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迁徙

“各位,去年的收支汇报就到这里。户部准备再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整理好各种票据、手续,随时接受都察院以及其他各部同僚的检查。”

看到参会众人都点头后,朱由栋道:“那好,收支的事情就暂时说到这里。接下来说今年的工作计划。根据各部事先提交上来的议案,今年有一件大事要开始着手。户部,请你们先说一下漕工安置问题。”

“遵旨。”刚刚坐下的许弘纲再次起身:“各位,户部计划在今年开始,预备花三到五年的时间,将现有的漕工及其家属,至少分流九成。”

“嘶~”刚刚安静不久的会场,又开始嘈杂了起来。

中古时代的中华帝国交通总体情况较差,特别是陆路,所谓的官道,绝大多数也不过是平均宽度不足三米的夯土路面。而且这个夯土路的质量可远远不能和秦代的直道相提并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腿泥泞才是常态。

加之古代交通逢山不会有隧道,逢水也很少有桥梁。所以,在民国以前,华夏的交通反而是水路相对快捷和安全,而船只的载货量也比两轮马车要高得多。

如此一来,沟通中华帝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自隋代开通以来,随着南方经济反超北方后,朝廷对于这条经济大动脉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具体到明朝来说,从朱棣迁都北京开始。每年,大量的粮食、税赋都要通过大运河运输到北方。而民间的经济往来,也主要是通过大运河得以实现。

通过大运河的运输,叫做漕运。而依赖漕运而活的力夫、工匠、船夫等,统统叫做漕工。

“各位,自成祖定鼎北京以来,漕运大兴。依赖漕运而存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通过黄册清理,户部目前掌握到的情况是,运河两岸的船工约十七万人,拥有大小船只一万九千多只。专职负责堤岸维护,堰塞疏浚的河工十三万余人。沿途专门负责装货、卸货的力夫九万五千余人,这帮人控制了沿河的三百多个大小私人仓库。此外,还有各种帮闲、伙计,杂七杂八算下来也有五万余人。以上四十四、五人,连带他们的家人,大约是两百三十万人。都是靠着这条运河吃饭。”

许弘纲报着数据,在座的诸多官员心里都在不断发紧。

还是那句话,能够坐到国务会议的官员,每隔十天就要通过这样的高端会议接触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明此时的全局,都是有一定认识的。

漕运形成如此规模,有经济原因,但更多的是历史原因:永乐以后,大明对外政策变得越来越封闭,海贸萎缩,航海技术倒退,使得南北沟通极度依赖漕运。到了嘉靖年间,整个海面都被大明自己的“海商”和倭寇占据,漕运更是成了无可替代的选择。以至于漕运规模越来越大,在使得运河两岸地区经济畸形繁荣的同时,依靠着这条运河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

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人多了,为了不受欺负,为了豁取更大的利益,自然的就要拉帮结派。然后这些帮派又和两淮盐商深度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紧紧的依附于大运河,靠着盘剥这条经济大动脉上的诸多商人而生存:运输货物必须要用他们的船,中途卸货装货也要用他们的仓库和工人。更有恶劣的,还有勾结当地官府,将一些特殊地段的运河堵塞,强迫过路商人缴纳疏浚费用。

可以说,到了万历、天启年间,大运河的效率已经变得很低了,沿河的治安问题也及其严重。除了两淮盐商,各路商人早就怨声载道。便是大明自己的官员,也对漕运的缓慢感到极为不满。

现在,日本已经完全降伏,朝鲜更是变成了福国,南洋地区,成了大明的中南总督府。可以说,大明沿海,此刻已经是水波不兴,安全至极。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彻底的改漕运为海运,是非常可行的——大明此时的造船技术不但复兴了,还远超成祖时期。海运,单船载货量是漕运的五到十倍,路上的时间更是可以从两三月缩短到十余日。已经有很多大明官员接连上书朝廷,要求改漕运为海运。

可是,这是牵扯到两百多万漕工及其家属生计的大事,是能说改就改的么?更不要说,漕工的身后,除了两淮盐商,还有运河两岸,一千多万普通百姓的利益了:君不见,历史本位面,京九铁路一建成,运河两岸经济马上陷入停滞么?

“各位,运河毕竟只是一条河,承载能力有限。随着蒸汽机技术的放开,各地物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条运河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物资流动需求。故而,海运必须放开。但是,海运一旦放开,漕运将急剧衰落。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先给这两百多万漕工的去处,想个好地方。

经过户部推演,我们预计,海运彻底放开后,漕运的运量短期内会下降六成。如果两三年后济南到南京的公路修通,运量还会再降两成。若是五到十年内,两京铁路修通,漕运的运量将十不存一。因此,短期内,户部计划迁徙一百万漕工及其家属移往他处。未来五到十年,将陆续再迁移一百万。”

说完了漕工的问题后,许弘纲话锋一转:“各位,除了漕工需要安置,军户的安置也迫在眉睫。目前,我大明有旧式战兵八十余万,连带其家属,一共是三百一十万。诸位,因为军黄册尚未重新清点、重建,所以户部预估,待得曹帅北征返回,重新清点军黄册后,实际所得人数,估计在四百万左右。”

这番话一出口,兵部尚书王象乾挑了挑眉毛,但终究是没有说话——各地卫所的军官其实跟民间的士大夫差不多,还不是大量隐瞒人口。老许方才说的已经很客气了,按照他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若是真要按照前些年皇上重建民黄册的认真劲搞,只怕军黄册的人口会膨胀到五百多万。

“在北征结束后,按照皇上的旨意,朝廷将削减北方九边重镇的驻军。计划将战兵从五十万减少到十万。目前,九边重镇册子上的军户有一百九十万。战兵减少了八成,军户也会减少八成。那就起码又涉及到一百五十万口的迁徙。加上漕工及其家属,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五年内,户部要迁徙两百五十万以上的人口。今年是第一年,户部的计划是至少要完成三十万人口的迁徙。”

如此事情,无须强调,当然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大事了。

九边重镇的军户不用说了,常年和蒙古人拉锯,就算不是战兵,这里的老弱妇孺也是相当有战斗力的。而两淮地区呢?历史上南北割据,南方政权虽然一般都定都于长江以南。但是在国防上,基本都是靠着两淮地区的兵源才能和北方对抗。

所以,这次动的,都是民风彪悍,战斗力强的地区。这要是一个不小心,激起了大规模的民变,整个国家都要地动山摇。

“众卿。”就在众臣心情沉重思索的时候,朱由栋开口了:“九边、两淮百姓的迁徙,势在必行,大道理,朕就不多讲了。按照朕和诸位阁老以及户部、兵部、工部商议的结果。天启三年,先试着迁徙三十万。这三十万里,海运方面,要吸纳五到六万人。各地的工程队,以及修建公路、铁路配套的水泥厂、炼钢厂等,要吸纳五六万。剩下的,计划全部安排到台湾府以及中南五州去。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也是涉及到我大明长治久安,乃至新纳入领土能够迅速的汉化,进而成为我大明稳定的固有领土的大工程。众卿,各部,务必要高度重视,精诚团结,不惜一切代价,将此事办好。”

“臣等领旨,敢不尽心竭力!”

第一三三章 国事就是家事第二五六章 大坂的夏之阵(二)第四三二章 朱徽娟的婚事第六九七章 明中宗桓皇帝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七一七章 军舰的冠名权第六一一章 炎黄日月国旗第六零五章 天启万狗天征第二六零章 大坂的夏之阵(六)第四三七章 追击其实不难第六九九章 进入电力时代第三十六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一)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十二章 孤的元从班底(四)第七六六章 这是不期而遇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经济第六十七章 东北号角连营(二)第三八九章 海外的新制度(一)第三九二章 宗室们的分化第六零一章 极低概率事件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鲜(二)第四十章 打脸就要打痛(一)第二六三章 抖起来的户部第七零四章 不速之客又至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击第一一九章 扶上马送一程(一)第一七三章 宿命的萨尔浒(三)第四八六章 援军正在路上第四一四章 一次会战结束第七八一章 做好大餐迎客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六零零章 大明准备出击第三七二章 燃烧的暹罗湾第七五二章 最大胜利保障第四八三章 大明朝的军改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发展(二)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驻印军第五四六章 工业冲击农业第一八八章 吹皱一池春水(三)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一零六章 现在开始起航(一)卷末总结及单章求订阅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一零七章 现在开始起航(二)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四二五章 皇帝还是万岁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报完胜(二)第一零二章 我们的海贼王(四)第二十一章 有的人欠收拾(三)第三章 大家都是戏精第二二七章 土著中的垃圾(三)第三一二章 崇明沙攻防战(四)第二五六章 大坂的夏之阵(二)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远点第六三四章 三位殿下之战第七一五章 后勤陷入窘境第四六六章 开阳援助天玑第五六零章 外事要讲纪律第四章 坑子孙的太祖第一六五章 山海关定方略(三)第四六五章 大明严厉禁毒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七八一章 做好大餐迎客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击第七零九章 所谓李代桃僵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四九五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谈(收藏上千加更)第一四零章 卫所不堪一用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四五零章 欧洲恢复和平第二零一章 监国的第一天第七三二章 又见声东击西第二三七章 选妃并不简单(二)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三零三章 爸爸有人打我第四六一章 进入铁甲时代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战士第一八一章 大金国没有了(三)第四一一章 开阳再临战场第二一八章 首战是在色当(一)第五三五章 转进的第六师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七二八章 共赢才是王道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四九五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优势
第一三三章 国事就是家事第二五六章 大坂的夏之阵(二)第四三二章 朱徽娟的婚事第六九七章 明中宗桓皇帝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七一七章 军舰的冠名权第六一一章 炎黄日月国旗第六零五章 天启万狗天征第二六零章 大坂的夏之阵(六)第四三七章 追击其实不难第六九九章 进入电力时代第三十六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一)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十二章 孤的元从班底(四)第七六六章 这是不期而遇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经济第六十七章 东北号角连营(二)第三八九章 海外的新制度(一)第三九二章 宗室们的分化第六零一章 极低概率事件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鲜(二)第四十章 打脸就要打痛(一)第二六三章 抖起来的户部第七零四章 不速之客又至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击第一一九章 扶上马送一程(一)第一七三章 宿命的萨尔浒(三)第四八六章 援军正在路上第四一四章 一次会战结束第七八一章 做好大餐迎客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六零零章 大明准备出击第三七二章 燃烧的暹罗湾第七五二章 最大胜利保障第四八三章 大明朝的军改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发展(二)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驻印军第五四六章 工业冲击农业第一八八章 吹皱一池春水(三)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一零六章 现在开始起航(一)卷末总结及单章求订阅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一零七章 现在开始起航(二)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报创刊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四二五章 皇帝还是万岁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报完胜(二)第一零二章 我们的海贼王(四)第二十一章 有的人欠收拾(三)第三章 大家都是戏精第二二七章 土著中的垃圾(三)第三一二章 崇明沙攻防战(四)第二五六章 大坂的夏之阵(二)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远点第六三四章 三位殿下之战第七一五章 后勤陷入窘境第四六六章 开阳援助天玑第五六零章 外事要讲纪律第四章 坑子孙的太祖第一六五章 山海关定方略(三)第四六五章 大明严厉禁毒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七八一章 做好大餐迎客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七九二章 索科特拉伏击第七零九章 所谓李代桃僵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四九五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谈(收藏上千加更)第一四零章 卫所不堪一用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四五零章 欧洲恢复和平第二零一章 监国的第一天第七三二章 又见声东击西第二三七章 选妃并不简单(二)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三零三章 爸爸有人打我第四六一章 进入铁甲时代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战士第一八一章 大金国没有了(三)第四一一章 开阳再临战场第二一八章 首战是在色当(一)第五三五章 转进的第六师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七二八章 共赢才是王道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四九五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