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学习,第一堂课

雨后风凉。

苏铮坐在细竹篾编织成的小巧椅子中,望着前方那丛矮矮小小、翠绿得十分可爱的竹子出神,时间久了,就觉得后背有些僵硬,而且还有些犯困。

她控制不住地打了个哈欠。

当然是小心用手掩着脸,毕竟旁边还有个大伯在。

老李放下手里折转得飞快的竹片子,一个编了大半的竹篮子给他捧在膝头,关切地对苏铮道:“困啦,这种时候最容易犯春困了,要不你回去先打个盹,一会先生下了堂再过来?”

“不了不了。”苏铮赶紧摆手,“我精神着呢。”才等这么一会就等不住了半途而废,这不是存心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吗?

于是又端正坐直,严肃得什么似的。

老李盯着她瞧了一会,笑着说:“苏姑娘你是着了凉没好全吧?病中的人就该没精神一些的,你别坐这么直,我看着都替你累。里头有太师椅,你去避避风,我给你泡碗热茶来。”

苏铮拒绝的话都来不及说,老李就大步走到屋旁烧水的小隔间里去了。她垂下手,摸摸自己的脸,心说脸色有这么差吗。

她确实发烧了,在肖筱那里又熬了夜,又饿了肚子,晚上还冷得要死,回来不久身体就有些不对劲,蒙头睡了一晚早上起来额头跟火烧一样,吓得她立刻从系统里弄出感冒药来吞下,大概因为不是特殊疗效的药,所以没有药到病除那么神奇。更坑人的是和后世那些西药一样,都有催眠的副作用。

她差点忍不住又要打哈欠,生生忍了下来,提起兴致四处欣赏这个清幽别致的小院子。

东西两个角落里都栽种着不知道什么品种的竹子。茎细叶小,风一吹就不停地摇摆,洒落清晨雨水残留的水珠。

她的前方头顶是一道花架,叫不出名字的藤蔓反反复复地缠绕其上,新绿的叶初生的花,相映成趣十分可爱。院子里还栽种着外面没见过的花花草草,有一株苏铮认得是月季,其它就完全不认识了,都在水汽丰沛的微风中舒展枝条。

院墙等于没有,象征性地拿几棵小灌木栽着权当篱笆。透过这道防线。可以看到右后方小书舍的一角。开着的窗口里是一个个端坐的人影,若屏息聆听,可以听到一个饱满清朗的男性声音在说着:“……何为陶刻?有人说就是在陶坯上写字刻画嘛。不错。在陶坯上雕刻出真、草、隶、篆、魏碑、汉简、钟鼎等各体书法,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不过就是把原来放在纸上的东西给挪个地方,可做起来远没有听起来的简单……”

这个说话的人就是梅甲鹤,桃溪镇当之无愧的第一先生,他在自己家中设了个小型学堂,专门讲授与紫砂相关的知识,谁爱听谁就来。虽然有些知识紫砂师傅也会讲,但梅甲鹤数年来不时便会外出游历,见识非常人可及,说话又风趣幽默。兼之地位超然,据说琅一山那些大师也是和他促膝长谈之后才茅塞顿开,然后造诣更精一步,所以人们都以能上梅甲鹤的课为荣,他的私立书舍于是回回都是满员,无奈只能对学生做出限制。

这里不是谁都能进来的。可苏铮现在就坐在梅府的椅子上,离这个紫砂艺人心目中的殿堂如此近。

她默默想起昨天梅甲鹤居然亲自登门造访,问她有没有兴趣到他的书舍来学习。

她整个人都呆住了,一半是震惊,一半是混乱,当时竟没有立即答应,等后来自己思索过,才确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可是梅甲鹤为什么会居然做出这个决定?

她和他也不熟,且肖筱的事情因为秦孤阳的推波助澜,从昨晚开始掀起了风雨,经过一夜受牵连的人越多,现在但凡知道内幕的人大概都把多事的自己骂惨了,秦孤阳就特意提醒过,没事千万不要外出,就怕被谁谁谁报复了。

这种时候,梅甲鹤要收她做学生,等于是把麻烦往身上揽。

苏铮心中不免有些没底。

不过想想,反正自己起先也没奢求,要是对方只是说着玩玩,大不了就是她这遭白跑,也没有什么损失。

发呆的时候梅甲鹤的管家老李回来了,手上端着热乎乎直冒气的带托碟的茶杯,看到苏铮还坐这里不禁责备道:“怎么还不进去,如今乍暖还寒得了病最不容易好。”

心里却暗自点头,要是苏铮因为他刚才一句话就进内室休息,那就是不知礼仪了。

这个院子是待客所用,里面设有暖阁卧榻,供不留宿的客人困倦之时休憩,大户人家基本都会有这样一个地方,但这只是主人家客气,看客人要是真的二话不说就进去了,除非是熟识之人,否则是很没礼貌的。

苏铮忙起来接过茶杯,笑了笑:“多谢李伯,我在这里也很好,风吹不冷。”

老李又坐下编织篮子,苏铮因为想通了,心里放松了,就坐在一边捧着茶专心看起来。看了一会老李头也没抬问:“你看我编这个做什么?院子里那么多花花草草,哪个不比这好看。”

“我觉得这个有意思。”苏铮有些赧然地道,“上回我问三阳巷董木匠的娘子买竹篮子,缠着她教我怎么编,她硬是不肯,说什么家传的手艺不能外传,但我看她那手艺普普通通的,还没有李伯你做得精致花样多。”

青竹巷走出去拐两个弯,就是三阳巷,巷口有一户做家具的人家,男人靠砍伐、买木材、打家具营生,女人就打打下手,空闲时候就编几个竹篮子卖钱。苏铮搬新家时所有的家具都是那里打的,因而与他们还算有点交情。

有一次她看见他们夫妻俩跑到青竹巷青梅巷之间的竹林里砍竹子。董娘子跟钱姥姥聊天时说起自己编织的手艺是自己瞎琢磨起来的,苏铮就借着买篮子想去讨教,结果被董娘子笑得不行,怎么过去的还是怎么回来的。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老李愣了愣,哈哈笑起来:“要是我我也不教你,这是穷人家的营生,你好端端的姑娘家学来做什么?”

苏铮挑眉:“不是这个道理。董木匠家里条件也不错,他娘子为什么还要偷闲做篮子,我看她编织的时候嘴角都是带笑的,可见多少是喜欢编织的过程的,李伯你又为何做这个,也有消遣的意思在吧。可见这不完全关系营不营生的问题,兴之所至罢了。”她顿了顿。低声自语说。“况且技多不压身。多学点总是没错的。”

老李听得有些怔然,听到最后一句又颇感好笑,一时间觉得这丫头倒是挺有意思的。他是梅先生的管家。外面的人都赶着巴结他,进进出出的那些年轻学生们,那个不是在他面前拼命保持端庄肃穆的一面的?生怕落下不沉稳大气的印象似的。

苏铮起先也是如此,他就有些不看重她,心想到底不过是千人一面罢了,可老爷有意收她做学生,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他没道理阻止,就想着再多掌掌眼,直到此时。才有些转了想法。

技多不压身?有谁会承认编织一个小小的篮子是一门技艺?

他不禁问:“你真想学?你要是想学我就教你。”

“真的?”苏铮直点头,放下茶杯问,“怎么做?”

老李看了看她,忽然起了一个心思,凝神一想觉得可行,便重新拿了两条竹片,两端垂直压在地上,被削得又薄又细分外轻盈的竹片有些扎手,潮湿的地面又有些刺手肮脏,他好像没感觉到似的,示意苏铮跟着他做:“无论什么事都讲究循序渐进,编竹篮之前你要先学会怎么变出一张整齐结实的垫子。”说着手上就动起来,一条一条竹片往上加。

苏铮没想到他说干就干,而且神色一下子就变得严肃认真,目光专注,下手飞快,令人眼花缭乱至于自然而然竟有一种奇异的气势,好像他正在教授的不是编织,而是一样最为神圣重要的东西。

苏铮心中诧异,但她被对方的气势所感染,心态也跟着一正,蹲在地上就也动手。

她没有想到,她如今向李伯学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编织。

老李除了一开始快一点,等编好了几眼弄出了一个大概的形就慢下来,特地等苏铮。

苏铮看了看老李手下的东西,其实不过是纵纬两排竹片交错穿插,毫无特别之处,她心想这个不难,没有什么花样,只是竹片有六七十厘米长,要一一编平实,边缘不散开,这有点难度。

她慢慢地插入竹片,学着老李的样子将纵纬近百条竹片全部到位锁紧,接下来只要将剩余部分全部编好就行了,苏铮看得眼乱,正要慢慢来,老李却突然加快速度。只见他逐一抄起横向的应该放在上方的竹片,揽在一条手臂上,另一手将纵向的竹片从下方穿过,卡紧,然后胳膊拿开,横向的竹片一下子全打在地上,啪啪乱响,竹片跟波浪一样弹了好几下,颇为声势浩大。

苏铮被这大开大合的动作看得惊住,老李却头也不抬地道:“眼要快,手要准,力道还要适中,不能把竹片整条抽出来,也不能弄歪扯断。”

“哦。”苏铮愣愣地应道,闭目想了想,就学着做起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百来条竹片横列成一片,要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地分开,单单看就能把眼睛看花,而且它们长长的“尾巴”还被垂直的竹片压住,不但要分开,还要抽出来,而且动作还不能太快,因为竹片边缘轻薄锋利,一快就能像刀片似的割破手指,才没两下苏铮的手指就被割出一道口子,又没几下因为抽的时候太用力,被竹片扫到了脸,再不一会没编成多少的整张席子都被苏铮弄散了。

她愣了一会,又看看老李,老李仍旧没抬头,动作却越发地快,而且他编得也很好,非常平整,一张四四方方的垫子都编到五分之一。

大概老李神态太专注认真,苏铮再次被感染到,皱了下眉,准备拆掉重做。

老李手一伸,将一捆竹片扔在她跟前:“用新的。”

苏铮二话不说就抽出新的来……

第二张坚持得久了点,但也没太久,整张垫子就歪歪扭扭又松又散,她看不上眼,又换了一张。

渐渐地,她有一种进入状态的感觉,或者说她自己都没感觉了,眼前只能看得到一条一条青黄色的竹片,双手怎么动的脑袋里好像有在指挥,又好像已经成为本能,并且越发精准,竹片在她手上越来越听话。手臂的酸乏也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无穷的动力。

事后她回忆起来,发现这种状态和在肖筱那里做泥坯的时候很像,身在境内,又仿佛身在事外,全身心地投入,以致于忘记了一切。

直到耳边隐约有声音在喊她。

她没听清,手下未停,然后一股微微沉重、带有一丝暖意的力量压在她左边肩膀上,她愣了愣,猛然清醒过来,听到耳边那个声音加重了力道:“苏铮!”

她下意思抬头,雨水落在了脸上,她才发现不知何时下了雨,高阔的天空中光缕游移,前所未有地炫目刺眼,她低呼了一声又迅速低下头,只在余光里捕捉到身边有一抹黑色孤长的影子。

低头闭眼还不够,她觉得头很晕,眼睛很痛,好像连续看了三天三夜的电脑一样,又辣又酸又涩,说不出的难受,一块柔软的布落在她眼前,顿时眼前更黑了,她觉得阴晾,下意识将那布敷在眼睛上,用力揉了两揉。

一只手将她抓住,沉声道:“别揉,你用眼太过,闭目休息片刻方能缓解。”

这个声音!

苏铮到底听清了,心下一惊,又想在这里碰到他很正常。不知道什么心理作怪,她拽着那块软布的手向上探了探,顿时触摸到手腕和温润的肌肤,跟触电一样缩了回来,在额头上搭了个棚子,小心睁眼望去,嘿嘿干笑了声:“颜公子……”

ps:

今天跑到双j去看小说,发现他们读者真是活跃,留言一大推,羡慕之余一看,哎吗呀,平均骂的比赞的多,怎么鄙视的都有

于是觉得俺们点点的读者沉默好啊,不然俺这文不知该怎么被扔砖头了→_→

第93章 汤圆第209章 反撂倒第185章 相煎太急手段频第196章 初到荒都新气象第173章 以退为进第139章 遭袭第176章 “捉奸”第1章 把灯点起来第28章 银年紫狼第69章 演戏第169章 心事第134章 开始第41章 书店遇人第143章 惊闻第137章 插嘴第131章 知雪堂第74章 战舰第46章 仇人间的合作第64章 行动第82章 安家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143章 惊闻第123章 郝先生第76章 团聚第38章 接来第215章 要你杀我第47章 撬窗第50章 自投罗网第200章 是非从不由人说第48章 分赃和找户籍第211章 宁可一死不受辱第146章 交易第59章 名字第114章 借宿第75章 到桃溪镇第128章 心急第130章 尹都的邀请第151章 足够第88章 栽赃第26章 冒充老张传人第161章 分析第25章 朝阳山码头第83章 关心第67章 获救?第85章 日月陶坊第174章 橄榄枝第114章 借宿第106章 阴招第7章 先还债后赚钱第53章 颜公子第62章 一船的熟人第70章 膈应第82章 安家第111章 龙窑惊魂第13章 惊马第103章 夜访第105章 矛盾第96章 菜园子第152章 告知第3章 系统出现第153章 嫉妒的开始第78章 无功第135章 各显神通第157章 哑谜第205章 弃卒保车旧时闻第149章 学习,第一堂课第171章 家庭会议第189章 鲜血送行恩义断第106章 阴招第92章 原由第74章 战舰第172章 道歉第175章 颓势第132章 赛前第41章 书店遇人第6章 舅母上门第31章 黄氏的请求第187章 撕破脸皮欲断绝第65章 放倒第196章 初到荒都新气象第97章 工作上门第108章 学徒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36章 记录之后毁尸灭迹第104章 牛车第158章 虚情假意第5章 买青泥第49章 大肚子花瓶第14章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第204章 一身不容二主存第85章 日月陶坊第32章 相看第56章 要办户籍啦第4章 等值兑换系统第69章 演戏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110章 春雨第158章 虚情假意第164章 容貌相似第194章 缘起恰是少年时
第93章 汤圆第209章 反撂倒第185章 相煎太急手段频第196章 初到荒都新气象第173章 以退为进第139章 遭袭第176章 “捉奸”第1章 把灯点起来第28章 银年紫狼第69章 演戏第169章 心事第134章 开始第41章 书店遇人第143章 惊闻第137章 插嘴第131章 知雪堂第74章 战舰第46章 仇人间的合作第64章 行动第82章 安家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143章 惊闻第123章 郝先生第76章 团聚第38章 接来第215章 要你杀我第47章 撬窗第50章 自投罗网第200章 是非从不由人说第48章 分赃和找户籍第211章 宁可一死不受辱第146章 交易第59章 名字第114章 借宿第75章 到桃溪镇第128章 心急第130章 尹都的邀请第151章 足够第88章 栽赃第26章 冒充老张传人第161章 分析第25章 朝阳山码头第83章 关心第67章 获救?第85章 日月陶坊第174章 橄榄枝第114章 借宿第106章 阴招第7章 先还债后赚钱第53章 颜公子第62章 一船的熟人第70章 膈应第82章 安家第111章 龙窑惊魂第13章 惊马第103章 夜访第105章 矛盾第96章 菜园子第152章 告知第3章 系统出现第153章 嫉妒的开始第78章 无功第135章 各显神通第157章 哑谜第205章 弃卒保车旧时闻第149章 学习,第一堂课第171章 家庭会议第189章 鲜血送行恩义断第106章 阴招第92章 原由第74章 战舰第172章 道歉第175章 颓势第132章 赛前第41章 书店遇人第6章 舅母上门第31章 黄氏的请求第187章 撕破脸皮欲断绝第65章 放倒第196章 初到荒都新气象第97章 工作上门第108章 学徒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36章 记录之后毁尸灭迹第104章 牛车第158章 虚情假意第5章 买青泥第49章 大肚子花瓶第14章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第204章 一身不容二主存第85章 日月陶坊第32章 相看第56章 要办户籍啦第4章 等值兑换系统第69章 演戏第95章 梅甲鹤,新鲜词汇?第110章 春雨第158章 虚情假意第164章 容貌相似第194章 缘起恰是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