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燕国裂,梁国乱!

第834章 燕国裂,梁国乱!

洛显之的反间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对于大多数的君王来说,仅仅让两人怀疑就足够了,但燕国毕竟曾经有慕容恪留下后手,所以怀疑加上功高盖主,燕国已经滑入不可逆转的深渊中,洛显之想要让这个进度加快,那就需要再给燕国皇帝添上一把火。

而添火的人实在是过于好找,在燕国中有多少支持慕容垂的人,就有多少对慕容垂嫉恨的人,这些人相当的好收买,只要他们在皇帝旁边说些话,就胜过千兵万马。

谢道韫是全程目睹了洛显之的举动,她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为何让人劝谏燕国皇帝,不要怀疑慕容垂的忠诚呢?这似乎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是啊。

不继续进谗言,而是费力的给慕容垂解释,这不是洛显之应该做的。

洛显之放下手中的书,沉吟了一下后问道:“夫人,想要毁掉一个人,最差的办法就是直接进献谗言,那是一种直接的对抗,所有人都知道你说了坏话,如果没能成功除掉自己的敌人,那接下来所迎来的就是最强烈的打击,其他人也会对伱升起警惕。

没有人喜欢一个背后说人坏话的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够君子的行为,只有小人才会去做这种事。

如果皇帝足够英明的话,这种进献谗言的方法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或者说会让皇帝潜意识产生一种轻微的抵抗心理,燕国皇帝虽然只是中人之资,但他本身不是滥杀的人,不是那种极度偏执的人,所以现在他和慕容垂之间还没有彻底的撕裂,这就是原因。

燕国皇帝对慕容垂已经非常的怀疑,但因为当初进言的人,实在是太过于赤裸裸的进献谗言,这让燕国皇帝潜意识中,产生了一点点的警惕,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些误会。

那到了现在,该要怎么做呢?

既然正面对抗不够,那就要背后捅刀子了,想要背后捅刀子,就要得到皇帝潜意识的认可,这种认可是什么?

就是进献谗言的人,不能和慕容垂敌对,如果就连和慕容垂不是敌对的人都说出了同意的话,这种可信度就相当的高了。

可以说一个是小人的谗言,一个是忠正体国的谋国之言,你可以将之称之为一个忠臣用自己的信誉来诋毁慕容垂。”

谢道韫擅长的是文辞等物,对这种政斗当然是不太明白的,她听明白了一点,但更多的地方更加疑惑道:“既然最终还是要诋毁慕容垂,那为什么又要给他开脱呢?”

洛显之笑着说道:“开脱的原因当然很简单,给他开脱才能够证明是偏向慕容垂的,在燕国皇帝的心中留下了这个潜意识。

然后再盛赞慕容垂的优点,说他忠诚,说他有才能,说他简直就是王莽在世,说他有魏武帝的才能,总之说他所有让皇帝担心的点,将这些大加赞扬,说整个燕国的人都认可这些,然后对皇帝说不用担心,夫人认为会发生什么?”

就算是谢道韫再不懂现在也明白了,还能怎么样,如果燕国皇帝还能够忍受的话,那要么就是圣君,要么就是乌龟。

洛显之再次开始读书,窗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指节白皙,真不愧是江左人所称赞的君子,端正有仪。

……

蓟城。

自那些传言愈演愈烈之后,燕国皇帝就一直都很是担忧。

他的近臣见状知道机会到了,于是便进言道:“陛下,臣以为您实在是不需要这般担心,雍王又怎么会造反呢?”

这还是皇帝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斩钉截铁的说慕容垂不会造反,他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你说慕容垂不会造反,是为什么?”

近臣便直接跪在地上道:“陛下,臣虽然对雍王的了解不够多,但也曾听闻过国中的百姓称赞他忠诚,在百姓的口中,他的名声很大,一个人可能会有偏见,但百姓众口多称赞的,应当是不会错的。

臣认为,国家不应该怀疑那些有才能的人,雍王有卓绝的才能,百姓和官员都认可,如果没有雍王的话,那国家可能不会是梁国的对手。”

燕国皇帝已经开始眉头大跳了,他怒喝道:“你说什么?百姓交相称赞?朕为什么不知道?都是刁民!”

近臣心知有效果,心中大喜,又煽风点火道:“陛下,百姓总是喜欢那些传奇的故事,雍王一人平定关中,所以国中的百姓称赞他,一个忠臣受到称赞,这正是我大燕的民风所在啊,这是陛下的丰功伟绩。”

燕帝咆哮道:“够了,什么忠诚,如果他真的忠诚,现在就不应该待在关中,而是应该来到蓟城,所谓忠诚,不过是因为他背叛的成本太高,而对朕手中的军队还存在着畏惧而已。

不行,朕绝对不能够坐以待毙。”

近臣仿佛被皇帝的言语所震惊,大惊失色道:“陛下,难道您真的怀疑一位宗王的忠诚吗?

雍王有高尚的品德,卓绝的才能,崇高的威望,以及传承自武皇帝高贵的血脉,这样高贵的人,难道您竟然怀疑他的忠诚吗?”

高尚的品德!

卓绝的才能!

崇高的威望!

高贵的血脉!

这些词语一字字一句句全部扎在了皇帝的心里,用这些词语形容的臣子,真的还能算作是臣子吗?

他才是慕容氏的大宗,他才应该去做皇帝,而不是朕!

燕国皇帝阴森森的问道:“雍王真是优秀到了极点啊,数遍整个宗室中,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在宗室中,喜欢雍王的人应该不少吧,唉,这是朕的疏忽啊。”

近臣顺着皇帝的话说道:“是的,雍王是宗室的骄傲,臣知晓宗正曾经说过,如果慕容氏尽皆是雍王这样的人,那我大燕就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天族了。”

燕国皇帝沉默了一瞬而后缓缓说道:“朕知道了,朕应该封赏雍王,遵从百姓的意志。”

他的声音就如同万年玄冰一样的寒冷,没有丝毫的温度。

……

一封旨意从皇宫中发出,大批的禁卫冲出,他们所要做的事情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抓慕容垂的同党,皇帝已经确定有许多人在阴谋的反对他,其中尤其是以宗室最为严重,他们想要换一个皇帝上去。

皇帝还认为有渤海高氏这样的士族,也和慕容垂有所联络,他发动了一场清除反对势力的清查,在这些权贵的府中开始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和慕容垂之间的书信,以及那些可疑的物件。

还有那些能够证明,他们妄图对皇帝不利的东西,这些东西颇有些自由心证的意味,尤其是从那些记载中,皇帝只要看到批评自己的,就认为这是在配合梁国以及慕容垂打压自己的威望,但实际上,对皇帝的批评是非常正常的,自古以来就如此,只要那些暴君和昏君,才不允许臣子批评自己。

因为在古老的邦周时代,这个道理就已经被盘得很是清楚,身为君王,本来就会被蒙蔽,大多数的人都有求于君王,所以都会恭维着君王说好话,一个人如果只听好话,不去听那些逆耳的忠言,那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君王就更是如此,所以允许臣子的批评,就算是这种批评不对,或者充满私心,那也是应当是被允许的,因为如果不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说话,那么那些真的有诚挚言语的人,也就不能说话了。

而不让人说话的人,在邦周历史上有一个“道路以目”的典故,最终被洛宣公等人杀死,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但现在燕国皇帝就在做这件事,他虽然历史不太好,但道路以目这个典故他还是知道的,但洛显之一次次的击中他的内心,让他那一根叫做理智的弦已经彻底折断了。

现在的他就是一个认为自己随时都会失去一切的君王,他这种心理状态,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但丢掉东西的感觉大部分应该可以理解,被扣钱的感觉大概能够理解,皇帝的状态比这还要严重一万倍。

……

那些士族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以渤海高氏为首的士族被大肆屠戮,整个冀州的士族以及幽州的士族都经历了一场清洗,大约有三百多人死在这一场动乱中,尤其是主支,被杀的实在是不少。

燕国的中央集权化已经很深,那些曾经权力很高的宗王,已经渐渐变弱,在这一次的动乱中,那些和慕容垂关系比较近的宗亲都遭到了皇帝的诛杀,足足有十几人,包括依附于这些宗亲的权贵。

这突如其来的灾祸,震惊了几乎所有人,没人知道为什么皇帝突然决定大开杀戒,强力的改变蓟城中的政治格局。

本来和梁国作战的士卒有许多斗撤回了黄河北岸,河东开始加大军力,以用来防备慕容垂,整个天下瞬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都是因为皇帝的一道命令。

发生在燕国中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关中以及梁国之中,当慕容垂看到发生在蓟城的事件后,简直如遭雷击,他不能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皇帝疯了?”

这是慕容垂所见到这些东西后第一句所说的话,他不明白皇帝威慑么敢做这些事情,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还在关中吗?

他为什么敢于把自己的母族屠戮殆尽呢?

他为什么敢于把自己的好友等等都杀死呢?

王猛和杨成对视一眼,立刻就知道在蓟城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个事情促使皇帝做出了现在的选择,很可能就是那位梁国洛显之的手笔。

但即便是能够猜到,两人只是默默将这件事情记在心中,对洛显之多升起了几分警惕,而不会将这件事告诉慕容垂。

因为在二人看来,这分明是关中的好机会。

皇帝不仁就不能怪臣子不义。

这是孟圣曾经说过的,皇帝做下了这种事,就算是慕容垂造反,有没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来,甚至慕容垂还能以为国家除害的名义直接讨伐皇帝。

无论是哪种结果,慕容垂都可以摆脱身上燕国的臣子的束缚,关中准备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向东而进,去做燕国的主了。

这一天,无论是王猛还是杨成,都已经等了很久很久,仅仅成为一个王府的臣子可不是这二人的志向,他们想要成为跟随着天子而建功立业的臣子。

慕容垂一直都不愿意和燕国闹翻,在王猛和杨成来看,都非常的迂腐。

虽然知道和朝廷的战争会让梁国得利,但在二人看来并不重要,南朝没有骑兵,那是万万不可能是夺取北朝的,最多只能在河洛和北朝一战,等到关中平定了关东,那个时候再平定南朝即可。

“大王,陛下已经将他手中的刀指在了您的额头前,那锋寒的刀刃已经让人感觉不寒而栗了,现在如果再不反抗的话,难道还能等到我们都死在皇帝的手中吗?”

慕容垂有些恍惚,他不明白事情为什么突然就走到了这个程度,他只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那个兄长所说的比较正常的皇帝,就突然发了疯,一定要和自己拼个你死我活。

慕容垂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尤其是一些人的出现让他彻底下定了决心,那就是从冀州逃出来的人,有慕容氏中和他比较亲近的人,有高氏中和他比较亲近的人,这些人跪在慕容垂的面前,哭诉着皇帝的残暴,让慕容垂彻底下定了决心。 一封从关中发出的旨意振动了整个关中以及天下,慕容垂在旨意中讲述了皇帝的罪过,诸如诛杀宗亲,诸如滥杀无辜,诸如不仁不义,他身为慕容氏的子孙,将遵从天下的大义,平定国家的灾难。

奉天靖难!

他的檄文很快就传遍了整座关中,整个关中的士族以及军官都传诵着,慕容垂自立于燕国皇帝,废黜原先燕国皇帝的地位,一下子燕国有了两个皇帝,一场已经完全不可能再阻止的战争将会在黄河以北的东西之间爆发。

面对慕容垂的悍然反击,燕国皇帝在宫中用剑胡乱劈砍着,狂笑道:“朕就知道,朕就知道,他怎么可能是个忠臣,看看,现在不就露出了狐狸尾巴,现在不就暴露出了狼子野心,现在不就迫不及待的造反了吗?

朕就知道杀了那些人没错,现在就是平定他的叛乱了,区区一个王,难道能够和我大燕朝廷所抗衡吗?”

他的近臣都为他献上了称赞,不少人脸上都满是快意的笑容,终于可以将慕容垂弄死了。

慕容垂会不会是朝廷的对手?

在他们看来,当然不是,区区一个关中,怎么可能比得上河东加并州加幽州加冀州加半个草原,当初邦周的时候一个晋国就压着秦国打,现在的朝廷可是相当于起码两三个晋国的体量。

打一个关中岂不是手到擒来?

……

从萧统死后就一直都有些郁郁寡欢的萧衍,终于爆发出了大笑,他的左右都坐满了臣子,洛显之自然坐在左手第一,萧衍扬着手中的情报,大声欢笑道:“燕国内战,燕国内战,这是我大梁的幸运啊,这件事,多亏了尚书令,他一个人,就比千军万马还要重要。

灵秀担任尚书令这么多年,朕现在认为是时候让灵秀成为真正的丞相了。”

真正的丞相!

金印紫绶!

遥远的三公九卿制度,那个时候的丞相,是真的半个皇帝,有无穷的权力,甚至就连另外一个三公御史大夫,都是丞相的副手。

但是后来这些名称都被废除,只留下三司和太尉等少数几次,还要加录尚书事,还是不如当初的丞相,现在洛显之要成为真正的丞相了。

不再需要那些所谓的开府仪同三司之类的荣誉,因为三司也不如他,因为他本就可以开府,开一座丞相府,里面所有的官吏都为他而工作。

这就是丞相的权力!

洛显之实际上并不在意这些职位的晋升,他是尚书令、中书令、还有三司的衔,对于他统率百官已经足够,再往上加不过都是一些荣誉而已。

但所有的臣子都艳羡的望着他,在南朝有无数的门阀,但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他们是真正的世家,但在史书上却进不了《世家》一列。

对于这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让自己的名字跻身史书那是极高的梦想,如果能够两人合传,那就相当的了不起,如果能够单人一部传记,那就需要时运,不仅仅需要能力,而且还要运气。

但那是对于寒门而言。

对于大多数的家族而言,让自己家的史书门楣成为世家,那才是终极的梦想。

在现在的南朝,只有极少数的家族能够符合,其中姑苏郡公世家就是其中一个,现在洛显之又成为了实权丞相,江左第一门,牢牢的贴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摘不下来。

洛显之出列拜谢皇帝的恩典,而后说道:“陛下,现在是时候去夺取青州的土地了,夺取了青州,我大梁将全据黄河以南,接下来就可以乘着北朝内乱的时候,乘机北上夺取冀州以及幽州的土地。”

如果夺取了青州,那梁国的表面实力将会一跃成为第一,当然,仅仅是表面,短时间内,还不能理清现在梁国中的问题,无论是蜀中还是淮北,以及河洛和青州,都加入梁国不久,还没有彻底的归心,其中问题还是不少的。

萧衍闻言说道:“灵秀,现在还不能进攻,如果朕率领大军出击,那国中留下谁来镇守呢?”

谁来镇守?

这是个问题以前的时候,虽然实际上是洛显之镇守,但名义上是太子监国的,如果皇帝真的在前线出现了意外,那就让太子继位,现在没有了太子,那让来监国呢?

如果萧衍在外面出现了意外,那该要怎么办呢?

殿中的氛围一下子有些紧张起来,这实际上是在问要立谁为太子的问题。

不过洛显之认为这不是个问题,他认为,“陛下,臣认为您不用再率兵出击了,派遣一员大将去夺取青州即可,现在的燕国皇帝,根本就没有守卫青州的心思,只要我们不冲过黄河,他只想和慕容垂在北方一决高下。”

只要皇帝不出去即可。

这就是洛显之的办法,让皇帝出去或者不出去,都由形势而决定。

萧衍迟疑了一下让臣子们都离开,只留下洛显之一人,踌躇问道:“灵秀,朕想要立继承人了,从先太子的孩子中选一个立为太孙。”

“可以。”

洛显之毫不犹豫的说道:“臣赞同。”

只要不立皇帝其他的蠢儿子就可以。

萧衍立萧统的孩子,是以为他知道自己其他儿子不太行,而且他对萧统有愧疚,他认为萧统的死,和自己脱不了关系,如果不是那件巫蛊案的话,萧统可能不会产生心病,所以他想要补偿萧统的孩子,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听到洛显之赞同,萧衍微微松了一口气,叹息道:“从太子去世,朕就时常做噩梦,只有聆听佛法才能够入眠,朕想要做一些事情,却发现实在是不知道做什么,现在将太孙的位置给他的孩子,是朕唯一能够做的了。

但是现在唯一所疑虑的就是不知道给谁,朕打算先给二人都封王,对外告诉所有人,太孙将从他们二人中选择,不过朕其他的儿子,朕也不愿意亏待他们,就给他们封王,让他们各自离开建业,以免产生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洛显之一听直接麻了,本来萧衍想要确立太孙,是个好事,就算是确立一个不太出众的太孙,那以后换还是可以的,而且未必就会祸国殃民。

但按照萧衍这种办法,那梁国就真的完蛋了。

萧衍刚刚说完,洛显之就径直道:“陛下,臣认为您的这种想法可万万不能有,您向所有人宣告二人都有获得太孙的资格,这就是让二人斗,这与国不利。

您给其他的皇子封王,还要实封,这将是毁灭大量的做法除非您愿意将皇子们封到交州去,封到夷洲去,封到琼州去,或者封到西南去,亦或者封到岭南。

那臣倒是没有意见。”

洛显之提的几个地方,岭南大概是最繁华的地方,至少经过几百年的开发,那里已经有了足够支持起一个大王国的子民,而且那里有真正的诸夏文化。

至于琼州和夷洲,以及西南夷的十万大山中,里面还广布着大量的蛮夷,去那里简直就是开荒,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反正流放到琼州的人,基本上是十不存一。

十万大山就更不要说,直到现在还是梁国中谈之色变的所在,就连朝廷的大军一般都绕道走,就可知那里的可怕了。

萧衍哑然道:“灵秀,你不要开玩笑。”

洛显之却认真道:“陛下,臣不是在开玩笑。”

萧衍沉默了一瞬,然后问道:“那里只有流放的人才会去,朕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流放。”

洛显之感慨道:“分封本就是一场流放啊,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臣的先祖素王将无数的兄弟以及子侄,还是外戚和功臣,流放到了如今荒芜的关东。

筚路蓝缕,才有了现在的花花世界,既然陛下想要分封,自然如此。”

萧衍张了张嘴,而后沉闷说道:“此一时彼一时,汉高帝分封功臣,不也不曾让他们儿子和功臣去那遥远的荒域,朕想要让儿子们富贵,难道有错吗?”

洛显之温声道:“陛下,臣是站在您这边的,如果您想要让皇子们富贵,那赏赐给他们财货就足够了。

汉高帝让宗王出镇,是因为天下刚刚平定,担心有人造反,给功臣们赐土,是为了酬谢他们开国的功劳。

陛下有这两方面的顾虑吗?

臣以为是没有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分割中央的力量,朝廷中的内斗应该尽可能的小,而不是自己去让它争斗的愈发激烈,那不是英明的君王所会做的。”

一向对洛显之言听计从的萧衍,对这件事却有些固执道:“朕已经打击了那些宗王,现在让朕的儿子去出镇,以防止那些士族造作,这是相当合理的。

灵秀,你不用再劝朕了,朕相信这件事没有错,只要朝廷的实力足够强,就不会有人起不该有的心思。

灵秀,你一向和朕说,不应该用未来可能得事,来预防现在,为什么你现在反而会犯这个错误呢?”

洛显之一听就知道萧衍已经不可动摇,他只觉有些无奈,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他没有再多言,而是叹息道:“既然陛下已经决定,那臣只能遵从。”

心中则暗自想着,等萧衍驾崩,他就把这些藩王全都扬了,萧衍年纪这么大,还能护持几年?

萧衍自然不知他心中所想,一听很是欣喜,他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伸手拍着洛显之肩膀道:“朕给你也加两千户的食邑,增添你的荣耀。”

第443章 洛氏来了,天就晴了第391章 一言退万敌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186章 秦洛之战:宁鸣而死!第32章 姬涅崩第689章 关中好王气!第562章 小民从来不可欺!第497章 我洛氏的藏书可能不太多第722章 一触即发!第658章 后事!第480章 洛世的态度第712章 谁杀袁术?民也!第934章 齐国立,扶桑危第671章 非英雄也!(求月票)第40章 诸夏破徐淮第734章 全都在超神!第237章 洛陵践法(中)第163章 洛载薨,白起出第375章 先王之道!第555章 予有一个妹妹第112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第325章 借富贵第363章 天命之子:洛无疾第500章 大概是日常第68章 公室求书第637章 又行了第451章 献阙!第312章 长安第950章 太子阴云第656章 众聚诸侯,洛空求祖!第257章 大王真豪杰矣第691章 公子楚!第953章 女子第65章 三国弭兵之盟第435章 支线番外:洛无疾开拓西域1第138章 项氏:楚国还得看我,楚人以后拜素第446章 调查分析报告第438章 洛氏二三事第492章 太子刘贺第205章 帝星飘摇第364章 大汉棋圣第299章 相父第310章 为刘盈求一个身后名第313章 宫中第415章 督查军马场,大战将起第323章 念想第853章 素王不许,太阳也不能落山!第961章 子嗣第11章 祁岩之盟第484章 渐行渐远第747章 刘备的机会第889章 颉利可汗很有跳舞天赋,冬突厥,亡第259章 洛采第97章 天子姬摆,齐国下克上(为盟主帝木乡第715章 支线剧情医圣,结束!第851章 洛苏看见了窦建德第606章 霄于人间全无敌!第839章 洛苏降世第822章 洛显之的粮食改制论第511章 刘贺的反击和把握第515章 霍光!第477章 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第442章 风暴第211章 反抗第518章 大汉中宗孝宣皇帝!第250章 项羽,吕氏是有骨气的!第684章 洛氏的虎须也敢撩?第178章 全部带走,留下空城第795章 昭昭洛水!第78章 吾与良人孰美?第973章 洛氏钱行第309章 负帝于背,总摄国政(下)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619章 旌旗漫卷诸侯落第383章 战前准备,战前惊变!第967章 终逝去第42章 劝王杀子第942章 蛛网盘丝!第597章 勤王军合围荥阳,洛子凌扬刀诸侯第245章 洛陵和项羽的分歧所在第988章 蒸汽(卷末)第986章 遗志第912章 洛苏见李氏宗子第951章 蓬莱道大行台尚书令第250章 项羽,吕氏是有骨气的!第931章 西征英雄第196章 文化正统之争第921章 洛苏安排高昌国!第181章 马踏秦营第613章 斩将破阵显凶风!第385章 匈奴小霸王第218章 大秦诸侯王和山东诸侯王第79章 系统小更新 不能抛弃邦周的理由第367章 皇太子彻第519章 残酷清算第811章 《士族论》!第709章 重新来过,史诗重启第784章 有一剑从天外来!
第443章 洛氏来了,天就晴了第391章 一言退万敌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186章 秦洛之战:宁鸣而死!第32章 姬涅崩第689章 关中好王气!第562章 小民从来不可欺!第497章 我洛氏的藏书可能不太多第722章 一触即发!第658章 后事!第480章 洛世的态度第712章 谁杀袁术?民也!第934章 齐国立,扶桑危第671章 非英雄也!(求月票)第40章 诸夏破徐淮第734章 全都在超神!第237章 洛陵践法(中)第163章 洛载薨,白起出第375章 先王之道!第555章 予有一个妹妹第112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第325章 借富贵第363章 天命之子:洛无疾第500章 大概是日常第68章 公室求书第637章 又行了第451章 献阙!第312章 长安第950章 太子阴云第656章 众聚诸侯,洛空求祖!第257章 大王真豪杰矣第691章 公子楚!第953章 女子第65章 三国弭兵之盟第435章 支线番外:洛无疾开拓西域1第138章 项氏:楚国还得看我,楚人以后拜素第446章 调查分析报告第438章 洛氏二三事第492章 太子刘贺第205章 帝星飘摇第364章 大汉棋圣第299章 相父第310章 为刘盈求一个身后名第313章 宫中第415章 督查军马场,大战将起第323章 念想第853章 素王不许,太阳也不能落山!第961章 子嗣第11章 祁岩之盟第484章 渐行渐远第747章 刘备的机会第889章 颉利可汗很有跳舞天赋,冬突厥,亡第259章 洛采第97章 天子姬摆,齐国下克上(为盟主帝木乡第715章 支线剧情医圣,结束!第851章 洛苏看见了窦建德第606章 霄于人间全无敌!第839章 洛苏降世第822章 洛显之的粮食改制论第511章 刘贺的反击和把握第515章 霍光!第477章 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第442章 风暴第211章 反抗第518章 大汉中宗孝宣皇帝!第250章 项羽,吕氏是有骨气的!第684章 洛氏的虎须也敢撩?第178章 全部带走,留下空城第795章 昭昭洛水!第78章 吾与良人孰美?第973章 洛氏钱行第309章 负帝于背,总摄国政(下)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619章 旌旗漫卷诸侯落第383章 战前准备,战前惊变!第967章 终逝去第42章 劝王杀子第942章 蛛网盘丝!第597章 勤王军合围荥阳,洛子凌扬刀诸侯第245章 洛陵和项羽的分歧所在第988章 蒸汽(卷末)第986章 遗志第912章 洛苏见李氏宗子第951章 蓬莱道大行台尚书令第250章 项羽,吕氏是有骨气的!第931章 西征英雄第196章 文化正统之争第921章 洛苏安排高昌国!第181章 马踏秦营第613章 斩将破阵显凶风!第385章 匈奴小霸王第218章 大秦诸侯王和山东诸侯王第79章 系统小更新 不能抛弃邦周的理由第367章 皇太子彻第519章 残酷清算第811章 《士族论》!第709章 重新来过,史诗重启第784章 有一剑从天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