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

十日前

从汉中方向传来战报,自张鲁三次野战皆败后,随即退守坚城固守,而钟繇则领兵围攻,但三月不下,曹军疲惫,曹操命钟繇暂缓进攻。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潼关、长安,并没有派出任何援军,这就意味着,曹操已经放弃攻略汉中,再结合荆州来信,几乎可以肯定,曹操已经将战略重心转移。

在豫州淮南郡,曹操突然集结大军,陈兵于濡须口一带,其意图不明。

为防止曹军突然袭击,孙权也不甘示弱,开始调兵遣将,盘桓在江夏的甘宁水军撤退支援濡须,在庐陵剿灭山越的黄盖,也领军一万支援濡须,甚至在庐江屯兵和张辽对峙的凌统,也派兵两万支援。

目前,在濡须口一带,双方集结了近十万大军,大战一触即发。

结合以上情况,魏延认为,就算刘璋再不知兵,豫、扬二州的情报一到,也能知道曹操已经放弃汉中,将目光转向荆、扬一带。

只要刘璋不傻,就一定会让刘备领兵离去,反正敲打东洲派、本土派的目的已经达到,不但黄权、刘巴二人被外放,李严、庞羲的兵权也遭削弱,其余诸郡县就更别说了,接下来只要逐一安插亲信,益州大权就会收回手中。

届时,刘备又该如何抉择,反正走是不可能的,一旦刘备踏出益州,除了获得天量的钱财外,此生绝无踏入益州的机会。

不走也同样麻烦,就算刘备找到再完美的借口,刘璋一定会起猜疑之心,届时肯定有所防备,再想要偷袭成都,几乎不可能。

这是魏延制定快攻的背景,不然以他的性子,绝对会默默发展暴兵,然后以堂堂之师打过去,根本不会兵行险招。

因为,蜀汉最大的敌人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而是时间啊,刘备已经年过半百,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来让他们挥霍了。

……

魏延的一通瞎分析,让刘备心感不安,随即同意了魏延的攻蜀之策。

考虑到道路崎岖,信息传递十分缓慢,所以为了不贻误战机,和各方约定,在两个月后的中秋节当日,刘备会诱杀白水关守将,正式起兵攻蜀。

得到刘备应允的魏延,第一时间便安排信使,乘坐快舟立即返回鱼复,通知庞统等人,在八月上旬择日发起攻击,务必将长江水道打通。

然后再召集众将,首先给予黄忠专断之权,让他立即出发,携魏延手令,接手他训练两年半的山地精锐部队,然后到涪城,拿着此手令去找县令李齿,他会安排好一切。

同时嘱咐黄忠,偷袭成都必须在八月二十日之前,一旦时间拖延得太长,四处燃起的狼烟,会让刘璋有所防备的。

其次令部将邓方、刘邕,七月初领军三千出发,同时多多携带刘璋军旗帜,入广汉属国后,可谎称受法正之命,来接手关隘,再拿下关隘后,只需固守,不准出击,防备曹操从凉州进军。

然后让陈到从今天开始,整理粮秣军械,频繁调动大军,在广元与葭萌关一带活动,以迷惑白水关二将。

魏延则会在八月初起兵,领一万大军昼伏夜出,秘密向涪县一带运动,争取在中秋节时,越过剑阁抵达梓潼。

最后,魏延反复叮嘱留守葭萌关的守将霍峻,让他谨慎行事,小心巴西的庞羲偷袭,保住大军的后路。

安排完任务后,魏延又找到黄忠,咛嘱他小心行事,不要万事都听信李严的,再拿下成都之前,李严不可信。

还有,如果拿下成都后,却守不住城时,可以刘璋为人质,率军离开成都,留得有用之身,为复兴大汉的事业继续奋斗。

同时,魏延拿出一封密信,让黄忠代为转交给魏则。

处理完这些事后,魏延突然一拍脑袋,他咋把糜芳给忘了,随即奋笔疾书,写了两封密信,本来想立即传给糜芳的,可转念一想,万一他说漏嘴了怎么办。

还好,刘备出了个注意,让法正去宴请杨怀、高沛时,顺带将此信交给糜芳,虽然给他整军的时间仓促了点,但想来也没什么困难。

糜芳只是有点不靠谱,并不代表他没能力,能随刘备征战沙场十几年,要是没点能力,早就不知死在哪个犄角旮旯里了。

……

时间来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除了各大诸侯的接触线外,其它地方也迎来了久违的平静,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老一辈们时常感叹,日子仿佛又回到了黄巾之乱前,而他们口中的话,让新一代们羡慕不已,真想体会和平是什么样子的。

在荆州,对峙已久的曹操同孙权双方, 开始以部曲为单位,在山地、沼泽、丛林产生摩擦,互有胜负,互有伤亡,谁也不服谁。

只是形势对孙权来说,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在合肥的张辽,竟多次领兵向西,并未前往濡须口,如此诡异的行径,让凌统心中警铃大作,一封接着一封向建邺求援。

毕竟他现在只有五千人,万一张辽偷袭,导致庐江陷落,恐怕在濡须口的五万大军,有全军覆没之危。

为防止意外发生,孙权同江东文武考虑再三后,还是从建邺抽调一万大军,以孙桓为帅,前往庐江保护濡须口侧翼安全。

直到现在魏延才明白,为什么江东处理山越会如此缓慢,不是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偌大的江东南方山林中,散布着几十万山越之民,而现在,却只有两万江东兵在攻伐,能快了才怪。

而在襄樊之地,曹仁也动作频频,时常领兵越过当阳地界,一副要进攻的样子。

可此等拙劣的演技,关羽当然不会上当,将百姓迁入城内,或者送往长沙郡,然后将江陵、公安城门一关,该干嘛干嘛,丝毫不理会曹仁的动作,

而在荆南的诸葛亮,更是悠闲的不得了,每天除了处理政务,还有时间去田地里走走,钻研自然运转之道,仿佛又回到了南阳草庐时的日子。

和悠闲的诸葛亮相比,马良则要辛苦得多,他现在天天和粗犷的蛮人混在一起,痛并快乐着。

哦,对了,我们的掏粪少年马谡,在不久前被迁为校尉,领兵三千到零陵驻训。

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将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战云密布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九十章 斗将第八十八章 魏马有隙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九十三章 夺下辩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九十四章 骁骑军第一十九章 临蒸策2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四十五章 斩二将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五十章 成都第三十八章 辩论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四章 归刘第九十五章 曹操应对第二十二 农家肥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十章 错综的局势第八十三章 改国为郡第七十二章 张鲁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五十二章 吴夫人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八十四章 离别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三十章 荆州安定第三十四章 铁矿现踪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三章 密谋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八十九章 入关计第五十六 绵竹第四十六章 突袭成都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八十章 一眼万年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八章 铸剑为犁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二章 入关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十八章 粮价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五十章 成都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七十二章 张鲁第八十三章 改国为郡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五章 多了个媳妇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麦第四十章 错综的局势第四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九十五章 曹操应对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九十六章 张鲁放权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八十章 一眼万年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四十七章 张任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一十九章 临蒸策2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一十三章 诸葛亮第五十一章 绵竹攻防第五十七章 阳谋第七十八章 牢笼
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将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战云密布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九十章 斗将第八十八章 魏马有隙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九十三章 夺下辩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九十四章 骁骑军第一十九章 临蒸策2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四十五章 斩二将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五十章 成都第三十八章 辩论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四章 归刘第九十五章 曹操应对第二十二 农家肥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十章 错综的局势第八十三章 改国为郡第七十二章 张鲁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五十二章 吴夫人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八十四章 离别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三十章 荆州安定第三十四章 铁矿现踪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三章 密谋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八十九章 入关计第五十六 绵竹第四十六章 突袭成都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八十章 一眼万年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八章 铸剑为犁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二章 入关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十八章 粮价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五十章 成都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七十二章 张鲁第八十三章 改国为郡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五章 多了个媳妇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麦第四十章 错综的局势第四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九十五章 曹操应对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九十六章 张鲁放权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八十章 一眼万年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四十七章 张任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一十九章 临蒸策2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一十三章 诸葛亮第五十一章 绵竹攻防第五十七章 阳谋第七十八章 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