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从本篇到第二十五篇《书记》的十篇,所论文体,都属“笔”类,是对各体散文的论述。
这一篇是充分暴露了刘勰的短板的,也证明他学识的相对“单纯”,过分囿于宗经了,对女性人物被写入史书或者说写入本纪这种重要的篇章里愤愤不平,这是我们需要看清的。
按照刘勰的套路,无非是追根溯源、说说发展,最后给出个写作标准,本章也是毫不例外,想必大家读了这么多也心里有数了。文心雕龙也没有多高深,行文逻辑上很是朴素简单。
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①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②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③。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④也。
【注释】
①轩辕:是黄帝号,传说中的古帝王。
②曲礼:《礼记》中的一篇。
③“左史记言者”二句:关于左、右史的分工,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一种是《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④《《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主要记《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所以说是“事经”。
中国古代对历史的重视还真不是盖的,修典和修史都是一等一的大事,不是皇帝信任的人你都没份儿参与。二十四史先放一边,各种稗官野史眼花缭乱。有为自己“正名”思想的影响,也是有两个最开始的原因,胜利者的嘚瑟,刀笔吏的坚持,这两个缺一不可,要不然你你看到的历史可能就纯粹是粉饰太平了。
因此刘勰就又从三皇五帝唐虞文章开始了,但是空说无凭,我们是真看不见那些史书了,也就是几个研究青铜器的铭文才大概知道武王伐纣的真实存在性。因此他搬出了两个利器,《《尚书》》《左传》,这个大家确实听说过,也挺早的,这次也算是有理有据了。
【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宝尊彝。
褒见一字,贵逾轩冕
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1,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2;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丘明○3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4,记籍之冠冕也。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5,故即简而为名也。
【注释】
○1黜(chù):降。陟:升。
○2轩冕:指高官。轩,大夫的车子或官服。冕,冠。
○3丘明: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相传是《左传》的作者。
○4羽翮(hé):翅膀。翮,羽毛上的茎。
○5叙:编次。
本段当中,举了很多堪称经典的史书,重点介绍两个,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春秋》的写作方式很像是提纲,不够丰富,因此用于表达观点的文辞就特别少,在这方面要求必须精当,往往六个字可以蕴含很多意思。与之相比的《左传》就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因此在文学性上,左传受到了更多的推崇。
【左传节选】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另外一个就是纵横捭阖文辞瑰丽的《战国策》,战国策作为七国时代最耀眼的国别体史书,你能充分感受到那些世人的个人魅力,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上,先秦无人出其右。
虽殊古式,而得事序
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
鲁迅对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刘勰怎么可能放过史记,把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别是干嘛的都给你说了一遍,还总结了一下史记的优缺点:注重照实记录毫不隐讳的宗旨,学识广博议论雄辩的才能,爱好奇异违反儒家经典的过失,体式条例尚不统一还有舛错杂乱的缺点。当然了,对史记研究的人太多,刘勰的观点不是什么创新,班固早就说过了。
贯乎百氏,被之千载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①,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必阅石室,启金匮③,抽裂帛,检残竹④,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⑤昭整,苛滥不作矣。
【注释】
①制:指典章制度。
②郡国:汉朝地方区域最大为州,州下是郡。此指全国各地。文计:文书计簿,郡国都要把文书计簿送给朝廷。
③金匮:金属制的文件柜。都是汉朝保存重要的图书文物的地方。
④ 残竹:残缺的简书。古代的文件写在帛和竹上。
⑤ 诠评:论赞。
中间有一大段刘勰痛心疾首的把史记里为吕后写本纪这件事骂的狗血喷头,慢慢是:女的怎么可以被写入本纪呢?是男的都死绝了吗?刘勰在历史这个问题上,直男癌很是严重。说完了史记,把史记之后的史书挨个数了一遍,愣是挑不出能比肩史记和汉书的,愣跳出来一个三国志还可以。
文章难写,史书更是如此,必须博览群书,学问低了那史书没法看。推究历史书的写作,一定要融会贯通百家的著作,使之流传于千年之后,要使得由兴盛到衰亡的史实得到明白的证验,可以作为后世国家兴亡的借鉴。要使一代的制度与日月一起长期共存下去,王道霸道的事迹同天地一起长久流传。
因此在汉代初年,史官这一职务很被重视。全国各郡国的文件簿册,都要先汇集在太史官府里,以便让他详细体察全国的各方面的情况。史官还要阅读国家的历史文物藏书,研究残存的书卷,这是要史官精通熟练地考查古代的历史。
当然了,对于史书也要多一点宽容,时间过得久了难免有记得模糊的,因此各种书的记载也不仅一样,我们在考证的时候也要货比三家,选出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
对于那些胡编乱造的,刘勰也是嫉恶如仇,看不起那些俗史,完全是猎奇作用的史书。后来苦口婆心的痛骂: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①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②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③哉!
【注释】
①慝(tè):邪恶。
② 弥纶:包举。
③ 殆:危险。
我们在推敲史书的文辞的时候,都能发现一个闪光点:考虑周到。什么避讳啊,暗讽啊,都是一字传神。对待尊者或贤者,为他们隐讳缺点,对奸邪要加以惩戒,光是照顾到这些,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后世对于史书也有的时候吹毛求疵,有点不周到就劈头盖脸一顿骂,所以刘勰最后为两个人说了句公道话:司马迁和班固虽然都是精通历史的专家,可还是受到后世历代的种种诋毁。假若撰写史书任凭感情而失去公正的原则,那这样的文章可就危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