高的煤里面,才可以提取这种氖系,而且每颗植物需要0.1克就可以达到锁水的功能,我又开始进行氖系化学结构裂变,化学结构的分解试验,这种物质,加上之前的龙菌,两种物质可以产生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发挥的功效是1公斤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物质反应后,完全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而且生长的更加茂盛,我开始进一步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土壤、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十分稳定,对于这个发现,我没第一时间告诉老爷子,而是着手写毕业论文。
将试验论文和试验对象拿给老爷子。
老爷子说:“你来的刚好,这段时间一直做学术交流、演讲,一直没问你论文的事情,听说你经常请教一些化学、生物大家,大家都夸你天赋高呢,但时间也不早了,你的论文准备咋样了,我这段时间不是很忙,刚好可以好好指导你。不管怎样,你要毕业啊。”
“干爹,我论文写完了,实验对象也拿过来了,您先看一下,看我这个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有什么问题吗?看能不能发出去?”
听到我说论文写完了,老爷子眼睛明显闪动了一下,他拿着我的论文看了半天,眼神愈发明亮,让我回去等,他先看一下,顺便让我好好把实验室收拾一下,过几天要去,试验对象暂时留在他那。我回去之后,开始收拾实验室,归纳资料,完善数据等。
第二天夜晚,老爷子领了一帮人来了,这批人里面有袁老爷子,侯老爷子,万老爷子等,他们刚进门就对我赞不绝口,如此千古难题竟然被攻克,真是奇才,老爷子让我讲解龙菌和氖系,都赞叹这项成就不次于牛顿、爱因斯坦的发现,甚至都可以作为人类的基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