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

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

丁野鹤、戴良之不仕,以不忘故国也。

他如杨维祯以纂礼乐书,征至京师,留百余日,乞骸骨去。宋濂送之诗,所谓「白衣宣至白衣还」也。

胡翰应修元史之聘,书成,受赉归。

赵埙、陈基亦修元史,不受官,赐金归。

张昱征至,以老不仕。

陶宗仪被荐不赴。

王逢以文学征其子掖为通事司,叩头以父年高乞免,乃命吏部符止之。

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乐仕进。

解缙疏云「陛下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出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刑部者,无枉直之判。」

练子宁疏云「陛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

叶伯臣疏云「取士之始,网罗无遗,一有蹉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筑城之科,不少顾惜。」

此可见当时用法之严也。武臣被戳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宋濂以儒者侍帷闼十余年。重以皇太子师傅。尚不免茂州之行。

何况疏逖素无恩眷者:

如苏伯衡两被征。皆辞疾。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死。

郭奎参朱文正军事。张孟兼修史成。仕至佥事。傅恕修史毕。授博野令。后俱坐事死。

高启为户部侍郎。已放归。以魏观上梁文腰斩。

张羽为太常丞投江死。

徐贲仕布政,下狱死。

孙蕡仕经历,王蒙知泰安州,皆坐党死。

其不死者:

张宣修史成,受官谪驿丞。

杨基仕按察,谪输作。

乌斯道授石龙令,谪役定远。

此皆在文苑传中。

当时以文学授官而卒不免于祸,宜维祯等之不敢受职也。

述论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作者:王军福理论导刊年9期字数:2907字体:【大中小】

[摘要]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却出现了“文人多不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

[关键词]明初;朱元璋;文人;不乐仕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做官)高。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历史竟然在明朝初年出现了“文人多不佳”现象。仔细探究这一历史现象,是一件有一定意义的事情。

一、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

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相当普遍,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不愿入仕类。山阴人杨维桢,号铗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其诗号称“铁崖体”。洪武二年,朱元璋召诸儒纂礼乐书,遣人奉币诣门。维桢谢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洪武三年,又被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朱元璋答应了他,特意派车把他接到京城,但却只留了110天;所纂叙例略定,维桢即请求回家。宋濂赠诗说他:“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庐陵人张昱被征,婉辞不就。朱元璋怜其老,曰:“可闲矣。”从此张昱自号“可闲老人”小心谨慎,绝口不谈时事。他作的一首诗极好地描摩了他的心态,也反映了那时读书人的普遍心曲:“洪武初年自日边,诏许还家老贫贱。池馆尽付当时人,惟存笔砚伴闲身。刘伶斗内葡萄酒,西子湖头杨柳春。见人斫轮只袖手,听人谈天只箝口。”

上海人郁惟正被征为官时,装疯卖傻,唱道:“上海人京郁惟正,现患四肢风湿病,皇帝若还可怜儿,饶了一条穷性命。江阴人王逢是张士诚的馆客。朱元璋灭士诚,欲辟用之,坚卧不起,隐上海鸟泾。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征,有司敦追上道。亏得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以父年高,叩头泣请,才放回去。

新喻人粱寅,太祖定四方,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就征。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

泰和人陈谟,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学。宋濂、玉祚请留为国学师,谟引疾辞归。祁门人汪克宽、金华人胡翰、新喻人赵埔、临海人朱右、义乌人朱廉等,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皆不受归。有些人“家有好学之子,恐为郡县所知,反督耕于田亩”,以防被召去做官。

有些人为免被征出仕,竟至自残肢体,如沙县罗辅等十三人私下议论说:“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们)各断了手指,一便没用了。”

2被迫入仕类。有不愿为官,但抗拒不了的。大名人秦裕伯避乱寓居上海,两次被征不出。朱元璋亲笔写信威胁他说;“海滨居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读学士,固辞,不允。临海人陶凯获知使者将至,隐避不出。朱元璋对使者说:“陶凯如果不来,把他的九族以内亲党的脑袋割来。”陶凯只得乖乖上路。

3辞官归田类;有不少很有才干的人出仕之后,过若千年又找各种理由辞官不干。朱升在朱元璋亲征徽州时前来投奔,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为他说降徽州,保全婺州,推荐刘基、叶琛、章溢三贤,还在鄱阳湖战役中救过朱元璋的命,明朝建立后又为之制定各种礼仪,文治武功均称卓绝。但在朱元璋称帝次年,却辞官不做,乞“请老归”,退隐林泉了。

陈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朱元璋渡江后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留参密议。朱元璋称吴王后,授予供奉司丞,辞而不就。朱元璋称帝后,三授翰林学士,皆辞。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又先后授以中书左丞、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太常少卿、礼部尚书等职,通通固辞。朱元璋想给他儿子官做,他也推辞不允,说:“臣之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丑。”

做了官想辞职归田,有时也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而受重罚。大理寺卿李仕鲁劝朱元璋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把朝笏扔在地下,要告休回家。元璋大怒,当即叫武士把他掼死在阶下。

朱元璋曾颁布“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律例,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专门颁布法令,严惩不做官者,从反面也反映了当时“人多不乐仕进”现象的普遍性。

二、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的原因

明初文人为什么“不乐仕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明朝的官俸太低

朱元璋出身农民,常把宫俸与农民的收入相比较,用“禄以代耕”作为制订官吏俸禄的标准,因此,实行低俸制。明代官员俸禄,始定于洪武四年(1371),因支米,故称禄米。禄米以石计,九品年禄依次为900、750、600、500、400、300、270、240、180、160、100、90、80、75、70、65、60、50。各按月支给。这次所定官俸,签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与前代相比,整体上偏低。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官员俸禄,除给禄米外,还给俸钞。这次所定官俸,较前一次普遍提高。到洪武二十年(1387),又一次重定官员俸禄,取消了俸钞,只保留禄米,除正一品和八、九品外。其余均低于洪武十三年禄米而与洪武四年禄米大略相当。这次所定的俸米数,成为明朝官俸的“永制”。后人对明代俸禄。作了种种评论。赵翼《廿二史札记》专门列了一条:“明官俸最薄。”《明史》也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唐、宋、元时期,官位分品,职官者给俸禄、颁公田(即职田),以职田之租入,补充俸禄之不足。宋代县令有职田,而且职田的收入可观,多者可达900余斛,少者亦有300来斛。洪武十年之前,亦有职田制,以其租赋,充实俸禄;但洪武十年后,“令还田给禄米”。罢废职田制,官员的实禄就更低了。比如,汉朝的太守,岁实禄是1200石米,而明初正一品的岁禄才1000石米,大致等同于汉代一个县令的俸禄。又据《皇朝经世文编》所载:“麒上州司马,秩五品,岁禀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足以养家。今(指明初洪武时期——笔者注)之制禄不过唐人之十二三,彼无以自瞻。”相比之下悬殊之大令人乍舌!

俸薄不足以养生,是导致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

2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

朱元璋曾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又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为此,朱元璋进行了频繁的重刑立法。除明律规定的笞、杖、徒、流、死(绞、斩)五种常刑之外,朱元璋还创立了“廷杖”制度和极端残酷的法外刑。

第319章 围炉温酒说名门第799章 下狱和上任第114章 晴天霹雳第759章 剪彩舞狮喜庆喧天第92章 朋友之约第222章 简在帝心第419章 皇太孙义托小郡主第589章 助人便是固己第634章 峥嵘岁月老第355章 六部直房中的侃侃而谈第9章 厚此薄彼第712章 却原来是金蝉脱壳第396章 这时候知道怕已经晚了第694章 终于反了!唇枪舌剑第611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第836章 婚事,保媒第891章 军户第640章 最后的等待第192章 蚂蚁撼大树第844章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第179章 自寻死路莫怪人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纷争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685章 俱是重负压肩第827章 刺客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纷争第752章 词严义正,千帆蔽日第819章 请缨,交接第163章 一步也错不得第109章 决定和疑云第748章 旧事已成新事遂第439章 长策,挑唆第560章 家主母第293章 洞房花烛夜第270章 夫妻本是一世缘第383章 恶意善意第789章 皇长子,护身符第83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725章 教子第405章 盛衰之间,人生若只如初见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182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247章 尘埃落定?风云再起第52章 兄弟一股绳第148章 名次和发榜第810章 杀伐决断第694章 终于反了!唇枪舌剑第353章 真正的长辈第453章 吃硬不吃软第482章 这兴和丢不了第238章 官与贼第123章 奉旨管家第388章 闻讯第813章 阖家齐力第637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310章 东宫的杀机第656章 不送行的人和送行的人第515章 流言不止,帮凶须防第599章 大怒,大捷第71章 斗气第606章 不好对付的老大人们第197章 罪证确凿?第229章 悲中作乐,笑面将来第465章 临行第723章 温润如玉,绳愆纠缪第743章 小人物的厮杀第777章 火光中的末日第532章 年关亦是团圆日,苦尽甘来终有时第575章 以德报德,将心比心第812章 家人相见,小别胜新婚第664章 只一个等字第718章 惊雷一声龙舟水第335章 太子妃的召见第103章 游园惊艳第765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第800章 何谓近朱者赤第666章 谁也不是软柿子第677章 英雄和奸雄的克星第479章 关门打狗,黑云压城第908章 人情世故,亲情冷暖第716章 卖家求荣第87章 面圣第519章 不遇伯乐,空有凌云志也是枉然第197章 罪证确凿?第897章 烟花地,帝王裔第453章 人临危境,可见真知第901章 议大事第237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第692章 血溅宫廷,君子之道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812章 家人相见,小别胜新婚第45章 横七竖八事端多第375章 气定神闲vs来势汹汹第327章 疑团第826章 激变和弹压对策第841章 奉旨教训第618章 多事之秋第152章 天子之喜怒第33章 后会无期第493章 问女何所思,望夫不曾闲
第319章 围炉温酒说名门第799章 下狱和上任第114章 晴天霹雳第759章 剪彩舞狮喜庆喧天第92章 朋友之约第222章 简在帝心第419章 皇太孙义托小郡主第589章 助人便是固己第634章 峥嵘岁月老第355章 六部直房中的侃侃而谈第9章 厚此薄彼第712章 却原来是金蝉脱壳第396章 这时候知道怕已经晚了第694章 终于反了!唇枪舌剑第611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第836章 婚事,保媒第891章 军户第640章 最后的等待第192章 蚂蚁撼大树第844章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第179章 自寻死路莫怪人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纷争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685章 俱是重负压肩第827章 刺客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纷争第752章 词严义正,千帆蔽日第819章 请缨,交接第163章 一步也错不得第109章 决定和疑云第748章 旧事已成新事遂第439章 长策,挑唆第560章 家主母第293章 洞房花烛夜第270章 夫妻本是一世缘第383章 恶意善意第789章 皇长子,护身符第83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725章 教子第405章 盛衰之间,人生若只如初见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182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247章 尘埃落定?风云再起第52章 兄弟一股绳第148章 名次和发榜第810章 杀伐决断第694章 终于反了!唇枪舌剑第353章 真正的长辈第453章 吃硬不吃软第482章 这兴和丢不了第238章 官与贼第123章 奉旨管家第388章 闻讯第813章 阖家齐力第637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310章 东宫的杀机第656章 不送行的人和送行的人第515章 流言不止,帮凶须防第599章 大怒,大捷第71章 斗气第606章 不好对付的老大人们第197章 罪证确凿?第229章 悲中作乐,笑面将来第465章 临行第723章 温润如玉,绳愆纠缪第743章 小人物的厮杀第777章 火光中的末日第532章 年关亦是团圆日,苦尽甘来终有时第575章 以德报德,将心比心第812章 家人相见,小别胜新婚第664章 只一个等字第718章 惊雷一声龙舟水第335章 太子妃的召见第103章 游园惊艳第765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第800章 何谓近朱者赤第666章 谁也不是软柿子第677章 英雄和奸雄的克星第479章 关门打狗,黑云压城第908章 人情世故,亲情冷暖第716章 卖家求荣第87章 面圣第519章 不遇伯乐,空有凌云志也是枉然第197章 罪证确凿?第897章 烟花地,帝王裔第453章 人临危境,可见真知第901章 议大事第237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第692章 血溅宫廷,君子之道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812章 家人相见,小别胜新婚第45章 横七竖八事端多第375章 气定神闲vs来势汹汹第327章 疑团第826章 激变和弹压对策第841章 奉旨教训第618章 多事之秋第152章 天子之喜怒第33章 后会无期第493章 问女何所思,望夫不曾闲