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羌患始末

“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此等言语,皆是荒诞无稽之论也。”

东汉羌人叛乱不休,汉朝的有志之士,也都在寻找着羌人叛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有一部分人认为,羌人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汉羌杂居,言语不通,并且有不少官吏侵夺羌人钱财,这才逼迫羌人反叛。

但是贾诩的这卷书,开篇就否决了此等观点。

静下心来,陈旭细细品读着这卷厚厚的书籍。才知道,与其说这是一篇平羌之策,倒不如说是一部记载了羌人之乱的史书。

读完之后,文昭才深切了解到了,关于羌人叛乱的一切。他带着贾诩的书卷回到家中,久久难以入眠,一直思考着里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游牧名族都是华夏最大的敌人。

在游牧民族眼中,汉朝的边郡就是好像是自己家后花园一般,他们时不时就会寇掠边境,抢夺钱粮、掳掠人口。

如果说劫掠是因为部落贫穷,生活不下去才不得已为之的话,倒也无妨。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他们有时甚至会烧毁汉人百姓的房屋、践踏耕地,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高顺的家庭以往还算富裕,正是因为鲜卑人的劫掠、破坏,高家才彻底败落。

书中还提到:更有甚者,游牧民族甚至会挖坟掘墓地。须知,汉人最注重孝道,掘人祖坟简直就是对他么最大的羞辱。

由于游牧民族大多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虽然大汉在边境驻扎了不少军队,但是这些汉军就好像后世的电视剧一样,警察总是在事情完结以后才出现。

西汉时期,对于大汉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就是匈奴。为了安抚匈奴以换取和平,这才有了和亲的政策。

然而,当帝国传至刘彻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再屈辱的与匈奴讲和。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直到二十二岁窦太后去世,他才得以掌握大权才。

初掌大权的的汉武帝,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藩,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将盐铁收归国有,禁止诸侯国造钱。

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后,汉武帝仗着帝国数代积累的庞大财富,就着手训练大汉铁骑,发展军事力量,准备解决匈奴这个心腹大患。

西汉新生的精锐骑兵军团,由卫青、霍去病率领,数次远赴塞外,北击匈奴,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大胜利。也使得华夏的疆域,变得空前绝后的广袤。

匈奴原来占据大汉北方的土地,羌人占据了大汉西部的土地。本来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经常有交流,很多时候还联合进犯大汉。

为了隔绝这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汉武帝直接让人,打下了凉州这片广袤的土地。

凉州的地形,就好似一块中间细小,两边宽广的骨头形状。当然,这块骨头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

骨头形状的凉州东南部与司隶接壤,然后一直向西北延伸到很远、很远。骨头的两边,东北乃是匈奴,西南却是羌人以及西域各国。

咯陇西虽然打下来了,这里却是一片不毛之地。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战略位置再如何重要,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于是乎,汉武帝就在那片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陇西四郡。随后,他又数次从内地迁徙百姓,充实这块不毛之地的人口。

这个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然而汉武帝本人,却被这个政策所连累,被描述为一个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暴君。

若只是北击匈奴,凭借大汉数代的积累,完全能够支撑下去。

但是向陇西四郡,这样偏远、荒凉的地方迁徙百姓、建造城池。这种消耗,丝毫不亚于一场持久的大规模战争。

西汉向陇西四郡的移民,大约有一二十万。这些人过去之后,他们最初几年需要的粮食,必须从内地运输过去。

当时交通落后,只能用人力、车马进行运输。只是运输粮草的民夫,他们来回消耗的钱粮,都是一个庞大到不可估量的数字。

这种消耗,甚至是迁徙往陇西四郡,所有百姓所需要粮草的数倍。再加上连年征战不休,西汉的底蕴中就此消耗一空。

汉武帝为了筹集资金,甚至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还不分青红皂白,将诸多商贾巨富收监,抄掠他们的家产。

正是一系列这样的所作所为,才让汉武帝给人留下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印象。甚至于,晚年的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用以平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然而,汉武帝的所作所为,终究还是让汉人在陇西站住了跟脚。之后匈奴与羌人虽对此地有所反扑,却每次都被西汉的强大武力碾压。

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经营,西汉达到了通西域、制匈奴的目的,开辟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在武帝之后,西汉王朝蓬勃发展,持续了好几十年的辉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再强大的王朝,总有衰败的时候。

Wωω⊙TтkΛ n⊙¢o

西汉的辉煌,随着王莽篡位而彻底消失。随着新莽王朝的崩溃,游牧民族瞅准时机,再一次打起精神,恢复了对内地的进犯。

待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消灭了割据陇西的隗嚣之后,才发现那里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羌人。

这些羌人,趁着汉人因为战乱大量减少的时机,占据了以往汉人在陇西的生存空间。有些羌人,甚至是隗嚣招募的士卒。

大量羌人趁着华夏内乱涌入陇西,刘秀无奈之下,只得并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将羌人当做自己的国民进行管理。

然而,从东汉政府建立起,西北边疆就没太平过,羌人三天两头造反,这就是东汉的噩梦——羌患。

东汉建国伊始,羌人就开始不安分。东汉开国名将来歙、马援,也曾数次平定羌人叛乱。

羌人远不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汉军,他们每次一吃败仗,就乞求投降。

华夏乃礼仪之邦,对于愿意投降的异族,向来不会赶尽杀绝。不仅如此,还会分发钱粮给那些投降的羌人,而后将他们全都放回去。

然而,被放回去的羌人安静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再次闹腾起来。无奈之下,朝廷只得让羌人往大汉内部迁徙。

由于西汉末年,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中导致原地区人口剧烈减少。

东汉朝廷觉得,将羌人内迁既能约束他们,又能充实内地的人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于是乎,大量羌人被迁出陇西四郡,来到了凉州东部土地富饶的郡县。

让天子以百官始料不及的是,内迁的羌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与边疆造反的羌人遥相呼应,将整个凉州折腾的鸡犬不宁。

哪怕东汉时期,出现了数位贤明君主,反复无常的羌人仍旧叛乱不停,将整个东汉政权拖入了战争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百余年来,由于西羌叛乱的缘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汉多少钱粮。甚至于,东汉最终走向覆灭,也未尝没有羌患的缘故。

然而,羌患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同样是游牧民族,为何匈奴依附汉室以后,却能与汉朝之间保持长久的和平?

贾诩书中提到:匈奴与羌人,虽然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政治体制,却有很大的差异。

匈奴是个相对统一的民族,单于在这个民族里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只要汉室能够控制单于,就能保证匈奴不会叛乱。

甚至于,汉室还经常以册封单于的名义,挑起匈奴的内乱,不停削弱他们的实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南匈奴附汉,终东汉一代,匈奴都没有成为边疆之患。

然而,羌人却并没有统一的政权。他们大大小小的部落无数,各自为政,但是又会有些联系。有一些羌人部落,还会相互仇杀。

面对这样松散却又有组织的羌人,汉室却找不到一个控制的对象。拉拢了这个部落,那么羌人部落又造反了,剿灭了这个叛逆,他的盟友又开始作乱。

而且,面对羌人的屡次叛乱,东汉政权在处理问题上也有些问题。

东汉前期,对待羌患的手段,主要是镇压和内迁。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哪怕汉军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在与羌人作战的过程中,也有兵败的时候。

汉和帝去世不久,朝廷征发千余羌人戍边西域。这些羌人不遵调令,半路上就都逃跑了。官府派人前来抓逃兵,结果这些羌人跑到塞外,内外羌人一同起事,西北边境顿时天翻地覆。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调集五万部队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败。

胜利使得羌人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有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甚至自称‘天子’。

羌人部落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更是联合起来抄掠边地,汉室的河西走廊被切断,甚至连三辅之地也蒙受其难。

朝廷迫于财政压力,放弃了继续用兵,决定将那里的汉人内迁,彻底丢弃凉州。

然而,自从武帝开始,那里的汉人已经在当地扎根,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和财富?于是乎,西北的汉人也开始反叛。当时著名的羌人领袖杜季贡,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汉人。

羌人叛军与汉人叛军勾搭在一起之后,羌人部落首领才发现,汉人的脑子真的非常好用。并且有汉人当领头羊,他们遭受本地汉人百姓的抵抗,也不会那么强烈。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战败,他们就可以将罪行都推到汉人身上,自己却能够留住性命。自那以后,羌人造反,推举汉人之中有名望的人当做首领,就成为了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北宫伯玉等人反叛,会挟持凉州名士边章、韩遂,让他们充当首领了。

凉州的羌人、汉人联合叛乱,声势浩大。东汉为此消耗两百多亿钱,近百年的国库积蓄为之一空。

无奈之下,东汉耗费巨额钱财,建立了一批精锐骑兵。甚至于,还向南匈奴借了一支骑兵,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大规模的叛乱虽然停息,羌人仍旧在凉州折腾了二十多年。

及至后来,羌人再一次大规模造反,东汉老将马贤战死,三辅地区再一次迎来了劫掠的羌人。

然而,这一次羌人造反只持续了几年。因为东汉朝廷,找到了一个新平定叛乱的方法,那就是‘招降’。

只要羌人叛乱,汉庭就派人过去跟羌人谈条件,争取能够招安叛乱的羌人。哪怕名将皇甫规、张奂等人,也都是如此行事。

然而,这个绥靖政策,却是个无底洞。

当被招安的羌人首领,花完了手上的赏钱以后,再次带领羌民揭竿而起。一来二去之下,东汉朝廷一次又一次拿钱去喂饱羌人。

还有那些被羌人,推举为叛军首领的凉州名士,他们也从羌人叛乱之中,找到了一个升官发财的路子。

须知,平常这些人想要成为一方太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

然而,只要带领羌人叛乱,朝廷招安的时候,自然会笼络他们这些所谓的首领,对他们进行封官赐爵。

因此,这些汉人有时也心甘情愿带领羌人造反。当他们接受招安,成为一方官吏以后,仍旧与羌人私底下勾结。

这真是应了后世的一句话:要升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哪怕韩遂、马腾,他们之所有拥有现在的官职、地位,也与带领羌人叛乱不无关系。

就这样,羌人叛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朝廷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消耗无数的钱粮,就使用绥靖政策,不停利用官职、钱粮平息羌患。

至于羌人,以及一些凉州名士,却将叛乱当成了自己的发财之路、晋升之阶。

看完了贾诩介绍羌人叛乱的书卷,文昭才对于羌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181章 追杀第479章 回蒲坂第679章 该当何罪第987章 少年入长安第496章 家宴第82章 李儒三策第264章 水淹第627章 葫芦谷第773章 破剑阁第34章 劫营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591章 王延第398章 穷途末路第317章 谋关中第490章 狩猎第534章 忧虑第821章 诸葛亮第382章 名将之殇第269章 止戈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875章 孔明戏益德第760章 阵斩文丑第297章 典韦心机第268章 棺木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635章 图谋诸葛第43章 黄巾退兵第403章 民心所归第78章 折服第59章 殇第754章 天下无双第905章 群星陨落第475章 逃脱第240章 被围第384章 下一代第740章 战毕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495章 父与子第562章 黄权激刘表第837章 女装激陈政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957章 斗阵(下)第93章 以死胁迫第236章 以工代赈第260章 分歧第397章 中箭昏迷第434章 斗智斗勇第958章 忽悠诸葛亮第197章 历史车轮第452章 杨定之谋第680章 责罚第999章 刺杀第311章 名将樊稠第211章 归心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676章 义释严颜第986章 邓艾据辽东第713章 邓芝第115章 抓走再说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21章 相邀第162章 张玲心思第897章 法正之死第839章 张绣袭襄阳第678章 斥徐晃第804章 争锋第905章 群星陨落第47章 黄巾再起第468章 沙盗第693章 血染疆场第341章 惊天阴谋第115章 抓走再说第939章 大破吴军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10章 陈静的疯狂第208章 绝路第345章 面圣第729章 直扑常山第192章 比试第945章 连战连捷第417章 分兵追击第699章 计赚冷苞第795章 益州定第523章 辽东战局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366章 内乱第972章 争功第871章 基情四溢第361章 重装骑兵第734章 另类陈宫第503章 传统第87章 择婿第136章 赵云兄妹第267章 捷报第223章 安顿第669章 固若金汤第566章 刘袁之战
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181章 追杀第479章 回蒲坂第679章 该当何罪第987章 少年入长安第496章 家宴第82章 李儒三策第264章 水淹第627章 葫芦谷第773章 破剑阁第34章 劫营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591章 王延第398章 穷途末路第317章 谋关中第490章 狩猎第534章 忧虑第821章 诸葛亮第382章 名将之殇第269章 止戈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875章 孔明戏益德第760章 阵斩文丑第297章 典韦心机第268章 棺木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635章 图谋诸葛第43章 黄巾退兵第403章 民心所归第78章 折服第59章 殇第754章 天下无双第905章 群星陨落第475章 逃脱第240章 被围第384章 下一代第740章 战毕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495章 父与子第562章 黄权激刘表第837章 女装激陈政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957章 斗阵(下)第93章 以死胁迫第236章 以工代赈第260章 分歧第397章 中箭昏迷第434章 斗智斗勇第958章 忽悠诸葛亮第197章 历史车轮第452章 杨定之谋第680章 责罚第999章 刺杀第311章 名将樊稠第211章 归心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676章 义释严颜第986章 邓艾据辽东第713章 邓芝第115章 抓走再说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21章 相邀第162章 张玲心思第897章 法正之死第839章 张绣袭襄阳第678章 斥徐晃第804章 争锋第905章 群星陨落第47章 黄巾再起第468章 沙盗第693章 血染疆场第341章 惊天阴谋第115章 抓走再说第939章 大破吴军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10章 陈静的疯狂第208章 绝路第345章 面圣第729章 直扑常山第192章 比试第945章 连战连捷第417章 分兵追击第699章 计赚冷苞第795章 益州定第523章 辽东战局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366章 内乱第972章 争功第871章 基情四溢第361章 重装骑兵第734章 另类陈宫第503章 传统第87章 择婿第136章 赵云兄妹第267章 捷报第223章 安顿第669章 固若金汤第566章 刘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