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

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

汉朝初年,民生凋敝,中央政府竭尽所能实行着文景之治--中央政府对农民十税一、十五税一,甚至是三十税一。农民应该是有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国家财富、国家政治权利--这块大蛋糕,实际上早已被新兴的权贵集团切分了。

最突出的矛盾爆发是--七王之乱--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对国家政权和国家财富的侵吞。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以加强将领对自己的忠心,便于和残暴的项羽对抗。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通常占三四郡,多则六七郡,少则一二郡。汉初诸侯王占地二十余郡,相当于当时西汉疆域一半,天子仅占十五郡,为后世诸侯王势力够强以至于可以和中央对抗埋下伏笔;且人口众多并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当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有时导致货币无法流通),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反思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十分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吕雉)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诸侯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监察地方形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已有后世“推恩令”之思想,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兄长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时,高祖刘邦亲自率军。沛侯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逃掉了,但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饮酒玩乐。吴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王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是为奕棋事件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朝廷的软弱态度,让吴王刘濞,这位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愈发的骄横自负了。

不过,当时诸侯王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富强,实则也为文景之治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地方强盛,似乎仍然惟天子之命是从的假象,文景之治的荣光也使汉帝放松了警惕;相信血浓于水,拘于汉初的郡国制,以及汉帝本身对于诸侯王的敬不得也驱不得的近乎于“诚惶诚恐”的态度,更是一手促成了诸侯王的骄横,并逐渐培养了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有的不断膨胀的称帝野心。总而言之,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固有的分封制破坏了郡县制--始于汉初刘邦分封同姓王,诛异姓王,渐紧于吕后末诸吕之变,潜伏于文帝分割齐国,最后于奕棋事件达到高潮,为后世的七国之乱真正开始,有了情感上的口实(吴王刘濞失子之殇),也让吴王刘濞最终成为了七国之乱叛军的始作俑者和中流砥柱。

第八章 牛刀小试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别第102章 欲说还休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102章 欲说还休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05章 尽人事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别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十四章 初战告捷(四)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四十九章 殚精竭虑第九十九章 竭尽全力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五十二章 心惊肉跳第二十四章 话里有话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七十五章 危机四伏(一)第十章 前进一小步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108章 尽忠报国(二)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四十章 千头万绪(三)第119章 渐入佳境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四十四章 千里顺风耳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十四章 初战告捷(四)第109章 尽忠报国(三)第七章 捡到了宝啊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八十一章 斩首行动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二章 百灵第十八章 初战告捷(八)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135章 兄弟阋墙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108章 尽忠报国(二)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119章 渐入佳境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三十九章 千头万绪(二)第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四)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头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四十章 千头万绪(三)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
第八章 牛刀小试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别第102章 欲说还休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102章 欲说还休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05章 尽人事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别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十四章 初战告捷(四)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四十九章 殚精竭虑第九十九章 竭尽全力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五十二章 心惊肉跳第二十四章 话里有话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七十五章 危机四伏(一)第十章 前进一小步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108章 尽忠报国(二)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四十章 千头万绪(三)第119章 渐入佳境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耻(三)第四十四章 千里顺风耳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十四章 初战告捷(四)第109章 尽忠报国(三)第七章 捡到了宝啊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八十一章 斩首行动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二章 百灵第十八章 初战告捷(八)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135章 兄弟阋墙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五十五章 养虎遗患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108章 尽忠报国(二)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119章 渐入佳境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三十九章 千头万绪(二)第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四)第七十四章 天下熙熙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头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骗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四十章 千头万绪(三)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