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洋河水库

因此,袁肃在难民情况得到稳定之后,紧接着又颁布了一套新的救助方案。在方案发布出去的布告当中,他故意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一方面是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另外一方面是对官府赈灾不利的赔礼道歉,俨然摆出了一副皇帝下达“罪己诏”的姿态。

关于救助方案的细节,袁肃以东直隶护军使的身份颁布了两项救助政策,第一项政策是所有在难民暴X乱中受害的本地农户,将免除未来两年的农业税和其他农业方面的苛捐;

第二项政策则被称为“紧急救济政策”,也就是所有受害人家可以向县政府申报,领取一笔定额的救济借贷,这笔借贷不设利息,以申请人的户籍和田产做抵押,限期五年之内还清。当然,倘若预期不还也不会立刻没收抵押的物资,而是从第六年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年利息,一旦利息拖欠超过借贷款一半时,政府才会清算借贷人的资产。

布告一经张贴,很快便不胫而走,先是所有游荡在城内的无家可归者听说了消息,随后几天又席卷般的传递到城外难民人群当中。那些在难民暴X动受害的老百姓们无一不大感欣慰,嘴里只念叨着这位袁司令果然非同凡响,比起什么吴镇守使简直好上一万倍。

农业税是压迫农民阶级几千万的重担,不管是抽十分之一还是二十分之一,都是在广大劳动者身上割肉抽血。如今经过这次劫难,许多老百姓颗粒无收,甚至还倒欠许多地主、富农的钱,当真是到了要人命的地步。

免去两年农业税,多多少少是减轻了一些负担,最起码不会像之前那样欠的更多,也多多少少给了部分农民一条活路。

而官府的无息借贷更是首开先河,穷苦人家借贷往往都是遇到“驴打滚”之类的高利贷,许多农民也正是因为一时周转不灵而向地主借钱,以至于最后还不起钱只能把家中薄田抵债,沦为世世代代遭受剥削农奴。

五年免息借贷可谓是雪中送炭,大家有了这笔周转的钱,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熬过这一劫。至于五年之后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利息,这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比例,比起高利贷钱庄的一成、两成来说,百分之五的利息已经是非常优惠了。

为了让这两项政策能够确实落实,并且能够利用这两项政策来奠定山海关的统治地位,袁肃在布告发出去的第三天,还十分郑重的召开了一场记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不仅强调了自己对赈灾的决心,也很正式的放出话来为救助方案保驾护航。

他宣布,只要自己主持山海关政务,对受难农户免税两年的承诺必然坚决执行,期间若有人针对农业巧立名目征收杂费,自己必然会严厉追究,也随时接受农户的上门举报。除此之外,关于官府无息借贷亦如此,若是有人从中动手脚,借机敲诈勒索诓骗借贷人,他会坚决以重电论处。

记者会议结束之后,袁肃的名声瞬间在山海关地区得到拥戴,不管是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又或者是居住在城内没有受害的老百姓,在他们眼里都认识到袁肃果然是一位好官。岂不说制订了两项破天荒的救助政策,而专门就此事召开记者会进行承诺,这可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官场事迹,足以证明这位袁大人的与众不同。

一切都按照袁肃计划中的那样进行着,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有所好转。而自从进入十月份之后,北方的天气逐渐转凉,对于难民的赈济工作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不过即便是影响也在袁肃的里应外合之下很快忽略过去。

正是因为天气的变冷,盘踞在荒郊野岭的难民群不得不考虑郑重今后的出路,继续留在山海关这里没有衣服保暖、没有屋檐遮身,而这一点就算是袁司令想必也无法解决。

在十月四日这天,袁肃十分果断的与英商会理事长罗伯逊,以及本地几位财主士绅签署了洋河水库筹备工程的合同。这份合同表示着洋河水库项目正式立案成立,筹备工作也正式开启,各方面都按照事先约定的方案计划开始汇集资金。

洋河水库前后分为四个工期,预计需要五年时间完全竣工。而每一个工期的完成都可以立刻投入这部分的运营,从而可以解决部分后续资金投入问题,同时也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整个工程经过中英双方工程师的核算,如果要在五年内按时完工的话,则需要募集一万三千名工人,分成六组,两个工期同时开工。

因为每一个工期的规模不一样,第一期或许只需要一年时间,但第二期则有可能需要三年时间,所以像这样时间跨度很长的工期则需要同步进行,方才可以按时竣工。

袁肃不是工程人员,对于这些专业知识自然无从插手,他只在乎动工期间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以及竣工之后所能带来的利益。既然需要一万三千名工人,那就可以解决一万三千名难民的温饱问题。

在开会项目筹备会议之后,他立刻委托临榆县县政府与洋河水库工程总部,派出人员开始到城外各地开展招募工作。

也仅仅才两天的时间,洋河水库招工的消息便传遍了所有难民群体,对于许多正愁苦不已的人们来说,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无疑等于重获新生。

因为募集工人的数量庞大,而且还需要进行一定检测和筛选,所以整个募工期预计需要二十天左右,这还是开设了近六十个登记报名点的情况下。所有通过检测和筛选被招募的难民,在简单登记个人资料后,发放一个临时的身份牌,等到县政府的集合通知。

在招募工作进行的同时,洋河水库项目工程部同样在为劳工安置工作忙碌着,总不能让这些人一直待在外面,而且难民们长期遭受饥饿,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补充体力,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高强度的劳力活动。

工程部先调集了一千名征募的难民进城,然后派遣这些难民直接到洋河附近合适的位置,就地开始修建简易的工棚和工房。采购人员也将各式各样的原材料优先配送到位,包括木料、石料、生活用品等等。预计整整一千名难民连续开工十五天,正好可以修筑完毕容下一万人的劳工住宿区。

虽然都是一些简陋的棚屋,大部分连四堵墙都不齐全,刮风下雨必然不能安稳。不过对于流离失所的难民们来说,有一个草屋遮掩,有一床被子能裹身,有稳定的一日三餐,这已经比什么都要好了。

随着洋河水库项目开始招工,山海关外的难民局势愈发得到缓解,京奉线铁路也在这段时间恢复畅通。县政府与火车站纷纷派出工程师、劳工前往之前遭到破坏的铁路段处,展开对铁路段的修复工作。

京奉线铁路恢复运营虽然并不意味着赈灾工作胜利在望,但却给北京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欣慰,不仅是中央政府,还包括京奉线铁路局的洋人。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许多人都认识到袁肃这个年轻人的能力,甚至有报纸用“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来对其加以形容。

到了十月八日,袁肃再次参加了洋河水库项目筹备处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就是落实各方投资者的在项目中所占有的股份,以及今后对该项目的各项职位做出清楚的界定。

早在前几天,他已经与滦州的王磷同、王中元、何其巩等人取得联络,决定以“肃业硫磺加工厂”为基础,另行成立“肃业股份有限公司”。王磷同、王中元以及另外两位合伙人分别再投入一万元股份金,他们每个人在股份有限公司里各占百分之十的股份。

他则从之前十一万赈灾款里取三万元出来,成为公司大股东,获得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另外百分之十的股份,则以资源股的形式换算成对硫磺厂百分之三十股份的持有。

按照股份划分来看,袁肃所出的资金并不足以获得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但身为堂堂护军使获得一些特权那是情理之中。不管是王磷同还是王中元,又或者另外两位合伙人,任谁都不敢对次有什么只言片语的不满。

此次洋河水库项目一共需要近八十万元的资金,袁肃以“肃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投资七万元,又以个人名义将剩下的六万元赈灾款全部投入。肃业公司占整个项目股份百分之十,袁肃则占百分之二十,两者当中多出来的股份被算作资源股,其道理与肃业公司股份划分一样,说白来了就是其他投资商对袁肃的贿赂。

英商会则一共投资二十三万元,外加提供的技术资源,一共算做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第38章 ,加紧提防第87章 ,旅顺日军第94章 ,背后阴谋第47章 ,军政会议第29章 ,深夜闯营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30章 ,双面处理第100章 ,豺狼在侧第87章 ,林氏合作第21章 ,另有对策第61章 ,审余小鱼第16章 ,定制式化第55章 ,战火转移第24章 ,人满为患第2章 ,痛下狠手第33章 ,散播谣言第77章 ,新的内情第47章 ,陆军部令第35章 ,群策群力第24章 ,别有用心第65章 ,辖内发展第98章 ,登陆作战第85章 ,扔白手套第90章 ,拉拢进退第29章 ,军纪之乱第39章 ,中秋北京第94章 ,绑架之案第59章 ,约定与会第72章 ,突发事件第35章 ,制订政策第15章 ,讨论武器第75章 ,北洋态势第54章 ,重庆变势第90章 ,拟两部分第12章 ,故设伏击第44章 ,对话叔父第59章 ,意外事件第19章 ,趁势而起第18章 ,京城气象第63章 ,制式产业第2章 ,昭然若揭第7章 ,起义前夕第83章 ,亲去隆庄第96章 ,保定催电第30章 ,唐氏云南第91章 ,募工募役第91章 ,别有阴谋第26章 ,声东击西第15章 ,挑明来干第32章 ,长痛短痛第70章 ,南下筹备第11章 ,辽东反攻第36章 ,官办银行第34章 ,着手收网第36章 ,趁势而为第70章 ,扩编军队第75章 ,赈灾募捐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36章 ,广布施恩第69章 ,惊天变故第40章 ,新的编制第91章 ,唐海重工第38章 ,逐步善后第45章 ,书房夜谈第38章 ,逐步善后第69章 ,惊天变故第41章 ,税收分配第74章 ,两淮之想第91章 ,唐海重工第84章 ,实业赈灾第3章 ,舆论手段第44章 ,曹锟劫见第12章 ,筹码在手第72章 ,整军欲动第56章 ,见林伯深第77章 ,彼此利用第35章 ,群策群力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17章 ,获其消息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51章 ,英人扶持第68章 ,着手铺垫第41章 ,瀛台大会第86章 ,给下马威第50章 ,叔父认侄第7章 ,阶段总结第24章 ,别有用心第10章 ,谈判决心第21章 ,中央命令第41章 ,再访张府第87章 ,林氏合作第21章 ,正式军官第27章 ,开始进攻第76章 ,试重机枪第29章 ,军纪之乱第6章 ,讨价还价第82章 ,少更于老第62章 ,青年北洋第81章 ,王磷同忧第55章 ,战火转移
第38章 ,加紧提防第87章 ,旅顺日军第94章 ,背后阴谋第47章 ,军政会议第29章 ,深夜闯营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30章 ,双面处理第100章 ,豺狼在侧第87章 ,林氏合作第21章 ,另有对策第61章 ,审余小鱼第16章 ,定制式化第55章 ,战火转移第24章 ,人满为患第2章 ,痛下狠手第33章 ,散播谣言第77章 ,新的内情第47章 ,陆军部令第35章 ,群策群力第24章 ,别有用心第65章 ,辖内发展第98章 ,登陆作战第85章 ,扔白手套第90章 ,拉拢进退第29章 ,军纪之乱第39章 ,中秋北京第94章 ,绑架之案第59章 ,约定与会第72章 ,突发事件第35章 ,制订政策第15章 ,讨论武器第75章 ,北洋态势第54章 ,重庆变势第90章 ,拟两部分第12章 ,故设伏击第44章 ,对话叔父第59章 ,意外事件第19章 ,趁势而起第18章 ,京城气象第63章 ,制式产业第2章 ,昭然若揭第7章 ,起义前夕第83章 ,亲去隆庄第96章 ,保定催电第30章 ,唐氏云南第91章 ,募工募役第91章 ,别有阴谋第26章 ,声东击西第15章 ,挑明来干第32章 ,长痛短痛第70章 ,南下筹备第11章 ,辽东反攻第36章 ,官办银行第34章 ,着手收网第36章 ,趁势而为第70章 ,扩编军队第75章 ,赈灾募捐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36章 ,广布施恩第69章 ,惊天变故第40章 ,新的编制第91章 ,唐海重工第38章 ,逐步善后第45章 ,书房夜谈第38章 ,逐步善后第69章 ,惊天变故第41章 ,税收分配第74章 ,两淮之想第91章 ,唐海重工第84章 ,实业赈灾第3章 ,舆论手段第44章 ,曹锟劫见第12章 ,筹码在手第72章 ,整军欲动第56章 ,见林伯深第77章 ,彼此利用第35章 ,群策群力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17章 ,获其消息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51章 ,英人扶持第68章 ,着手铺垫第41章 ,瀛台大会第86章 ,给下马威第50章 ,叔父认侄第7章 ,阶段总结第24章 ,别有用心第10章 ,谈判决心第21章 ,中央命令第41章 ,再访张府第87章 ,林氏合作第21章 ,正式军官第27章 ,开始进攻第76章 ,试重机枪第29章 ,军纪之乱第6章 ,讨价还价第82章 ,少更于老第62章 ,青年北洋第81章 ,王磷同忧第55章 ,战火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