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范睢看魏国

以秦王现在的年纪,确实也到了要考虑身后之事的时候了。

以前秦王不服老,但自邯郸之败后,秦王越发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特别是这次醒过来后连起身都要有人搀扶。

“相国以为大秦年轻一代中谁可为柱儿的左膀右臂?”虽然因郑安平之事君臣之间已经有了一丝看不到的裂痕,但总体来说秦王对范睢还是很信任的。

范睢回道:“微臣以为武将方面王翦可看造就,至于文臣方面微臣确实没有什么好的人选!”

范睢见秦王一直盯着自己看,急忙解释道:“并不是微臣贪恋权势才如此说,微臣的年纪比大王小不了几岁,又能辅佐安国君几年呢?只怕安国君继位后三、五年微臣就要随大王而去了,又怎会去嫉妒年轻小辈呢?

大秦年轻一辈中能臣干吏确实不少,但具有大局观的微臣却没有发现一个。”

这不得不说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的痛苦之处,即便是之前秦国本土也没有诞生一个战略型人才。

有时秦王就极其羡慕魏国这个世敌,不说自己的国相范睢本是魏相魏齐的一个门客,父王的国相张仪也是魏国人,祖父的大良造卫鞅虽不是魏国人,但却师从魏相公叔痤,似乎秦国的强大一直都是魏国人在造就。

秦王就纳闷了,为何这些大才为何要么出生于魏国,要么在魏国出仕而不是秦国呢?

想到此处,秦王便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范睢,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范睢想了想说道:“魏国地处中原,四周都是强国,魏国士人的眼界自然要比旁的国家要开阔许多。

再说魏国历来重视教育,自魏文侯拜儒家弟子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之后,虽然魏国没有一个如齐国稷下学宫那样的地方,但培养的人才却足足占据了天下大半。

魏文侯时期魏国朝堂众圣临朝,李悝、翟璜、西门豹、乐羊、吴起、子夏等人只怕在任何一个诸侯那里都会被拜为国相,但却同时选择了在魏国为臣。

此后魏国便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国,孙膑、庞涓等人纷纷把魏国当成自己出仕的首选之地。

即便经过马陵之战魏国衰落下去之后,儒家的孟轲也是三番两次游说魏惠王,想要在魏国出仕。孟轲当时只游说齐、魏两国,齐国就不多说了,本是老牌强国,马陵之战后更是代替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孟轲选择其为出仕之地无可厚非。然而魏国又有何德何能让孟轲心甘情愿的想在那里出仕?大王可曾想过?

其实说来也简单,地处中原的魏国朝堂上儒、墨、道、法、名聚集一堂,兼容并包,思想极其自由,再加上领先于列国的政治制度,只要有政治抱负之人都会把魏国列为出仕之路的首选之地。

而秦国呢?在诸子百家看来秦国是比楚国还不如的蛮荒之地,要不然张仪也不会把出仕之地选在楚国而不是秦国了。即便现在秦国强大起来了,但也只是军事上的强大。

说句大不敬的话,大秦自商君变法设立军功爵之后虽然军事力量变得极其强大,但也只是军事。论起诸子百家,也只有法家能在秦国有生存土壤,其他的儒、墨、道、名、杂等到了大秦根本就存活不下去。军事之外,大秦除了律法方面优于关东列国之外,并无其他可选之处。

其实说起来微臣和商君都是魏国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罢了,商君是因一直得不到魏王重用才来秦的,而微臣是因为被小人陷害被迫入秦的。

大王可知微臣入秦之前的想法?”

“哦?说来听听!”

范睢道:“微臣入秦之前和关东六国的士人看法本是一样的,秦国是虎狼之国,根本就不值得效忠。

微臣本是魏相魏齐的一个门客,也颇受魏齐重用,要不然当初出使齐国时魏齐也不会让微臣为副使。可魏齐的至交好友须贾却是一个十足的小人,见微臣在齐国朝堂上建立功勋,便嫉妒微臣刻意打压,更是在魏齐面前说微臣的坏话,使得魏齐远离微臣。

后面的微臣不多说想必大王也知道了,微臣就不再多说。

微臣想说的是即便连魏齐这样看上去庸庸碌碌之人却能在人才辈出的魏国为相,大王可知为何?”

秦王摇头道:“寡人不知!”

范睢道:“魏齐本是魏国王室出身,入仕起点自然比较高,但这也不是其为相的根本。魏齐之所以能被拜为魏国国相,说明他还是有些才能的,至少他有识人之明。

魏齐为魏国国相,门下之可如过江之鲫,但为何选微臣为出使齐国的副使呢?说明魏齐知道微臣有才华。

但微臣再有才华也只是他的一个门客,且有才华的门客又不止微臣一个,怎么能比得了至交好友且还是任中大夫之职的须贾呢?因而微臣的落难便可想而知了。

在大王放出话要为微臣报仇之后,赵国的平原君、虞卿先后为其庇护。平原君为此被大王扣留在秦国也不愿出卖魏齐,虞卿更是为了他舍弃卿相之位,难道这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平原君还能说成是为了自己名声着想不肯出卖魏齐,可是虞卿呢?虞卿可是一个贤良之人,如果不是魏齐身上有什么优点吸引着他,他又怎会为了魏齐这个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心甘情愿的舍弃卿相之位而一同逃跑,更是在魏齐自杀后隐居山林不肯再出仕呢?”

秦王好奇的问道:“这是为何?寡人也没有听说过魏齐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啊?”

范睢并没有回答秦王的问题,反而问道:“那么微臣请问大王,魏惠王的国相惠施可是贤明之人?”

秦王没有丝毫犹豫道:“惠施当然是贤明之人。”惠施不仅是魏国国相,更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领袖,又怎会不是贤明之人呢?

范睢又问道:“那惠施在魏国为相数十年,在政治上可曾有什么建树?”

秦王想了想摇头道:“寡人没有听说过。”

秦王突然有所顿悟:“难道相国说的是魏齐是和惠施一样的人物?可魏齐怎么能同惠施相提并论呢?”

一、夷门之处有贤者二百四十六、俘获嬴政二百一十四、尉缭出手八十一、阳谋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二百零六、困顿的楚国七十二、利益交换九十三、王翦评刘季三十三、辛秘五十三、交锋三十、定论二十四、毒计二百二十一、刘季到来一百零九、决战在即三十六、明哲保身五十五、秦王之宴二十一、民心之争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一百六十四、秦王嬴政二百二十一、刘季到来一百八十三、谋划一百五十八、庞癝教魏王三十三、辛秘一百四十八、魏郊气太后八十二、信陵薨二百三十七、定策二百一十二、庞癝发疯二百零七、战事顺遂四十一、见秦王二百三十六、魏郊病重二百零二、暗斗二百二十二、庞癝出马七十九、口舌之利二十五、践踏(求收藏、求推荐)六十五、所谓伊人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二百二十、博弈背后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一百三十一、家庭一百七十七、荆轲刺李牧二百五十一、楚国灭四十三、落幕三十五、范睢看魏国九、旁观者迷十三、风波起四十七、来自太后的刁难二十七、战报六十八、秦国动员一百八十九、秦国的难题十、庞癝荐李园二百零六、困顿的楚国二百二十八、休战七、庞癝说魏王(一)八十七、论势四十三、落幕二百三十六、魏郊病重一百一十五、襄陵君归来十四、信陵君虎符调兵一百九十七、司马尚战亡三十二、魏王托孤五十七、张良论势一百二十六、王翦大败一百五十四、王贲对刘季一百四十三、忠奸十、庞癝说魏王(四)一百零一、唐雎驳黄歇七、庞癝说魏王(一)一百五十二、秦策三十五、赵国求和七十二、利益交换六十三、说亲一百四十、淮南策二百零三、刘季的心理二十二、秦军大败,利益之分三、入楚九十七、雨萱说魏王八、迅雷攻势二百五十、设伏三十三、安国君一百七十四、放权七十六、庞癝的杀手锏二百一十六、庞癝的举动二百一十二、庞癝发疯一百五十九、教导十四、信陵君虎符调兵五、翩翩佳公子一百三十三、妥协六十、魏王烦恼,如姬献策一百一十九、秦国困局二百四十七、南下准备六十一、父子决绝一百七十八、战国策五、翩翩佳公子三十一、心思五十七、张良论势六十九、秦国的打算五十三、交锋
一、夷门之处有贤者二百四十六、俘获嬴政二百一十四、尉缭出手八十一、阳谋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二百零六、困顿的楚国七十二、利益交换九十三、王翦评刘季三十三、辛秘五十三、交锋三十、定论二十四、毒计二百二十一、刘季到来一百零九、决战在即三十六、明哲保身五十五、秦王之宴二十一、民心之争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一百六十四、秦王嬴政二百二十一、刘季到来一百八十三、谋划一百五十八、庞癝教魏王三十三、辛秘一百四十八、魏郊气太后八十二、信陵薨二百三十七、定策二百一十二、庞癝发疯二百零七、战事顺遂四十一、见秦王二百三十六、魏郊病重二百零二、暗斗二百二十二、庞癝出马七十九、口舌之利二十五、践踏(求收藏、求推荐)六十五、所谓伊人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二百二十、博弈背后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一百三十一、家庭一百七十七、荆轲刺李牧二百五十一、楚国灭四十三、落幕三十五、范睢看魏国九、旁观者迷十三、风波起四十七、来自太后的刁难二十七、战报六十八、秦国动员一百八十九、秦国的难题十、庞癝荐李园二百零六、困顿的楚国二百二十八、休战七、庞癝说魏王(一)八十七、论势四十三、落幕二百三十六、魏郊病重一百一十五、襄陵君归来十四、信陵君虎符调兵一百九十七、司马尚战亡三十二、魏王托孤五十七、张良论势一百二十六、王翦大败一百五十四、王贲对刘季一百四十三、忠奸十、庞癝说魏王(四)一百零一、唐雎驳黄歇七、庞癝说魏王(一)一百五十二、秦策三十五、赵国求和七十二、利益交换六十三、说亲一百四十、淮南策二百零三、刘季的心理二十二、秦军大败,利益之分三、入楚九十七、雨萱说魏王八、迅雷攻势二百五十、设伏三十三、安国君一百七十四、放权七十六、庞癝的杀手锏二百一十六、庞癝的举动二百一十二、庞癝发疯一百五十九、教导十四、信陵君虎符调兵五、翩翩佳公子一百三十三、妥协六十、魏王烦恼,如姬献策一百一十九、秦国困局二百四十七、南下准备六十一、父子决绝一百七十八、战国策五、翩翩佳公子三十一、心思五十七、张良论势六十九、秦国的打算五十三、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