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对》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四篇,论述“议”、“对”两种相近的文体。“议”有议论的意思,它和一般议论文的不同,就在于是向帝王的陈说。“对”指“对策”和“射策”两种,这是就考试科目的不同而分的,总的都叫“策”。“策”分三种:“一曰制策,天子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二曰试策,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文体明辨序说•序》)刘勰所论的“策”,主要指第一种。
也就是臣附议这种情形,都是向上级进谏的形式之一。
议贵节制,经典之体
周爰谘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①,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②。议贵节制,经典之体③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
【注释】
①宜:合理。
② “周书”三句:《尚书•周官》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话。
○3体:体制,指要求。
这一段主要说的也是例行的追根溯源,直接追到了三皇五帝,例子也都是春秋战国。《诗经》说“于是诚心地访寻贤人来商量。”可见普遍的访问谋划就是说的“议”。“议”之所以说是说话得宜,就是因为考查事情仔细周密因而得宜。
《周易》的《节卦》说:“君子用节制来制定法度,议论德行。”《尚书•周官》说:“按照一定的法度来议事,政事才不会迷误。”议事贵在有节制,这是经典的要求。从前管仲说,轩辕黄帝在明台上面议论国家大事。这就说明“议”的由来已经很久远了。
驳者,杂也
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晋代能议,则傅咸○1为宗。然仲瑗博古,而铨贯有叙;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及陆机断议○2,亦有锋颖,而腴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注释】
○1傅咸:字长虞,善为奏议谏书。
○2断议:指陆机论《晋书》的断限。
驳无非是驳论,也就是专门的反对驳斥意见,汉代之后就有的官员专长于驳斥,因此也诞生了不少的佳作。到了明代,甚至有专门驳论皇帝的,就为了沽名钓誉落个好名声,常常把皇帝顶的半死。
接下来就是点名,“驳议前四家”:汉朝善于写驳议的,以应劭为首领;晋朝作议的能手,则以傅成为第一。应劭博古通今,所以他的驳议议论通贯有条有序;傅咸懂得国政的治理,然而他做议文却文辞重复琐碎。到陆机议论编写《晋书》所载历史的断限,颇有锋芒,但是辞采过多没有删削,显得累赘,损害了文章的骨力;但也各有自己的优点,保持了各自的风格。
【蜉蝣赋节选•傅成】五月阴雨,蜉蝣有殷。水沼泽国,翕然萌生。灵气氤氲兮,破水以出。随波沉浮兮,枕水而眠。命随水覆兮,覆水运命。览芸芸乎大千,渺沧海之一粟。叹弱小之生息,赞环宇之化成。嗟乎造物,有生之薄,唯此蜉蝣。一日之生命,一世之宿命。鱼游乐深池,鸟栖喜高枝。惜哉蜉蝣,取足一日,薨薨何为,尚又何求?朝生夕死,何必江湖!何识晦朔,何论春秋?
敬慎群务,弛张治术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①,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②,必枢纽经典,采故实③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④必洞于礼,戎事⑤必练于兵,田⑥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⑦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
【注释】
①明用稽疑:见于《《尚书》•洪范》。稽疑,考查疑点。
②资:凭,依。
③实:典故史实。
④郊祀:祭祀。郊:祭天。
⑤戎事:军事。
⑥ 田:耕田。
⑦ 辨洁:辨析明洁。
基于刘勰宗经的大原则,他指出议的写作一定要以经典为关键,以当世为灵变。说不上多好多严谨,起码是可行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他说:祭天祭神一定要熟悉礼仪;论军事方面应很熟悉兵法;议论田谷庄稼方面一定先要通晓农事,判断官司方面的议文务必要精通法律。然后突出论点来显示它的意义,用严正的文辞加以概括,文辞明辨简洁为确当,不以繁冗缛丽为妙;叙事述理以明确扼要为美,不以曲折隐晦为奇特。
对策者,应诏而陈政
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1,蔚为举首;及孝武2益明,旁求3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4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5,超升高第,信有征6矣。仲舒之对,祖述《春秋》7,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恩者8,事理明也。公孙之对,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9。杜钦10之对,略而指事,辞以治宣,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11,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人高第。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
【注释】
1晁错对策:指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是汉文帝选拔人才所作,在参加对策的百余人中最好。
2孝武:汉武帝。
3旁求:广求。俊乂:杰出人才。
4甲科:汉代射策,按试题大小、难易分甲乙科。
5赡:富。
6征:证验。
7祖述《春秋》:宗祖阐述《《春秋》》之学,即儒家之学。
8烦:烦琐。恩:乱。
9“太常居下”二句:《汉书•平津侯传》:公孙弘被推荐对策,作对策者有百余人。太常官将他的对策列为下等。汉武帝看后,将其升为第一。擢,提升。
10杜钦:西汉文人。作有《举贤良方正对策》和《白虎殿对策》。
11鲁丕:东汉文人,其《举贤良方正对策文》主张“从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所以称为“儒雅”。
对策,是对答诏书所提问题而向天子陈述自己的政见;射策,就是为了探究事理而向天子奉献自己的意见。言辞说得中肯,事理又说得准确,就如同射箭射中了靶心一样。对策和射策两种文体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属于“议”的另一种体裁形式。
接下来就是“对策五大家”:晁错回答汉文帝提问的《对策文》最好,被举荐为第一名。到了汉成帝更为显著,广泛访求人才,对策的人因第一而被提升任用,射策的人射中了甲科便入仕做官,文辞有裁断而辨明事理,论事通达而丰富,他能够超群出众,高升第一,确实完全是有根据的。董仲舒的《对策文》,根据《春秋》的大义,本着阴阳两气相生的变化,研究各个时代的政治演变,文辞多而不烦琐混乱,是由于明白事理的缘故。
【贤良文学对策节选•晁错】诏策曰「明於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於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孰,ビ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公孙弘的《对策文》,简明扼要而不旁征博引,然而他能总括要点而文辞简约,事情切合而情理昭举,所以太常官虽然把它定位下等,而汉武帝却把它擢升为上等。杜钦的《对策文》,对答得简略,却肯切地指出了他的好色事实,他的文辞因治事而作,不为辞藻而作文。到了东汉的鲁丕,他的对策文辞质朴,以儒家的正论合于对策,说到了点子上,因此他独自考入高等。
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①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②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④,不其鲜⑤欤!
【注释】
①密:密切,结合。
②迂缓:濡滞、徐舒。
③恢恢:广大的样子。
④志足文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足,成。
○5鲜:少。
驳这种文体,重在说理,因此重要的是内在的逻辑性,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写的严谨而明朗,有趣而合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