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掌嘴二十的婢女

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孟尝君有个门客名叫冯瑗,为孟尝君去封地薛城收债,冯缓非但没收回债反而把全部的债券都当着那些债户的面给烧毁了,孟尝君很是恼怒,听冯缓一番解释后依然不悦,后来孟尝君与齐王不睦,罢相退归薛城,薛城百姓扶老携幼相迎,孟尝君这才感受到当年冯谈毁券收买人心的好处,这就是著名的“狡兔三窟”的典故钟太监不是那种大字不识毫无自知之明的糊涂太监,心里也隐隐担心自己离开杭州之后这生祠会被人给拆了或者挪作他用,他原打算是托张其廉、包涵所等官员帮忙照看,但他也知道自己与这些官员并无深交,若他回京能居内廷高位掌大权,那么杭州的官吏自会奉承,根本不用担心生祠被拆,可一旦居冷门监局,谁还会搭理他,这时听了张原的一番话,豁然开朗,尖声大笑起来,说道:“张公子堪称咱家的良师诤友,咱家听你的,既然杭州百姓称咱家为西湖功德主,那咱家就再做一次大善事,建一个养济院一”太监笑声有点瘪人,尤其是在静夜里,简直夜枭一般,张原听得寒毛直竖,幸好钟太监很快就不笑了,说道:“张公子,建养济院要好多银子吧,咱家虽有些积蓄,可也不能全贴进去啊,明年回京还得四处打点呢。”张原微笑问:“公公肯出多少银子买名声?”

钟太监思付片刻,咬咬牙道:“不超过一万两的话,咱家还能筹措。”张原道:“那公公就出九千两银子吧,公公,在下还有点私心,想请公公相助。…,

“私心?…,钟太监笑呵呵道:“你说,咱家能帮得上的会尽量帮你。”人有私心才好结交嘛。

张原说道:“宝石山下养济院,公公若独自筹资兴建并收容救济那些病残孤独,怕是一万两银子还不够,而且公公一人出银太多还会被一些小人议论说公公贪墨,我以为公公出银八千两就足够,另外的钱物公公可向杭州城中那些官绅富户劝募,有公公首倡,再募集上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以后公公回京,这养济院还得交与官府管理,但只要有焦状元的碑记在,那筹建养济院的仁义名声就永远是公公的一”“张公子深谋远虑,想得周到,想得周到。

”钟太监连连点头,尚存的一点顾虑这下子也彻底打消了。

张原又道:“前日我曾对公公说过,我族叔祖在山阴建了一个义仓,由我充当社正,但我年幼位卑,至今才劝募到几千石粮一”没等张原把话说完,钟太监就已明白张原的“私心”笑道:“咱家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劝咱家出银九千两,建养济院八千两,另一千两捐给你山阴义仓是吧,原来这便是你的私心,哈哈”张原作揖道:“请公公成全。”钟太监感慨道:“张公子,咱家虽是内官,却也知书达礼,这么多年从朝廷到地方,阅人多矣,还真是没见过你这样没有私心的,你有古贤人之风,让咱家由衷敬服一咱家先前说了,一万两以下咱家承受得起,咱家就出一万两,八千建宝石山养济院,二千助你山阴义仓。”银子由一千变二千,张原当然高兴,钟太监说他没有私心这绝对是错看了他,人怎么能没有私心呢,只不过他眼光壮阔深远一些罢了,当下深施一礼:“公公高义,张原代山阴受灾民众拜谢公公。”钟太监拉着张原坐下,笑道:“咱家捐助两千两银子,那是要留名的,到时你写那山阴义仓记得提到咱家的义举。”

张原笑道:“那是自然,但公公这二千两银子还是折算成米为好,如今绍兴、杭州米价腾踊,往常一两银子可买两石米,现在只能买一石,但松江一带却未遭受旱涝灾害,米价稳定,公公是否可以派两艘官船去松江购买四千石粮运至山阴,这样山阴百姓受惠更多?”松江米价虽比山阴便宜近一半,但若是民船、商船去买米,从杭州到嘉兴就有五个税关,把米从松江运到山阴,税费、船费、佣工费也差不多抵得两地米粮的差价了一钟太监摇头笑道:“张公子啊张公子,你的糁明无人能及,咱家偏偏就喜欢你的精明,你只管在南屏草堂专心求学,除了向焦状元求那篇碑记外别的都不用你操心,待你下月底回山阴,必有四千石米随你一道还乡。”张原今夜游说钟太监,说动钟太监出万两巨资,若是以四百年后的人民币来衡量,万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七百多万人民币,杭州织造署虽说油水足,但万两白银对钟太监来说显然不是小数目,可钟太监捐出这样的巨资非但不肉痛,反而心情愉快,这就是张原的本事。

答应了要为钟太监求焦珐写养济院碑文,张原不敢怠慢,心里想着该怎么向焦老师开这个口,这事一定要办好初九这日,张原参加了宝石山钟太监生祠迎塑像、受香火的仪式,浙江省的三司大员都来恭贺,秦民屏带着八名土兵去灵隐寺把钟太监的木雕像抬到宝石山上,自来生祠都是造福一方者离开后,百姓感怀其德,这才建祠纪念,钟太监还在杭州,生祠就已建好,还自己亲自参加迎像上香,这真是奇闻,东阳木雕匠人手艺精湛,依着钟太监的模样造像竟有五、六分相似,装束打扮依那三宝太监郑和的模样,沿途颇有民众围观看热闹,没看到有顶礼膜拜的,窃笑腹诽的倒很多,所以说钟太监一离开杭州其神像就被拖出去当柴火烧了的可能性很大,所谓杭州百姓称钟太监为西湖功德主是张原当日杜撰的,但若养济院建成,钟太监就真是西湖功德主了,百姓会感其恩德的,宝石山生祠或能长久一焦珐年事已高,不能象黄汝亨那样每日上午到居然草堂授课,三日来一次,接受诸生问难,九月初十这日上午,须发如雪的焦状元来到居然草堂,在座诸生各以本经向焦状元提问求解惑,焦珐思路依然敏捷,易、书、诗、礼、春秋,。。问必答PS,诸生平日的疑难一朝豁然而解,欢喜自不待言一一一张原的本经是《春秋》,他的提问是关于《春秋》的辨体,焦珐指点道:“夫《春秋》虽为褒贬时事而作,然亦有不尽然者,有人事断者、有论理者、有辨疑者、有公世者、有发明者、有重教者、有重戒者、有征验者、有感慨者、有属望者、体各不同,难以律视。芶于此不明,作文必不入式,欲其科目,胡可得也?近来断体能言之,至于他体,则懵如也。间有识者,要亦暗合,非能真知其的,各标榜之,故自不犯之也。芶体一不合,则文字虽加,允无入选之望,故读是经,诚以辨体为急”

当下焦珐见各体一一道来,在场习《春秋》的诸生都觉茅塞顿开,有学贯五经的明师指点,一个时辰抵得自己苦学数月啊。

这日傍晚,张原和宗翼善去雷峰塔下包氏南园拜见焦珐,他二人算是焦站登堂入室的弟子,可以随时去请教读书、作文时遇到的疑难,不过今日张原却是去求焦老师为钟太监养济院写碑记的,一路上张原都在思索措词,又与宗翼善商议,知道要说服焦老师写这篇应酬文绝非易事啊一张原与宗翼善走过石林假山、溪涧桥粱,见焦珐正由其子焦润生陪着在一座单拱石桥上看流水,不远处的雷峰塔在夕阳下折射着光辉,见到张原二人来,焦珐微笑道:“你二人疑难最多啊,讲堂上没有问完吗?”

张原道:“老师,学生早两年读书少,疑惑也少,今读书愈多,疑惑也愈多,何故?”

焦珐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你不能全在书本里寻求解惑,还得以行来验证。”

既有这个契机,张原便直接切入主题,说道:“织造署钟太监因为此前帮助石柱宣抚使马千乘洗脱冤情一事上与学生有些交情,马将军感钟太监恩惠,又得钟太监讽谕,便为其在宝石山立生祠,学生觉得这是劳民伤财之举,却又不好规劝…”

焦珐摇头哂道:“刑余之人,不可理喻,那钟太监前日还托包副使来求老矢为其生祠作记,他以为天下人都与他一般无耻吗,早被我一口回绝了!”看着张原、宗翼善道:“你二人住在织造署,可莫要近墨者黑啊。”

张原道:“学生以为读书明理,亦在于感化他人,虽有近墨者黑,但真正的君子,岂不能以自身高洁教化感人耶?”

焦珐微笑,觉得张原憨直得可爱,少年不知世事艰难啊,道理是没错,可夫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诸侯,以二圣之贤犹不能得售其志,你一个十六岁少年要感化一个利欲熏心的太监,你待如何感化法?

张原道:“凡事在于引导,钟太监好名,学生就以好义乐善之名来引导他,那钟太监听了学生之言,愿意把准备扩建生祠的银钱八千两用来筹建一座养济院,以救济今年受灾的贫民。”

焦珐欣喜道:“有这等事,那好极,这是大善举。”

张原道:“钟太监仰慕老师的名声,还是想求老师作一篇碑记。”

焦站摇头道:“生祠的碑记作不得,老夫要被人耻笑。”

张原道:“老师未受钟太监半分好处,心怀坦荡,何畏他人言,况且钟太监并非求老师为其生祠作记,是为养济院作记,太监好虚名,做了善事就想让人知晓,老师何不勉为其难,促成这一善举?”

焦站沉吟道:“老夫一向洁身自好,本不欲与内官有任何瓜葛,但钟太监这次是行善,就破例一回吧,只是老夫近来精神不济,这等应酬文字写着也无趣,张原你给老夫代笔吧,写好了先给老夫一阅。”

要借重的就是焦珐状元、文宗的名声啊,应酬文字由学生代笔也是很平常的事张原回到织造署住处,连夜写了一篇七百多字的《宝石山钟氏养济院记》,次日呈给焦珐看,焦珐略作改动,用大幅陈款宣纸写了,并盖上铃印,焦珐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楷书写来隽永老媚,有晋人笔意,焦站说道:“这碑记要在养济院开建后才能刻立,你得督促那钟太监尽早开工。”

张原持焦珐手书的《宝石山钟氏养济院记》去见钟太监,钟太监喜不自胜,当即捐出八千两白银,在宝石山下选址建养济院,又去杭州城劝募,那些官僚和丝绸富商现在还是要奉承钟太监的,短短半月,募银一万八千两,由织造署和杭州府共同筹建养济院,派专人管理养济园,一切有条不紊进行松江府华亭县龙门寺以西有一座宏丽豪宅,门宇宏敝,画栋雕粱,朱栏曲槛,美仑美奂,这就是大名士董其昌董翰林的府第,董氏宅第远不止这一处,在城西的长生桥畔、西北隅的马耆寺前、还有城郊的白龙潭,董氏宅第、园林十余处,楼台亭榭,丽比宫殿九月十五日午后,年近六十、宽袍缓带、容貌儒雅清癯的董其昌正在“画禅室”作画,画禅室是一座两层木楼,构筑精美,是董其昌作画之所,两个美婢拂纸研墨侍候,董其昌执笔点染,画的是一幅横云秋雾图,仿倪云林笔意,寒林山石,意韵清绝,正画得入神,却被急促上楼的脚步声打扰,董其昌很是恼怒,他作画是不许人来打扰的,这会坏了他酝酿许久的优雅心境,作画不是提起笔就能作的,要有作画的心境才行一不等那急匆每上楼来的婢女开口,董其昌就喝道:“先掌嘴二十再说话。”

那婢女脸色惨白,只好左一下右一下打了自己二十个嘴巴,打得脸蛋红扑扑的,这才委委屈屈禀道:“老爷,二公子回来了,说是在杭州让人给打了。”

节后上班第一天事情多,码到现在,四千字奉上,求一张月票。

第422章 花月美人三上架感言第304章 动心污迹第60章 澹然心乱第257章 琉球王子第397章 公主的脚印第492章 秋夜第29章 训师第325章 巧遇第435章 先知的笃定第246章 杀威棒第38章 蓬门美玉第218章 白昼听棋第481章 拳打卧牛之地第314章 洞房花烛(上)第203章 航船夜雨一夕灯第429章 大雪中的辩论(下)第486章 胜负一线第464章 哑女之秘第90章 夫人不如鸟第454章 拾遗之鞭第447章 除夕烟火第248章 风雨夜第340章 父与子第195章 已见寒梅发第354章 温馨四合院第24章 不动心第454章 拾遗之鞭第371章 声东击西第5章 名门美眷第172章 生而知之第260章 二度梅第386章 好汉不吃眼前亏第335章 打脸第249章 雨后花第265章 射圃第16章 蝴蝶振翅第308章 女人心第264章 祭酒面试第470章 私约第399章 私欲第351章 行路难第180章 及时雨第96章 饱暖思美人第121章 张案首和辟水珠第283章 秋雨春声第431章 功利与惜羽第118章 米芾云山第392章 波澜起第293章 流水千里第501章 雪夜论兵第419章 小胜和大胜第371章 声东击西第74章 六寸金莲吓死人第302章 难题第437章 天大的秘密第416章 白浪子第44章 我意独怜才第38章 蓬门美玉第126章 古来第一女英雄第24章 不动心第381章 空惹一身膻第120章 一抄到底第288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第303章 有女怀春第249章 雨后花第152章 孺子护母第21章 初出茅庐第307章 高贵的谎言第223章 以子之矛第245章 子不语第241章 射蝉第275章 家书抵万金第232章 为报诗人春睡足第368章 一石二鸟第29章 训师一雅骚缘起必读第173章 磨镜焚香说杨妃第189章 南园论道第347章 骑驴找驴第135章 驿递斟合牌第180章 及时雨书友晓月灿听昆曲读雅骚第456章 山海关第111章 点灯第21章 初出茅庐第422章 花月美人第242章 并蒂莲第93章 闹市捉贼第21章 初出茅庐书友陈归来写在雅骚上架前夕第359章 雪夜思美人第252章 男女真情名教伪药第85章 姚讼棍的苦与乐第169章 莫笑农家腊酒浑第466章 端阳雨第450章 坦白第179章 赤须汉、姣长女第377章 天上神仙第224章 顶缸
第422章 花月美人三上架感言第304章 动心污迹第60章 澹然心乱第257章 琉球王子第397章 公主的脚印第492章 秋夜第29章 训师第325章 巧遇第435章 先知的笃定第246章 杀威棒第38章 蓬门美玉第218章 白昼听棋第481章 拳打卧牛之地第314章 洞房花烛(上)第203章 航船夜雨一夕灯第429章 大雪中的辩论(下)第486章 胜负一线第464章 哑女之秘第90章 夫人不如鸟第454章 拾遗之鞭第447章 除夕烟火第248章 风雨夜第340章 父与子第195章 已见寒梅发第354章 温馨四合院第24章 不动心第454章 拾遗之鞭第371章 声东击西第5章 名门美眷第172章 生而知之第260章 二度梅第386章 好汉不吃眼前亏第335章 打脸第249章 雨后花第265章 射圃第16章 蝴蝶振翅第308章 女人心第264章 祭酒面试第470章 私约第399章 私欲第351章 行路难第180章 及时雨第96章 饱暖思美人第121章 张案首和辟水珠第283章 秋雨春声第431章 功利与惜羽第118章 米芾云山第392章 波澜起第293章 流水千里第501章 雪夜论兵第419章 小胜和大胜第371章 声东击西第74章 六寸金莲吓死人第302章 难题第437章 天大的秘密第416章 白浪子第44章 我意独怜才第38章 蓬门美玉第126章 古来第一女英雄第24章 不动心第381章 空惹一身膻第120章 一抄到底第288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第303章 有女怀春第249章 雨后花第152章 孺子护母第21章 初出茅庐第307章 高贵的谎言第223章 以子之矛第245章 子不语第241章 射蝉第275章 家书抵万金第232章 为报诗人春睡足第368章 一石二鸟第29章 训师一雅骚缘起必读第173章 磨镜焚香说杨妃第189章 南园论道第347章 骑驴找驴第135章 驿递斟合牌第180章 及时雨书友晓月灿听昆曲读雅骚第456章 山海关第111章 点灯第21章 初出茅庐第422章 花月美人第242章 并蒂莲第93章 闹市捉贼第21章 初出茅庐书友陈归来写在雅骚上架前夕第359章 雪夜思美人第252章 男女真情名教伪药第85章 姚讼棍的苦与乐第169章 莫笑农家腊酒浑第466章 端阳雨第450章 坦白第179章 赤须汉、姣长女第377章 天上神仙第224章 顶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