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改道黄河之志

太保守了?

胡宗宪吓了一跳,他要重新清淤整个淮北运河这个方案还保守?

只听到苏泽说道:“潘参赞,你来给胡部堂说说方案。”

潘季驯拿着一份厚厚的资料,搬到了胡宗宪的面前,接着说道:

“这是大都督府准备的方案。”

胡宗宪翻开厚厚的资料,他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厚的资料了。

在东南官场上,正在掀起一场反对“公文八股”的运动。

任何官场内部流转的公文,用词用句都必须要简单明了,就事论事,去掉那些格式化的恭维和云山雾绕的车轱辘话,每一份公文都必须要开宗明义,将所需要向下布置的工作或者向上汇报的事情明确的写出来。

不像是以前胡宗宪担任浙直总督的时候,下属送上来的公文大部分都是溜须拍马的废话,而他自己写的公文也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斟酌,一边要小心避讳大明朝积累下来的长长的避讳名册。

这都是有教训的,当年嘉靖刚继位的时候有一名大臣,就是在写给皇帝的奏章中,不小心写了成祖的名讳。

刚刚继位的嘉靖就借题发挥,重重的处罚了拿名大臣,并且将他驱逐出朝堂。

胡宗宪当年在浙江抗倭,做官做事都小心翼翼,唯恐被抓到把柄。

现在东南官场没有避讳,甚至有的官员故意在公文中避讳苏泽的名字,而被苏泽批评,反对任何形式的避讳。

这也是为什么胡宗宪投了东南之后,感觉非常轻松的原因。

思绪拉回到资料上,虽然潘季驯拿过来的资料很厚,但也和东南的其他公文一样,开宗明义的将资料的主要内容列了出来。

“黄河改道!”

胡宗宪彻底愣住了。

苏泽说道:“淮北漕运的问题,来源于黄河夺泗水入淮河,泗水又入淮河,导致整个淮北河沙淤积,水位上涨淤塞漕运。”

“而且因为黄河经常泛滥,让泛滥的黄沙侵蚀淮北平原,导致这里的大好土地无法耕种。”

“所以要解决淮北漕运问题,光靠着清淤是治标不治本的,若是能够让黄河改道,重新从泰山之阴入海,那淮北大片的平原就会变成粮仓,而不是泥沙淤积的黄泛区。”

胡宗宪听完了苏泽的计划,却没有立刻附和苏泽的计划,而是担忧的说道:

“大都督这个计划,不就是前元脱脱的计划吗?前元曾经动员百万民夫重修黄河,最后依然没有修成功,还聚集流民,让明太祖乘势而起,灭了前元。”

苏泽说道:“前元覆灭,乃是前元暴行残虐百姓,和黄河何干。”

“再说了,运河水道的淤塞,不也是当年前元自己作孽吗?至今河南、淮北饱受黄河泛滥的百姓,至今还因为前元造的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胡宗宪叹了口气,赞同了苏泽的说法。

潘季驯问道:“大都督说的,是当年前元攻打南宋,元军攻归德府的时候,在归德府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元军又在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最后导致黄河夺泗水入淮河的那次?”

胡宗宪点头说道:“黄河四次改道,前两次虽然河道有所变动,但是依然都入渤海。”

“可第三次宋朝为了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还有第四次就是元军故意掘开河堤,加剧了淮北黄泛,最后导致大运河多次淤塞。”

苏泽点点头,宋元这对卧龙凤雏,都想要利用崩腾的黄河达成自己的目的,结果是大自然根本不管你是什么皇帝,最后都吞下了苦果。

大宋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想要通过引导黄河抵挡北方的辽国,阻止了三次改易黄河的工程,也就是“三次回河”。

三次回河没能挡住大辽,大辽就被金给亡了,金军南下,宋朝掘开黄河,导致了第三次黄河改道,从此黄河不再从山东入渤海,而是从淮河入黄海。

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瘟疫蔓延,饥荒和瘟疫再一次让黄河沿岸的死亡人口剧增。

而繁华的江淮地区,也惨死在黄河决堤的洪水之下。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却变成了人间地狱。

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等到金国接手了这个烂摊子,金国为了治河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背上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而黄河改道导致的频繁水灾更是让沿途的金国农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等到了元朝也用黄河对付金国,造成了第四次黄河改道之后,黄河夺淮入海的大势已成,再也无法挽回。

而元朝定都在大都,也极度依靠大运河向北方运送粮食。

元丞相脱脱为了治理黄河,征召了百万民夫,最后搞出了灭亡元朝的红巾军。

胡宗宪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宋这个教训。

因为超出百姓负荷的超级工程覆灭的朝代,还有大运河的缔造者,隋炀帝杨广。

再往前说,二世而亡的秦朝,其灭亡原因也因为多个同时开工的超级工程。

所以在元亡之后,大明虽然也看到了黄河从淮河入海的巨大弊端,但是依然不愿因组织大工程修黄河,也就是做些修修补补的清淤工程。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张居正时期由潘季驯主持的黄河工程,其实也就是个修补清淤的工程,并没有改变黄河经常泛滥的格局。

最后还是在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北岸铜瓦厢决口。

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最后还是靠着黄河自己的力量,重新回到了从渤海入海,这才解决了淮河长期黄泛的问题。

苏泽指着地图说道:“倒不是要太多的民力,用山东的西汉故道,将黄河引入大野泽,再将大野泽连同大清河,黄河就可以改道入渤海了。”

苏泽又说道:“只要能分开黄河和泗水,那淮河就不容易泛滥,淮河中的含沙量也会降低很多,这时候再清理漕运,那就是事半功倍了!”

在场的潘季驯也随之激动起来。

这份计划是苏泽亲自拟定的,但是很多细节都是潘季驯完善的。

治理黄河,可以说是所有水利官员的最高梦想。

对于胡宗宪来说,和治理黄河的功绩相比,区区治理钱塘江塘灾根本算不上什么。

而且苏泽的目标不仅仅是疏通黄河,而是要让黄河改道!苏泽要治理的是黄河,而不是京杭运河!

苏泽很清楚,在铁路出现之后,运河的重要性会降低。

而淮北这大片的平原,如果没有黄河泛滥的困扰,就会变成沃野千里的大粮仓!

与其治理运河,不如直接治黄!

胡宗宪紧接着冷静下来,他抬起头看向苏泽问道:“大都督,你要改道黄河,可是如今山东可还在明廷的控制下啊?”

胡宗宪抬起头看向苏泽,难道东南已经准备攻打山东了?

山东是京畿的屏障,如果苏泽真的攻打山东,那京师的皇帝还能睡得稳吗?

苏泽笑着说道:“这当然是长期的计划,而且要改道黄河,还需要在河南等黄河中游入手。”

“大都督府现在的计划,还是先做水文勘测,分流泗水的泥沙。”

胡宗宪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担心苏泽太年轻,军事上和民政上都操之过急,犯下隋炀帝那样的错误,总想要将几代才能完成的事情放在一代来做。

不仅仅是胡宗宪,潘季驯也劝说过苏泽,改道黄河的难度实在太大。

不过苏泽心里也知道,但是这种大型工程往往是越早做越容易。

刚刚鼎革的国初时期,人力动员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这时候官员也相对清廉,百姓也愿意听从官府的命令,物价也会比较低。

等到时间久了,利益板结,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也会指数倍上涨,那时候再想要做就难办了。

就比如宋朝的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解决,北方防线始终不得安宁,最终也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之手。

相信子孙的智慧,最后子孙又相信子孙的智慧,事情就彻底办不成了。

苏泽当然也想要尽快结束国内的战斗,可如今东南实在是扩张不动了。

林默珺的第一旅要维持庞大的海疆,不仅仅要维护东南沿海安全,还要控制天津、登州等北方港口,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向大员岛、琼州岛组织移民,这点舰船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可是洒在茫茫大海上不过就是沧海一粟。

此外戚继光已经到了广西,正在筹备征兵攻打安南的事情,这同样要求第一旅的舰船护送登陆船。

可是水师这个东西,不是大规模征兵就能爆出来的。

福州水师学堂的培育体系已经很完备了,可就算是这样训练海上军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除了军官之外,水手的缺口也很大。

苏泽准备在广州建立一座水兵学堂,专门培养水手,用来填补越来越大的水师缺口。

要知道第二旅如今总共也才五千人,能够使用的战船也才二百艘,这其中能在外海作战的远洋帆船总共才不到三十艘。

而此时欧洲的海上强国,光是一支远洋舰队就不止这个数字。

水师建设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除了水师,陆军也缺额的厉害。

林良珺的第二旅如今在攻略江西,江西这些府县攻打起来没什么难度,但是江西周围山区的那些土匪,还有一段治安战要打,林良珺三天两头给苏泽写信,抱怨人手不足。

林德阳的第三旅已经进入武昌,和汉阳的张居正所部明军开始长期对峙,接下来还要腾出手去渗透湖南地区,林德阳也多次向苏泽写信抱怨人手不足。

俞咨皋的第四旅还在广西忙着剿匪平乱,还要分兵压迫韶关的明军,俞咨皋已经多次写信向苏泽抱怨,新成立的第六旅要从他的第四旅抽军官骨干,他们第四旅都快要被戚继光吸干了。

可偏偏戚继光和俞咨皋的父亲俞大猷平辈,而且第四旅原本就是戚家军整编而来的,听说戚继光要成立第六旅,不少军官都主动打了申请要转过去。

俞咨皋只能偷偷的向苏泽抱怨,不敢当面和戚继光说。

陈璘的第五旅是唯一没有向苏泽要人的,但是苏泽知道陈璘的压力一点不小。

要在淮北剿匪,还需要面对山东的明军压力。

高拱在京师训练新军,所用的操典都是抄的东南这边的。

这也不是苏泽不想保密,步兵操典这东西说白了也没什么复杂的,不过是列阵齐步走之类的东西,火枪轮射也没什么复杂的秘笈,进入近代之后,火枪手的训练朴实无华,只有四个字——“唯手熟尔”。

纪律严明,能够听从指挥官指令的士兵,再砸进去足够的训练弹丸、火药,火枪兵的训练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花时间和花钱。

明廷还占据北方,招募合格的兵员不难,只要给足了待遇,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入伍的。

火枪制造的工艺也不难,在高拱的日夜督导下,步枪工坊生产的第一批鸟铳已经合格。

虽然比不上东南新军已经安装了弹簧扣发的燧发枪,但是性能也算是过关,炸膛的概率小了很多。

高拱在京师组建了三个镇的明廷新军,每一个镇兵额五千,全都是高拱亲自提拔的年轻武将担任主官,职位为镇统制官。

镇下设五个一千人的协,协长就是明军的千户。

协下再设标营,标营长由明军百户出任。

标营下再设队,队长就是明军中最低级的军官了。

三个镇的军官都是在国子监京师武备学堂进修过的,士兵也是尽量招募的能读写的良家子弟。

这三个镇都是火枪手,再加上少量混编的骑兵。

高拱也想要造炮,但是铸炮和制造鸟铳不同,涉及的炼铁、冶金、锻造各方面的技术,明廷炮厂制造的火炮要么太笨重,只能安装在城墙上被动防御。

要么太容易炸膛,士兵都拒绝使用。

迫不得已,高拱只能让沿海地区的官员想办法和西洋商人接触,购买他们的火炮。

如今明廷三镇新军都在济南府,明廷新军虽然没有炮兵,但是因为人数多,也对徐州的第五旅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此时第五旅的一支小队中,木下藤吉郎一脸蛋疼的看着战友李舜臣。

“李君,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

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131章第352章 大明马嵬坡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108章 于家往事,贡茶劫第613章 扮猪吃虎第275章 医生会武术第554章 李成梁的手段第057章 邀请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480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242章 晚年不详第228章 长寿内阁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286章 【六经注我】!启动!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024章 械斗罚银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231章 当家难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351章 《治安疏》第235章 乡人乡党第662章 制宪会议再开第504章 政治的妥协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132章 谁试手,补天顷?(卷末,求票)第642章 民族决定论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443章 “固若金汤”第027章 鸳鸯阵第477章 投机与投资第190章 不入宫可惜了!第310章 遭了,我成反贼了(三更,一万二!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89章 合理,太合理了!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684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中)(马上更新下第657章 拼命第488章 婆罗门和回教第011章 准备开荒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199章 登榜送贴第035章 谨慎第584章 备战睢阳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98章 大明文坛(求月票啊!)第538章 大都督已经决定就是你了第593章 女王的决断第115章 真传一句话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043章 笔架第493章 烫手山芋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209章 收获满满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第325章 高拱献策第588章 低道德优势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杨苷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苍蝇第409章 广筑城?第356章 北归和南归第040章 蓝色被动(晚上还有)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569章 算疯子第632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第139章 良配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001章 穿越第266章 文笔如刀第229章 税收契约论第022章 亩产第527章 赚钱的都写在禁令中第010章 赶海第595章 重注第211章 冲绳第226章 抵达南京第241章 朕的钱!第452章 两个世界第646章 兰州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663章 神圣感第429章 填报志愿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552章 李成梁入京第502章 张居正罢相第554章 李成梁的手段第265章 归有光第460章 离天堂太远,距中原太近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610章 女真崛起第071章 破题第352章 大明马嵬坡
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131章第352章 大明马嵬坡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108章 于家往事,贡茶劫第613章 扮猪吃虎第275章 医生会武术第554章 李成梁的手段第057章 邀请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480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242章 晚年不详第228章 长寿内阁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286章 【六经注我】!启动!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024章 械斗罚银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231章 当家难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351章 《治安疏》第235章 乡人乡党第662章 制宪会议再开第504章 政治的妥协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132章 谁试手,补天顷?(卷末,求票)第642章 民族决定论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443章 “固若金汤”第027章 鸳鸯阵第477章 投机与投资第190章 不入宫可惜了!第310章 遭了,我成反贼了(三更,一万二!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89章 合理,太合理了!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684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中)(马上更新下第657章 拼命第488章 婆罗门和回教第011章 准备开荒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199章 登榜送贴第035章 谨慎第584章 备战睢阳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98章 大明文坛(求月票啊!)第538章 大都督已经决定就是你了第593章 女王的决断第115章 真传一句话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043章 笔架第493章 烫手山芋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209章 收获满满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第325章 高拱献策第588章 低道德优势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杨苷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苍蝇第409章 广筑城?第356章 北归和南归第040章 蓝色被动(晚上还有)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569章 算疯子第632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第139章 良配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001章 穿越第266章 文笔如刀第229章 税收契约论第022章 亩产第527章 赚钱的都写在禁令中第010章 赶海第595章 重注第211章 冲绳第226章 抵达南京第241章 朕的钱!第452章 两个世界第646章 兰州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663章 神圣感第429章 填报志愿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552章 李成梁入京第502章 张居正罢相第554章 李成梁的手段第265章 归有光第460章 离天堂太远,距中原太近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610章 女真崛起第071章 破题第352章 大明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