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日本国内局势

老李当年的四大亲兵邓鸿、丁藻林、傅禹、胡鹏如今都各自升迁了,邓鸿和傅禹是常胜军的高层统领,丁藻林负责管理海军学校,胡鹏管理情报组。李明峰如今身边的亲兵是刚提拔上来半年的新人。

说是新人,实际上也跟着老李打了七八年仗了,忠诚度绝对没有问题。新的亲兵统领都是江南人士,三个人分别叫周鼎、郑化龙、林伟贤。如今站在李明峰面前听候垂询的正是江苏人林伟贤。

“载垣参没参与鸟羽、伏见之战?”李明峰问道。

林伟贤恭恭敬敬的答道:“载垣共有两千多兵马,原本驻扎在江户城外。日本国王宣布王政复古之后,德川庆喜考虑到江户附近他的嫡系人马太少,所以连夜出城赶到京都。德川庆喜是从京都重整的兵马,这才和日本国王生战争。

德川庆喜离开江户之时,为了保密没有通知载垣。德川逃离江户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日本国王立刻派兵讨伐驻扎在城外的载垣。载垣促不及防之下,吃了败仗,带着不足五百兵马潜回京都,所以没有参与鸟羽、伏见之战。”

李明峰带着神秘的微笑道:“这老鬼倒是因祸得福,他要是参加了这场大战,恐怕他小命也难保住。”

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之后,李明峰又问道:“西方列强在日本都有什么动向?”

如今的世界,还是日不落帝国的世界,还是西方列强的世界。任何政变都要有西方的支持,否则很难成功,李明峰很关注西方那帮洋鬼子在王政复古问题上的态度。

林伟贤答道:“西方列强态度不明显,英、法、美本来有支持德川庆喜的意思,但是德川家的迅失败,可能会使西方列强转向。根据密报,实际上萨长方目前也正在频繁的接触西方列强的使者,企图拉拢西方列强。”

十四年前,日本在美**舰的威逼之下宣布开国,当时主政的正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是最先体会到西方的船坚炮利的,所以积极支持和西方“亲善”。

德川幕府的“崇洋媚外”导致了武士阶层的极度不满,四大强藩萨摩藩、长洲藩、肥前藩、土佐藩纷纷谴责德川幕府的卖国行为。四大强藩积极主张排洋,逐渐的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在之后的几年里,萨摩藩和长洲藩和英法列强生了数次军事冲突,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而归,这让主张“攘夷”的武士阶层震撼不已。实际上,近年以来,意识到西方诸国是不可战胜的萨长联盟已经不再那么高调的宣布排洋了。

德川幕府面临的危机,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德川家积极和西方列强来往,四大强藩就以此为借口进攻的德川幕府。也正因为如此,英法美等国还是希望见到德川幕府的统治能继续下去。

不过,德川家的军队太不争气了,只一战就遭到惨败,元气大伤,这让西方列强感到惋惜。这个时候,萨摩藩、长洲藩的年轻武士们也趁机向西方列强示好,这就更让西方列强们举棋不定了。

支持德川家,但是德川家的军事力量已经处于劣势了,支持四强藩和天皇,却担心四强藩曾经的“攘夷”立场。

李明峰笑着说道:“他们举棋不定,我就帮他们催化一下”

说到这,李明峰毫不犹豫的下令道:“吩咐下去,各军抓紧整备,如今大院君已经在釜山准备了战舰三百条,足够运送我常胜军全军的了。两日之内我军就要出征”

“是”林伟贤应道。

李明峰对日本垂涎已久,如今日本内乱,老李要是不趁机捞一把好处那就不是咱们的老李了。

现在的日本还没进行工业化改革,国力很弱。日军虽然有一部分火器,但是数量稀少,而且日军还没有能够熟练的使用西方火器。最关键的是,日军总数较低,幕府方面如今能调动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天皇方面的军队还不足四万。老李自认为,常胜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占有优势,此时正是侵日的好时机。

至于侵日的借口,更是简单。如今德川庆喜的幕府政权即将崩溃,老李只要能伸以援手,德川庆喜是绝对非常乐于出求救信的。

想到这,李明峰看着桌子上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低声道:“更何况,那小天皇自己也给老子找了一个由头”

师出必须有名,哪怕是一个牵强的理由也需要有,这才能在政治上占据优势。明治天皇好大喜功,他在国内搞王政复古,竟然还给国外诏,这就落下了口实。

日本国主上千年来一直自称天皇,但是中原王朝却不承认其皇帝的地位,只给予其国王待遇。日本派来中国的使者也很明白事理,在中国的时候,遣唐使面见中国皇帝,他们都称日本国主为国王,自动降格。但是回国之后,他们却丝毫不提在华的“自动降级”的事情,反倒称中国皇帝也承认日本皇帝的地位。

反正中国皇帝和日本皇帝是不可能见面的,在封建时代,交往不算密切的两个国家的外交官在中间耍些小把戏也是无伤大雅的,有些明白其中关窍的人物也懒得扯开这层虚伪的客套。

这次的王政复古大诏令,是明治天皇颁布的。明治天皇在诏中,处处以皇帝自居,不但如此,在诏中,明治天皇还明显视朝鲜和琉球为日本属国。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生了,朝鲜也见怪不怪了,这次大院君在接到日本国之后,看到其中有“不合礼制”的话语之后就立刻让日本使者将国拿回去了。

这些事情,不较真还罢,但要是较起了真,还真是个大事情区区小国的国主,不但自称皇帝,还敢把大清属国当成自己的属国对待,这岂是小事?

就凭这个诏,李明峰就完全有借口可以征讨日本

第140章 请罪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46章 巷战第289章 输血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256章 李昭寿和李秀成第336章 日本国内局势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166章 大败第127章 破绽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232章 群策群力第110章 刘铭传第68章 各方觊觎第260章 袁家后事第105章 庐州战役(三)第284章 战斗第105章 庐州战役(三)第335章 日本帝国第225章 曾国藩第8章 贫寒的广东巡抚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129章 逃离第88章 北巡木兰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346章 歇多万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三百四十八章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88章 北巡木兰第251章 女营第90章 北京城下第204章 围杀第358章 救还是不救?第234章 朝阳门第298章 血战阿克苏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130章 昌平城第277章 到达嘉峪关第147章 廷辩第48章 赴死第15章 逃命第77章 出乎意料第145章 醉仙楼(下)第352章 克虏伯火炮显威第165章 勤政殿议洋务(下)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145章 醉仙楼(下)第255章 王爵封滥第53章 夜谈(上)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307章 启程赴京第320章 密谋算计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64章 景德镇之战(六)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344章 劝服载垣(上)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258章 忠义军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274章 新疆叛乱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三百四十八章第81章 局势变化第55章 池州密议第310章 朝堂暗斗(下)第282章 英国也不是个好鸟第261章 太师府第84章 再遇额尔金第186章 丧命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59章 景德镇之战(一)第277章 到达嘉峪关第83章 老熟人第80章 探监第127章 破绽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59章 绩溪胡家第115章 谁是谁非?第183章 初战(下)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186章 丧命第57章 大战前夕第210章 新的发展第217章 安徽战事第114章 鸦片馆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88章 北巡木兰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70章 改组第344章 劝服载垣(上)第93章 激战圆明园第315章 讨价还价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第140章 请罪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46章 巷战第289章 输血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256章 李昭寿和李秀成第336章 日本国内局势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166章 大败第127章 破绽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232章 群策群力第110章 刘铭传第68章 各方觊觎第260章 袁家后事第105章 庐州战役(三)第284章 战斗第105章 庐州战役(三)第335章 日本帝国第225章 曾国藩第8章 贫寒的广东巡抚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129章 逃离第88章 北巡木兰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346章 歇多万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三百四十八章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88章 北巡木兰第251章 女营第90章 北京城下第204章 围杀第358章 救还是不救?第234章 朝阳门第298章 血战阿克苏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130章 昌平城第277章 到达嘉峪关第147章 廷辩第48章 赴死第15章 逃命第77章 出乎意料第145章 醉仙楼(下)第352章 克虏伯火炮显威第165章 勤政殿议洋务(下)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145章 醉仙楼(下)第255章 王爵封滥第53章 夜谈(上)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307章 启程赴京第320章 密谋算计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64章 景德镇之战(六)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344章 劝服载垣(上)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258章 忠义军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274章 新疆叛乱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三百四十八章第81章 局势变化第55章 池州密议第310章 朝堂暗斗(下)第282章 英国也不是个好鸟第261章 太师府第84章 再遇额尔金第186章 丧命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59章 景德镇之战(一)第277章 到达嘉峪关第83章 老熟人第80章 探监第127章 破绽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59章 绩溪胡家第115章 谁是谁非?第183章 初战(下)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186章 丧命第57章 大战前夕第210章 新的发展第217章 安徽战事第114章 鸦片馆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88章 北巡木兰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70章 改组第344章 劝服载垣(上)第93章 激战圆明园第315章 讨价还价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