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不错。”
“半年之后,我在昆仑等你。”在太攀用长剑支撑着喘息的时候,一个年轻的道人,缓步而来,一边走,这年轻道人手中一边掐着印决,当这年轻道人走到太攀面前来的时候,长街上,一枚纯青色的玉符,悬空而起,落到这年轻道人的手中。
“这一局,暂时算你赢你了。”
“不过胜负还未可知。”这年轻道人站到太攀的旁边,脸上的虚弱,难掩其严重的笑意。
“徐师兄。”这个时候,风雷道的向怜,也是规规矩矩的站到了这年轻道人的背后。
“是么!”在感受到落尽那年轻道人手中的玉符上的气息的时候,太攀就已经明白,这长街一局,他赢下来的同时,但也输掉了半局。
而这年轻道人,虽然看似输了这一局,但同时,这年轻道人,却又借此祭炼了一桩异宝,从长远来看,这年轻道人,才是这长街一局最终的胜利者。
这长街上,无论是显现出来的那朱雀神意,还是最后的玄武神意,都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就,而那玉符,却是将这两者,都收敛于其间。
按常理来讲,他们这般气之境的修行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引动那朱雀以及玄武的神意的,但这帝都的长街,乃是朱雀大街,这一座大门,名为朱雀门,先天上,便冥冥之间,合了朱雀之神,再加上众多的修行者以火符激发,才有了这长街上显现出来的朱雀之相,这已经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而最后,又有被太攀引动,再因为水火相济而最终显现出来的,真正来自于朱雀和玄武的神意,而这神意在显现出来的刹那,就抽干了一众修行者体内的天地元气,以至于这神意,引而不发,被完完整整的,收纳到了那玉符当中,使得那玉符,成为了一桩真正的异宝,不说其本身的威能,单单是其中所蕴含的朱雀与玄武的神意,就已经是足以令神境大修,也垂涎不已。
若是日日参悟,修行者在对阴阳水火的感悟与掌控上的精益,可想而知。
“你看,我就说了,胜负还未可知!”片刻之后,一个低着头的小太监,捧着一卷竹简匆匆而来,竹简上,还有这一些灼痕,那分明就是太攀刚刚交到晁错手中的竹简。
“想来你是刚刚出山门历练,是以你永远不知道,这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吏们,为了利益,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妥协。”这年轻道人甚是得意的接过那玉简,翻开查阅一番之后,才是将这玉简,扔到了佘钰怀中。
“如晁错这般,三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之人,可谓凤毛麟角!”
“看你手中长剑,到现在也不曾放下,想来你最得意的手段,当是一手的剑术了。”目光停在佘钰手中的长剑上,那年轻道人又出声道。
“既然如此,你应当明白,这种胜负手,永远都不应该寄托于他人之手才是。”
虽然赢了,但这年轻道人的言语,却依旧是谦和平常,却是没有丝毫的盛气凌人。
而太攀,在见到那玉简的刹那,心绪就已经是沉了下去。
等到那年轻道人将那竹简扔过来,太攀单手接住那竹简,将那竹简在面前抖开,亲眼到了竹简上那熟悉无比的字迹和内容的时候,太攀的脸上,才是浮现出一缕灰败的神色来。
他输了。
出山之后的第一局,他就输了,而且输得彻彻底底。
这个时候,太攀的心底,对那武安侯府,也是莫名的生出了一丝埋怨的神色来,作为外来者,对于这皇宫当中的人和事,他却是没有丝毫的掌控,但作为帝室一方的武安侯府,对皇宫又怎么能没有丝毫的掌控力?
削藩策都送进了朱雀门,都还能被人带出来!
埋怨过武安侯府之后,太攀又开始埋怨那位晁错大夫,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了,这位晁错大夫,怎么还是对此没有丝毫的防备,又叫人给轻松松松的,将那削藩策给盗走。
虽然知晓这埋怨来的无端,但太攀的心中,这无端的埋怨,却是怎么也散不掉。
……
汉帝国当中,朝会之所,乃是在未央宫宣室殿中。
从朱雀门入,一路经过未央宫前殿,麒麟殿,朱鸟殿,坤德殿和广明殿之后,才是朝会的宣室殿。
因为在朱雀门前耽搁了些时间,朝会之时将近,故而,晁错的脚步,较之于平日,也是显得匆忙三分。
“晁大夫小心!”快步往前之际,一个捧着一大堆竹简的小太监,也是对着晁错迎面而来,晁错虽然尽力避让,但也还是被这小太监撞到余地。
“大夫恕罪!大夫恕罪!”这小太监丝毫顾不得地上那散乱的竹简,只是跪在晁错的面前,可劲儿的哀求道。
晁错没有理会这小太监,好在他那削藩策上有些灼痕,和其他的竹简不同,故此晁错很快就在这散乱的竹简当中找到了自己的竹简,将其捡起,稍稍打开看了一遍之后,晁错就匆匆的往宣室殿而去。
若是在和这小太监纠缠下去,只怕就要误了朝会之期。
等到晁错离开之后,乃是小太监才是起身,在其衣袍之下,赫然是有着另一卷外表一模一样的竹简。
宣室殿前,趁着还有些时间,晁错最后整理了一番自己的仪容,确认没有任何疏漏,才是双手捧着竹简,将笏板放在竹简上,缓步踏进宣室殿中。
宣室殿中,百官早已等在此间,晁错一步一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官员,站到百官的最前方。
一路上,文武百官的目光,在晁错手中的玉简上只是一转,再落到晁错身上的时候,就已经是变得恶意满满。
十多个呼吸之后,平稳的脚步声响起,皇帝启,在侍臣的引领下,缓缓而来。
“众卿有事起奏。”侍臣的声音响起。
然后就是例行的,御史府下的一些大夫们对朝堂上一些官员风评衣着的弹劾,然后,是太尉府下武官将军们奏报的有关于武备以及匈奴的动态,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晁错的身上。
晁错往侧前两步,站到文武百官的最中间,压抑了一下心绪之后,才是不慌不忙的,将手中犹自带着灼痕的竹简缓缓摊开。
竹简上的内容,他已经熟悉无比,但在摊开这竹简,将这竹简呈上去之前,晁错还是习惯性的在这竹简上一眼扫过。
然后,晁错的神色,就是一变。
这竹简上的内容,虽然就是他的削藩策,但却是少了最后的一句,也是这削藩策中,最重要的一段!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
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看着晁错脸色的变化,宣室殿上,皇帝启的脸色,同样是为之一变,森冷的气氛,在这宣室殿中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