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集思广益

宣室当中,宽阔的大殿内上下等级分明。

一等录事尚书每人单独坐一张席位,拥有一张桌案,上面还摆放着大量从尚书台送来的公文。

二等参议博士,两人同坐一张席,没有桌案,他们只有转交公文以及抄录公文的权力,要浏览公文的时候,只有抄录的时候才能看。

三等谏议侍郎,全都坐在大殿右侧的一张大席上,他们甚至连浏览公文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旁听观政,可以提出意见。

但即便如此,这些谏议侍郎们也因为有这样的权力而感到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接触中央大权。

这就相当于一群地方上的科级局长,却能够进入中央国务院观察天下政务一样,不仅是一个上达天听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能够被选拔到这里的不是蠢人,这些人很快就意识到,内阁人员作为皇帝近臣,未来所拥有的权力就如同之前的尚书台。

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丞相制度,丞相总揽大权。但到了东汉,丞相制度被废除,虽有三公主政,可实际上三公如果没有录事尚书这个职务,基本跟摆设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失去了实权。

真正的实权都在尚书台手里,正如同康帝时期,尚书令都是宦官的人,使得朝廷其他大臣根本无法插手政事。官员升迁贬谪全都是皇帝和宦官的一句话,职能总揽朝政。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尚书台、唐宋的群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制是一个性质。都是皇帝召集一群忠于自己的臣子处理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而东汉的尚书台与其它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尚书台的品秩比较低,额外还有三公九卿制,这样就相当于养了一堆闲人,完全没有意义。

曹操时期,

荀彧入主尚书台,被称为荀令君,是曹操之下的二号实权人物。可尚书令的品秩只有千石,而朝中其它三公九卿都在,曹操把他们撇开,把政务都交给荀彧处理,就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陈暮给三公九卿找事做,又组建内阁,取代了尚书台,虽然看似名称不同,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将原来的尚书令一人,改为大家一起商议。

所以即便是三等谏议侍郎们,也很清楚在内阁里待着有什么好处。一个个坐在席上,伸长了脖子看着上面的录事尚书和参议博士们,等待会议开启。

众人落座之后,陈暮环顾四周,没有说话。有宦官给几名录事尚书上了茶水,自从炒茶被他搞出来,现在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等了好一会儿,殿内静悄悄地,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觉得等得不耐烦,谁都不想被逐出内阁去。

一直过了约小半刻钟,宣殿后室走出一名宦官,朗声道:“陛下到!”

“见过陛下!”

群臣们连忙从席上站起来,双手放在额头,然后按照礼仪行礼。

刘备在几名宫女宦官的簇拥下缓缓进入殿内,走到了高台之上,盘膝坐下,俯瞰众人双手虚抬:“众卿免礼,坐下吧。”

“谢陛下!”

群臣们便再次坐下。

刘备看向陈暮说道:“少府卿,议事吧。”

“唯!”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是内阁第一次会议,内阁组建就花了一个月,你们当中有些人是跟随陛下多年的老臣,有些人则是被朝廷遴选进来的人才,还有些人则是被推举而来,皆是有才之辈,我想问大家,内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众人互相看看,贾逵今年才二十六岁,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因为家境实在是太贫寒了,很清楚机遇不会自己找上门,而是需要靠自己争取,所以也是立即起身,沉声道:“内阁征召诸才,便是为了群策群力,治理天下。”

“不错。”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我就需要你这样用简单言语就能概括的人才,内阁存在的意义,就是治理天下。如今三公九卿各有职权,但他们的职权也会遇到问题,碰到麻烦,内阁,便是解决这些麻烦的地方。”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三公九卿就相当于后世的各个部,这些部门都有分内的事情,比如交通部管道路规划,公安部管治安刑事,法院管审判和制定法律。

但这些部门并不能使国家进步,因为他们还需要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制定方向,控制国家未来该如何发展。

清朝管这个地方叫军机处,后世管这个地方叫国务院,而现在则叫内阁。

“内阁容纳天下之才,向天子建言,目的就是让大汉帝国未来该走什么道路,定下什么国策。尔等都是从地方做起,将来做得好,也许还会回到地方,然后有可能再回内阁,一步一步,做到我今天这个位置。”

陈暮又说道:“但不管怎么样,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在内阁的日子,因为未来你们是有可能成为治理国家之人。不过在成为一等录事尚书之前,你们就像是一群学生,以后各自去地方为政,做得好才能回来,做得差就会掉队,希望你们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为陛下效力,为国家效力,明白了吗?”

“明白了。”

群臣们便再次起身,向陈暮行礼。

等众人坐下之后,陈暮便再次开口道:“既然大家已经明白了内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开始议事吧。今日第一个议题就是,当前天下混乱,局势未明,我们应该定下的国策是什么?”

“收复江山!”

立即有人站出来道:“应以犁庭扫穴,剿灭四方贼寇!”

这个国策就是现在出兵,如果确定了这个国策,就下一个议题就应该是该怎么出兵,打哪里了。

但很快有人持反对意见道:“如今陛下刚刚收复河北,兵疲民困,若继续用兵,难免穷兵黩武,当务之急,应该是休养生息,以观天时。”

“不可,一位休养生息,那是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此时动兵确实不行,但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动,我们可以疲敌。”

又有人站出来说。

这三个建议基本就代表了三个方向,既立即出兵、休养生息以及一边出兵,一边休养。

看着好像是废话,但实际上这确实是目前应该要考虑走的道路。

三派各有各的观点,出兵的人认为,如今天下,依旧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除了益州刘璋,荆州刘表稍强以外,其余诸侯都不足为惧。

所以应该趁着他们实力还不强大的时候,立即出兵进攻。

反对的人认为,虽然这些诸侯实力不强,但一者朝廷多年征战,军民都已经疲惫,需要休养。二来一旦逼迫得太急,会导致那些诸侯联合在一起,到时候就更难对付。

因此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上陈暮对于这个国策早就已经定下了,那就是选择一边休养,一边出兵。既只占据关中、幽州,在其余诸侯边境陈兵,给他们威慑,但实际上却以休养发展为主。

他之所以出题,就是在考验大家的能力。

见众人各抒己见,陈暮与沮授等人细细观察,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没有立即出声阻止。

过了许久,大家都把各自意见阐述得差不多,陈暮四下观察,就看到众人之中,谏议侍郎级别里,唯有张既闭口不言,而参议博士当中,唯有董昭、毛玠闭目养神。

于是他开口说道:“孝先、公仁、德容,为何不言呀?”

张既左右看看,见董昭和毛玠都没有说话,便只好先出言道:“卑对目前天下局势并不是很了解,对朝廷现状也不是很清楚,因而不敢妄自下结论。只是我观朝廷现在正在淘汰老弱,训练精锐之卒,这并非三五之日就能完成的事情,因而我推测,朝廷应该是以修养为主。”

“嗯,不错,很有见地。”

陈暮点点头,又看向董昭和毛玠道:“孝先、公仁,你们二人这些日子应该看过不少尚书台的文书,对朝廷当局和天下局势应该有所清楚,又为何不说呢?”

董昭想了想,先开口道:“因为我知道朝廷已经有了国策,所以即便说也无用,便没有多费口舌。”

“哦?”

陈暮就笑道:“那你说说看,朝廷现在的国策是什么?”

“取关中而观望天下。”

董昭道。

“稳幽州而坐看河南!”

毛玠补充了一句。

“善!”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然后看向台下诸位内阁臣子道:“古者有云,观叶落而知秋,国策的定制,并非是随行所欲,而是要看当今的形势。缺粮就要先发展农业,缺兵马就得打造强军。大家虽各有见解,但过于片面,以后还得多多观政,好好学习才是。”谷亥

“唯。”

众人齐齐表示明白。

又有人道:“还请少府卿明示,如今朝廷具体国策是什么?”

陈暮说道:“正如孝先、公仁所言,我们虽得河北,但已显颓势,因而需要休养两三年,恢复河北地方民生治理。不过对外方面,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关中虽是四战之地,局势极为混乱,可没什么强敌,乃先取之。幽州是我们的后方,必须安稳才能得天下,因而这两年我们的国策便是对外取关中和幽州,对内修耕植,畜军资,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些日子,我见公文当中有粮草运往关中,就是于此吧。”

董昭说道。

“不错,正是如此。”

陈暮点点头,对众人道:“现在进入下一个议题,天下各路诸侯,不乏向朝廷遣使者,但也有很多诸侯并没有向朝廷遣送使者。尔等有些人曾经事过这些诸侯,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些诸侯交往?”

贾逵起身道:“卑曾经在河东担任郡吏,在卑来之前,听闻马腾、韩遂因部曲间的矛盾,二人已互相为敌。卑觉得,或许可以利用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对我们得关中大有帮助。”

“哦?”

陈暮惊讶道:“还有这种事情?”

张既也说道:“此事我也听闻了,不过好像闹得不大。”

陈暮便问钟繇道:“尚书台可有关中公文?”

钟繇道:“昨日送了几份过来,上面并未记载此事。”

“或许是还在路上。”

陈暮倒并没有责怪军情司的情报不给力。

之前说过,军情司大部分力量都运用在对付袁绍以及在河南等地潜伏上。

关中、益州、荆州、扬州这些地方太远,仅安置了几个据点,并没有全面铺开,因此情报更新不及时也是很正常。

不过因为要马不停蹄攻略关中的战略,所以现在军情司已经正在对关中情报据点进行扩大的事宜,相信再过个一两个月,情报传递将会快得多。

陈暮脑子里快速回忆了一下,他通读二十四史,而且记性非常好,隐约似乎记得今年确实有韩遂马腾反目的记忆,但具体内容就忘了。

毕竟时过境迁那么久,他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记得,不记得这件事也合情合理。

历史上韩遂马腾在此时反目,二人越闹越大,先是马腾打败韩遂,紧接着韩遂又发起反攻击败马腾,还杀了马腾的妻儿,也就是马超的母亲和兄弟。

等到曹操派了钟繇担任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后,钟繇把这件事情上书给曹操,曹操才派钟繇和凉州牧韦端调停,才结束。

而二人反目成仇以及钟繇调停的时间,刚好就是建安四年末到建安五年初,也就是公元199年年末,200年年初。

现在年号变成了章武元年,公元200年初,恰好就是韩遂马腾闹矛盾的时间节点。

陈暮想了想,对钟繇道:“立即派人查探此消息。”

“嗯。”

钟繇点点头,表示明白。

陈暮又转头对贾逵和张既道:“很好,这个消息对朝廷很重要,如果属实,或许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接着又对众人道:“大家对其余诸侯,还有什么见解?”

陈登道:“袁术已苟延残喘,孙策占据寿春之后秣兵历马,对江东虎视眈眈。曹操被夹在中间,必不能忍受。朝廷可以遣使,向曹操阐明他若是攻打江东,朝廷必鼎力支持。”

“这又是二桃杀三士之计吗?”

陈暮笑了起来。

他想起了当初陈登给陶谦献的计,结果被自己轻松识破。

陈登似乎也想起了这件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是他只会这个计策,而是当时和现在的局势,他认为更适合这个计策。

陶谦时,他是让陶谦利用徐州为诱饵,引诱曹刘反目。现在故技重施,拿扬州做诱饵,引诱孙曹反目。

虽然徐州时他失败了,但陈登认为并不是计策的问题,而是徐州的地缘因素问题。

当时陈暮破解他的方法就是和曹操平分徐州,徐州位置不太好,北面就跟青州接壤,西面又跟兖州接壤,两边各拿接壤的一半,所以才会出现平分之事。

但扬州不同,扬州被长江分隔,只跟豫州接壤,不跟淮北接壤,孙坚不可能跟曹操平分扬州,因此这个计策很大概率能够成功。

陈暮沉吟了片刻,点点头道:“或许可行,到时候可以发一份公文给曹操试试。”

这计策曹操不可能看不出来,但这是阳谋。

他完全可以利用朝廷的名义让孙曹一起进攻扬州,毕竟袁术是叛逆之臣属于事实,二人都不会拒绝借朝廷名义讨伐扬州这块肥肉,至于谁最后吃下,那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接着杜畿上书道:“卑曾经做过汉中府丞,知道张鲁已与刘璋反目,于汉中自立,朝廷若攻打汉中,刘璋必不会来救。且张鲁此人并无多大才能,若是大军威逼,必然惊惧,朝廷不若下诏劝说于他,卑料他既不会投降,也不会过分得罪朝廷。到时候朝廷可以先破韩遂马腾,平定关中,再取汉中。”

杜畿的意思是稳住张鲁,这样在朝廷大军进攻韩遂马腾的时候,张鲁就不会来救他们。等到韩遂马腾被消灭,再来对付张鲁。又因为张鲁跟刘璋反目,刘璋也不会来救他。如此一来,一层一层,等到把汉子夺下,就可以进军益州,攻取蜀中。

“善。”

陈暮觉得合理,立即应允。

当下,又有其他内阁大臣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对各路诸侯外交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远交近攻,先稳住刘表刘璋张鲁这些离得远的人,对付近的韩遂马腾曹操孙坚吕布这些人。

有人觉得可以先利用韩遂马腾之间的矛盾,先让他们内讧。并且利用曹操和孙坚都有向江东扩张的野心,也让他们内讧,消耗他们的实力,坐山观虎斗。

还有的说宛城的张绣并不是真的忠心刘表,可以劝说他投降朝廷。

众人纷纷建策献言,集思广益,很快就有了大量朝廷对外的一些外交政策。有拉拢、打压、驱使、逼迫,等等方式,都可以进行。

甚至说者无意,听着留心。

陈暮听到宛城张绣的名字,目光顿时看向饶有兴趣地看向南方。

这些年来他一直先处理袁绍,倒是忘记了宛城张绣。

要知道,颍川是跟南阳接壤的。

这意味着朝廷其实离南阳很近,他们可以直接通过颍川郡,从昆阳直取宛城。

路线就是从后世的平顶山市走叶县过方城县进攻南阳市,中间一片坦途,没有任何关隘,几乎毫无障碍。

历史上曹操是先征的南阳再打的袁绍, 但那是因为曹操占据的河南,需要后方安稳,防止张绣北上偷袭许都才只能这么做。

而刘备是从青州进攻的冀州,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没有理会。

现在终于抽出了身,就可以打南阳了。

毕竟。

南阳的地理位置,可是非常重要。

北连洛阳、兖州、东临豫州、南接荆州。甚至从西北方向还有武关直通长安,还可以通过汉江进入汉中,可谓是交通极为发达之地!

若是能得南阳,便相当于扼守住了南北咽喉,曹操刘表孙坚他们想联合在一起,也很难了。

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二章 长安乱第一百章 收复荆州第一十三章 大幕溅起第七十章 出兵第一十一章 大事业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五十三章 厚脸皮的袁术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九章 既当......又立......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三十二章 满满的套路第九十三章 凉州好大雪第一十二章 尚书台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设想的道路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八十三章 浮阳之战(2)第二十五章 鹿门山访贤第三十五章 天下无主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一十一章 玉堂寻贤访陈生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俊重病,攻城之日第一百七十九章 斩文丑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峙期与南方再乱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业换帝位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泽国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九十八章 平安县城内的吕奉先第一十一章 正义的伙伴陈子归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七十三章 铚县会盟第七十九章 徐荣的部署第二章 孟德第二十二章 南阳之战(4)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六十九章 大汉上将军讨逆先锋孙文台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一百九十章 诛颜良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阳陷落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惊变第五十六章 打颍川第四十二章 杨赐去世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钩了第四十三章 幕后黑手第七十四章 乱世一锅粥(2)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三十五章 西凉乱第六十二章 宫廷乱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云梯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一章 秋风起,思子归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三十九章钟繇第一十六章 世界级帝国的开始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访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对峙端午节请假条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祸乱天下!第七十八章 旧时代的消散,新时代的开启第一百七十四章 进攻内黄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一十六章 都是内鬼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三十五章 西凉乱第九十二章 吕布大意失仙人第二十四章 听四叔的话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权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门第十章 天子第四十七章 进城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斩将搴旗第八十二章 他猜到了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击袁尚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战略与郭图的神助攻第四章 汉末群雄之黑马刘玄德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笑间,黑山军覆灭!
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二章 长安乱第一百章 收复荆州第一十三章 大幕溅起第七十章 出兵第一十一章 大事业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五十三章 厚脸皮的袁术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九章 既当......又立......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三十二章 满满的套路第九十三章 凉州好大雪第一十二章 尚书台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设想的道路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八十三章 浮阳之战(2)第二十五章 鹿门山访贤第三十五章 天下无主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一十一章 玉堂寻贤访陈生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俊重病,攻城之日第一百七十九章 斩文丑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峙期与南方再乱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业换帝位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泽国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九十八章 平安县城内的吕奉先第一十一章 正义的伙伴陈子归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七十三章 铚县会盟第七十九章 徐荣的部署第二章 孟德第二十二章 南阳之战(4)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六十九章 大汉上将军讨逆先锋孙文台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一百九十章 诛颜良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阳陷落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惊变第五十六章 打颍川第四十二章 杨赐去世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钩了第四十三章 幕后黑手第七十四章 乱世一锅粥(2)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三十五章 西凉乱第六十二章 宫廷乱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云梯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一章 秋风起,思子归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三十九章钟繇第一十六章 世界级帝国的开始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访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对峙端午节请假条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祸乱天下!第七十八章 旧时代的消散,新时代的开启第一百七十四章 进攻内黄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一十六章 都是内鬼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三十五章 西凉乱第九十二章 吕布大意失仙人第二十四章 听四叔的话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权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门第十章 天子第四十七章 进城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斩将搴旗第八十二章 他猜到了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击袁尚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战略与郭图的神助攻第四章 汉末群雄之黑马刘玄德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笑间,黑山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