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为难

“陛下,兴瑞年间户部统计人丁时,老臣正在户部任职。那时的情况并非全然如此。人丁是由郡县的衙门去统计的,然后呈报到州府,再由州府核查后上报到户部。各府县衙门办事效率不同,有的地方又遭了灾,人手不够,就更慢了。所以一次统计前前后后差不多要花三年时间,有的地方的人丁数量,统计的是三年前的,到了皇帝面前下去调查时,可能已经隔了四年,所以难免会有差入。”陈远思没有问话林聿修,而是直接对叶倾怀解释道。

叶倾怀点点头,道:“陈阁老所言确是实情。兴瑞帝的手札中也曾写到过此事,他总结说,调查一次人口耗时费力,且并无成效。但是,林聿修说的情况,也确实存在,而且不是个例。”

“林生,你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有应对之策?”叶倾怀问道。

“丁银和田赋由来已久,且是国库基石,纵然改制,也不宜大刀阔斧。学生拙见,可逐步缩减丁银在赋税中的占比,同时提高田赋,最终形成以田契为主要衡量依据的税收体系。”林聿修答道。

陈远思转向了林聿修,道:“丁银并入田赋的国策在兴瑞年间曾经推行过一阵,但是由于田赋提高,当时引发了一阵退耕潮,进而导致了兴瑞十八年的饥荒,国库也因此一度告急过。”

林聿修道:“学生以为,兴瑞年间的改革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政策之过。取消丁银的国策之所以推行不下去,究其根源,其实是中央与州府之间的事权关系严重不对等。大景除了藩属地外,各州府每年收上来的赋税有七成要上呈京师,只有三成可以留作州府自用。但州府要做的事却很多,除了开山修路、屯田兵防的支出由工部和兵部直接承担,其他的科教文卫等等事宜都要由州府自行承担。”

“我朝的官府模式和赋收体制大多是从睿朝延续下来的。但是,我朝与睿朝有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国土面积。睿朝只有五州,面积上只有大景的三分之一。睿朝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人少,面积小,所以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成本小,州府承担的事情也少。但是这一套体制到我朝却不适用,因为大景太大了。州府要管理的土地和人口都远远超过睿朝,人多地广,要开设的医馆、学堂数量,配备的衙司人员都数倍于前朝。”

“钱少事多,上面交代下来的事情却不能不办,州府就要想法子从其他地方开源。”林聿修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道,“州府有什么地方开源呢?只有从老百姓身上下手了。于是就有了各地花样频出的搜刮民财的手法。勾结富绅,巧立名目,层出不穷。对于朝廷推行的新政,他们眼里看到的不是朝廷改革求新的良苦用心,而是一个用来搜刮民财的噱头和理由。这样的州府,又如何能让新政顺利地推行下去呢?”

林聿修的话让在场众人陷入了沉默。

陈远思那双总是半睁半闭的眼睛渐渐睁开了来,他紧紧盯着林聿修,像在看着一个危险的对手。

林聿修却未曾看他,他直视着叶倾怀继续道:“故而要想朝廷的政策能够行之有效地推行落地,首先是要从本质上改变朝廷和州府的关系,由全盘托管变为以监代管。下调州府的赋税上缴比例,还政于地方,另在各州设立州御史台,负责监管和弹劾州府官员。州御史台不受州府管制,直接由京城御史台管辖,京城御史台也不再由内阁任命,而由陛下直接负责。”

他此言一出,不仅让几位内阁大学士倒抽冷气,连叶倾怀心中也是一惊。

林聿修虽尚未入朝为官,但是所言皆是朝廷积弊,鞭辟入里。而他的政见,更是要彻底颠覆朝堂现有的格局。若是当真如他所言,只怕整个大景的官场都要地震了。

“古之建事宣政,有处为难者,莫过于法之必行、言之必信。建事不果,政必荒怠,任仕不考,官必庸惰。学生查见,当今为官者,有失者众,若要政策推行得当,当对在任为官者立限考事,由内阁、御史台及六部共同监察事成与否,做到以事责人。如此,方能确保朝廷宣政可由上而下,一以贯之。”

说完,林聿修对着叶倾怀行了一个标准的推手礼。

他的陈词结束了。

几名内阁大学士神色严峻地交换着眼神。

叶倾怀也下意识地蹙了蹙眉。

林聿修家世清白,才学渊博,胸怀大志,为人清正,叶倾怀正在用人之际,此次春闱她本有意将他提拔上来委以重任,但他殿试上如此作答,却让叶倾怀多少有些难办。

并不是说他答得不好。相反,林聿修的策论引经据典,入木三分,不同于那些辞藻浮华的文章流于表面,而是可以落在实处甚至直接拿来执行的,这让叶倾怀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但是,他在殿试上提出如此惊世骇俗锋芒毕露的政论,却相当于是把难题交到了叶倾怀的手里。

若是叶倾怀重用他,相当于是昭告朝野自己认可了他的这种政论,并要将其推行下去。如此高调行事,只怕还不等林聿修穿上官服,就会有各种弹劾反对他的言论冒出来了。

但若是不重用他,以后再想推行这些政策,只怕是无人可用,难上加难了。

林聿修在殿试上交的这份答卷,可以说是逼着叶倾怀不得不提前作决策。

“林生,老朽有一事不解。”陈远思慢悠悠地问道。

“阁老请问。”林聿修的姿态十分谦卑。

“我看你的履历中写着幼失所怙,且家中无人在朝为官,但你对朝堂中事却洞若观火,甚至连朝廷与州府如何分税这样的中枢机密都知之甚详。老朽想知道,你是从何得知的这些呢?”

叶倾怀心中一顿。

(本章完)

第126章 狂言第148章 忧虑211.第211章 瑞雪211.第211章 瑞雪第194章 过招第81章 劝言第203章 蝶舞第91章 因缘第187章 生死第73章 番外——秦宝珠5第204章 嬉春第六十二章 谈判第180章 不仁第六十三章 圣旨第五十四章 突围第126章 狂言第十一章 秦阳第85章 苦心第100章 非人第95章 进退第88章 鹰卫第116章 迷局第五十九章 谋反第114章 王思云第六十六章 慎刑司第五十一章 危机第183章 再请第172章 意象第十六章 鬼市第202章 月季第99章 知遇第79章 灵堂216.第216章 行云寨第154章 商会第116章 迷局第三十四张 对峙第108章 遗诏第128章 大婚第70章 番外——秦宝珠2第四十九章 还画第76章 陆宅第140章 裂痕第121章 现形第169章 生辰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三十二章 坦诚第108章 遗诏第127章 贡士第145章 军情第149章 筹谋第143章 战事第三十七章 抉择第五十四章 突围第二章 重生第113章 忧心第157章 浊水第88章 鹰卫第87章 苏醒第74章 番外——秦宝珠6第148章 忧虑第十九章 回宫第116章 迷局第77章 困兽第五十五章 东临门第三十九章 难平第十八章 奔逃第197章 万寿节第125章 落定第二十八章 流放第124章 挣扎第182章 梦魇第152章 晚膳第128章 大婚第73章 番外——秦宝珠5214.第214章 战略第155章 仓场第105章 师生第101章 出殡第179章 秦阳第169章 生辰第198章 贪墨第133章 对答第148章 忧虑第94章 死水第154章 商会第四章 衷心214.第214章 战略第196章 平等第六十四章 刀伤213.第213章 大局第十五章 明路第207章 长夜第150章 钳制第166章 辞呈第六十章 对质第四十六章 贵人第三十四张 对峙第三十章 寻人第三十章 寻人第202章 月季
第126章 狂言第148章 忧虑211.第211章 瑞雪211.第211章 瑞雪第194章 过招第81章 劝言第203章 蝶舞第91章 因缘第187章 生死第73章 番外——秦宝珠5第204章 嬉春第六十二章 谈判第180章 不仁第六十三章 圣旨第五十四章 突围第126章 狂言第十一章 秦阳第85章 苦心第100章 非人第95章 进退第88章 鹰卫第116章 迷局第五十九章 谋反第114章 王思云第六十六章 慎刑司第五十一章 危机第183章 再请第172章 意象第十六章 鬼市第202章 月季第99章 知遇第79章 灵堂216.第216章 行云寨第154章 商会第116章 迷局第三十四张 对峙第108章 遗诏第128章 大婚第70章 番外——秦宝珠2第四十九章 还画第76章 陆宅第140章 裂痕第121章 现形第169章 生辰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三十二章 坦诚第108章 遗诏第127章 贡士第145章 军情第149章 筹谋第143章 战事第三十七章 抉择第五十四章 突围第二章 重生第113章 忧心第157章 浊水第88章 鹰卫第87章 苏醒第74章 番外——秦宝珠6第148章 忧虑第十九章 回宫第116章 迷局第77章 困兽第五十五章 东临门第三十九章 难平第十八章 奔逃第197章 万寿节第125章 落定第二十八章 流放第124章 挣扎第182章 梦魇第152章 晚膳第128章 大婚第73章 番外——秦宝珠5214.第214章 战略第155章 仓场第105章 师生第101章 出殡第179章 秦阳第169章 生辰第198章 贪墨第133章 对答第148章 忧虑第94章 死水第154章 商会第四章 衷心214.第214章 战略第196章 平等第六十四章 刀伤213.第213章 大局第十五章 明路第207章 长夜第150章 钳制第166章 辞呈第六十章 对质第四十六章 贵人第三十四张 对峙第三十章 寻人第三十章 寻人第202章 月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