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安邑之变

六月二十一日下午。

高诚、董卓率领两国八万大军,进抵离石城外,相距十里扎营。

三万民夫随军驻营,其余民夫则是聚集在蔺县,铺设渡桥,或是打造木筏,以应变数。

傍晚时分,高诚与董卓二人率诸将,登高望城。

“仲颖兄,那西河郡守可信否?”

“其可信,因为此人是文忧拉拢来的,足以信之。不过,就是不知道王允那匹夫,有没有将此事宣扬出去。”

董卓说完,高诚无奈的感叹一声,这老董先前还真是对王允掏心掏肺啊。这等机密之事,居然王允还知道。

“现在,只能博一把了。其几时开城?”

“子时!”

“好,骤时先责一部兵马入城。若无埋伏,吾等主力再行入城!”

“嗯,此事就交由子明安排吧!唉~”

老董哀叹一声,带着沧桑的背影,转身离去。

高诚望着离去的董卓,一时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任谁碰上这种事,都会心态崩溃。毕竟,自己倚为心腹的人,很可能背叛自己,把自己后路给抄了,放到谁身上都会深感沮丧。

随后,高诚也回到营中。

离石城没什么好看的,拒之要道,城池高而坚。如果袭城不成的话,那就只有退兵了。攻打离石,太难了。

城内两万人马,以及晋阳来的两万民夫,四万多人。城外虽然有二十万人,可粮草却是个大问题。

魏国兵马来的时候,只携带了十天的粮草,因为按照事前安排,下一批粮草此时应该快到离石了。

周国兵马来离石的时候,倒是一口气带了三四十万石军粮。只是,二十万张嘴,这点粮草还真撑不了太久。

现在全军上下也就大半个月的口粮,拿不下离石,就只能退兵回到冯诩。不然,全军都要饿死在离石城外。

在离石城内,丁原也是讥笑的望着远处黑压压的一片军营。那里原先本应该是一片空地,现在成了横扼南北十余里的大军营寨。

不过,丁原一点都不在乎。

看向身旁的郭缊,不由问道:“如何?那西河郡守可已经拿下了?”

“回晋王,拿下了。另外,末将还得到了其与董、高二贼约定之期!”

“噢,何时?”

“今夜子时!”

“哈哈哈……那汝便下去安排吧。吾等,先给周王、魏王献上一份大礼!”

“诺!”

安排完毕后,丁原便带着些许得意,回到离石官衙中,静静的等待着……

天色渐黑!

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安邑城,城门守卫刚刚将城门关闭一半。还没来得及闭城,便见城外一骑飞奔而来,驰骋高呼。

“速开城门,速开城门!”

城门都尉不由皱了下眉头,怎么回事?怎么会有信骑来安邑?

“何事来报?”

待到信骑飞奔至城下,城头上都尉高声问道。

信骑停驻,言道:“牛骠骑已经至十里外,速速开城!”

城门都尉心中一惊,急忙回身与身旁亲卫低声说道:“速速将此事报于王司徒!”

“诺!”

随后城门都尉又冲下面喊道:“打开城门,准备迎接骠骑将军!”

“诺!”

半闭的城门渐渐打开,信骑也飞奔直入,奔向司徒府。

王允接到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显得惊慌失措,而是派人密传心腹之将,做好准备。

紧接着,伴随着信骑的前来汇报。王允也得知了牛辅归来的原因,密事没有泄露,其归来只不过是为了给魏王世子庆生。

魏王世子,也就是董卓的儿子。今岁不过才两岁而已,不过却是承受了老董所有的爱护。多子夭折,临到老时,又得爱子。

对于这个魏国的继承人,牛辅和李儒都关爱有加。过几日便是其生辰,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对董卓忠心耿耿的人,相继派人或是亲自来到安邑。

王允手中已经掌握了一分名单,这是忠于董卓更甚朝廷的人,死不足惜!

牛辅入城,只不过是带了百余亲卫而已。入城回府后,便没有再走动。

临近夜半,安邑城门突然洞开。

城头之上一支火把来回挥舞,在这漆黑的夜色中更加显目。

早早隐蔽在安邑城外的白波军,当即动身,自黑夜之中窜出。

白波军首领郭太,率领诸将,先入于城。登上城门楼,望着城内纷纷涌入的大军,不由看向身旁接应之人。

“郑公,王公可有安排?”

郭太郑泰身旁,看着徐徐入城的大军,问向郑泰。

郑泰说道:“王公谋划数年,为的便是今日。郭将军可立即分兵包围丞相府、晋王府以及李儒、董旻、牛辅、李催、徐荣、郭汜等人府邸。但凡逆贼之人,不论老幼,尽皆杀之。还有这份名单之上的人,皆是向董贼献媚之人,凡在城内,全部诛杀。对了,胡珍和杨定府邸莫动,派些兵士守卫!”

“至于宫城之内,郭将军就不必担忧了。王服、吴硕、种辑、荀爽、荀攸、何喁、董承、伍琼等人皆已聚集家仆,足以破之!今日过后,郭将军恢复汉纲之功,必然载史。王公,亦会厚待将军!”

说到后面,郭太眼中才出现一丝亮色,拱手言道:“郑公放心,末将这便下去安排!”

“好,那这内外城便交与将军了。老夫且先归府,召集家仆,与诸卿同攻宫城。”

“郑公慢走!”

……

两万白波军入城,动静非凡。

而安邑城内,自然有人发现了些许异常。尤其是其余诸门的守军,当即派人打探情况,同时汇报晋王府。

只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白波军一入城,郭太立即分兵一万,沿城墙行进,分取其余诸门。

同时,又以杨奉为先锋,直奔内城。

行至内城城门外,杨奉取出晋王府诏令,轻而易举的骗开城门。将守卫城门诸兵士,尽皆屠尽,打开内城,唤诸军入内。

内城之中,更是已经火势云起,数不尽的白波军将士,杀入董卓心腹之人府邸,烧杀抢掠。

第739章 路在何方第831章 争城(下)第559章 予军第736章第745章 军威赫赫第490章 狼骑南下第120章 武威段氏第865章 纷乱不休第482章 纷争再起第871章 军议(下)第568章 一朝丰腴,一朝困苦第626章 再战第559章 予军第694章 犍为之战(3)第692章 犍为之战(1)第140章 棋局第879章 二事第429章 巨马水公孙大胜第449章 逆袭第490章 狼骑南下第493章 张辽投郭缊第472章 子衿第367章 公孙瓒第241章 撤离第852章 天子行营第643章 休整第907章 破势(6)第389章 界桥之战(下)第708章 犍为之战(16)第880章 驻军弘农第705章 犍为之战(14)第700章 犍为之战(9)第785章 冬季攻势(11)第781章 冬季攻势(7)第93章 无题第914章 定略(中)第39章 一汉当五胡第885章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第754章 河东第324章 虢亭会战(10)第600章 袁涣第736章第816章 端氏休兵第355章 筹谋第201章 驱虎破敌第376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第227章 人不为己?第139章 朱儁请辞第407章 使蜀第815章 晋阳苍首第637章 河西第732章 金榜题名(上)第312章 失心第607章 失郁郅第845章 内争第153章 急功近利第735章 漩涡第257章 清君侧第16章 阵战黄穰第352章 太学博士第588章 结外第773章 旗云滚动第479章 初平五年第88章 无题第533章 连锁反应第287章 失败的指挥体系构想第4章 骑军军侯第206章 廖化第145章 盖勋盖元固第392章 京兆韦杜第205章 这天子第291章 父女第529章 河东之争第276章 拜访周府第627章 具装甲骑神威第78章 连锁反应第530章 人心向变第279章 臆想第477章 联姻第211章 耀武扬威第872章 予兵归乡第51章 朝会第549章 宫内厮杀第87章 宫廷奏对第152章 两军对垒第691章 负隅第3章 举将第248章 天劫第595章 狼烟起第63章 攻城军械第334章 流凌杀到第577章 调查司署第428章 授学第250章 调查司相助第279章 臆想第849章 相约合谋第880章 驻军弘农第255章 养病第858章 大汉风骨第360章 成军校阅
第739章 路在何方第831章 争城(下)第559章 予军第736章第745章 军威赫赫第490章 狼骑南下第120章 武威段氏第865章 纷乱不休第482章 纷争再起第871章 军议(下)第568章 一朝丰腴,一朝困苦第626章 再战第559章 予军第694章 犍为之战(3)第692章 犍为之战(1)第140章 棋局第879章 二事第429章 巨马水公孙大胜第449章 逆袭第490章 狼骑南下第493章 张辽投郭缊第472章 子衿第367章 公孙瓒第241章 撤离第852章 天子行营第643章 休整第907章 破势(6)第389章 界桥之战(下)第708章 犍为之战(16)第880章 驻军弘农第705章 犍为之战(14)第700章 犍为之战(9)第785章 冬季攻势(11)第781章 冬季攻势(7)第93章 无题第914章 定略(中)第39章 一汉当五胡第885章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第754章 河东第324章 虢亭会战(10)第600章 袁涣第736章第816章 端氏休兵第355章 筹谋第201章 驱虎破敌第376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第227章 人不为己?第139章 朱儁请辞第407章 使蜀第815章 晋阳苍首第637章 河西第732章 金榜题名(上)第312章 失心第607章 失郁郅第845章 内争第153章 急功近利第735章 漩涡第257章 清君侧第16章 阵战黄穰第352章 太学博士第588章 结外第773章 旗云滚动第479章 初平五年第88章 无题第533章 连锁反应第287章 失败的指挥体系构想第4章 骑军军侯第206章 廖化第145章 盖勋盖元固第392章 京兆韦杜第205章 这天子第291章 父女第529章 河东之争第276章 拜访周府第627章 具装甲骑神威第78章 连锁反应第530章 人心向变第279章 臆想第477章 联姻第211章 耀武扬威第872章 予兵归乡第51章 朝会第549章 宫内厮杀第87章 宫廷奏对第152章 两军对垒第691章 负隅第3章 举将第248章 天劫第595章 狼烟起第63章 攻城军械第334章 流凌杀到第577章 调查司署第428章 授学第250章 调查司相助第279章 臆想第849章 相约合谋第880章 驻军弘农第255章 养病第858章 大汉风骨第360章 成军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