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驻跸瓦桥关(下)

“玉米?这个名字倒也贴切。”柴荣看了看放在盘中的这种新粮食轻轻的说了一句。不过,考虑到自己此前不要说没吃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这种东西。对这东西到底该吃哪里、怎么吃,那是一窍不通。若是吃错了,岂不是要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吃,依然会丢大周朝廷的面子——堂堂大周朝廷,居然连一种民间的粮食都不知道怎么吃,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因此,柴荣一边佯装欣赏盘中玉米那晶莹剔透的样子,一边看似随意的环顾了一下左右的文臣武将,向众人暗示,希望能有一名臣子能勇敢的站出来,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作为本地的地方长官,姚内斌自然是第一个被柴荣注视的。而姚内斌本人作为一名新近才归降大周的原辽国官员,从内心来说也是非常想为自己的新主子解决眼前这个难题。可惜的是,姚内斌虽然身为瓦桥关守将,但其日常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关城的守御情况、治下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这种农桑方面的事情通常都是由手下的官吏去做,他本人对这些那是一窍不通的,对这种叫做“玉米”的新农作物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此,不管他多想在柴荣面前表现一下,其最终除了满脸歉然的回视柴荣一眼外,却是什么也做不了。

姚内斌这个本地长官都不了解“玉米”这种东西,大周朝廷的其他文臣武将就更说不上个所以然来了。而作为除那名进献玉米的本地百姓之外,唯一知道“玉米”这种东西来龙去脉的徐绍安,此时却正在琢磨着这进献玉米之事到底是穿越团队那边有意安排的,还是这位代农业部管理本地田庄——抑或是流民安置地点——的管事自作主张的行为,并没有注意柴荣投送过来的询问的眼神。如此一来,校阅台上再次出现了比较尴尬的情景——面对本地乡望品尝玉米的邀请,大周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文臣武将,无一人回应。

这种场面自然是有损大周朝廷的威仪,身为臣子的肯定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极短暂的沉静之后,身为朝廷重臣的赵匡胤决定出面以“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解围。他非常自然的把话题一转,对那名胖管事说道:“这位管事,不知你家主人是谁,可在这校阅场之内?”——从对方方才表示玉米是其东家从海外带来这一点上,赵匡胤推断此人应是大户人家的管事,是以以管事相称。

那胖管事闻言不敢怠慢,连忙向赵匡胤行礼道:“禀将军,小人的东家乃是‘清园’兄弟中的赵民安赵老爷。他老人家现在良乡县的‘凉园’居住,并未在此地。”

胖管事那句“‘清园’兄弟中的赵民安”等几个字一出,在场除徐绍安以外的所有大周朝臣乃至天子柴荣的脸上都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而柴荣在微微点了一下头后,转身问离他不远的徐绍安道:“徐爱卿,这位管事所言可属实,这所谓的‘玉米’真是汝等兄弟从海外带回来的吗?”

柴荣出言相问,无论徐绍安想没想明白那胖管事进献玉米的动机、无论徐绍安愿不愿意将穿越团队所掌控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情况向柴荣说明,他都不得不出班应答,给对方一个可以接受的说辞。于是,徐绍安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启禀陛下,这位管事所言确是实情。赵民安赵兄弟确为吾等兄弟中专管田产、稼穑之人,吾等兄弟在这瓦桥关左近确实置有一份田产,而这‘玉米’也确实是赵民安赵兄弟从海外岛国历尽千辛万苦才带回中土来的。”

说着,徐绍安就势走上前,并在暗中瞪了那胖管事一眼后,来到放有各种吃食的御案旁边,拿起盘子中的玉米,放在嘴里咬了一口,这才继续解释道:“此种粮食其实也并非海外岛国原产,而是数百年前,岛国上的百姓漂洋过海,在距离岛国八千多里远的另一座大岛之上发现并带回岛国种植的。因其味道甘甜,所以岛国之民有不少人都很喜欢食用。”,

柴荣听完徐绍安的解说,先是小声自言自语了一句“想不到天下竟然有如此广阔”,然后走上前,一边拿起一支玉米学着徐绍安的样子品尝,一边又问道:“不知这玉米在海外岛国价值几何,与麦、稻、粟等食粮相比,贵还是贱?”

徐绍安答道:“禀陛下,海外之民虽喜食玉米,但因长期以玉米为主食而不辅以其他食粮,容易得一种唤作‘糙皮病’的病症,非常难受。且玉米喜旱而不喜湿,而海外岛国与我中土一样北方多旱地而南方多水田。所以这玉米在海外岛国通常只在北方种植,其种植面积亦不如麦、稻、粟等食粮。不过,因其产量较其他几种食粮为大,故而其市价较之其他几种食粮虽略高一些,普通百姓却也消受得起。”

“噢!其产量比麦、稻、粟为大?”柴荣闻言来了精神道,“这玉米每亩可产多少石?”

“禀陛下,这玉米在海外岛国普通旱地每亩所产若磨成面粉,大约可出四至五石。若是精耕细作,产量还可提高两、三成。”徐绍安答道——作为前世北方农民出身的军人,徐绍安对玉米这种常见作物的许多特性还是非常了解的,而亩产四、五石(五、六百斤)的数据则是他根据麦、稻等农作物前世与这个时代产量的差异,按照前世玉米一千到两千斤的亩产推算出来的。

“一亩地可以打四、五石!”听到这一数字,不单是柴荣,在场的其他文臣武将也无不惊讶万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北方旱田的亩产一般在一石半到两石,南方水田因能做到一年两熟,其产量方能达到三至四石。这也就是说,如果在北方种植玉米,那么在一年只一熟的情况下,就可达到南方水田的粮食产量。而这还只是玉米最一般的产量,若能仔细耕作,每亩出产六石也不是不可能的。

惊讶之余,柴荣连忙又问道:“既然这玉米有如此高的出产,想必在爱卿及爱卿兄弟们的田庄之中一定是多有种植?”

柴荣这个问题问得很自然也很正常,因此徐绍安听了并没有多想,下意识的便将日常通过电报得到的一些团队农业部的信息拿来用,回答道:“禀陛下,玉米虽然出产较多,但正如臣之前所讲,以其为主食容易得‘糙皮病’,所以吾等兄弟名下近百万亩田产中,用来住玉米的尚不到十分之一。”

尽管徐绍安回答得很随意,但听在柴荣耳朵里却令其不由得心中一动。一方面,柴荣惊讶于“清园”兄弟的能力与实力。其在短短几年之间便从一无所有,变成现在坐拥百万亩田产,以及大量的商铺、酒楼,“清园”兄弟的能力与实力着实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虽说这百万亩田产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种玉米,但即使是按每亩出产五百斤来算,一年也有近五千万斤的产出。可是,与供应充足的麦、粟等常见粮食相比,在“清园”兄弟名下几乎遍布幽云十六州各地的粮米店中,却从未见到过有玉米出售。就算“清园”兄弟都喜欢吃这种东西,其府中的家丁仆役甚至是其手下的那四五千私兵也都以玉米为主食,一年所能消耗的玉米也依然与五千万斤的产出相去甚远。

出现这种情形通常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徐绍安夸大了玉米的产量,令计算出现了误差。然而作为一名朝廷重臣,天子身边的红人,徐绍安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做这种欺君罔上,对其自身又没什么好处的事情。另一种则是“清园”兄弟手下的私兵远超张永德手下探子打探到的四五千人之数。其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养兵,而不是像种植麦、粟那样为了用于出售赚钱——玉米的高产出可以使其在不影响粮米店生意、不引起旁人注意的情况下养兵。至于他们为何要养这许多私兵,为何要隐瞒自己豢养如此众多私兵的实情,那可就要仔细思之了。

想到这里,柴荣因为校阅三军而带来的好心情几乎是被一扫而空,金黄晶莹的玉米在口中也没有了刚才那种甘甜的味道。而且,随着柴荣从满心欢喜变成了疑虑重重,原本并不让人讨厌的淅漓细雨此时也渐渐变成了令人反感的倾盆大雨。在雨势加大的同时,风力也渐渐变强。阵阵冷风吹得柴荣很不舒服,只觉得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寒意,使得他下意识的裹紧了身上的裘皮大氅。

第四十七章 通天之路(十八)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亡(完)第九十五章 并不明智的炮击第三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战长城边(十五)第十七章 特殊的客人第十二章 玉虚宫会师第一百章 难啃的固安城(中)第三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一百零九章 “霸王行动”(上)第八十七章 兵发固安第十三章 林仁肇的悲哀(上)第一百零七章 暗中结党(完)第二十四章 枪炮齐鸣(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员调整第五十七章 “神机军”也扩编第二十一章 平定叛乱(上)第一百六十章 令人震惊的消息(中)第二十七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四)第一百零三章 意料之外的来访者第十章 内外有别(中)第三十二章 熟悉火药的南唐兵(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定(完)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木谶纬”(中)第一百零六章 裹足不前的萧思温第八十六章 夫问妻答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战长城边(三)第九十三章 优势明显第一百四十入章 三战长城边(十八)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三十一章 团队需要说客第十七章 逆转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五十一章 难以置信的消息第七十五章 摸底第四章 乾坤大挪移第九十二章 后周军到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不反?逼他反!(上)第三十四章 战太原(七)第十九章 拜师第一百一十章 “霸王行动”(中)第十二章 不平静的新年(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三战长城边(十七)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反?逼他反!(下二)第六章 万民折(下)第七十章 见不得光的交易(下二)第四十八章 “拉壮丁”(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兵分两路 主动出击第一百一十四章 对峙保兴庄(完)第三章 第三次全体会议(下)第十二章 接纳第一百四十四章 三战长城边(十四)第四十二章 “柳下惠”?第八十一章 目标:乾宁军(上)第二十七章 重归于好第七十六章 大战前夜(十)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二章 下马威(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战长城边(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反?逼他反!(下一)第五十八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黄袍加身”(四)第三十八章 兵发白马山第三十五章 通天之路(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来是故人(上)第三十三章 合作(六)第二十章 刘继业的好奇心第六十四章 此张永德非彼张永德?第七章 不平静的新年(四)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四章 再次招揽(下一)第七十二章 新年有喜事第二十七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四)第三十八章 “保安队”也是强军(上)第四十九章 美玉入匣第六章 “好客”的钟员外(下)第十章 宝金山的枪声第三十六章 翁婿对话(下)第五十一章 修罗地狱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二十二章 开封来的消息(上)第十八章 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亡(完)第七章 汇合第一百零二章 暗中结党(五)第十章 内外有别(中)第七十四章 义子到来第十二章 实施决议第十七章 逆转第三十八章 战太原(十一)第四章 昊天塔第二十二章 平定叛乱(下)第十九章 山村夜战第二十九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战长城边(一)第五十六章 万钧行动(二)第八十九章 固安城内(中)第十六章 幸遇“同路人”(下)第四章 昊天塔第十一章 初入玉虚宫
第四十七章 通天之路(十八)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亡(完)第九十五章 并不明智的炮击第三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战长城边(十五)第十七章 特殊的客人第十二章 玉虚宫会师第一百章 难啃的固安城(中)第三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一百零九章 “霸王行动”(上)第八十七章 兵发固安第十三章 林仁肇的悲哀(上)第一百零七章 暗中结党(完)第二十四章 枪炮齐鸣(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员调整第五十七章 “神机军”也扩编第二十一章 平定叛乱(上)第一百六十章 令人震惊的消息(中)第二十七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四)第一百零三章 意料之外的来访者第十章 内外有别(中)第三十二章 熟悉火药的南唐兵(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定(完)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木谶纬”(中)第一百零六章 裹足不前的萧思温第八十六章 夫问妻答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战长城边(三)第九十三章 优势明显第一百四十入章 三战长城边(十八)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三十一章 团队需要说客第十七章 逆转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五十一章 难以置信的消息第七十五章 摸底第四章 乾坤大挪移第九十二章 后周军到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不反?逼他反!(上)第三十四章 战太原(七)第十九章 拜师第一百一十章 “霸王行动”(中)第十二章 不平静的新年(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三战长城边(十七)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反?逼他反!(下二)第六章 万民折(下)第七十章 见不得光的交易(下二)第四十八章 “拉壮丁”(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兵分两路 主动出击第一百一十四章 对峙保兴庄(完)第三章 第三次全体会议(下)第十二章 接纳第一百四十四章 三战长城边(十四)第四十二章 “柳下惠”?第八十一章 目标:乾宁军(上)第二十七章 重归于好第七十六章 大战前夜(十)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二章 下马威(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战长城边(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反?逼他反!(下一)第五十八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黄袍加身”(四)第三十八章 兵发白马山第三十五章 通天之路(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来是故人(上)第三十三章 合作(六)第二十章 刘继业的好奇心第六十四章 此张永德非彼张永德?第七章 不平静的新年(四)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四章 再次招揽(下一)第七十二章 新年有喜事第二十七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四)第三十八章 “保安队”也是强军(上)第四十九章 美玉入匣第六章 “好客”的钟员外(下)第十章 宝金山的枪声第三十六章 翁婿对话(下)第五十一章 修罗地狱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二十二章 开封来的消息(上)第十八章 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亡(完)第七章 汇合第一百零二章 暗中结党(五)第十章 内外有别(中)第七十四章 义子到来第十二章 实施决议第十七章 逆转第三十八章 战太原(十一)第四章 昊天塔第二十二章 平定叛乱(下)第十九章 山村夜战第二十九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战长城边(一)第五十六章 万钧行动(二)第八十九章 固安城内(中)第十六章 幸遇“同路人”(下)第四章 昊天塔第十一章 初入玉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