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山阴陈家

绍兴山阴,亭兰桥右侧的一条石板小巷上,遮阴绿柳之间有一座朱红大门,大门上书:陈府。

大门间依稀可见油漆脱落后形成的diǎndiǎn斑白,门侧的两个石狮子中一个的脸庞上已经划出了一道裂缝,看上去更显得狰狞骇人。

进去前院后可发现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然其中不少油漆已经脱落,但是依旧可以感受到江南特有的那种精致。

过了前院,穿过回廊,入眼的就是大片荷叶,荷叶之间就是diǎndiǎn粉红,偶尔飞蝶穿梭其中,池子对岸是几颗绿柳,绿柳下是几排石条长凳。

穿越前院,越过左侧的厢房,再转过两道孔门,就可以看见一座小巧而精致的两层小楼。

此时小楼上传来了数声轻语。

“姑娘,听外头的人说,姑爷带了好多人要去打仗呢!”一个梳着圆环角髻的丫鬟面露着惊色说着:“现在外头那么乱,姑爷怎么要去打仗呢?”

这是,她对面传来一声轻‘哦’声,再细看,方才说话的丫鬟身前坐着一个身穿淡紫镶红边长裙的女子,只见她微微低垂着头,看不清她的眼睛,看不到她的脸庞,双手正拿着绣针绣针一副未成的刺绣,看图案似是鸳鸯戏水。

哦了一声后,那女子抬起头来,只见略微消瘦的脸庞上是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上两道黛眉已微皱,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是很快就是听见她轻‘啊’了一声,她再一次迅速低头,只见柔荑般的中指已经渗出了diǎndiǎn红迹。

后院的另外一座院落里,同样在进行着低声的交谈,一个身穿大红绸的贵妇面露担忧之色:“那林哲怎么会突然想到办团练去打仗呢?”

旁边的一个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道:“姐姐不用担心,那林家少爷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掌管家业近年,听说他还派人去购置机器打算在上海办一个缫丝厂,而且林夫人也是不简单的人,她既然也支持林哲办团练,必然是有着她的道理!”

这锦袍男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还露出了一丝羡慕之色,那个男儿没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呢,他毕余同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是一想起仗剑征战沙场,内心里就会涌现一股热血。

前两月听到姐姐家的那位姑爷说在余姚办团练的时候,他还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自从粤逆作乱以来,南方各省士绅办团练的不再少数,就连他自己也是响应号召拉起了自家的壮丁细户搞起了乡勇,但是这些士绅搞的团练都是小打小闹,也不会说有什么地方官方的正式委任状,更加不会离开家乡跑到前线去和太平军作战。

然而当他听到说林哲办的团练竟然是有着浙江巡抚官方的支持,有着正式的‘余姚县勇营’的番号,而林哲捐了官后更是得到了‘督办余姚县勇营’的正式差遣,这让他颇为惊讶。

而当他听到林哲即将带着这个余姚县勇营北上抗击太平军的时候,就心中更是觉得骇然了。

要知道这年头的各种团练虽然不少,但是会离开家乡跑到前线和太平军开战的团练屈指可数。

和自己的姐姐陈夫人担忧和不理解不同,他毕余同却是支持并理解的,身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士绅、读书人阶层,他和绝大部分的地主士绅、读书人一样对太平军没有半分好感,如果有能力有机会,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拉起一支大军投入剿灭粤逆的浪潮当中。

所以他对林哲的举动是赞同并支持的!

“按照他们的行程,估计明天林哲他就会带着人到绍兴了,到时候我会去见一见他!”毕余同如此道。

“嗯,我们妇道人家不方便,而麟儿和瀚儿也都不在,这事也就只好麻烦你了!”陈夫人说着,也是叹了口气。

她这个女儿的婚事已经成为她的一块心病,原本早就该和林哲完婚的了,但是世事弄人,这都拖了五年多了,自家女儿都成二十岁的老姑娘了,眼看着明年就能成婚了,但是林哲又说办团练打仗,这万一林哲在前头有个什么好歹,那还不得让她女儿守一辈子的活寡啊!

不过虽然担心,但是她对林哲这门婚事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林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从事的是商业,但是早些年也出过几个秀才,多少有些读书人家的底子在,林家的前后多任家主一般也都会捐一个官身,所以在社会地位上并不算太差,当然更关键的是:林家有钱!

林家是不是绍兴首富她不知道,但绝对是余姚的首富,林家盘踞余姚两百多年,从事生丝以及其他行当两百多年,可谓是树大根深。

还有非常关键的是,林家现在只有林哲这么一根独苗,而且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叔伯姑嫂,同时林夫人也是个好说话,明事理的人,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后不但生活无忧,而且也不会面临各种乱七八糟的大宅院里的争斗。

所以陈家虽然说是书香门第,举人频出,秀才更是一抓一把,而林家却是从来都没有出过举人,但是陈家夫人依旧对这门婚事比较满意。

毕余同辞别了陈家夫人后,正准备要走,却是被一个丫鬟拦住了,那丫鬟正是陈家嫡女陈静身边的那个丫鬟,只见她拿出一封书信交给毕余同道:“姑娘说请舅老爷把这封书信转交给姑爷!”

毕余同没有多说话,只是接过信来diǎndiǎn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次日,绍兴山阴城外,林哲看着手中的书信皱了皱眉头,一旁的王吕云面露怒色:“这些不长眼的东西,竟然敢不让我们进城,惹恼了我直接带人杀进城去,看他们能怎么办!”

旁边的林安飞道:“他们不让我们进城,无非就是害怕我们纵兵劫掠罢了!不过还好,虽然没让我们进城,但是却送来了不少鸡鸭猪羊和米面,还有饷银也一并送过来了!”

王吕云又道:“哼,他们敢不给吗?”

王吕云这话不错,让绍兴府这边供应大军的军需以及开拔饷银,乃是浙江巡抚黄宗汉亲自下的命令,绍兴府那边不敢不听从,再说如果他们真的不听从,那可就别怪林哲不客气了,到时候他就会直接带着人杀进城去自取。

此时,林哲开口了:“既然不能进城,那么就传令下去就在城外择地扎营,准备埋锅造饭!明日直接绕过府城北上!”

进不进绍兴府城,对于林哲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所谓,反正绍兴只是路过而已,只要绍兴府那边把军需都准备妥当了,他林哲又不是非得进城,大军在外头过夜也一样。

随着林哲的命令传下后,这数百人就是开动了起来,小部分在四周查探,而其他士兵们则是在军官们的指挥下开始布置营盘。

不过傍晚时分的时候,林哲却是迎来了一个客人,他就是毕余同。

对于毕余同,林哲只是在原身的记忆里有,而他到这个时代几个月却是没见过,原身记忆里,毕余同乃是自家未婚妻的舅舅,乃是个传统读书人,有着秀才的功名,不过考二十多年也没有考上举人后也就死心了,在家经营家业。

这一次他来找自己,怕是因为陈家那边!

林哲猜的不算错,但也没有完全猜对,毕余同进来后,他先是把外甥女陈静的信给了林哲,然后又是聊起了其他事,不外乎就是近期的局势,而说着说着,毕余同却是道:

“我看你的这个营虽然规模小,但是士兵精壮有素,比起那些绿营和旗兵强太多了!”

林哲听罢呵呵一笑,内心道,我每个月都给这些士兵们补贴伙食费,不但管饱而且还经常吃肉,有了营养的补充再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这士兵的身体素质还不出色的话,那么他就得怀疑这些士兵都把饭吃到什么地方去了。

麾下士兵的身体素质不错,也算是余姚县勇营现在难得的优diǎn之一了。

当然嘴上他还是谦虚着:“那里那里!”

毕余同此时又道:“不过我观贵营里似乎还少了几个文书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案桌上的那一叠文书。

林哲初听时还是一愣,但是他很快就是反应了过来,这个毕余同今天来这里,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亲戚之间的探望,恐怕还抱有其他心思,比如说想要从自己这里谋取一个官身。

没有,就是官身。

余姚县勇营虽然说是官方正式承认的团练,但它不是朝廷的登记在册的经制部队,而算是临时汇集起来的民兵部队,朝廷可不会说对待八旗兵,绿营兵一样规划详细的职位官阶。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包括林哲的‘督办余姚县勇营‘这个头衔都不是官位,而算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这个差遣是没有指定品级的,林哲的官身还是买来的四品道员。

现在林哲的官阶职位说起来比较复杂,具体下来是‘正四品,浙江省候补道员,督办余姚县勇营’,上述三个分别是品级、本官、差遣。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直属的联系。

不能说是候补道员就一定是正四品了,因为还存诸多特殊情况,也有三品道员、二品道员的情况,至于后面的督办某某事,更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而已。

而余姚县勇营的其他人,包括六个连长,督练官,营务官,三位总办等同样也没有正式匹配的官职,所得的官身都是林哲给他们保举的官身。

比如说他给六个连长保举的武职外官七品,也就是世人常说的‘把总’。

而给督练官、营务官保举的乃是文职外官正七品,正式官衔乃是‘浙江省候补知县’。

这些头衔其实不值钱,就算去纳捐也花不了多少钱,你想啊,捐一个正四品的道员才九千多两银子,捐个七品的头衔又能花几个钱呢?

只是这年头的大清dǐng戴虽然不值钱,但是实缺却是难得的很,尤其是文官的实缺。

毕余同想的是,如果自己能够在林哲的这个团练营里混上一个实缺的官身,那么也算是圆了这辈子当官的梦想了。

毕余同,是这个时代典型的读书人,早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中秀才,但是后来考了二十多年都没能再考上举人,只能是在乡操办家业的同时教导两个儿子,试图让那两个儿子能够在举业上超过自己。

然而年纪虽然大了,但是并不代表他对未来没有野心了,只是科举无望,而捐官的话,他毕家乃是典型的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家里虽然有不少田地,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轻易拿出几千甚至上万两银子捐官的,而捐官后更加不可能花费数倍捐官的钱再去活动实缺的。

清末时期捐官盛行,但是普通士绅也是不是说能捐就捐得起的,几千两银子对于林家这个富豪家族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士绅家庭而言却是一笔根本无法拿得出来的巨款。

但是以他这个老秀才的功名要不通过捐官的方式进入官场,根本没有什么其他太好的途径,所以当他听说林哲办的那个团练里有着正儿八经的官方编制,而且可以获得官身后,他就是心思动了。

他打仗自然是不行的,而且对当武夫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他却是对林哲麾下的那些文职非常感兴趣。

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89章 湖州之危第261章 李鸿章的战俘生涯第244章 线膛火炮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69章 江海关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403章 大势所趋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216章 战争风暴来临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569章 他们的战争(二)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41章 三冲敌阵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696章 太子出访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248章 平淮安进桃源第233章 中华门第231章 吏治突显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640章 郭龙云面圣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69章 江海关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205章 四省巡抚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559章 句容马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7章 募兵买枪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205章 四省巡抚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5章 县令相邀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356章 新军之间的厮杀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84章 水师初成第714章 太子监国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481章 海军改革第244章 线膛火炮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67章 协防上海第91章 攻城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19章 特殊时期第674章 围歼俄军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69章 江海关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91章 攻城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135章 为什么要追第55章 轻松胜利第206章 六安总攻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2章 土匪危机
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89章 湖州之危第261章 李鸿章的战俘生涯第244章 线膛火炮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69章 江海关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403章 大势所趋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216章 战争风暴来临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569章 他们的战争(二)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41章 三冲敌阵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696章 太子出访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248章 平淮安进桃源第233章 中华门第231章 吏治突显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640章 郭龙云面圣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69章 江海关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205章 四省巡抚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559章 句容马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7章 募兵买枪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205章 四省巡抚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5章 县令相邀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356章 新军之间的厮杀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84章 水师初成第714章 太子监国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481章 海军改革第244章 线膛火炮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67章 协防上海第91章 攻城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19章 特殊时期第674章 围歼俄军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69章 江海关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91章 攻城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135章 为什么要追第55章 轻松胜利第206章 六安总攻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2章 土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