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灵武

贺兰山下,滔滔黄河流过宁夏平原,黄河边有一城,名为“灵武”。

大唐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命大将李道宗、薛万彻进击薛延陀,大胜于此,威镇北疆。于是,原本依附薛延陀的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十一部族遣使朝贡,“归命天子、乞置汉官”,太宗慨然应允,亲至灵武接受诸部归附,故而此地又有“受降城”之称。

从此,灵武便是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三受降城。

城南的城门楼十分雄伟壮阔,因当年唐太宗抵达时,诸部使节数千人曾于此恭迎,尊他为“天可汗”,并立誓“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唐太宗于是挥毫写了一首诗,勒石以记。

百余年过去,太宗皇帝的笔墨依旧刻在城门楼下。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是日,有人站在石刻前,愣愣盯着它看了许久,伸出手,想要去摸一摸上面的字迹。指尖将要触到那冰冷的石头时,他却又停下,跪倒在地,恸哭不已。

“喂,起来!”一队兵士从城中走了出来,喝道:“兀那恶汉,莫挡在此处!”

好一会儿,恸哭的大汉才抬起头来。他四旬年岁,穿着破旧的毡衣,披散着头发,脸颊棱角分明,鼻子挺拔,目光深邃,典型的河东汉子长相。

他身上的气质很独特,既有种亡命徒的凶狠、杀伐之气,同时又带着浓郁的书卷味。开口说话,官话说得并不准,用词却很文雅。

“见太宗御笔,一时忘情,见笑了。”

“莫在此处碍事,我等要迎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你万一冲撞了。”

“是安西副大都护,持节充四镇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权知节度事。”

“嗬,你这人,有区别吗?!你谁啊就敢教阿爷做事?”

“正是封常清。”那风尘仆仆的大汉如此应道。

很快,城门被打开,朔方节度判官杜鸿渐匆匆赶了出来,连连向封常清揖手,道:“有失远迎,有失远迎。殿下未见到安西兵马前来,不知封节帅竟已到了,未能出城相迎。”

封常清上前,脚有些跛,一边道:“是我急着觐见,离开大军,独自赶来了。”

他没有直说急着觐见谁,因他听闻高仙芝被斩首、圣人弃长安而逃,早已是心急如焚,得到了圣旨立即就率军东归。才到张掖,见了李亨派来的信使,语焉不详地让他到灵武,他以为是要见圣人,想要为高仙芝说些好话,并请命护卫圣驾归京,便立即马不停蹄地奔来了,连随从护卫都抛在路上。

“封节帅不愧是国之干城啊。”

杜鸿渐上下打量了封常清一眼,应照着他原本得知的消息,据说封常清平素十分节俭,出兵时骑驿马,私人马厩只有两匹马,怪不得穿成这样。

他连忙引着封常清登城楼,安抚道:“殿下很快就到,稍待。”

“不知圣人何在?”

“圣人……”杜鸿渐忽悲哭了起来,情难自抑,道:“圣人驾崩了……”

封常清停下脚步,站在登城的石阶上消化着这个消息,难以置信。

他是罪犯之后,从小随着外祖被流放到安西充军。幸得高仙芝赏识,又受圣人重恩,短短几年内被提携为四镇节度使。虽说大唐以军功立国,但在这个寒门庶族愈发难出头的年岁,他的际遇极是难得。于是铭记君恩,恨不能以死相报。

杜鸿渐则说着陈仓之变的种种详情,指责李琮、薛白的谋逆恶行,末了,长长叹息。

“国不可一日无君,今陛下驾崩,庆王谋逆。依礼,该请忠王登基,可我等再三劝进,殿下都不肯登基。”

李亨之所以还不登基,自是因为失了储位,不论是名义还是实力都差些火候。而杜鸿渐迫不及待地与封常清说劝进之事,便是想以这拥立之功来吸引封常清效忠李亨。

然而,封常清竟未被这功劳所惑,喃喃道:“陛下真不在了吗?”

杜鸿渐点点头,向城头看去,过了一会,道:“来了。”

一队人由西边城头跑马过来,为首的正是李亨。

封常清遂快步登城,赶上前去,正要行礼,李亨已抢先下马握住了他的手。

“安西将士来了,大唐社稷就有救了。”

这句话让封常清感触极深,应道:“臣誓死平定胡逆,收复二京!”

“好,可惜陛下未能见到你……”李亨说着,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只能招手,让身后一人上前说话。

那是个面白无须的宦官,抹着泪道:“老奴袁思艺,当年曾在献俘的御宴上见过封节帅,可还记得?”

封常清当然记得袁思艺,那是他随高仙芝灭了小勃律国以后,从西域回到长安,对当时所见的一切都印象深刻。

“袁将军,你告诉我,圣人真的驾崩了吗?”

“老奴也希望是假的。”袁思艺道,“老奴岂敢撒这等谎啊?”

李亨揩着泪,回头看了一眼,在他身后,有张垍、李齐物这样的重臣,若还不能让封常清信服,在城中还有梅妃、范昭仪等圣人最亲近的嫔妃,当可证明他所说的是事实。

而等有了封常清与安西四镇的兵力支持,他便敢登基称帝了。

是日,封常清先是哭祭了圣人,之后收拾情绪,与诸文武官员商议着守护社稷一事。

随着李亨到灵武,一些地方官员、忠义之士正在陆续地聚集过来,各抒己见,话题很快落到了劝李亨登基一事上。

这次,抢着开口的是朔方水陆转运副使魏少游,道:“所谓‘师出有名’,谈论如何整军何益?当先请殿下继位。”

“不错。”杜鸿渐道:“宗社神器,须有所归,若任殿下逡巡退让,失了天下人心,则大事去矣,何谈收复二京?”

“可殿下死活不愿啊。”

众人说着,目光便转向了封常清,杜鸿渐先问道:“封节帅军中都是安西人吗?”

“自然不是。”封常清道:“朝廷募军,募的是天下百姓。”

“是啊,今从殿下来的禁军皆关中子弟,日夜思归,不远千里跟随忠王,都是盼着收复二京、立下战功,忠王若不继位,何以赏赐将士?人心一散,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封节帅以为然否?”

封常清点点头。

杜鸿渐又道:“既如此,明日我等一道劝进,如何?”

“好。”封常清也果断,道:“明日我等以死请谏,劝殿下顾全大局。”

~~

是夜,月亮出现在天空中偏东一些的方位,皎洁明亮,让人见了分外思念家乡。

黄河宽阔,波光粼粼,静静地流淌在通往灵武的官道旁。有信马正飞奔于官道上,连夜赶到灵武。

“五百里加急,广平王有要信递于殿下。”

于此同时,李亨正负手站在窗前,神态间有些踌躇满志。

“你说,长安城该已被攻破了吧?”他忽然向身后的张汀问道。

张汀正在缝补一件冕服,闻言道:“那不是早晚的事吗?”

“我担心李琮、薛白逃了啊,更担心他们手里的陛下是……”

“假的。”

张汀摇了摇头,道:“哪有那般巧的事,只烧毁了圣人的脸?要不了多久,自然便揭穿了。”

夫妻俩不是第一次谈论这些了,只是苦于还没等到确切的消息。

正说着,张汀耳尖,听到了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之后,李辅国跑出去迎消息的动静传来。

李亨心急,推门而出,站在那眼睁睁地看着李辅国领着信使过来,他深吸了两口气,等待着听到那个消息。

“殿下,胡逆攻破了长安,宣告天下,庆王弑君。”

他仿佛能看到长安城在大火中熊熊燃烧,烧毁了他那些年的冤屈与不安。

然而,那信使却是双手捧上一封卷轴,道:“殿下,长安来旨,封殿下为朔方节度使……广平王请示殿下,如何应对?”

“你说什么?”

李亨大为诧异,全没想到兄长会有如此招术,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干脆问道:“长安城还在?”

“据陈希烈所言,长安固若金汤,陛下召宫人们回京服侍。”

“假的!”李亨武断应道。

他接过信仔细看了,怒而将它撕成碎片,同时也冷静下来,知道李琮这一手,目的不在于真的请他回去勤王,而是拉拢边镇人心,让人们相信圣人还在长安。

“告诉李俶,务必封锁消息,绝不可让陈希烈传旨一事为旁人所知!”

~~

过了数日,封常清依旧还在灵武等候,心中愈发焦急。

他与诸人一起劝忠王登基,忠王接连都拒绝,终于,这日将是第五次劝进,想必忠王该答应了。

然后会有封赏,接着终于可以整军东征了。

可封常清却想到,怛罗斯之败以后,高仙芝若不是主动承担,回朝解释,而是找个人承担罪任,比如他,那也许在潼关被斩首的就是他,而他如今的封赏原本都是高仙芝的。

带着这种强烈的遗憾,天还未亮,他已醒了过来,再次登上城楼,眺望远处的河山。

天明时,几骑安西军骑兵赶到了灵武,与一些商旅、游侠、忠义之士一起候在城门外,等待进城。

不知因何事,开城门时,守门的士卒没有放人们进城,而是盘查起来,理由是担心有胡逆的细作。封常清遂出面,才让他的士卒进了城。

“节帅。”

赶上前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高大沉毅,面容黝黑,竟是当年那文质彬彬的进士岑参。

岑参如今已是北庭节度判官,正是在封常清麾下,与之十分相熟,带着莞尔之意,道:“节帅走得好快,李将军还未到武威,节帅已到灵武了。”

“有甚快的。”封常清指了指自己的跛脚,马上问起他最关心的问题道:“大军回师的路上,可有抢掳百姓?” 他是节度使里少有的出身贫贱之人,最是知晓百姓不易,分外关心军纪问题。

“节帅放心,你一离开,李将军就割臂与诸将约定,大军过处,秋毫不犯。”

“那就好,随我去劝进吧。”

“劝进?”岑参大为讶然。

封常清点点头,抬头看看天色,喃喃道:“变天了啊。”

他将在灵武听说的诸事说了。

岑参听过,思忖了好一会,压低了声音道:“节帅,我在路上听说了一些消息。圣人已回了长安,并遣陈希烈为使,至朔方传旨……”

消息一出,封常清很是诧异、不解,自语道:“这是如何回事?”

二人谈论了一会儿,杜鸿渐从城中赶来。

“封节帅,怎还在此?今日劝进务必说服殿下,快过去吧。”

~~

“殿下,消息只怕是封锁不住。从长安来的不仅有使节,还有散布消息的细作。”

李辅国俯着身,附耳对李亨嘀咕道:“今日,封常清放了一批人进城,恐怕是,已经知晓了。”

“我若登基,李琮一定会指责我篡位,伱说,天下几人信他?”李亨问出了他目前最大的顾虑。

李辅国脸色为难,迟疑了一会,道:“奴婢实话实说?”

“说。”

“若长安城还在,恐天下人更信他。”

“分明是假的,脸都看不到。”

虽然嘴硬,李亨却知道李辅国说得对,李琮只要能守住长安,就更有说服力。而他现在接旨,还能名正言顺地号令边军,一旦登基,就要被指为叛逆了。

可官员们都已劝进了四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李亨此时才发现,自己竟真被这一道圣旨逼到了左右为难的地步。

他来回踱着步,最后喃喃道:“得让长安尽快失守,才能削掉李琮的可信度。”

李辅国偷眼瞥去,见他已开始咬着指头,于是也努力帮忙想办法。

“奴婢以为,殿下该坚决登基,方显有底气。至于殿下忧虑之事……只要叛军攻破了长安,便不打紧。”

“眼下的问题就是,它竟是守住了!”

“之所以守住,当是叛军以为圣人还在长安城中。”李辅国小声道,“那只要殿下派人告知叛军,那圣人是假的……”

李亨脸皮跳动了一下,有些惊意,哑着嗓子道:“你莫非是让我与叛军合作?”

“奴婢不敢,奴婢只是觉得,李琮、薛白弑君,比胡逆还要狂悖,比胡逆还要罪大。

沉默了一会,李亨喃喃自语了一句。

“是啊,局面又被薛白稳住了啊。”

之后,两人低语了几句,李辅国匆匆而出。

李亨独自坐在那,呼吸有些急促,神经绷得紧紧的。

他有些忘记了自己方才为何那样做决定,又做了什么决定。满脑子只想着马上就当皇帝了,绝不能让任何人、任何事阻止自己登基。

“殿下。”

不知何时,杜鸿渐到了他面前,禀道:“殿下,封常清有些犹豫。”

“他犹豫什么?!”李亨气得一抖,道:“陛下怎么可能愿意回长安?他不就是因为守着长安有风险,所以逃了吗?逃了怎么可能回去,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的!”

“是,臣俱与封常清说过了。”

“李琮、薛白是逆臣,散布的消息如何可信?封常清贫贱无识,如此易欺,如何当上节度使的?”

杜鸿渐忙道:“道理他亦知晓,也更相信殿下。只是,听闻陛下消息,心中难免抱着侥幸。”

李亨冷静下来,问道:“我若登基,他待如何?”

“自也是不会如何的,只是,他想要能早些支援长安。”

“长安,又是长安。”

李亨皱着眉头,愈发感到长安城的坚守十分碍事。

他心中推演,倘若自己登基,暂时还是能让封常清俯首听命的。问题在于,封常清与一部分将领急着去救长安,此事也拖延不了太久。

可一旦出兵,倘若大军抵达关中时,长安城还未被攻破,或者哪怕攻破了,李琮、薛白未死,而是逃了出来。那么,必然会拉拢安西军,到时又如何处置?

需要有一支完全俯首听令的兵马,当他命令这支兵马去杀李琮、杀薛白挟持的那个假圣人之时,这支兵马完全不会有犹豫,这点,暂时交给李俶统领的禁军做不到,封常清的安西军也做不到。

“殿下?”

杜鸿渐等了一会,不见李亨有反应,又道:“殿下藉累圣之资,有天下之表,元贞万国,二十余年。殷忧启圣,正在今日,请殿下以社稷为重。”

“劝进,你们劝进。”李亨道:“可我问你,哪支兵马是真的忠于我的?”

杜鸿渐只有片刻的思考,当即道:“朔方军。”

李亨负手不语。

杜鸿渐道:“臣久在朔方,了解朔方军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其人乃仆固部人,其祖先于贞观二十年率部降唐,立誓世代奉大唐天子为主,子子孙孙为大唐天子之奴。仆固怀恩为人至忠至孝,铭记祖先之誓,殿下只需召见他,他必万死不辞。”

“他如今在何处?”

“原在定襄驻守,已奉殿下旨意赶来,想必不日即到。”杜鸿渐道:“他一到,或可为殿下劝郭子仪到朔方。”

李亨点点头,沉吟着,道:“欲收复长安,恐兵力又不足啊。”

“长安……”杜鸿渐自然知道长安还没被攻破。

“险恶的不仅是胡逆啊。”李亨叹息道。

他这般姿态,想登基又犹豫再三,使得杜鸿渐想立拥立之功又总是只差一点,也是十分着急。很快便开始为李亨谋划。

“殿下,北面的回纥部,自贞观年间起便臣服于大唐,其部以寇抄为生,擅骑射。”

杜鸿渐思考许久之后,终于想到办法,缓缓开口说道。

“天宝元年,突厥内乱,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联合葛逻禄、拔悉密合兵击杀突厥可汗,封奉义王;天宝三载,叶护颉利吐发击败拔悉密,自称可汗;天宝五载,复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遣使入朝,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时回纥汗国辖地已东极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之地。”

这些,李亨都知道,且一听就知道杜鸿渐是何意。他之所以派杜鸿渐到朔方,正是为了与回纥通商,方有钱粮收买人心。

“天宝六载,叶护颉利吐发死后,其子磨延啜继位,自封为‘葛勒可汗’。”杜鸿渐又道:“臣与葛勒可汗有过一些接触。臣曾派粟特商人石定番往回纥贸易,据石定番所言,葛勒可汗对大唐依旧仰慕万分。殿下若需要兵力,或可……向回纥借兵?”

李亨转身看向了桌案上的地图,重新判断着局势。

如今,李琮据长安而守,精兵不过数千人,无非是征发长安壮丁,一旦城破,只消有数千人就必能击杀他们,万无一失,回纥最是适合,事后还不会授人口舌;但叛军有十余万边境骁骑,极擅野战,目前虽不是与之决战的良机,但封常清为救长安,急于出兵,自己势必得筹集十余万大军。

倘若时机把握得好,也许可以在叛军攻入长安、立足未稳之际,一举除奸逆,并顺势击败叛军。

“借兵。”李亨道,“可行吗?”

杜鸿渐遂小声道:“可行,葛勒可汗其人贪婪短视,视财如命,殿下只需许以好处,他必欣然而来。”

“我岂有金银宝物作赏赐?”李亨摊了摊手。

“殿下许诺即可。”杜鸿渐道:“待收复二京,殿下富有四海,他自是明白的。”

“好。”李亨遂点了点头。

借兵一事,最首要的作用,就是给了他登基称帝的底气。

“请殿下登基,遣使回纥方名正言顺。”杜鸿渐再次劝道,语气里已有兴奋之意。

见他如此热切,李亨只好半推半就地答应去见见在外面恭候多时的官员们。

出门前,他回头看了一眼,只见张汀缝好的那套冕服正静静铺在桌上……等待着他君临天下。

他等这一天等了太久太久了。

自从成为储君,他就担着臣民们的期许,也承受着奸臣的迫害,这些年默默忍受着无数的攻击、冤枉,终于在这无比痛苦的历程中熬过来了。

李亨走出破旧狭小的住处,走向了南城楼。

他看到了太宗皇帝立下的石碑,看到了草原诸部立下的誓言。他不觉得耻辱,认定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扫除叛逆,再现天可汗的威风。他登上城头,望着远处的贺兰山,只感觉到了平生抱负将要实现的喜悦。

他在想,一个个痛苦寂寞的夜晚,自己是凭借着什么熬过来的呢?

于是,他想起了长安上元夜的灯火。

“长安真美啊。”

那一年,他曾站在花萼相辉楼上,抬手指着那灯火阑珊的长安城,立誓一定要守护长安、守护盛世,掷地有声地对薛白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子民!”

245.第242章 惊醒主人281.第277章 压不住第474章 坚城185.第182章 大闹仙台260.第258章 分化与抱团57.第57章 产业282.第278章 脉络301.第295章 担责308.第302章 狡辩第116章 悔婚323.第315章 隐相202.第199章 家人186.第183章 手段第442章 离间计第354章 龙尾关234.第231章 灯笼211.第208章 空穴来风第415章 常山郡318.第310章 婚礼第481章 回归249.第247章 接手35.第35章 狠角43.第43章 满堂惊贵第451章 风吹去238.第235章 谁负责29.第29章 金吾卫101.第101章 接洽83.第83章 策论第424章 自欺欺人296.第290章 师徒第502章 挚爱第389章 一条船上的人227.第224章 新诫第425章 土门关247.第244章 取代——第245 九月总结176.第173章 世故第410章 塞上燕脂凝夜紫280.第276章 跋扈98.第98章 御状310.第304章 右相府第452章 长安乱221.第218章 心结308.第302章 狡辩第360章 捷报237.第234章 撕开一角36.第36章 两头通吃第427章 传檄152.第149章 点火17.第17章 还家第378章 或重于泰山第342章 眼光第352章 十月渡泸第340章 提议270.第266章 发苗第400章 调动第494章 放下屠刀第452章 长安乱第501章 痛失第443章 梦游通天宫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295.第289章 满月宴313.第307章 罗钳174.第171章 去与来225.第222章 别长安318.第310章 婚礼第371章 瘦死的骆驼198.第195章 李花72.第72章 贱籍144.第141章 书坊第440章 威严落地第392章 国本动摇220.第217章 顺臣纯臣341.第333章 蚂蚱40.第40章 补救28.第28章 塞上诗63.第63章 佳节190.第187章 曲江宴309.第303章 献策第380章 皆在一念之间200.第197章 刊报院61.第61章 门第119.第119章 结交边将第428章 盟主第402章 妙法选官235.第232章 暗宅127.七月总结(感谢月票金主“爱爱他家大可55.第55章 落地生根229.第226章 县尉第485章 谎言196.第193章 初奏108.第108章 火眼金睛90.第90章 考验第12章 引见第11章 无赖第418章 乱起114.第114章 踏青第434章 渡河194.第191章 起家官111.第111章 派系第373章 狎臣
245.第242章 惊醒主人281.第277章 压不住第474章 坚城185.第182章 大闹仙台260.第258章 分化与抱团57.第57章 产业282.第278章 脉络301.第295章 担责308.第302章 狡辩第116章 悔婚323.第315章 隐相202.第199章 家人186.第183章 手段第442章 离间计第354章 龙尾关234.第231章 灯笼211.第208章 空穴来风第415章 常山郡318.第310章 婚礼第481章 回归249.第247章 接手35.第35章 狠角43.第43章 满堂惊贵第451章 风吹去238.第235章 谁负责29.第29章 金吾卫101.第101章 接洽83.第83章 策论第424章 自欺欺人296.第290章 师徒第502章 挚爱第389章 一条船上的人227.第224章 新诫第425章 土门关247.第244章 取代——第245 九月总结176.第173章 世故第410章 塞上燕脂凝夜紫280.第276章 跋扈98.第98章 御状310.第304章 右相府第452章 长安乱221.第218章 心结308.第302章 狡辩第360章 捷报237.第234章 撕开一角36.第36章 两头通吃第427章 传檄152.第149章 点火17.第17章 还家第378章 或重于泰山第342章 眼光第352章 十月渡泸第340章 提议270.第266章 发苗第400章 调动第494章 放下屠刀第452章 长安乱第501章 痛失第443章 梦游通天宫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295.第289章 满月宴313.第307章 罗钳174.第171章 去与来225.第222章 别长安318.第310章 婚礼第371章 瘦死的骆驼198.第195章 李花72.第72章 贱籍144.第141章 书坊第440章 威严落地第392章 国本动摇220.第217章 顺臣纯臣341.第333章 蚂蚱40.第40章 补救28.第28章 塞上诗63.第63章 佳节190.第187章 曲江宴309.第303章 献策第380章 皆在一念之间200.第197章 刊报院61.第61章 门第119.第119章 结交边将第428章 盟主第402章 妙法选官235.第232章 暗宅127.七月总结(感谢月票金主“爱爱他家大可55.第55章 落地生根229.第226章 县尉第485章 谎言196.第193章 初奏108.第108章 火眼金睛90.第90章 考验第12章 引见第11章 无赖第418章 乱起114.第114章 踏青第434章 渡河194.第191章 起家官111.第111章 派系第373章 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