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黄袍加身”(一)

显德九年阴历二月二十八,刚刚经历了巨大变故的澶州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虽然南门及左近城墙的废墟还没有清理完毕,南门周边百姓进出还受到一些妨碍,但城内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已然回复到大战之前的状态——毕竟对于这些升斗小民来说,无论这天下姓柴也好、姓张也罢,与他们并没有太大关系。他们更关注的是今天能否吃饱、明天能否穿暖。

小民百姓们不在意谁家坐天子,暂居节度府邸里的赵匡胤和他的那班兄弟却不能不关注这件事。这天中午,征讨军中赵氏集团的所有成员都聚集到了赵匡胤临时住处的书房之内,商讨一件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而这件事的起因,却是一道刚刚送来、现在正展示于桌案上的圣旨。

这是一道有关朝廷对此次平定张永德叛乱的嘉奖和赏赐,以及命征讨大军经过短暂休整后挥师南下,平定李重进叛乱的圣旨。按说,以现今后周的形势来看,赵匡胤等人接到这样一道圣旨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平定张永德自然要嘉奖、赏赐,而李重进那边有意谋反也是证据确凿,出兵平定也在情理之中。可在通读了一遍圣旨,特别是仔细琢磨了一番圣旨末尾那段看似很寻常、很不起眼,有关命赵匡胤等参与此次平叛之战的将领在南下途中进京面圣,接受官家封赏的内容后,却令赵匡胤和他的那班兄弟们心中疑窦丛生。

大将外出征战获胜,班师回朝、进京面圣,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若是仔细思之,却会发现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若平定张永德后,再无其他大的战事,那么召赵匡胤等领兵大将回朝自然是无可厚非——那时不让众将进京才会令人起疑。可如今却是战事未息,朝廷亦在同一道圣旨中命赵匡胤等人挥军南下,去平定李重进叛乱。在这个时候,命负有指挥责任的大将们进京面圣,就不能不让人觉得蹊跷了。正所谓“兵贵神速”,在这种时候自然是部队转移的速度越快越好。即便朝廷有意犒赏三军,以显示朝廷的重视、官家的恩泽,最适当的方法也应该是派朝廷重臣出城劳军,而绝不是让大军停下,等待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面圣活动——特别是在大军回返京城再南下淮南明显是在绕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此有违常理的作法,自然会令赵匡胤及其一众亲信、兄弟戒心大起,全力提防——这也是赵匡胤召集众人商议的原因所在。

“叛乱未平,朝廷就让咱们回京面圣、受封,其居心不问可知,点检大人可要三思呀!”赵匡胤手下第一谋士赵普进谏道。

“赵判官所言甚是。兄长手握重兵,必为朝廷所忌惮。此番平定张永德又令兄长声威更盛,朝廷的疑心必然也会更重。此时将兄长及吾等众人召回京城,朝廷绝对未安好心。依小弟之见,这京城绝不能回。”赵匡义在旁附和道。

“若就这般生硬的违背朝廷旨意,只怕也不妥当。”赵匡胤的得力干将之一、都押衙李处耘捻须说道,“朝廷旨意中明确要点检大人及众将回京,若是拒不回京,便是抗旨不遵。如此,岂不是给了朝廷打压点检大人口实。”

“便是抗旨不遵又如何?”赵匡义不服气道,“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兄长领兵在外,自当以战事为重,岂可因为朝廷一道毫无道理的旨意便置社稷安危于不顾,进而误了讨伐大计。况且,兄长如今手握重兵,就算朝廷真个有什么不满,又能对兄长怎样?又敢对兄长怎样?”

“赵都知此言差矣。”李处耘摇头道,“如今点检大人手握重兵,朝廷自然不敢与点检大人正面冲突。可朝廷无力与点检大人对抗,却并不代表其就会甘心受辱,眼睁睁看着点检大人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朝廷不敢正撄点检大人锋芒,却并不代表其就不会去寻找外援,依靠朝廷之外的力量来对付点检大人。”

“寻找外援来对付兄长?”赵匡义很在些不以为然的说道,“当今天下虽群雄割据,可真正有些实力、又与中原毗邻的不过江南那个只知吟诗作对、毫无治国本领的草包李煜。漫说柴周朝廷能不能请得动这个死敌,就算李煜真的愿意出手相助,以兄长如今的实力,江南那些软脚兵又怎是我殿前司禁军的对手。”

李处耘闻言却再次摇头,说道:“南兵羸弱,自然不是我殿前司禁军的对手。可普天之下却并非只有这一支兵马可与点检大人麾下大军相提并论。须知,这南兵虽弱,可有一支北兵却是强悍无比。”

“一支强悍的北兵?”赵匡义听了先是一愣,随即便反应过来李处耘所指的是谁,当即一摆手,说道:“北平军虽强,可其早已与我方达成默契,不会干预我方成就‘大业’。况且,以北平军之强悍,只怕柴周朝廷对其的防范之心较之兄长更重,又怎么可能‘引狼入室’,命其兵入中原来对付兄长。”

“若是在平时,柴周朝廷自然不会去招惹北平军这个煞神。可一旦事涉皇权稳固,眼见他柴周天下有易主的危险,朝廷未必不会去施那‘驱虎吞狼’之计,以北平军来压制、威胁我等,迫使我等接受朝廷的安排,成为其砧板上的鱼肉。

至于北平军当初那些或明或暗的承诺,却是根本不值一提。试想一下,像北平军这般多次出卖盟友,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牺牲盟友的小人,又怎么可能真的被那份连字据都没有,光靠双方成员在相互接触中几句毫无实质价值的约定所束缚。

想当初,他们赴京觐见世宗时,是何等的恭顺、何等的敬畏,可从世宗手中硬夺幽云十六州、建立北平军时又是何等的果绝、何等的霸道;世宗北征伪汉时,他们为了保住这股能够用来制衡、掣肘柴周朝廷的势力,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用尽手段。可一旦世宗撤兵,并下旨令其讨伐伪汉,面对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他们却是翻脸快过翻书,当即便毫不犹豫的利用伪汉朝廷对他们的信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平灭。至于其与逆贼张永德结盟、借兵的誓约墨未干,便转身将其出卖,借柴周朝廷之手将这一宿敌制于死地的作为,则更是历历在目。前车之鉴近在眼前,不可不防呀!”李处耘言词垦切、甚至称得上是痛心疾首的说道。

虽说在内心里,赵匡义并不完全认同李处耘对北平军的评价,可却也不得不承认对方说的确实也有些道理,一时间还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反驳对方的说法。就在赵匡义细细品味李处耘这番说辞,努力为自己寻找反驳理由的时候,一旁的赵普却早就坐不住了。作为当初派使者造访北平城,与北平军暗中联络、隐性结盟策略的提出者和积极实施者,赵普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战略方针被他人指摘或者批评。再加上,两次北上北平城的使者,一个是他的亲弟弟,一个是他现在的妹夫,也使得他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此项政策的怀疑和不信任。因此,不等赵匡义那边找出合适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赵普这边已经出言反驳道:“李押衙此言亦差矣!不错,以往北平军或许干过一些出卖盟友、背弃誓言的丑事,可这并不表示其在与我等暗中结盟之事上也居心不良、心怀鬼胎。毕竟,以北平军的实力,若其真有心逐鹿中原,只怕早就挥师南下、兵发开封了,又何必等到现在。再者,如今朝廷圣旨已到、削夺点检大人及我等兵权之心也已彰显无疑。此时若不下定决心兴兵自救,难道还要点检大人及我等遵旨而行,回京城去任人宰割不成。”

尽管赵普所言未免过于武断,显得有些强词夺理,可他那最后那两句话却也着实令原本言之凿凿的李处耘无法回答。因为,除了说明北平军无心南下、无意中原外,他根本就找不出理由来为对方明明有足够实力,却一直没有南下中原的做法进行解释。同时,他更想不出在当前形势下,既不违抗圣旨、起兵造反,又不会威胁到在场众人官职权位、身家性命的办法来。

眼见李处耘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赵普不由得暗自得意。不过,表面上却仍然是一脸严肃的看着对方,似乎是在等着继续与对方进行辩论,又似乎是在等着赵匡胤的决定。

赵普与李处耘之间的辩论一时间陷入冷场,赵匡胤那边却已经做出了决定。尽管从内心来讲,赵匡胤也认为李处耘所说确有一些道理。特别是从“清园”兄弟自回归中土以来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这些自幼生长在海外、从未受过中原文化教化、熏陶的家伙,干任何事从来都是以自身利益、或者以北平军利益出发。所谓“道义”、“诚信”,在其眼中根本就是一钱不值。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可以在辽、周之间左右逢源、两面做人;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可以前恭后倨,对大周朝廷、柴氏官家转眼间便可以从顶礼膜拜、毕恭毕敬变成横眉冷对、杀气腾腾;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可以满面笑容的与自己的对头订立盟约,而后又毫不犹豫的将对方置于死地。面对这样一个称得上是“真小人”的所谓“盟友”,要说赵匡胤心里不打鼓,那绝对是骗人的。

只是,心里打鼓归打鼓,真要叫赵匡胤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大业”,却也是万万舍不得的。要知道,为了走到这一步,他赵匡胤以及他的那些心腹、亲信可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如今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却让他因为一个并不十分确定的威胁而放弃,又怎么可能甘心。再者,就算他想放弃,他的这些个心腹亲信也不会答应。在这些人中虽然也有像李处耘这样行事谨慎、思虑周全的稳妥派,可更多的却是渴望大权在握、追求荣华富贵、看重从龙之功的激进派。如果自己就此放弃,等于是断了这些人的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路,他们又岂能轻易接受。可以想见,一旦自己表露出放弃的意思,这些人要么强迫自己出头,要么杀了自己另推“贤明”,却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机会从面前溜走。更何况,就如今的形势来看,只要自己和一众心腹亲信遵照旨意,只身返回京城,便会成为“张永德第二”,柴周朝廷绝不会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到时候,自己和心腹亲信们轻则失去兵权,成为有职无权的“闲官”,重则丢官罢职,成为那刀下之鬼。

一方面是虽有可能被北平军背叛,从而落入对方彀中,成为对方逐鹿中原的牺牲品。可一旦成功,便会一步登天,成为那九五之尊、天下之主;另一方面是肯定会被柴周朝廷削权夺职,搞不好还会赔上身家性命乃至一家老小。在这两种选择面前,最终还是对至高无上权力的追求,以及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占了上风,使得赵匡胤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于是,在沉吟片刻后,赵匡胤打破了书房中的沉默,沉声说道:“正元所说虽有一些道理,然则如今形势已不容我等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连些许风险都不敢冒,又如何做得大事。”

说到这里,赵匡胤略顿了顿,抬眼扫视了一圈在场所有心腹亲信,见包括李处耘在内,并无人对自己的决定表示反对或疑问,这才继续说道:“不过,柴周朝廷既然下了这道圣旨,想必其对我等可能的反应已然有了预测和防备。是以,我等成就大业的最后一步棋该当如何走法,却还要诸君仔细思量,以求一击中的、不出纰漏。”

赵匡胤话音才落,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因自己观点得到首领支持而内心欣喜不已的赵普已然上前一步,胸有成竹的说道:“禀点检,卑职有一计,定可令柴周朝廷自食其果、助大人您成就大业。”

第六十五章 赵氏“父女”(中)第一百八十章 背约第十一章 不平静的新年(八)第二十七章 进兵太原城第五十章 砦堡?别院?第九章 让人不省心的高军第十七章 山村偶遇(中)第十六章 遇险第四十章 强军中的强军(上)第五十八章 万钧行动(四)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二十二章 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了第四十章 “敬酒”第三十一章 通天之路(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飞燕”内斗(下)第六十七章 大战前夜(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战长城边(八)第三十六章 通天之路(七)第二章 整编第十六章 幸遇“同路人”(下)第九章 不平静的新年(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三十四章 山上的小木屋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一百七十七章 说项第六十九章 兄弟间的妥协第五十章 全力备战第七十五章 摸底第四十三章 百炼才能成钢第二十五章 拔营起寨第六章 “好客”的钟员外(下)第三十章 仇恨暗生第一百四十章 三战长城边(十)第六十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五)第六十二章 造还是不造 这是个问题(中)第十六章 军中败类第三十九章:我心飞扬第二章 “翔龙堡”第八十六章 夫问妻答第一百一十九章 两面出击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反?逼他反!(下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战长城边(二十二)第十一章 内外有别(下)第十九章 拜师第十七章 白飞的挑战书第二十八章 合作(一)第十章 推迟行动第四章:万民折(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霸王行动”(完)第七十一章 二杨夜谈(上)第一章 躲不掉的李重进(上)第四十二章 “柳下惠”?第十五章 开阳门外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三十七章 相约会晤第六十四章 有隙可乘?第三十四章 熟悉火药的南唐兵(下)第八十章 下旨北伐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战长城边(完)第三十章 通天之路(一)第一百六十章 令人震惊的消息(中)第三章 躲不掉的李重进(下)第二十四章 火烧“百花寨”第十二章 驻军方案第十七章 白飞的挑战书第一百一十七章 一战保兴庄(三)第三十二章 最合适的说客人选第一百一十二章 “霸王行动”(下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黄袍加身”(九)第六十六章 改装燧发枪第四章 “暗羽”初创(下)第一百四十章 三战长城边(十)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三十八章 通天之路(九)第七十一章 一家团圆第五十九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四)第十三章 论功行赏第七十五章 大战前夜(九)第二十六章 枪炮齐鸣(下)第四十章 “敬酒”第二十章 试探(下)第一百零七章 暗中结党(完)第五十二章 轻敌思想要不得第六十九章 见不得光的交易(下一)第一百二十章 战泽州(上)第十四章 试枪第九十章 固安城内(下)第七十三章 大战前夜(七)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六章 再次招揽(五)第五十一章 通天之路(二十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泽州(下)第三十五章 开源节流的问题第二十九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完)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一百二十八章 再战幽州城(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再战幽州城(中)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四章 不平静的新年(一)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九章 再次招揽(完)第十六章 文官?武将!
第六十五章 赵氏“父女”(中)第一百八十章 背约第十一章 不平静的新年(八)第二十七章 进兵太原城第五十章 砦堡?别院?第九章 让人不省心的高军第十七章 山村偶遇(中)第十六章 遇险第四十章 强军中的强军(上)第五十八章 万钧行动(四)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二十二章 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了第四十章 “敬酒”第三十一章 通天之路(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飞燕”内斗(下)第六十七章 大战前夜(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战长城边(八)第三十六章 通天之路(七)第二章 整编第十六章 幸遇“同路人”(下)第九章 不平静的新年(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三十四章 山上的小木屋第七十一章 大战前夜(五)第一百七十七章 说项第六十九章 兄弟间的妥协第五十章 全力备战第七十五章 摸底第四十三章 百炼才能成钢第二十五章 拔营起寨第六章 “好客”的钟员外(下)第三十章 仇恨暗生第一百四十章 三战长城边(十)第六十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五)第六十二章 造还是不造 这是个问题(中)第十六章 军中败类第三十九章:我心飞扬第二章 “翔龙堡”第八十六章 夫问妻答第一百一十九章 两面出击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反?逼他反!(下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战长城边(二十二)第十一章 内外有别(下)第十九章 拜师第十七章 白飞的挑战书第二十八章 合作(一)第十章 推迟行动第四章:万民折(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霸王行动”(完)第七十一章 二杨夜谈(上)第一章 躲不掉的李重进(上)第四十二章 “柳下惠”?第十五章 开阳门外第三十五章 才子再见佳人第三十七章 相约会晤第六十四章 有隙可乘?第三十四章 熟悉火药的南唐兵(下)第八十章 下旨北伐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战长城边(完)第三十章 通天之路(一)第一百六十章 令人震惊的消息(中)第三章 躲不掉的李重进(下)第二十四章 火烧“百花寨”第十二章 驻军方案第十七章 白飞的挑战书第一百一十七章 一战保兴庄(三)第三十二章 最合适的说客人选第一百一十二章 “霸王行动”(下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黄袍加身”(九)第六十六章 改装燧发枪第四章 “暗羽”初创(下)第一百四十章 三战长城边(十)第一百八十六章 “黄袍加身”(三)第三十八章 通天之路(九)第七十一章 一家团圆第五十九章 王崤峻再进幽州城(四)第十三章 论功行赏第七十五章 大战前夜(九)第二十六章 枪炮齐鸣(下)第四十章 “敬酒”第二十章 试探(下)第一百零七章 暗中结党(完)第五十二章 轻敌思想要不得第六十九章 见不得光的交易(下一)第一百二十章 战泽州(上)第十四章 试枪第九十章 固安城内(下)第七十三章 大战前夜(七)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六章 再次招揽(五)第五十一章 通天之路(二十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泽州(下)第三十五章 开源节流的问题第二十九章 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完)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一百二十八章 再战幽州城(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再战幽州城(中)第四十五章 “班师回朝”第四章 不平静的新年(一)第五卷 幽州风云 第八十九章 再次招揽(完)第十六章 文官?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