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

第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集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创新公共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推进中高职衔接和职普沟通。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选择。

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鼓励其到中小城市创业就业。

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推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功能。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与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制定城市市辖区设置标准,优化市辖区规模和结构。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旧城功能。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见专栏5)

第二节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必须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

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提升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功能。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规范建设行为,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改善生活居住条件。保护生态用地和农用地,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科学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推动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基本实现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强化交通综合管理,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公益性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城镇供水安全。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配电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完善燃气输配、储备和供应保障系统,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新建大中型商业设施要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要配建地下停车场。

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服务、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财力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第一节 创新规划理念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建设项目的定位控制。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合理设定不同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容积率、绿化率、地面渗透率等规范性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市区、城郊和周边乡村发展。(见专栏6)

第二节 完善规划程序

完善城市规划前期研究、规划编制、衔接协调、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审查审批、实施管理、评估修编等工作程序,探索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行城市规划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第三节 强化规划管控

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依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以规划强制性内容为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督察,对违反规划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开发主体、居民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地方人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强化对城市规划管控的技术支撑。

第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强化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严格执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资质资格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加大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坚决打击建筑工程招投标、分包转包、材料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惩治擅自改变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等违规行为。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

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第一节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见专栏7)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见专栏8)

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见专栏9)

第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顺应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治理方式,促进多部门城市管理职能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着眼抵御台风、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灾害分析和信息公开,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本章完)

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其他有关城镇化的重要文献和会议_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
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八篇 规划实施三、相关重要文章选摘_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一篇 规划背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其他有关城镇化的重要文献和会议_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_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