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一个锦囊

…计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拉响了帷幕门

??※

在钦州,无论炒作地皮,还是砂糖罐头。王画站在暗处,甚至代表官府与王家的人寸步不让的争分抢厘。许多人知道太原王家后面有王画的阴影,但没有一个小料想到王画在中间占着巨大的股份。

但在苏州,却换成另一个方式。太原王家先后派出了五十名精干的掌柜。代表王画的是叶坷老夫子。代表太原王家的却是王纯,这是王家的一个外室弟子,但因为精明强干,最具有经商头脑,在太原王家。无论那一个人都不敢轻视。他在商业上的水平,比叶坷高了最少十个档次。

当然,王家投入了这么大资金,肯定万分慎重,也肯定会派出最优秀的人选。

但为了遮人耳目,王家几十名掌柜全部隐在暗中指挥,让王画调过来半生不熟的一百人主持事务。这些人几乎都生面孔,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注意。

从三月中旬到了苏州后,一干人没有收购粮食,而是悄悄从苏州到常州、扬州。北面到汴州、洛阳与长安等城市开设了十几家粮行,并且修了许多粮窖。不但行动秘密,连各店打的店号没有统一。

整个三月都在忙于建设,一斤粮食都没有收购,要有只有王画运过来的一批粮食,消耗严重,也因为大洋洲上人口增加,又分了一半到了钦州。因此只有二十几万石。这批粮食运到了洛阳,没有送给朝廷,而是立即出售了,筹集了十二万绢钱。滚入苏州的资本。

三月下旬,自苏州起,粮食价格又下迭了一步。一路跌到每斗米三十五文钱。

但苏州坐镇的王纯与叶坷安如泰山,没有采购一滴粮食。尽管这个价格也可以收购了。

可现在一动,数量少了,不起作用,数量多了,引人怀疑。而且也不是价格最低的时候。

四月来临,江南粮价再一次跌了下来,从每斗米三十四文一直往下跌,几乎一天一个。价,一直跌到三十文。停了下来。

不知道内幕的人都以为这是夏收来临导致的。

江南粮价下跌,连着洛阳长安也开始下跌。长安因为距离稍微有点远,进入渭水的船只吨位也受了限制,运输成本提高,米价还在四十七八文钱,但洛阳的米价下跌到了四十文之间。

听到这个小消息,李显还怀疑王画是不是杞人忧天,以这个势头。一旦夏收到来,粮价会跌到去年每斗二十几文钱的局面。甚至都考虑要不要收购王画的三十文钱的五百万石粮食了。

但洛阳没有出现到每斗米三十文钱,可在江南,夏收即将到来时,米价再次下跌,跌到每斗米二十八文钱。

这时候,王纯与叶柯开始出手。

没有用江南的粮号,而是用长安与洛阳、汴州的粮号,直接向江南各大粮号采购。直到夏收到来时,已经悄悄吸纳了一百七十多万石粮食,囤积在洛阳长安各个粮号里,没有出售。

同时又在江南又设了十几家店铺,不过转移到各县。

但就在夏收到来时,米价再一次滑落,跌破每斗米二十六文钱。这让农民很失望,但也不是很沮丧小与去年夏秋时粮价的疯狂相比,去年春天时江南粮价每斗米才十七八文钱。

这个价格导致了洛阳每斗米保持在三十五文钱。当然,与去年的二十几文钱相比,还是有点贵。但比一度涨到二百多文钱要好得多。就是王画滑州一行,也只是将粮价打压到五十几文钱。后来两百万粮食进洛阳,粮价还保持在五十文,没有怎么动弹过。

既然售价只有二十六文钱,收购价也只能定成二十三四文钱。

有的百姓还不肯。可米价再跌了一下,跌到二十五文钱。

这使得百姓沉不着气。他们不是粮商,有钱,还等着将粮食便卖救急呢。

但这时候,叶坷与王纯命令各个店铺立即收货了。

而且两个听了王画的指示,对前来出售粮食的百姓十分客气,至少每一个伙计接待百姓时面带笑容,店里还煮了大碗茶,让搬运粮食的百姓解渴,更杜绝大斗进小斗出的现象,甚至有时候故意让百姓沾一点小便宜。

虽然没有那个隐隐的庞大对手钱多,底子厚。店铺少,就凭借这上帝服务,在百姓中赢了很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百姓将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介绍过来。因此采购速度并不比对手慢。但前期购买店铺。修建粮仓也花了十几万猾钱。因此很快钱就用完了。

到现在做得还是十分隐秘。没有让对方发现,即使对方也发现了,但没有想到王画开设了这么多店铺,囤积了这么多粮食。

停止收购,也没有出售,但不是没有事做。

这些粮食都在粮窖里,要派人看护,防止失火。但这都是小事。

五月到来,粮价依然很平稳。

叶坷与王纯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就是自家。前后采购了近五百七十万石粮食。对方采购了多少,现在同样也不得而知,但有三十几家店铺已经确认是对方开的。两个王家停止了收购后,这些店铺还在疯狂地收购。不过也不是他们两方,还有其他粮商。但叶柯与王纯私自估算了一下。对方收购的粮食不会低于一千五万石,甚至有可能达到两千万石。

五月静悄悄,全国的粮价都十分平稳。

如果不是突厥入侵,这是李显幸福的五月。这一次突厥又从幽州入侵,出动了三万大军,骚忧了近十个州县。掳掠无数。还打着让李显为突厥公主被杀的旗号,让大唐谢罪。

这一次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因为原来两国盟约,边境开始有百姓返回,而且种植了许多棉田。有的百姓也因此富裕起来。可越富裕,损失就越大。

但好在突厥这

巴时间不长。在幽州扫荡了圈。在薛讷带着军队出城洲长时。双方交手了一次,都吃了亏小只是唐朝吃的亏更大一点。然后就退了回去。

只有让王家欢喜的是李裹儿生下来一个胖小子,但这时候李裹儿已经随李显夫妇回到长安小家伙长得很象王画,虎头虎脑的,十分招人喜欢。李显与韦氏也十分喜爱。立即下旨封为夏阳候太府少卿。不提李裹儿想不起来,一提李裹儿想起来了,十分不乐意,自己都是公主了,怎么的也要封一个小公吧,不说国公,来一个县公也是好的。就是虚职。也要来个正卿,什么少卿,与李显争。

李显说了一句:“难道你让一个刚出生的儿子比他老子官爵都大?”

李裹儿这才想起来,王画还是一候爵,又要李显给王画加公。李显吵着没有办法。只好说道:“不是父皇不给他加爵,是他不授。叫联怎么办?这一次等他从钦州回来,再加爵吧。”

这才让李裹儿平息下来。

但取名字时,又发生了争执小韦氏取了一个武昭的名字。意思让这个孩子怀念那个名义上的父亲。

李裹儿哪里同意,现在武崇,她脑海里都记不起来长得什么样子了。况且王画还拿过这个儿子的姓氏与她开玩笑。于是取名王昭朗。武则天不是给王画取了一个字叫高朗吗,我就让他叫昭朗。

韦氏说不行,要么,你取一个名字,但得姓武,不然外面老百姓会笑话。

李裹儿说,干嘛笑话,王二郎为了唐朝做了那么多好事,那个老百姓笑话。倒是武三思父子狼狈为奸,才让老百姓笑话。

这六下子韦氏不高兴了,斥责李裹儿胡闹。

李显一看母女俩都快吵起来了,在一旁劝道:“你们不要争了。不如联来取一个名字,也不姓武。也不姓王,好歹也是裹儿的骨肉,干脆姓李,叫李忠吧。”

“不行。”母女俩异口同声说道。

于是王画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了三个名字。武昭,王昭朗,李忠。

产生这个。原因,也确实因为小孩子长得好,三人放在心上。连从来不拍马屁的宋螺有一次看到后。都忍不住说道:“好俊。”

竟然将随身带着的一块喜欢的玉佩当作礼物送给了李忠或者王昭郎、武昭郎。

这也是爱屋及乌,如果说王画在朝中高官中真正的朋友,那只有大宋与老魏俩人,特别是兵器案后,王画的提点,那是恩情,如果不是王画那一次提点,让他们及时收手。后面武三思被李重俊杀死,韦氏十有八九对他们动怒。

王迤夫妇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王画临走时的吩咐,从洛阳来到长安。李红与王涵因为处理粮食事务,不敢前来,但也买了礼物,托王迤夫妇送给李裹儿。

但这时王家又传来音讯,李红同样也有喜了,大约是二月时怀的胎。

李裹儿听后,也没有生气。自己如愿以偿替王画生下长男,也就是以后王家的掌门人。因此,大大方方地回赠了厚礼,恭喜李红。

但叶柯与王纯开始准备战斗了。

俩家囤积了这么多粮食。并且事实上今年夏收比去年还在减少,可今年种棉花的人更多。这也有王画的功劳。他担心有可能大洋洲完成不了五百万石粮食的任务,后来制订了这个计策,更加需要粮食来打压对手。因此,从唐朝进了许多棉布,瓷器。这一次交易的行程更远。一直将船只航行到天堑各国。距离十分远,但天堑也是产粮大户。不但如此,后面从大洋洲装来的货物,也换成了棉花瓷器,折向天堑。这多少阻止了棉布下跌的势头。

就是没有两家囤积粮食,今年粮价必然会涨,而且因为去年的危机,上涨的速度还很快。加上两家囤积这么多粮食,不出事才怪。

叶坷与王纯两个人一斤粮食没有动,也不是没有动,是在将粮食往洛阳长安运,表面上看起来继续在交易。实际上到了洛阳长安后,粮食并没有出售,只不过囤积的地点挪了一个地方。但对方也在迷糊众人。也在继续放粮。但到了五月末。对方陆续减少粮食出售。到了六月中旬,所有粮店将粮食库存起来,不出售了。

北方各个,城市中,有许多粮店同时出现了问题,有的掌柜生病了,有的店铺要重新装修了,有的账目不对了,清查账目。各种各样的理由,导致这些粮店停业整顿。

当然,全国经营粮食的大小商人不知凡几,虽然这群人势力庞大,但还有其他的粮商。一开始看到这些粮店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幸灾乐祸。希望对方从此一蹶不振。

但因为这些店铺关门整顿。其他粮店销售的速度增快。

几乎没有人想到其他,销售速度快,回拢资金才快,赚的钱才多。大不了到江南再将粮食调回来。六月下旬。还能调到粮食,但江南的其他粮商隐隐嗅觉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开始有意控制销量,导致粮价徐徐上扬。

到了七月上旬,几乎调不到粮食了,调能调到,一下子涨到了六十文。嫌贵,没有关系。明天再来问价,涨到了六十五文,一天一个价。只不过与春末不同,是一天一个涨价,而且比春末时跌价时来得势头更猛烈。到了七月中旬。粮价涨到了每斗米七十文钱。

叶坷与王纯才下令开粮,从江南到长安,所有粮店一起向外销售。但在北方因为还存在着利润,为了加快销售速度,刻意比别的粮店少一两文钱。江南的粮价上涨。北方的粮价也应声而起,洛阳还在七十五文钱,长安都到了八十文钱,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继续上涨之中。

满朝君臣傻眼了,一个个后悔没有听王画的话。但现在喊王画救急也来不及,一来一去,最少得两个月

不过李显忽然想到王画临走时说的话,不顾朝堂之上,下诏用最快速度将李红接到长安,不过接着又想到李红有孕在身,又下诏到了洛阳用最快最好的马车,那怕是用留在洛阳自己的龙驾都没有关系,来接李红。

大臣们还在犯迷糊,虽然知道李红在王家的地位与作用,但也赶不上王画的才智吧。将她接来,有什么作用?

真的很快,而且为了维护李红的安全,那不是李红安全,而是关系到天下的粮价。一队五十人羽林军骑着快马,一路不停息,第二天就到了洛阳。但回来时,因为李红在马车上。却花了四天时间。这时长安米价涨到了八十五文钱,李显焦急苏分。正在与几个宰相商议主意。怎么商议?主要粮食控制在两拨人手中,他们不同意压粮价。怎么压也压不下去。

听到李红来了,李显还没有犯糊涂,王画说过,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立即让几位宰相退下。差一点亲自迎出皇宫。将李红接到皇宫。李红不急,也不需要急,长安皇宫她还是第一次进来。就是洛阳皇宫,她也没有进去过。

一路走着,一路东张西望。

李显看她温温吞吞的样子。差点想弯下腰,将她驻进大殿里。

但李红确实是很好奇,并且皇宫无论建筑或者是花草,都十分优美。也引起她的兴趣。本来一刻钟走的路,竟然让她走了三刻钟。最后李显说道:“李大夫人,快一点与联商议正事吧。”

别磨蹭了,姑奶奶。

进了大殿,李显手一挥,让下人退下,问:“李红,王侍郎留下什么妙计?是不是粮食运到了?”

“陛下,二郎答应陛下的粮食不会少一石,但要在冬天才能到洛阳。

“那不行。”还能等到冬天吗?到了冬天,粮食还不知道涨到几百文。

“陛下,为什么粮食会如此浮动?”

“奸商囤积居奇。”

“那就是了,如果这号,弊端不铲除,本来因为棉花,造成粮食短缺,那么粮价永远让人提心吊胆。五百万石就是运到京城后,又能产生什么作用?冬天再出现这情况怎么办?”李红是客气的说法,主要是唐朝世家盘居,占据太多资源与权势,如果不是棉花的出现,也会成为唐朝衰落的原因。但那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现在棉花的出现,温水煮青蛙变成了烈火烹猛油。这才是根本。但世家太强大了,除非来次彻底的动乱,否则那个都动不了。

李显不能作声。一个,唐朝三千七百多万人,如果加上逃户以及无法统计的少数民族,有可能接近五千万人。这么多人的食用加上酿酒。以及饲养牲畜,没有人统计过,但一年粮食最少开销在两亿石以上。这还不算,连突厥与吐蕃也从唐朝进口少量粮食,再加上这个数字。粮食的消耗更大。

五百万石数字巨大,可放在唐朝还是沧海一滴。

“陛下,勿要担心,夏天的粮价纵涨也涨不起来了,因为某些人想撬动秋收的粮食。一旦不制止的话,那才会出大事。”

就是粮价维持在八十多文,已经出大事了,再出大事,这个天下还能安稳吗?

李显也不想兜圈子,直接问道:“那个锦囊呢?”

很伤感,这才是第一个。锦囊,后面还有一个。更让他伤感,国家没钱了。为什么国家没钱了?想不明白。但知道国家没钱了,还能是国家么?

“陛下,如果要看锦囊,必须将皇后喊来。”

李显有点莫明其妙,但还是听了李红的话,让韦氏过来。

李红看到韦氏过来,突然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头。

韦氏也愣了一下,立即将她扶起来,说:“傻丫头,都有了身孕了,不怕伤着孩子?俗礼一律免去。”

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但做做样子,暖暖李红的心。

李红说:“不是,这是我家二郎说的,让奴婢代二郎无礼赔罪。”

“王卿犯了什么错啊,没有关系,敦人无错,有错改之即可。”

“不是,是关系到拆开锦囊之前,有一件事要皇后去做。”

“要孤做什么事儿?”韦氏面带微笑,但心中略略有些不悦。

“要皇后发誓,除了陛下与安乐公主殿下外,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锦囊之事。”

韦氏更加不悦,但还是发了誓言。

李红才说:“二郎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这一次是十几个大家族联手操作的粮食的。动用了资本有可能以达到千万婚。”

如果五百石撬不动粮食市场,那么几千万石,足可以撬动整个国家的粮价,又是十几个。大家族联手制造,他们本身就拥有无数的资源。包括各个粮铺,甚至各地的官员。

李显与韦氏听了脸色都变了起来,李显阴沉地问:“是那些家族。”

“这个陛不必要过问,(李红心里在说。就是你知道了也无辄)无论是谁参与此事,二郎也会让他们吃一个沉痛的教,让他们以后再不敢囤积居奇,没有了囤积居奇。国家粮价就能维持平稳,这才是根本所在。但因为对方资本强大,不能让对方知道二郎在安排,否则二郎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到时候粮价也控制不下去。所以请陛下与皇后保密。而且二郎也说过,因为皇后娘家,还有国舅的岳家崔家,怕皇后担心,才让皇后发下誓言。”

“难道孤家不知道事情缓急轻重吗?”韦氏冷哼一声。

“所以二郎先让奴婢磕头谢罪。”

原来坎子埋在这里了,李显与韦氏哭笑不得,韦氏说:“别绕围子。将那个锦囊拿出来吧。”

“不,奴婢话还没有说完。但有可能这两家会牵连进去,至少有一家牵连进去。皇后虽然不说,但也有方法替他们保密,二滞囊后。可以替他们筹集此资金,数月后会有不淤刚背戏,至少会有一半的分成。”

“这孩子犯傻了不成,这天下是陛下与孤的天下,难道孤还要与民争利吗?”韦氏虽然这样说,但颇为心动。

“还再麻烦皇上将公主请来。”

这个锦囊真难拆,李显没有办法,只好让人喊李囊儿过来。

李红施礼,没有办法,在皇宫中,谁让李裹儿是公主呢。

但李裹儿也立即将她扶起来,李红才解释道:“陛下,皇后。因为二郎答应过公主,让她出一笔资金参与其中,所以奴婢才失礼让陛下喊她前来。”

说着,从怀中掏出锦囊。

李显为了这个。锦囊,让李红吊了大半天的胃口,立即将它拆开。上面很简单的几行字:

陛下,皇后,粮价风波,勿忧勿管勿问。暂借臣一百万绢钱即可,另有一千张文,请陛下盖上玉望。为回报陛下,数月后臣以每石米十五文纳入国仓。到时,请依臣一事,大局即定,数年平安。

其他就没有了。

这算什么妙计。况且一百万绢钱对付一千万循钱,好象不太容易。况且王画主动压缩了出售给国家的粮价,五百万石,意味着王画损失七十五万像钱。

李显狐疑地问:“这就是锦囊?”

“正是。”

“那一千张文书呢?”

也许秘密在文书上。

www .ttκΛ n .¢ ○

李红跑到大殿外,从太监手上捧出一个锦盒,将它打开,第一张文书上面是一行字:敕令此铺收购粮食,各州县官府勿得刁难,钦此。

打开了第二张,一模一样的字,敢情是印刷来的。

这也不是过份的要求,但就是给了王画一百万维钱,能收购什么粮食。又如何将粮价打压下去,李显继续狐疑地问:“那么王侍郎想要委托联替他办什么事?”

“奴婢不知,但应当很容易办到”实际上李红知道,但现在不能说。说了李显也未必听得进去。

“就这样了?”

“就这样了,不过陛下如果想知道内幕的话,奴婢还可以透露一点。”

“说”李显狠得牙直咬。

“其实从二月二郎就在谋划,他离开洛阳时就开始执行了,现在我们有能力运作五百石粮食。不过还不能撬动对方,因此,要等到秋后一战,与他们论出胜负。”

“五百万石粮食?”李显与韦氏吓了一大跳,就是这粮食在江南,现在值了海钱,为什么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

这是王画刻意吩咐的,故意将风声放出一点,让韦氏参与进来,韦氏可以动用国家的家,甚至可以调动韦家的钱,难道她借钱,还要向韦家透露钱用在什么地方?主要韦氏野心不有这个收入,可以做小金库。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她听了一定会心动,只要韦氏参与进来,那么就会主动与王画配合。

不然王画不在京城,一些大臣进献谗言。这个女人一犯糊涂,到时候将王画卖了。

卖了问题也不大,这时候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但王画最终目标实现不了。

果然听了李红的话,韦氏眼睛里放起了光,虽然一闪即逝。李红还是捕捉到了。

李裹儿想都没有想,说道:“李红,我拿二十万循钱。”

有这个财产,但没有这个现钱,呆会儿向父皇要。

但韦氏说话含蓄得多,故意沉吟了一会儿:“李红,虽然王侍郎才智惊人。但对方财势粗大,就是陛下恩准借一百万维巨款,也能出现意外。真出现意外,经济损失不说,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黎民百姓的疾苦幸福。让孤想想。这样吧,孤另外替王侍郎筹集两百万循钱。”

看看,合伙就合伙,但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多谢皇后”李红再次行了一个大礼。也长松了一口气,不怕李显。不怕李裹儿,就怕这个皇后。进来了就好办了。

然后敲玉垒,一千张,有一会儿敲,李裹儿也过来帮忙,这也是李显。如果换作别的君王,就是女儿,玉奎也不能亲碰。但最后 这一千张纸。一大半是李裹儿盖上去的。

李红拿着敲好的文书,离开了皇宫。又在长安呆了三天,这笔钱才拿到手中,估计韦氏多半向韦家筹集的。这几年韦家甚是风光。与王画合伙都是次之,主要是沾了她的光,能拿得起这笔钱。不然这么多钱,就是从国库中挪用,也有大臣进谏的。

但李显怕李红在路上出事。李红回去时。派了五百精兵保护。大臣看到后,皆是无语,就是公主皇太子出巡。也没有李红这班威风,不过都猜到与粮价有关,可是怎么样做的,一个也没有问出来,问急了,李显答道:“天机不可泄露,联与皇后都发下重誓。”

得。那就不问吧,但一个个心中的好奇,就象猫爪子在挠。

不过粮价还继续在涨着,一直到七月下旬,涨到八十文钱,才停止下来。

但这时候,因为未雨绸缪,叶柯与王纯主持下,到了八月来临之前,囤积的粮食一起出手,没有一丝贪恋,尽管秋收还有一个月来临。

可两家账目上的资金已经涨到了四百一十万婚钱。这还不算,王画再次派人用快马送来三百五十万婚飞钱,这是罐头与砂粮的订金。地皮的钱不能动,虽然开始赚翻了,但因为人口涌进的速度增加,特别是一些有钱人进入,房屋建设速度加快,所用的资金也在增加。

但罐头与砂糖不同,罐头问世了,还没有到洛阳等地,但到了苏州等州府,本来雪白的桂圆肉就难得一见,再加上新奇的罐头,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虽然很贵,但各个代理商卖得脱手。还没有砂糖让百姓期盼,在民间传说中,那个白洁胜雪的糖。被传为天物。并且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王画敢要,订金不成问题,王画还真敢要。收了四百五十万循钱订金。让王家那个长老心惊肉跳。但王画一转手,除了一百万留下来发展外,其他的三百五十万维钱全部转移到了苏州。不转移不行,这些都是飞钱。王画让这些飞钱到江南来阅成现钱。

不能说罐头与砂粮就不要钱了,收货要钱,建厂房与工具要钱,工人要发工薪。因为发展快,一百万绢钱没法维持,不过再过几个月 也就是甘蔗上市时,需要的钱最多。但那时资金开始回拢,问题也不大了。

这样一来,两家手头操作的资金达到惊人的一千零八十万循钱,足以与对手逐一雌雄。

当然对方力量也在增强。但与两家不同。对方为了更大的秋收,必须留下大量粮食,来将粮价撬回去。但叶坷与王纯估计,即使留下粮食重新撬动市场,他们也差不多将春天的本金收回去。现在撬动市场的有可能是他们白赚来的粮食。

可叶柯与王纯一点也不着急,这一切现在完全沿着王画春天预算的走向在走。

当然,对方也知道了他们。这一批粮食放得快,放的量也大,如果再不注意,都没有野心操作这次粮食风波了。但问题也不大,很快就查到王画在操作,王画还带着手下拜见过苏州刺史,甚至几个店铺也让对方查到。可王画能有多少钱,也有人猜测出太原王家似乎插了一足,可王家在钦州又放下巨大的投资。太原王家能有多少钱,就是更强大的崔家、卢家,如果一己之力。都无法撼动这个庞大的市场。因此认为王画有远见,插了一脚。赚一笔留作资本。毕竟建设钦州用了许多钱,还有五百万石粮食需要本金采购。

不但没有戒意,相反,因为怕王画闹事。尽管这是正当经营 王画也无可奈何,可不想在这结骨眼上有什么风波发生。于是并没有刻意去找两家的麻烦,还有意避开两意的生意。

然而两方初避开,终于开始亲密接触起来。

到了八月初,粮价还挺了一下,还没有过初十,粮价忽然跌下。掉到了七十五文钱。大家感到奇怪不解,随后想到马上秋收到来了。于是一起观望起来。

一观望就没有人采购了,粮价再次下跌,跌到了七十文钱。这一下子更没有人敢采购了。于是到了中秋节,粮价飞快地跌到了五十文钱,八月二十,掉到了四十文钱。

连城中的百姓都宁愿饿着肚皮,一天两餐,一斤一斤的往回买粮食。最倒霉的是一些小商贩,前期看到粮价涨得快,进了一大批准备囤积居奇,没有想到一眨眼的功夫,老母鸡变老母鸭了。许多小商家在这次一涨一跌中破了产。

连朝中文武百官都感到奇怪不解,怎么看不懂了?难道是李红回去做了什么安排?可没有听到她有什么动作啊?

李显早在预料之中,听到大臣议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这更让大臣认为是王画与李红弄的鬼。但怎么弄的?不论谁猜想。都猜不出来。

但李显回去后,看到韦氏与李裹儿,说道:“王卿大才,诸葛武候在世。姜子牙复生,也不过如此。”

心服口服。

韦氏突然开口对李裹儿说道:“等到王侍郎守孝期满,孤家让你与他成亲。”

李裹儿高兴地跳起来,将她紧紧抱住。

事实是韦氏这次也感到心寒,这是什么智谋,从二月起,就象看到半年多后发生的事情一样。王画这种预判让她都有些害怕。既然他不被自己所用,也尽量与他为敌。让他与裹儿成亲,至少以后因为这门婚姻。对自己也不会产生敌意。

如果不是王画与李旦父子产生严重的危机,还有王画虽然没有对她谄媚,也没有对她有过任何的敌视,韦氏都动了杀心。

但粮价下跌的趋势没有止步,眨眼间就掉到了三十五文钱,其实这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这时候大量从这些店铺里进货,马上就将他们手中粮食淘空了。但因为秋收到来,没有人敢这样做。就是两家手中有这么多钱,也不敢这样做。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但老百姓不愿意卖粮了,反正留着会涨价。不卖也没有人强买。粮价继续在跌,两天一文,跌得没有前面一个月快,可跌得让人十分难受。秋收在继续,有农民跑到城中询问价钱,结果变成了每斗米三十文。

还不大甘心,隔了几天小又变成了二十八文,二十七文,二十六文。让许多眼巴巴等着这次粮食涨价发一笔小财的农民与地主,连想死的心思都有。熬了近二十天,终于有人按捺不住,特别是一些急等用钱的农民。

但让某些人奇怪。为什么只收上来少量的粮食?不但他们,就是其他地方来收购粮食的商人也没有收到多少粮食。

这么多人,也有不少机灵折。立即派人一查,发现出现了大问题。

当百姓出手时,从江北的扬州、楚州、和州、滁州、舒州到江南的宣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所有县靠近产粮的河道里都停放着船只。他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王画命手下,从二月份起就在硫球打造了八百艘河船,还先后雇拥了四百艘河船,一共达到了一千两百艘,直接将船只驶到产粮区购买。

这次事件结束后,这八百艘河船正好出售。现在遭运发达,这些船只式样先进,不愁售价。所以这一次的行动出忽了所有人的意料。

不但如此,动用的人力达到三千多人。太原王家动用了家族一半人力。到了这时候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但大半人力来自王画的手下。甚至不惜从大洋洲再次调回一些可靠的亲信。

购买时继续保持那种让百姓感到很刷顺咒小帝服务”与城中出的购价保持一么舒…,还省去了到城里的距离,说不定遇到不好的店家,在出售时能黑心地坑一把。百姓当然乐意就此将粮食卖给这些船上的老板了。

而且积压了这么多天。百姓按捺不住。一户一动,千家万户一起将粮食向船上出售。也有官员过问。当船上将那张盖了玉望的印刷文书拿出来,一个个小吓跑了。不但如此,后来粮食收得太多,无法仓储,又将这张文书拿到官府,让他们挪出官仓,替两家保管。连看守的护卫钱都省了下来。

到了这时候,王纯才心悦诚服,如果没有李显的变向支持,不要说仓储,就是在收购时,这么大风波。官府的阻拦,都不会让收购顺利进行。那么这个,宝贵的数天时间就抢不过来。

等到对方反应过来,两家已经收购了三千万石粮食,几乎将这片唐朝最大的产粮区出售的秋粮收购了三分之二。

对方再次低估了王画,知道这一次王画赚了一笔不小的钱,但没有想到王画筹集到了一千万婚钱,预计最高的一个掌柜,也只认为王画手中掌握的资金不会超过三百万。但大多数认为在五十万与一百万之间,这个预计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多大的悬差,有了这个结果便有了后面的结果。

王画既然这样做,他们也能这样做,王画筹集了一千两百艘船。他们筹集的船只更多,特别是江南几大世家,无数的船只放下身架。驶向产粮区。但王画的船队在当地已经有了名声。并且这些船只上的主家态度十分傲慢。结果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船只,但百姓依然往王画家的船上跑。有的人气愤不过,想动坏主意,但听到圣旨一事,立即打消。

怎么办?只好提高粮价。

他们不知道,不提高便罢,一提高进入了王画的手掌心。正好两家手里还剩下近两百万绢钱,慢慢陪他们玩。

他们提,王家也跟着提,既然熬到现在,一个个百姓都存在侥幸心理。还有的是地主,本身就不缺钱,价格不高不出售,怎的?

不提还好,一提全停下来观望。

于是两家竞相提价,价格越提越高,至于其他的粮商基本上都只能观望,却没有办法插足。

到了此时,天下皆知。有些直臣不大乐意,王家似乎收购了不少粮食,但没有出售,却在与这些世家火拼,又将粮价哄抬上来。这不是一个臣子的作为。

当粮价哄抬到五十文时,弹劾的文书象雪花一样,飘向了皇宫。李显想让人到洛阳询问李红,可看到王画锦囊上的字,上面很清楚地写着。为回报陛下,数月后臣以每石米十五文纳入国仓。到时,请依臣一件事。大局即定,数年平安。

李红或者王画还没有开口“请依臣一事。因此还没有到大局即定,数年平安的时候。况且前面还有“粮价风波,勿忧勿管勿问。十个。大字。其中三个勿格外醒目。

于是李显对这些弹劾文书装聋作哑。

但两家还在纠缠不清,粮价再次涨到了五十五文钱,长安的粮价更是涨到了七十文钱。终于朝堂上爆发起来,大部份的大臣要求王画收购上来的粮食放粮。

李显吵得不耐烦了,说道:“你们可听说过,子产从政一年,百姓诵之,取我衣冠而猪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百姓又诵之,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嗯。郑国名相子产都跑出来了。

李显又说道:“这件事联早与王卿商议过,不然联会发给他一份诏书?难道你们当联真是昏君吗?”

不是昏君,但是一个糊涂君。不过大家立即想到李红那次来长安奇怪的表现,还有长江两岸河道里密密麻麻船夫手上持着的那份诏书。恐怕其中是有内幕,于是才安静下来。

河道里两家的船只还在亲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百姓来卖粮,立即亲热的迎了上去。只是对方到现在才明白这个态度的重要性,已经太晚了。而且这时剩下没有出卖粮食的都是丁字户,味口很大。

但涨到五十五文钱,对方涨价也慢了下来。如果手中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操作,那怕涨到六十文小七十文,能将将价格炒作上去,关健是手中没有多少粮食,而大头换在王画手中。他们不能确定,再涨下去,能不能盈利。

到了这时候,才明白王画的雄心,可他们不明白了,王画那来的资本,就是太原王家参与进来,也没有这个资本。

于是在两家亲密接触下,粮价还在缓缓上涨,但涨幅终于慢了下来。

到了九月末,粮价涨到了六十文钱。

听到这个价位,王纯与叶柯相视一笑,王纯说道:“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两家拥有的粮食,达到了三千六百多万石,几乎沿江两岸五分之四的销粮握在他们手中。但也没有多少钱了,只剩下二十几万贯钱。主要是后期的六十万石粮食,花去了三百万维钱。

叶坷也抚掌道:“是到出手的时候了

说老实话,叶坷不要提了,就是王纯操作这场惊天动的无硝烟战争。也是胆战心惊,这是多大资本在操作,将太原王家家族所有资产出售,也达不到这个。资本的一半。

但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候,再等下去,对方会沉不住气,全体解散,反而不美。

两人说完,立即下达命令。到此也进入了收官之战。

比:这一章有点长,本来想分为上下两章发布出来,但未免不美。正好码出来,于是一道发出来。(

第36章 风云之战第53章 锦囊妙计第82章 世界的尽头(下)第5章 请教第33章 赖定第24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七)第54章 武候故道第42章 神仙?第24章 酒肉修行第41章 乌龙第72章 大派送第12章 倒第16章 布局第31章 第二箭第116章 无间道第106章 惊人的力量第78章 美女来袭(上)第31章 立誓第5章 请教第49章 笼中人第13章 猫与鼠(上)第41章 让与不让第101章 屈服(下)第33章 二夺大非川第79章 青岗岭之战第112章 韦氏不死,鲁难不已第10章 准备第46章 风云之战第58章 第一个锦囊第18章 天津桥上一张纸(一)第9章 大势第50章 逆天而行第50章 逆天而行第64章 高兴第76章 莫贺将军第100章 屈服(上)第31章 梦里风火连城第124章 还金城第101章 那一夜,菊花满洛阳(三)第69章 黄帝龙瓷(下)第12章 少年第34章 郭元振的怒火第15章 囧与雷(十一)第81章 再坑一次第45章 烟消第61章 凤求凰(下)第71章 借将第25章 宗族大会第21章 血甲第1章 太原王家的邀请第135章 春祭第90章 何患无臣第27章 夜探第1章 出大事了第96章 蝙蝠、乌龟与红豆第11章 颠覆第101章 屈服(下)第72章 仁义第84章 被老草啃的那头嫩牛(下)第53章 假设第47章 风潮第140章 鼎身与鼎基(上)第92章 斩马第29章 秦汉砖瓦第27章 海珠第33章 杀!第134章 跪下的皇帝第40章 少妇第6章 水也浑第83章 决战白马寺(十二)第42章 猎山第37章 风云之战第61章 大江魅影第21章 龙上九霄(上)第78章 各有算盘第53章 假设第149章 一百问第88章 凡尘第98章 爆第54章 难缠第53章 锦囊妙计第49章 放第15章 暗敌第140章 鼎身与鼎基(上)第138章 又嫁第67章 决战慈恩寺第44章 酸(中)第21章 龙上九霄(上)第8章 囧与雷(四)第43章 太子第18章 血甲第141章 鼎第82章 打开天窗说亮话第36章 朕老了第3章 力量第56章 粉蝶第50章 准备第55章 无心逐云第52章 站住第43章 酸(上)
第36章 风云之战第53章 锦囊妙计第82章 世界的尽头(下)第5章 请教第33章 赖定第24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七)第54章 武候故道第42章 神仙?第24章 酒肉修行第41章 乌龙第72章 大派送第12章 倒第16章 布局第31章 第二箭第116章 无间道第106章 惊人的力量第78章 美女来袭(上)第31章 立誓第5章 请教第49章 笼中人第13章 猫与鼠(上)第41章 让与不让第101章 屈服(下)第33章 二夺大非川第79章 青岗岭之战第112章 韦氏不死,鲁难不已第10章 准备第46章 风云之战第58章 第一个锦囊第18章 天津桥上一张纸(一)第9章 大势第50章 逆天而行第50章 逆天而行第64章 高兴第76章 莫贺将军第100章 屈服(上)第31章 梦里风火连城第124章 还金城第101章 那一夜,菊花满洛阳(三)第69章 黄帝龙瓷(下)第12章 少年第34章 郭元振的怒火第15章 囧与雷(十一)第81章 再坑一次第45章 烟消第61章 凤求凰(下)第71章 借将第25章 宗族大会第21章 血甲第1章 太原王家的邀请第135章 春祭第90章 何患无臣第27章 夜探第1章 出大事了第96章 蝙蝠、乌龟与红豆第11章 颠覆第101章 屈服(下)第72章 仁义第84章 被老草啃的那头嫩牛(下)第53章 假设第47章 风潮第140章 鼎身与鼎基(上)第92章 斩马第29章 秦汉砖瓦第27章 海珠第33章 杀!第134章 跪下的皇帝第40章 少妇第6章 水也浑第83章 决战白马寺(十二)第42章 猎山第37章 风云之战第61章 大江魅影第21章 龙上九霄(上)第78章 各有算盘第53章 假设第149章 一百问第88章 凡尘第98章 爆第54章 难缠第53章 锦囊妙计第49章 放第15章 暗敌第140章 鼎身与鼎基(上)第138章 又嫁第67章 决战慈恩寺第44章 酸(中)第21章 龙上九霄(上)第8章 囧与雷(四)第43章 太子第18章 血甲第141章 鼎第82章 打开天窗说亮话第36章 朕老了第3章 力量第56章 粉蝶第50章 准备第55章 无心逐云第52章 站住第43章 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