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衣”与“夷”

李元利和李明礼的谈话还在继续。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道理!你也许会问,蒙古诸部王公贵族奴役着蒙古数百万牧民,将他们当成牛马,可他们为什么没有起来反抗?”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想反抗,没有人喜欢做奴隶,也没有人不想自己当家作主人!他们没有反抗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来领导他们!”

“殿下,您的意思,是要末将去煽动这些普通牧民来造那些王公贵族的反?”

“不是煽动!而是要让他们明白道理,让他们和大兴军一起,推翻王公贵族们的压迫统治,来争取自己的好日子!难道他们想世世代代都做那些王公贵族的牧奴?”

“我听说你前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大兴军中的各种军令军法,这很好,但还不够!你还要学习大兴军的各种政令,了解大兴军在南方各省对各族百姓的帮助,了解各族百姓为什么对大兴军这么拥护,只有明白了这点,你才能明白如何去争取广大蒙古牧民的拥护,我也就放心让你去关外了!”

“殿下!其实……大兴军的政令,末将现在也是知道一些的。”

自从与管效忠一起投降大兴军后,李明礼便知道他们已经没了退路。既然改换了门庭,那当然得先对大兴军有足够的了解。这些时日来,他们不但拜访了一些军中将领,南京六部的官员他们也结识了一些,当然对大兴军的各种军法政令也有所了解。

对于这些事情,李元利早已了如指掌,就算那些将官自己不禀报上来,他还有军情司,还有来顺手下一帮人呢。

李元利笑问道:“那你说说都知道些什么?”

“末将知道殿下对百姓是极好的,对各族百姓也是极好!除了极低的税以外,没有赋,也没有力役,所以百姓都拥护殿下,拥护大兴军!”

明朝以前的百姓要承受的负担主要有“税”、“役”、“赋”、“贡”等几种。其中税最主要针对农民在土地中的收入来征收,而赋是战争时的特别税,役则分力役和兵役。

大兴军将所有矿山收归国有,而且还能收取大量商税,所以取消了赋和力役,针对农民的税也收得极低,这使得占了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对大兴军最为拥护。

至于兵役,大兴军从来不愁兵源,有的是人踊跃参军,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实行兵役制度的必要。

“你说得没错,大兴军日后立国,国民可不光是汉民,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是我中国子民,本王当然要一视同仁!”

“中华各族之间,互相厮杀了上千年,但无论谁胜谁负,苦的都是各族百姓!本王有个大宏愿,那就是将我中华各族全都统一起来,让各族百姓都能在我中国治下过上好日子!”

中国不可能只有一个汉族,数千年来在这土地上生存的民族,其实都是中华民族当中的一员。

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无数民族消亡,而汉人凭借着先进的文明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繁衍壮大,多数时候都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

但每个朝代的君主,对待异族都只有两个选择:不是臣服就是战争。

历史已经证明,纯粹的武力征服并不可取,它只会加深民族之间的仇恨。李元利现在能够选择的,除了战争之外,还有文明同化这柄利器,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教化四方蛮夷”。

当然,要想完全教化四方蛮夷,也必须有武力来作为保证。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民众,包括倭国、朝鲜、安南等周边藩国,他们都极端仰慕汉族文化,恨不能化身为汉人中的一员。

北方游牧民族称中原汉人为“南蛮子”时,他们何尝没有一种叫做“羡慕忌妒恨”的心情?当鞑子皇帝将“红夷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之时,他何尝没有极度强烈的自卑心理?

这不是有意贬低,而是因为中原汉人的礼仪、文化确实远远领先于其他各族,是人都喜欢更先进更美好的东西,现代人都难免崇洋媚外,何况见识不多的古人?

总是蠢蠢欲动的、时时举旗兴兵的,都只是极少数野心极大的贵族和首领。普通的老百姓更希望的,是能够过上中原汉人那种安逸的日子。

吃得饱穿得暖,懂诗书、识礼仪,还有一线希望通过读书或入伍甚至凭借手艺来获得更高的地位,这样的日子,试问哪个老百姓会不向往?

李元利要做的,就是干掉那些贵族首领,只留下敦实的百姓。

“但我中国,不能容忍压迫奴役百姓的王公贵族存在!就算日后大兴军中的将相公侯,从律法上来说,也与百姓无异!”

“为国家一统,为大兴军立下汗马功劳的,本王当然不吝赏赐,官职、爵位、钱财都有,但本王不许他们欺压百姓!”

“明礼!你明白本王的意思了吗?”李元利紧盯着李明礼,缓缓地问道。

“殿下爱民之心,末将感同身受!天下百姓幸甚!”李明礼又翻身跪倒在地,以额触地道。

今日来见汉王,他自己也记不清楚跪了几次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礼节,也存了几分感激之情,但听了李元利这一番话过后,他却跪得心甘情愿,而且也是心服口服!

不说其他,光是汉王这般放眼天下、为天下各族穷苦百姓作主的胸襟,自己便甘愿受其驱策。

细说起来,李明礼往上数两辈,都还是牧奴的身份,李元利这番话对他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触动。

历朝历代,无论是哪位帝王,都想着一统中华,立万世之功,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人,更为关键的是,无论哪个朝代,不管皇帝是汉人还是异族,他们都不能做到对天下各族百姓全都一视同仁。

大兴军治下,除了汉人之外,还有土家人、苗家人、彝家人等十多族百姓,他们享受着和汉人同样的待遇,也没有人斥骂他们为“蛮夷”。

可以说,这是真正做到了汉王殿下所说的“各族平等”。

第五十八章分兵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来投第一百二十七章瓮中之鳖第二百七十二章清远第三百一十章海商乎?海寇乎?第四百二十八章老套路第六十章艰苦第七十八章当头棒喝第二百八十四点章“棒槌”的威力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国第二百八十四点章“棒槌”的威力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宁第一百五十四章朝不保夕第一百一十五间为虎作伥第十七章背义第二百四十二章五仙散第六十章艰苦第四十章回家第一百七十一章图谋两广第四百一十三章二十里铺血与火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二十三章立军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四百二十一章聚宝门外雨花台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宫家宴第七十四章喜得良才第一百四十四章走投无路第四百六十三章荆江水患第二百五十八章铁壳船第五十一章古刹第四百七十八章科尔沁第四百三十四章潜踪蹑迹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七十六章再传捷报第四百七十七章赐姓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三百章濠境红夷第三十七章土兵第三百五十七章长袖善舞 冲龄践祚第五百三十章绅士们,请先开枪!第四百八十七章燕京第九十四章迷途知返第四百章江阴之屠第四百三十九章这个马夫不寻常第三百零七章大发雷霆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二百八十六章神仙法术第一百九十六章试炮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三百零七章大发雷霆第五百零八章六部改组第二百三十六章衡口堡第一百二十四章挺进松滋第三百一十章海商乎?海寇乎?第三百三十章汉化了的汤若望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六十二章初战第四百三十九章这个马夫不寻常第四百四十五章地主风险大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宁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来投第四百八十六章清谈误国第一百一十九章南下广东第四百五十章虎口夺食第一百二十六章民心所向第九十二章良田万顷第六十四章围城第二百五十九章抗清志士第四百二十章京师城 十三门第二百一十九章雨夜敌袭第二百九十九章线膛炮和滑膛炮的选择第三百一十七章邀约比斗第一百九十七章求和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礼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于政 无可例外第一章忧心第四十章回家第二百六十七章六部尚书第二百三十一章长沙大学堂第四百五十七章鹿皮第四百三十二章计划周详第三百二十八章科学与传教第三百八十六章天南锁钥第五百二十章流泪树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二百七十八章老贼小贼第四百二十章京师城 十三门第四百六十八章望墙兴叹第五百四十二章春江大捷第三百二十二章昔日孩童 今日汉王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五百五十章登极大典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第四百五十六章红夷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
第五十八章分兵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来投第一百二十七章瓮中之鳖第二百七十二章清远第三百一十章海商乎?海寇乎?第四百二十八章老套路第六十章艰苦第七十八章当头棒喝第二百八十四点章“棒槌”的威力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国第二百八十四点章“棒槌”的威力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宁第一百五十四章朝不保夕第一百一十五间为虎作伥第十七章背义第二百四十二章五仙散第六十章艰苦第四十章回家第一百七十一章图谋两广第四百一十三章二十里铺血与火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二十三章立军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四百二十一章聚宝门外雨花台第五百二十七章皇宫家宴第七十四章喜得良才第一百四十四章走投无路第四百六十三章荆江水患第二百五十八章铁壳船第五十一章古刹第四百七十八章科尔沁第四百三十四章潜踪蹑迹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七十六章再传捷报第四百七十七章赐姓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三百章濠境红夷第三十七章土兵第三百五十七章长袖善舞 冲龄践祚第五百三十章绅士们,请先开枪!第四百八十七章燕京第九十四章迷途知返第四百章江阴之屠第四百三十九章这个马夫不寻常第三百零七章大发雷霆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二百八十六章神仙法术第一百九十六章试炮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三百零七章大发雷霆第五百零八章六部改组第二百三十六章衡口堡第一百二十四章挺进松滋第三百一十章海商乎?海寇乎?第三百三十章汉化了的汤若望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六十二章初战第四百三十九章这个马夫不寻常第四百四十五章地主风险大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宁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来投第四百八十六章清谈误国第一百一十九章南下广东第四百五十章虎口夺食第一百二十六章民心所向第九十二章良田万顷第六十四章围城第二百五十九章抗清志士第四百二十章京师城 十三门第二百一十九章雨夜敌袭第二百九十九章线膛炮和滑膛炮的选择第三百一十七章邀约比斗第一百九十七章求和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礼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于政 无可例外第一章忧心第四十章回家第二百六十七章六部尚书第二百三十一章长沙大学堂第四百五十七章鹿皮第四百三十二章计划周详第三百二十八章科学与传教第三百八十六章天南锁钥第五百二十章流泪树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二百七十八章老贼小贼第四百二十章京师城 十三门第四百六十八章望墙兴叹第五百四十二章春江大捷第三百二十二章昔日孩童 今日汉王第二百四十四章战前部署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五百五十章登极大典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第四百五十六章红夷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