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

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

过了中秋节后,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下到田地中,与家人、部曲们一起收割。

老实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在当募兵的时候,孔二压根不会下地,也看不起这种事。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他就愿意干了,而且干得很卖力。

原来,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

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当然,这是分地方的。

在南诏的两京区域,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农具的生产、应用也十分广泛,总体产量并不低。

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如推行郡县化、大量移民、清理户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腾州、曲州五地。

在种植品种方面,云南以稻、麦、杂粮的轮作为主。

就这一点来说,甚至比中原还先进。

在北方区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种。进入唐代以后,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中晚唐以来,甚至急剧增加——平心而论,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产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尽可能取代粟米。

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区域外,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通海、江川、温富、八平五县)的地方,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经过两三年的适应,直接稻麦轮作。地力不够的时候,再种杂粮缓一缓,如此循环,渐渐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兴,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

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来,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几百户总是有的。

擅长的东西很多。

有铁匠,专门打制农具,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

有木匠,可以打制各类工具、家具,甚至修建房屋。

有裁缝,尤善制作吉贝(棉布)服饰,毕竟拔汗那就多这类东西。

还有铜匠,专门制作铜器,而铜的来源则是昆州。

最近一段时间,昆州附近陆续发现几个铜矿,最大一处位于新设的陇堤县(今石林)。

不过,今年通海州也发现了铜矿,位于通海县东北方(今华宁县境内),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确定矿山范围,准备开采冶炼。

其实,云南多矿,又何止这几处?早在四年前,王师攻占云南之时,圣人就派人四处探勘,广寻矿产了。

几年下来,成果还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边的山里(今双柏县境内),有人找到了铜,试开一炉,煎炼成汁之时,上浮者为红铜,下沉者为银。云南道、姚州二级官府欣喜若狂,飞报圣人。

大理府那边也发现了铜矿,主要位于洱海那边的山里。

剑川都督府境内,当地有土人冶炼“紫铜”,朝廷闻之,遣人查验,果然有矿。

……

云南几乎全境有铜,每个州都有,区别就是大小罢了。

而随着这些铜矿的发现(往往伴生金银铅锡等金属),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弃这个地方了。

接下来,云南面临的将是蜂拥而至官人、商徒、军士、百姓,这个天南之地将迎来大洗牌,产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化。

金银铜,朝廷都快想疯了!

铜矿资源的丰富,极大提升了铜匠的地位,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隶身份,成为百姓,可谓人生的一次飞跃。

马车之上,阿力也转头看向田里的孔二。

两人目光对视之后,他又很快移走,作为刚刚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匠人,他的内心还很自卑,下意识不敢抬头挺胸做人。

不过这片土地是真好啊。

拔汗那几乎看不到的水稻,在这边遍地都是,产量还贼高,养活了太多人口。

更绝的是,云南百姓开发出了很多在他看来根本不适合种地的丘陵农田,并不辞辛劳,提水灌溉,收获粮食。

若拔汗那百姓有这种劲头、这种技术,怕是一百多万人都养得。

马车摇摇晃晃,慢慢前行。

穿过了丘陵,入目所见到处都是鲜红的水果、金黄的稻田。

下到了河谷,村落中的袅袅炊烟让人心神迷醉,这是生活的味道。

靠近了城池,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充耳不绝,更有那大车小车,满载粮食、果蔬,送入城内,给贵人们享用。

这个地方,虽然暂时还没拔汗那繁荣,但看这突飞猛进的势头,早晚的事罢了!

******

马车进城之后,停在了一处气派的府邸面前。

守门军士仔细检查了一番,挥了挥手,让他们进去,最终停在了一处球场上。

这是燕王府,掌握通海州最高权力的男人所住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处住所。在西南边的山里,还有一处别院。

这两处都是朝廷派人设计,征发百姓、俘虏修建而成,足见燕王在朝中的能量。

“东西带过来了?”王府长史任圜匆匆赶来,问道。

“拿来了。”工头立刻掀开盖在车厢上的篷布,恭敬说道:“首批香皂,全在此间了。”

任圜缓步过去,拿起一块,轻轻嗅了嗅,道:“和拔汗那带回来的那批不一样啊。”

工头曹三郎躬身说道:“长史勿怪,通海州找不到那些香叶、精油,只能代之以本地花木。另者,这批香皂所用之油是猪膏,并非齐墩果所榨之油。”

“原来如此。”任圜点了点头,随后又将曹三郎扶起,道:“无需如此。既已制成,你便是官人了。”

“谢长史,谢殿下厚恩。”曹三郎喜极而泣,激动不已。

阿力听得半懂不懂,但他知道,贵人们一定给下了了不得的赏赐,所以工头才这般激动。

唉!其实制成香皂的主要功劳在他,但他是拔汗那人,注定没这个机会了。能被赦免奴隶身份,再得一些赏赐,已经了不得了——其实这样也好。

“先别急着激动。”任圜大笑道:“赏赐可不止这么点。”

“请长史吩咐。”曹三郎低下头,恭敬说道。

“通海州已有经学堂一间,殿下欲效仿中原,建工学、医学。你若有暇,可去授课,无需讲如何制香皂。唔,你原本是采药配药的吧,这两间学堂都可以授课,殿下定有厚赏。”任圜说道。

其实,诸科杂学唐代就有。

县一级,有经学。

州一级,则有经学、算学、医学。

大夏新朝雅政,县一级有经学、数学、医学、农学。州一级,又多了个工学——其实主要教冶铁。

在国子监一级,又多了营建等杂科。

说实话,诸科杂学在唐代就招不满学生,考学得中的前程也一般,最多当个八九品小官,甚至一辈子当不了官。

国朝因为圣人的重视,杂学地位大大提升,但囿于传统的力量,仍然举步维艰。

数学人才的主要去向是各府州的坊市,给博览会期间集中交易的商人们盘账。

少数数学人才兼修营建,那么可为营建士,虽然很赚钱,但地位不高。

工学、医学就不说了,专业性太强,至今没人做到大官。

诸科杂学之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少府监王雍,但也仅此一例。

不过也别说没改变。

比起唐代,国朝绿袍小官(六至九品)中,出身杂学的人数大增,比前唐年间多了好几倍,大部分是农学生,这是积极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杂学出身的官员,其实并没有功名在身,基本都是实干出身,整体水平未必多高。

有这个改变打底,下一步的改革就水到渠成了——打破习惯很重要,如果一时打不破,那就温水煮青蛙,让人慢慢接受事实,减少阻力。

圣人的改革,主要定在科举上。

早在建极十三年那次科考,就已经第一次按道分取进士科名额。

同光元年,第一次参加大夏科考的云南,给了两个进士名额,分别被段氏、高氏子弟考中。

同光四年(919)的科考,改革继续。

按道固定名额的学科扩大到两个:云南道将有两个进士名额、一个农学名额。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重大的改变。

经学进士有多难考,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竞争那叫一个惨烈,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还需要一点运气成分。

虽说云南华风不盛,难度没其他道那么高,但南诏时代高门大族就有许多子弟学习汉文经典,这几年又多了不少,也没那么容易考——几百个人先考乡贡,考中后再去京城考进士,一路杀出来很难的。

那么,不如试试那个农学名额?虽说是杂科,天然被经学生看不起,但考中了有极大可能做官,不比两手空空强?

最关键的是,农学容易考啊。

教材只有几本:前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后汉崔寔写的《四民月令》、后魏贾思勰所著之《齐民要术》,以及本朝王雍的《血脉论》。

四本钦定教材,内容不算很多,考题就从里面出。公允地说,比考进士容易多了。

而且前面三本书流传多年,有些人可能已有涉及,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听闻司农卿梁之夏十余年来一直在编纂一本农书,重点讲的是不同种类肥料,如牛粪、鸡粪、草木灰、骨灰的不同用途——司农寺长期实验下来,发现不同种类的肥料效果确实不同。

书中可能还有粟麦、果树的最佳种植方法,新品种农作物黑麦、甜菜的种植也有涉及。

甚至还有农作物的不同加工方法,包罗万象,内容很杂。

如果等这本书完稿后进献宫中,得到圣人认可的话,很可能要被列为教材,届时考试的难度又要有所增加。

早考早好,这是至理。

作为燕王的心腹,任圜是知道这个消息的。

你问他对此是什么态度,当然叫好了!他虽是儒生出身,但真没考上进士,心中早就一肚子火气了,圣人提高杂学地位,他一直是赞成的,让那帮毛锥子哭吧,哈哈。

呃,任圜可能忘自己的出身了,但他也不是纯粹的毛锥子。历史上胡柳坡之战,他追随李嗣昭与梁军激战,勇不可当。

战后,李存勖都对他的表现大吃一惊:“儒士亦破体邪?仁者之勇,何其壮也”——文士要会上阵拼杀,此乃唐以来的“雅政”。

“长史有令,仆自当遵从。”听到任圜要求他去讲课,曹三郎又喜又忧,不过还是答应了。

“何惧耶?”看工头那忧心的模样,任圜笑了笑,道:“好好教,将来都会有出头之日的。圣人能给农学名额,将来也会给医学、工学机会。”

他这倒不是瞎说。杂科考试,一个是考的人数少,一个是水平低,这次固定农学名额,算是重大改革了。

也就是说,哪怕你水平没达到朝廷的预期,只要成绩比其他人好,这个名额就是你的,朝廷会“捏着鼻子”录取。

农学能给名额,其他学科自然也能。

而当杂学出身的官员达到一定数量后,自然会成为一股势力,再想削减他们的名额,独尊儒术(进士),就没那么简单了。

或许,这才是圣人真实的目的,为此不惜降低录取标准,固定名额。

很多人说他是武夫乱来,任圜对此只是笑笑。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武夫确实是一面很好的盾牌,躲在后面,圣人可以做不少“离经叛道”的事情。

而经历了武夫一百多年的打压,儒生也没那么高的心气了。圣人能重视科举选官,不再让武夫占官的现象大量出现,提高他们的地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建文神武……”任圜心中暗笑:“或许儒生们都没想到,这个‘文’的含义太广泛了,圣心难测啊。”

第四十章 拉拢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三十八章 无家与暗流第1340章 征调第三十七章 班师第九章 迟来的荣誉第951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1273章 向前看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五十四章 谢表(存稿灰飞烟灭,为书友徐宇的大力赞助加更1)第二十四章 不要体面第1182章 青州港第951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二十七章 财税改革之三第七章 士兵王第五十七章 他回来了第1207章 麻杆打狼第六十六章 立威第1290章 军不发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五十章 交易第十三章 我来了第二章 三月第1008章 共赢第七章 大张旗鼓第四十九章 面圣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994章 追索第十八章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三)第四十四章 赛点第四章 使团第六章 三斗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五十六章 烦躁第九十三章 俘虏与影响力第五十章 南撤第1101章 统战第二十九章 武勇第1159章 争吵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二十九章 首尾第六章 茅店第十六章 迂回第1119章 反复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1012章 价码与拥护第1122章 钱氏第十七章 请你移镇第1188章 求援古代的骑兵第六十二章 扫尾南诏农业地理第一章 家人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十七章 道路第五十六章 烦躁第1086章 财赋整理第十八章 构想(为盟主奎元哥加更)第1107章 参详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三十三章 大军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1106章 横山与平海军第十章 少年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七十三章 收获第七十五章 路线金国如何防御蒙古骑兵入境敌后骚扰第1259章 鬼主意第十二章 功莫大焉第四十九章 长大了第六十三章 威望与风潮第十三章 示形在彼第三十二章 又是这招!第十二章 旧地重游第1056章 态度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军心第1279章 离京第十二章 夏州(一)第二十二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二)第二章 调查(二)第1339章 让他来第1040章 徐州与洛阳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九十章 洛阳居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七十七章 军心与消息第四十七章 整编第二十二章 扎根第四十章 休闲(二)第1151章 果断第1296章 默契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1137章 于越
第四十章 拉拢第八十五章 往事第三十八章 无家与暗流第1340章 征调第三十七章 班师第九章 迟来的荣誉第951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1273章 向前看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五十四章 谢表(存稿灰飞烟灭,为书友徐宇的大力赞助加更1)第二十四章 不要体面第1182章 青州港第951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二十七章 财税改革之三第七章 士兵王第五十七章 他回来了第1207章 麻杆打狼第六十六章 立威第1290章 军不发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五十章 交易第十三章 我来了第二章 三月第1008章 共赢第七章 大张旗鼓第四十九章 面圣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994章 追索第十八章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三)第四十四章 赛点第四章 使团第六章 三斗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五十六章 烦躁第九十三章 俘虏与影响力第五十章 南撤第1101章 统战第二十九章 武勇第1159章 争吵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二十九章 首尾第六章 茅店第十六章 迂回第1119章 反复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1012章 价码与拥护第1122章 钱氏第十七章 请你移镇第1188章 求援古代的骑兵第六十二章 扫尾南诏农业地理第一章 家人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十七章 道路第五十六章 烦躁第1086章 财赋整理第十八章 构想(为盟主奎元哥加更)第1107章 参详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三十三章 大军第五十二章 漫漫撤退路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1106章 横山与平海军第十章 少年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七十三章 收获第七十五章 路线金国如何防御蒙古骑兵入境敌后骚扰第1259章 鬼主意第十二章 功莫大焉第四十九章 长大了第六十三章 威望与风潮第十三章 示形在彼第三十二章 又是这招!第十二章 旧地重游第1056章 态度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军心第1279章 离京第十二章 夏州(一)第二十二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二)第二章 调查(二)第1339章 让他来第1040章 徐州与洛阳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九十章 洛阳居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七十七章 军心与消息第四十七章 整编第二十二章 扎根第四十章 休闲(二)第1151章 果断第1296章 默契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1137章 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